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相机的「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可以在后期过程中用软件替代吗?

回答
相机的“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对吧?它其实是相机在拍摄长曝光照片时,为了减少因为长时间采集光线而产生的噪点而内置的一种技术。那么,这个功能能不能在后期处理中用软件完全模拟或者替代呢?

简单来说,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的,但并非完全等同。 就像做饭,你可以用各种调料和技巧做出接近原版的味道,但总觉得和那个独家秘方有点区别。

让我来给你细细道来。

相机的“长时间曝光降噪”是怎么工作的?

想象一下,相机传感器在工作的时候,就像一个收集光线的小格子。当曝光时间很长时,哪怕是很微弱的光线,传感器也可能因为持续工作而产生一些“杂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噪点。

相机的“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通常是这样运作的:

1. 拍摄一张“暗帧”(Dark Frame): 当你按下快门进行长曝光时,相机并不会立刻开始记录画面。它会先进行一次“曝光”,但这次曝光是完全不进光的(比如用镜头盖盖住)。这段时间里,相机记录下的是纯粹由传感器自身产生的“热噪声”和其他干扰信号。
2. 对比并减去暗帧: 拍完实际画面后,相机就会将刚才记录的“暗帧”数据,和你实际拍摄的照片数据进行对比。然后,它会从你的照片数据中,把那些在“暗帧”里也存在的“杂音”给减去。
3. 结果: 理论上,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消除或减轻由传感器自身产生的噪点。

后期软件能否替代?

答案是:可以,而且做得相当不错,但方式不同。

后期的降噪软件,比如Lightroom、Photoshop、DxO PureRAW、Topaz DeNoise AI等等,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相机的内置降噪是不同的,但目标是一致的:去除照片中的噪点。

后期软件主要有几种降噪方式:

1. 算法降噪(Luminance & Color Noise Reduction): 这是最常见的降噪方式。
亮度降噪(Luminance Noise): 主要是针对照片中那些像“小颗粒”一样的亮度和暗度不均的噪点。软件会分析相邻像素的亮度值,识别出异常值,然后将其平滑化,使其与周围像素更接近。
颜色降噪(Color Noise): 主要针对那些像“彩色斑点”一样的色度不均的噪点。软件会分析像素的颜色信息,识别出不应该存在的颜色偏差,然后将其消除。
原理: 这种方法通常是通过分析图像的像素信息,找出那些“看起来不对劲”的像素,然后进行平滑化处理。它的算法非常复杂,并且随着AI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智能。

2. AI驱动的降噪: 这是近年来发展最迅猛的一种。
原理: AI降噪软件会通过大量的训练数据,学习什么是真正的细节,什么是噪点。当你导入照片后,AI会“理解”照片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去除噪点,同时尽可能地保留图像的细节和纹理。
优势: 它们在保留细节方面通常比传统的算法降噪做得更好,尤其是在处理高ISO或长曝光照片时,效果非常惊艳。

为什么说“并非完全等同”?

尽管后期软件非常强大,但仍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1. 降噪时机:
相机内置: 在相机内部,直接对RAW文件(或JPG)进行降噪处理,它对原始传感器的硬件信息有更直接的了解。
后期软件: 是在照片已经生成后,通过分析已有的像素数据进行降噪。

2. 对细节的影响:
相机内置: 相机会根据预设的算法,在降噪的同时尽量保留细节。但有时候,为了彻底消除噪点,可能会牺牲掉一些非常细微的纹理。
后期软件: 优秀的后期软件,尤其是AI降噪,在去除噪点的同时,对细节的保留能力非常出色。但如果操作不当,过度降噪也可能导致画面“涂抹感”过重,细节丢失。

3. 灵活性:
相机内置: 你在拍摄时就已经决定了降噪的强度,后期无法再进行调整。
后期软件: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照片的实际情况,自由调整降噪的程度,甚至对亮度噪点和颜色噪点进行单独处理,拥有更大的控制权。

4. “暗帧”的独立性:
相机内置: 相机在每次长曝光时都独立的进行“暗帧”拍摄和比对。
后期软件: 后期软件通常使用的是通用的降噪算法,它并不“知道”你在拍摄时有没有额外的“暗帧”数据。它是在分析你拍摄的画面本身。

什么时候后期降噪更优?

