独立也得有阶段啊。
历史上岳飞其实是仿照郭子仪做事的。宋高宗一声令下,他马上丢下部队就回去。
十二道金牌的实际问题不是岳飞抗命不回,而是赵构秦桧急不可耐满心焦灼。
岳飞其实是没有罪的,他只犯了一个错误。岳飞的错误就是他没有注意到自己过于年轻,无法像郭子仪一样靠年龄让人轻视。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爆发时已经58岁了,一般情况下也就是再活10年光景。你就是再猜,谁也不会想到他还能活26年,活到84岁。安史之乱打了8年,结束那一年他都66岁了。这样一个糟老头子,你说他要造反,谁也不会觉得有必要杀了他,反而觉得人都老成这样了,架空他养老就行了。
但是岳飞不同啊。郾城之战的时候他才36岁(他被杀的时候才39岁)。
什么概念?
他要是能活郭子仪的年龄,还能活48年,能和赵构死在同一年。
这等于说赵构一辈子都要面对岳飞这样一个战无不胜的名将。
这谁也受不了。
俗话说莫欺少年穷。你逮着一个36岁的大帅欺负他一辈子……花无百日红,你能保证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地当政?
所以岳飞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低估了自己年龄的威胁。
和岳飞相比,有个勉强可以作为反例的例子是戚继光。
戚继光在明神宗时代(明神宗万历元年的时候戚继光都45岁了)很用心地维系与张居正的关系,混得很好。一直到张居正死后,戚继光才遭到打击(59岁去世)。
但是岳飞那时候很难朝中找到支持者。当时朝中主政的是秦桧。当然了,如果岳飞在朝中有人做奥援,可能秦桧也上不去。
可是一旦如此的话,事情就很诡异了。到时候岳飞在外,援手在内,一文一武,一内一外,一唱一和,赵构估计连下旨意都得问岳飞的意思……
岳飞无论是要北伐也好,要独立也好,都得在朝中找到强有力的支持者。
岳飞要独立,其实办法也不是没有。只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步一步做。
当时南宋最擅长的事情,还是找那些抗造的人攻击着玩,刷名声。他们当时看到的历史,是三国、东晋、南北朝以来,荆州上游之地对江东吴会的威胁。所以岳飞只要在湖北发展,就必然遭到这些“因为认识字所以照搬三国魏晋南北朝历史”的蠢货们的集中攻击。
那他就应该真的在湖北发展。
听调不听宣。
北伐他去,觐见不来。
旗下军人在这个阶段会逐渐分化,正好可以借机整合。比如说可以安排他们执行一些抓捕“脱北者”移交给金朝的任务,敲打敲打他们的良心。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岳飞再屡次上书要求北伐。并且逐渐将矛盾公开化,再制造一点朝廷要尽杀湖北军人的流言。最后逼迫南宋杀死一两个岳飞部的军人,然后先斩后奏,誓师北伐,这样下去用不多久就可以发展成独立军镇了。
岳飞有足够的条件做这样的事情。
然而岳飞是忠臣,他没有这样做。
历史上的岳飞一度选择了隐居。
由于他没有别的想法,所以他隐居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会引起更加强烈的震动。
就是退休隐居,也只能在西边找地方,不能往东找地方。因为这很容易让人担心他连兵东下。
可是岳飞没有这个东进的意图,压根没从这个角度想问题,所以岳飞隐居去了庐山。
这其实是一个错误。因为这里更加靠东。
在岳飞而言,此举的含义是自己离开了军队,退到了江南。并且靠近了一点江东,可以更好的了解朝中局势。
但是赵构那边不这样看啊。
他们看到的情况,是岳飞和叛贼一样,托名隐居,实际背靠大军、前进至庐山窥伺江东。因为庐山毕竟距离江北非常近,十分靠近他的湖北大本营。同时顺流而下又很方便……
说起来,岳飞应该到西边找个地方去隐居。自己建个堡垒,以土豪自居,示无大志。
他在庐山,隔在中间,随时可以看到朝廷是不是派人去湖北,然后自己又是个忠的,并没有去监视和调整军队。这就很容易导致朝廷疑虑重重,采取激烈手段分化军队,导致失败。
这些举措说明岳飞是忠臣,没有私心。但是他的对面是蠢货。蠢货的思维无迹可寻,你是无法捉摸的。
实际上,岳飞如果真的考虑过叛乱自立,就会知道,一方大帅隐居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南宋小朝廷政治威信的重大打击。有些事情,你虽然不做,但是你还是最好想一想。毕竟,瓜田李下,总是会带来麻烦的。不过总是这样顾忌来顾忌去,就啥事也做不了了。最好还是反其道而行之,你给别人树立一个边界,犯吾疆界者诛,这样那些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人反而会躲开,结果看起来会得罪人,最后反而会少很多麻烦。
他终究还是忠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