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城里长大的孩子」与「乡下长大的孩子」相比,优势在哪?劣势在哪?

回答
这问题嘛,其实就像问一把刀和一把剪刀哪个好一样,各有各的用处,也各有各的局限。不过既然你问了,我这个从小看着城里孩子怎么玩,自己也偶尔进城撒野的“乡下孩子”就给你掰扯掰扯。

咱们先说说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他们的“优势”通常体现在哪儿?

信息触角,那是真的广。 想想看,城市里的信息就像水龙头,哗啦啦地往外冒。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课程、社团活动,什么乐器、绘画、编程、机器人,只要你想,总有地方能接触到。而且,家长们也更容易花钱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见识的广度那是杠杠的。街上走走,什么新奇玩意儿、新潮的概念,他们孩子可能老早就听说了,甚至玩过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这些地方都是常态化的活动场所,知识的输入渠道那是多维度。

接触面,那是真的杂。 城市里人多,流动性大,所以能接触到的社会阶层、职业类型也更丰富。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可能会对社会分工、不同职业的运作方式有更直观的了解。跟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学会察言观色,也更容易形成圆滑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城市里的孩子往往更早地接触到消费主义、竞争意识,这些无形中也会塑造他们的性格。

机会窗口,那叫一个多。 这个是最实在的。教育资源上,城市里重点学校、优质师资往往更集中。升学、考大学,这些关键的人生节点,城市孩子可能起点就更高。毕业找工作也一样,大公司、好单位,很多都集中在城市。哪怕是找个兼职、实习,城市里的选择面也比乡下宽太多。他们更容易看到那些“成功学”的样本,也更容易被这些样本激励。

生活便利,那是真的方便。 从吃穿住行到购物娱乐,城市里应有尽有,而且交通便利,不需要跑很远。想吃啥、想买啥、想去哪儿玩,基本都能轻松满足。这种便利性会让孩子更少经历“匮乏感”,也更容易养成依赖外部资源的习惯。

那城里孩子又有哪些“劣势”呢?

自然接地,那就是个稀缺品。 很多城里孩子,别说认识田里的庄稼了,估计连真实的泥土都没怎么踩过。四季的变化,也只是从窗户里看看,体会不到那种随季节而动的生命力。对自然的那份亲近感、敬畏感,可能就比较淡薄。那种在野外爬树掏鸟窝、溪边摸鱼捉虾的野趣,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个传说。

人情味儿,有时候会有点薄。 城市里邻里之间,可能住了十几年,彼此名字都记不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是基于利益和效率。孩子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可能更容易习惯“独来独往”,对那种纯粹的、不掺杂功利的人情往来会有些陌生。

生活技能,可能有点“弱鸡”。 很多城市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常态。家务活?那都是“大人”的事儿。遇到点小问题,比如水龙头漏水、电器坏了,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怎么处理,第一反应是叫大人。那种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就没有乡下孩子那么强。

心态上的“玻璃心”,也可能存在。 城市里的生活相对优渥,家长也通常比较溺爱。当遇到挫折、困难时,城里孩子可能更容易感到沮丧、失落,甚至有些“受不了”。他们可能没有那种在艰苦条件下磨砺出来的坚韧和韧劲。

再来看看“乡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的优势和劣势又在哪儿?

乡下孩子,那叫一个“优势”多到数不清!