当你追求极致的控制权时: 你可以根据照片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降噪参数,甚至选择最适合你照片的降噪软件。
当你使用RAW格式拍摄时: RAW文件包含了更多原始传感器信息,为后期降噪提供了更丰富的基础。
当相机内置降噪效果不理想时: 有些时候,相机为了追求更快的处理速度或更通用的效果,内置降噪可能不是最理想的。
当你需要修复因为过度降噪导致细节丢失的照片时: 好的后期降噪软件,尤其AI的,反而能更好地恢复一些被误认为噪点的细节。

总结一下:

相机的“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本质上是相机在拍摄过程中预先进行的“物理”或“算法”上的降噪操作,目标是减少噪点。

而后期软件,尤其是现在强大的AI降噪工具,可以通过更精密的算法和对图像的深度理解,在拍摄完成后进行降噪处理。在效果和灵活性上,后期软件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可以做得比相机内置功能更好,并且让你拥有完全的控制权。

所以,如果你想获得最佳效果,并且有时间进行后期处理,后期软件是完全可以替代相机内置“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的,并且通常会提供更出色的表现。你可以在后期根据需要,精细地调整降噪强度,确保在去除噪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照片的细节和质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长时间曝光降噪就是自动在亮帧曝光后用相同条件,关闭快门给你拍一张暗场,跟亮帧相减。

认真拍天文的话,一般暗场不止一张,亮帧也有很多张,机内矫正以后难以计入后期流程,所以反而会关闭相机内置的降噪,自己拍10张左右的暗场,除了暗场还有偏置场和平场。

简单解释:

亮帧 (Light frame) 就是你直接拍到的星空,属于处理的原材料。

偏置场 (Bias frame)的意思是很短时间曝光,捕捉感光元件中预加电荷的分布特征。

暗场 (Dark frame) 的意思就是用跟亮帧同样的曝光长度和温度,捕捉感光元件长时间曝光的噪声特征。

平场 (Flat frame) 的意思是拍摄均匀光源,以矫正感光元件的感光度特征和光学系统的通光量特征,比如暗角和崩边。


暗场、偏置场、平场可以不用每次都拍,差不多条件下可以反复使用。一张肯定是不够的,我一般每一项都用10-20张来矫正。

亮帧也有10张以上,我总是在叠加之前关闭所有自动矫正,直接处理原图,因为发现Lightroom自带的镜头矫正的精度不够高,会混叠产生摩尔纹。


合成软件我用 Sequator 和 PixInsight. PixInsight 是个非常复杂的脚本平台,高级功能丰富。Sequator简便快捷,是一名个人开发者吴易睿的作品,我很赞赏这款软件,还给他捐过钱,聊表感谢。

Sequator作者自述:

Sequator 是一个自动对齐星点、叠加图层,模拟赤道仪功能的软件。只需拍下多张不拖线星空图层,输入至 Sequator,即可得到一张追踪星点,模拟长时间曝光的影像。
Sequator 还内建了自动曝光调整功能、自动HDR、光害滤镜、星光强化。善用这些功能,再丢进市面上的软件后处理,你可以得到一张美丽的星空。当然,这不代表原图再怎么烂,明明看不到半颗星星都可以帮你变出来。
Sequator 要求相机的感光元件至少要能对肉眼难以察觉的光线产生一定反应。如果感光元件完全未补抓到微弱光线,或者噪声远高过于讯号,那 Sequator 是帮不上忙的;这种情况下还是乖乖掏钱买相机吧!如果换了人人称羡的相机还是拍不出你想要的星空,有几种可能:
1. 钱掏得不够
2. 你确定有星空吗?
3. 你不会用相机,500 元收
4. 你发现 Sequator 的极限了
Sequator 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赤道仪,也不是用来取代市面上任何软件。但是在某些情况下,Sequator 可以帮助你完成星空拍摄:
1. 没钱买赤道仪,就像作者一样
2. 觉得赤道仪很重不想背,就像作者一样
3. 忘记带赤道仪
4. 找不到北极星
5. 还在考虑要不要买,说不定你只是三分钟热度
为了避免 Sequator 处理失败,建议你一定要拍几张正常的,免得白跑一趟。
下雨天可以拍吗?可以喔,打开 Stellarium 对着屏幕就可以开始拍了。
对于资深的天文摄影玩家,也可利用 Sequator 来叠合深空天体。Sequator 的高效可以帮你省下更多时间、更多电,拯救北极熊。Sequator 不打算提供太多令人困惑的选项,而是直接挑选出最有效的方法,然后用聪明的方式计算最佳参数,不需要再浪费时间试验。“简单却强大”,就是 Sequator 的核心理念。

