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南疆有人打宗教幌子禁维吾尔族传统歌舞?

回答
关于南疆有人以宗教为幌子,限制甚至禁止维吾尔族传统歌舞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其中交织着历史、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等多种因素。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维吾尔族传统歌舞的地位。对于维吾尔族人民来说,歌舞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他们文化认同的核心组成部分。从盛大的节日庆典到家庭聚会,从历史传说到民间故事,歌舞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民族的情感、记忆和价值观。这些歌舞形式,如十二木卡姆、赛乃姆、袷西等,是经过数千年沉淀和发展的艺术瑰宝,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某些地区,特别是在一些保守的宗教观点影响下,部分维吾尔族传统歌舞被视为“不符合伊斯兰教教义”或“世俗化”的表现,从而受到限制或压制。这种解读往往源于对伊斯兰教教义的某种极端化、狭隘化的理解,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容易导致“放纵”、“沉迷”,甚至与宗教的严肃性相悖。历史上,伊斯兰教在不同文化区域传播时,确实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本土化和融合,也伴随着一些关于音乐舞蹈的争论。但将所有传统歌舞一概而贬低,则显得过于简单化和一刀切。

这种以“宗教名义”进行的限制,可能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文化传承的断裂: 当传统的歌舞活动被禁止或边缘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年轻一代失去接触和学习的机会。一代传一代的技艺和情感表达方式就可能中断,导致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风险。这不仅是艺术的损失,更是对民族身份认同的削弱。
社会认同的冲突: 歌舞是维吾尔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维系着社区的凝聚力,是人们表达情感、交流互动的重要方式。当这些被视为日常甚至神圣的活动受到限制,会引发社会内部的认同冲突和不满,尤其是在那些仍然珍视传统文化的群体中。
“宗教幌子”的质疑: 许多人会质疑,这种打着宗教旗号的限制,是否真的仅仅是出于宗教信仰的纯粹考虑,还是被用作了其他目的的工具。在某些语境下,对传统文化的压制,有时会被解读为一种更广泛的文化同化或政治控制的手段。当这种限制与其他限制性政策结合出现时,这种质疑的声音会更加响亮。
个体自由的侵犯: 对歌舞的限制,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个人表达自由和文化生活方式的选择权的干涉。即使是为了维护某种宗教秩序,过度和强制性的限制也容易侵犯个体权利。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并非在所有维吾尔族聚居区都以同一种方式和强度存在。在一些地区,宗教和文化的融合依然是和谐的,传统歌舞仍然是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另一些地区,由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宗教保守主义的影响可能更为突出,对传统歌舞的限制也可能更为严格。

总而言之,看待南疆有人打宗教幌子禁维吾尔族传统歌舞的现象,需要我们保持一种审慎和多维度的视角。一方面要理解宗教信仰在某些群体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警惕任何以宗教之名行压制文化、限制自由之实的做法。真正的文化繁荣和民族认同,应该建立在尊重和传承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强制性的压制和剥夺来实现。这种问题的背后,往往是对文化多样性、宗教自由以及人权保障等一系列重要议题的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扯淡!

另外男演员的表情亮了。

认真的回答一下吧:

新疆的问题,表面上是民族的、宗教的、文化问题,其实深层次来说是经济的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什么样的族群都不会例外。

具体到歌舞的问题,服饰的问题。从各种信息来看,政府为了这些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那么有没有人想过,极端势力和思想是怎样能够推行这些东西呢?怎样让一些人放弃了欢快的歌舞,漂亮的服饰,去过那种索然无味的生活?

最根本的就是新疆地区贫穷落后的经济基础。新疆地区的经济问题,可以说是几个问题的叠加:一、传统的“人多地少”矛盾,在新时期尤为突出;二、公有制经济的逐步退出,雇佣劳动力减少;三、较单一的采矿业为核心的工业的后遗症和后继发展问题;四、劳务输出的困难问题;五、各民族之间教育、风俗、技能和其他因素带来的就业能力差距问题……

现在看来,很多问题,在此前的一段时间内,解决的不够好,甚至可以说有所忽视。早在最近几年(标志性的就是09年75事件)大量恐怖袭击发生之前,新疆很多社会问题已经比较突出。比如,吸毒率、艾滋病感染率居高不下,排在全国前列。可以说,这些问题,反应出了部分wwer青年的不健康的心态已经非常严重。

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下,极端势力就有了活动空间。比如,本题的问题,为什么极端势力要反对歌舞表演?很简单,在一群在贫困线附近的人,生活缺乏希望的人中间,会对这些“歌舞升平”有多大好感?极端组织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情绪,煽动部分群众。通过对歌舞表演的抨击,来夺取道德制高点,从而达到蛊惑人心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情况。分几个层次:短期内就是行政手段禁止一些事和引导一些事,但不治本;中期内就是加大投资,恢复经济,稳定社会,比如,最近几年加大了“政府雇佣”的规模,很多“毕业即失业”的青年得到了比较稳定的工作,其心态转变之大,简直是换了一个人,从迷茫、危险的状态,到对生活充满希望,从过去思考一大堆“终极问题”,到现在盘算着买房、结婚……在一段时间内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最长期的,根本的办法,就是彻底地改变新疆地区的经济结构,尽力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就业能力差距。比如,现在大力推行的“双语教育”、“十二年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等等项目,就是为了最终实现这个目标。比如“双语教育”,就是要解决最最基础的语言问题。

但这些工作都是见效慢、投资大、易反复的工作,其中的各种艰难困苦不单单是胡萝卜和大棒就能解决的。这些工作不但要有坚定的决心,还要有足够的耐心,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技巧。

比如,在推行计划生育工作过程中,采用怎样的宣传方式,让群众相信这真是提高人口素质、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而不是一种阴谋?

篇幅所限,不多说了。下面吐槽一下:

与其在网络上做一大堆无用的分析,还不如支持下政府的各项政策。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嘴炮,最无用的就是键盘党,最可耻的就是别有用心。

现在很流行的,就是坐在电脑前,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从高的不得了的高度,分析各族群的文化和宗教。而这些连篇累牍的东西当中,又充斥着各种恶意的成分。(不用具体说了吧)这些人,实际上在充当着极端势力有意无意的帮凶。

区分一个人的善意恶意,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这个人的言论,到底是要打成什么目的,是真的要抨击时弊,解决问题呢?还是故意把问题引向不可调和的方向?

如果键盘党肯真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