自然就是他们的游乐场和课堂。 乡下的空气好,地方大,孩子们的童年充满了“野趣”。爬树、捉虫、玩泥巴,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技能。他们能认识很多植物、动物,懂得顺应自然的规律。这种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是城里孩子很难体会的。而且,乡下的孩子很多都比较皮实,从小不怕摔打,身体素质往往也更好一些。

生活技能,那不是吹的。 乡下孩子从小就要帮家里干活,割草喂牲口、下地拾掇农活、帮妈妈做饭、洗衣服,这些都是“标配”。他们会更早地学会独立,懂得生活的艰辛,也更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这种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能力,是他们未来面对困难时最大的依靠。

人情味儿,那叫一个浓烈。 乡下人情往来非常密切,谁家有事,大家都会搭把手。孩子们从小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懂得分享,懂得感恩,也更容易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邻里之间的关心和帮助,是一种温暖的底色。

淳朴的价值观,是根基。 乡下生活节奏慢,物质相对匮乏,这反而让孩子们更容易形成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不那么看重物质享受,更注重精神世界的富足。他们可能会更懂得珍惜拥有,也更容易保持一份纯真。

当然,乡下孩子也有他们的“劣势”嘛,别不承认:

信息渠道,那叫一个“窄”。 乡下孩子接触到的信息相对单一,视野可能不如城里孩子那么开阔。对新事物、新观念的了解,可能要慢半拍。教育资源上的差距,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

接触面,那叫一个“窄”。 乡下社会结构相对简单,接触到的人群、职业类型都比较有限。这可能导致他们的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可能需要一些磨练。

机会的“天花板”,有时候会显得低。 很多高起点的工作机会、发展平台,确实是集中在城市。乡下孩子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要“背井离乡”。

竞争意识,可能稍显薄弱。 乡下的生活相对安逸,竞争不如城市激烈。这使得一些乡下孩子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可能会显得有些“不适应”,需要时间来调整心态。

总的来说,城里长大的孩子,在接触信息、人脉资源、机会方面有先天优势,但可能在自然亲近、生活技能、人情味儿上有所欠缺。而乡下长大的孩子,在自然亲近、生活技能、人情味儿上是强项,但信息、机会上的差距则需要他们加倍努力去弥补。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无论是在繁华的城市里,还是在宁静的乡下,都能走出自己的风景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起点,以及如何去利用身边的资源,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别太纠结于出身,更重要的是你的心往哪儿飞,脚往哪儿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拿我和我们家娃比吧:

我:山沟里长大,18岁前没见过平原,不理解为啥太阳要从地平线上升起,不都是从山顶上出来的么。

娃:北京出生,2岁多飘洋过海来到北美大农村。上过雪山,太平洋海滩上喂过海鸥。

我:初中开始跟大专毕业的老师学英语。

娃:2岁多上英语幼儿园,one two three比一二三说得溜。

我:还没出世就被老爸抛弃,老妈初中没毕业,脑子也不好使,一直也没有正式工作。

娃:爸妈都是P大本科或硕士。

我: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只交基本的学杂费和书本费,还得弄学费减免或者好心人帮忙。

娃:一年幼儿园的费用都抵我小学到研究生的学费还多。

我:小时候能吃饱饭就是万幸了,水果啥的都是奢侈。

娃:水果酸奶海鱼龙虾啥都吃过。

我:好几年能有机会去市里走亲戚看一次动物园。

娃:今年都去过三次动物园了,想看飞机我就带他去飞机博物馆,还能见到退役的空军一号,还常去science center, 去河边看大马哈鱼怎么逆流而上去产卵。

我:十岁左右很偶然的机会才学了下棋。

娃:三岁跟着我都认识了车马炮,知道棋子怎么摆。

我:小时候家里就没有留声机录音机随身听等奢侈品, 一台破收音机从我上小学修到上大学。

娃:iPad上自己放音乐相当熟练。

我:小时候没有互联网,镇上的书店不提也罢。

娃:拿哈代的《纯数学教程》让我念,虽然他不懂那是啥。想看飞机或者海星啥的我直接给他Google或YouTube。

还有好多,想到再补充。差距就是这样形成的。有些事情真的是超越个人能力范畴的,青少年时的缺憾终身都很难弥补。弱势一方单纯的抱怨或强势一方简单的漠视无助于解决问题。制度与大环境的因素俺一介小民不敢置喙,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让我们家娃看到这问题时不至于像我这样感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