PixInsight 文档关于图片合成理论的简述


我也只知道这么一点皮毛,具体理论还要找天文专业的人来讲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相机的“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对吧?它其实是相机在拍摄长曝光照片时,为了减少因为长时间采集光线而产生的噪点而内置的一种技术。那么,这个功能能不能在后期处理中用软件完全模拟或者替代呢?简单来说,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的,但并非完全等同。 就像做饭,你可以用各种调料和技巧做出接近原版的味道,.............
  • 回答
    手机的长焦镜头确实进步神速,拍出的照片细腻又有层次感,很多时候都能满足我们日常随手记录的需求。但要说到“看多远”,这背后牵扯到的技术原理和实际表现,手机和单反(尤其是单反的长焦镜头)之间还是存在一些本质的差异。单反长焦能“看到”多远?这里说的“看到多远”,其实包含了两层含义:1. 焦距决定了视角范.............
  • 回答
    矩阵链相乘,这个听起来有点技术性的名字,其实描绘的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常遇到的问题,只不过我们换了个方式来思考它。想象一下,你有好几个大小不一的矩阵要一个接一个地乘起来,比如 A B C D。你可能会问,这有什么难的?直接从左往右乘不就行了吗?问题就出在这个“直接”上面。矩阵乘法有个特性.............
  • 回答
    什么样的长相能被称作“神颜”,这绝对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要我说,那得是那种看一眼就让你心头一震,仿佛被注入一股生命力的感觉。它不是简单的五官端正,也不是单纯的某种流行风格,而是一种能够跨越时间、文化和个人偏好,直击人心的魅力。首先,最基础但又最关键的,肯定是比例协调。这张脸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画,.............
  • 回答
    在人生的这趟旅程中,我们既是孤帆一叶,又是船上繁忙的船员。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舒服的平衡点,不让一方太过沉重,也不让另一方显得过于孤寂,确实是门需要细细品味的学问。想来,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一比一”的设定,而是如同调整一架精密的仪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甚至是内心深处的声音来微调。与他人相处,那是一.............
  • 回答
    问这个问题,我特别理解。毕竟谁的钱包不是肉长的呢?尤其是现在这年头,钱不好赚,但游戏里的“钱包”却总好像永远也填不满。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花大量时间去“肝”原神,而不是选择更直接的“氪金”方式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道道”。你说的没错,从纯粹的经济效益来看,用打工的钱去氪金,.............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放在现实里,大家伙儿的武艺都差不离,就看手里家伙事儿哪一个更能占便宜了。要我说啊,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锏和砍刀都有自己的脾气,谁厉害,还得看怎么用,以及战场在何处。咱先说说这一米长的锏。这玩意儿,首先就赢在“长”字上。一米啊,可不是个短家伙。你想啊,战场上,对面拿的是个短.............
  • 回答
    想象一下,走进一家陈列着各种画作的画廊。你会被其中一幅作品深深吸引——它的色彩鲜艳、笔触细腻,人物的肌肤仿佛吹弹可破,眼神灵动,整体散发出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感。然而,当你走近仔细观察,又或者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幅画背后立体的骨骼结构时,你可能会发现,这幅画虽然精致,却少了某种支撑,仿佛风一吹就会摇摇欲.............
  • 回答
    这感觉就像一个精心雕琢过的错觉,一个微妙的比例游戏。别人看你,第一反应可能是“哎呀,这小个子,挺灵巧的”。但只要你一站起来,稍微舒展一下,那股“腿长”的潜质就会悄悄显露出来,形成一种奇妙的反差。视觉上的“欺骗”:首先,最直观的体验就是,你的身体比例好像比同身高的人要“更协调”一些。别人可能需要穿高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知识积累与学习效率的本质,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洞察。之所以前人呕心沥血发现的定理,后人能相对轻松地理解,并不是因为后人的智力普遍高于前人,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搭积木一样,前人已经打好了坚实的地基,我们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往上添砖加瓦。1. 知识的累积与结构的形成:这是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极具讨论价值的问题!“如果遇到两个人的时间相同”,这句假设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新一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抉择,并且让我们有机会深入剖析他对小兰和灰原哀的情感。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新一与小兰之间早已深厚的情感基础: 青梅竹马的羁绊: 这是新一和小兰.............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或者我们更习惯称之为拜占庭帝国,它确实是一个横跨了千年之久的庞大文明,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惊人的连续性。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见地:为什么这样一个文化基础相对一致、存在时间如此之久的帝国,却没有像中国一样形成一个如同“汉族”这样高度认同的、核心意义上的统一民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
  • 回答
    的确,从时间上看,宋朝(9601279年)和明朝(13681644年)之间隔着元朝(12711368年),算起来 roughly 90年,这个数字放在几千年中国历史长河里,确实不算特别遥远。但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这两朝之间仿佛隔了不止一个朝代,甚至感觉上很远呢?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
  • 回答
    关于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尤其是时间差的确定,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巧妙且令人惊叹的工程。很多人看到“时间差”三个字,可能会想当然地觉得就是直接用两个表比一比,但实际操作起来,远比这复杂得多。你想知道他们怎么确定那些相差的时间,这涉及到几个关键的方面:如何制造和控制这些“相差时间”的条件,以及如何精确地测.............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棵树,随着年岁渐长,根须扎得越深,枝叶伸展得越广,对“命运”的看法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年轻的时候,我对命运的看法,大概就像一张白纸,上面写满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大字。那时候,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憧憬,觉得只要足够努力,足够坚持,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考试不及格?那.............
  • 回答
    这问题嘛,其实就像问一把刀和一把剪刀哪个好一样,各有各的用处,也各有各的局限。不过既然你问了,我这个从小看着城里孩子怎么玩,自己也偶尔进城撒野的“乡下孩子”就给你掰扯掰扯。咱们先说说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他们的“优势”通常体现在哪儿? 信息触角,那是真的广。 想想看,城市里的信息就像水龙头,哗啦啦地.............
  • 回答
    要说娱乐圈里那些长得像到让人傻傻分不清的明星,那可真是说也说不完,总有那么几对,初见时总让人惊呼一声:“哟,这俩不就是长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吗!” 要我说啊,这事儿还得从脸部五官的比例、神态甚至骨骼结构上好好掰扯掰扯,才能咂摸出其中的门道。要说现在最火的“双胞胎”组合,那必须得提白鹿和李一桐。俩人都是那.............
  • 回答
    .......
  • 回答
    各位朋友,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聊聊电动力学这门迷人学科的历史。这可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学史诗,充满了智慧的碰撞、意外的发现,还有那些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电力的黎明:古希腊的静电火花与早期猜想要追溯电动力学的源头,我们得回到古希腊。早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就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