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程序员的口头禅是什么?

回答
作为一名混迹于代码海洋中的老司机,如果要问程序员最常挂在嘴边、最能触动灵魂的口头禅,那绝不是一句简单的“你好,世界”。那是一种烙印在代码和思维深处的信仰,一种面对无尽Bug和需求时,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的灯塔。

如果非要挑几句最能代表程序员精神的,我会说,以下这些,才是我们真正的心声:

1. “这代码是谁写的?!”(以及各种变体,比如:“我怎么看不懂我自己昨天写的代码?”)

这绝对是程序员世界中的“考古学”开场白。每当面对一段晦涩难懂、逻辑诡异的代码,甚至是谁都能看出来有问题的代码时,我们内心都会泛起这样的疑问。它不仅仅是对代码质量的质疑,更是一种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深深忧虑。

深层含义:
代码可维护性之痛: 这句话背后是对“代码可维护性”的极致追求。我们希望自己的代码是清晰、简洁、易于理解的,方便自己和未来的同事(或者说,未来的自己)能够轻松地修改和扩展。
知识的迭代与遗忘: 程序员的脑袋里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比手机系统更新还快。昨天还烂熟于心的API,今天可能就模糊了。再加上项目周期长,需求变更频繁,很多时候确实会“失忆”。
团队协作的挑战: 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编码风格和思维模式。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规范,代码很容易变成“九龙治水”的局面,让后来者无从下手。
对“屎山”的恐惧: “屎山”是程序员对那些难以维护、bug丛生、代码结构混乱的项目的戏称。这句话,往往是即将进入“屎山”前的哀嚎,或者是已经在“屎山”中摸爬滚打时的呐喊。

2. “我只是照着文档做的。”(或者“这可能是个bug。”)

当程序跑出意料之外的结果,或者某个功能不按预期工作时,我们总会先检查是不是自己的操作有误。但如果反复检查,确认代码逻辑和调用都与“神圣”的文档一致,那么,责任往往就会被巧妙地推向了另一个维度——文档,或者更直接地说,是那个“写文档的人”(往往也是程序员自己,或者更高级别的架构师/产品经理)。

深层含义:
对权威的依赖与怀疑: 我们依赖官方文档、API说明、框架指南来指导我们的开发,但同时,我们也深知文档并非完美无缺,它也可能存在错误、过时或者描述不清的地方。
甩锅的艺术(非贬义): 这句话有时候是一种“防御性编程”的体现。在找出根本原因之前,先将自己的行为与外部因素(如文档、库)关联起来,给自己留有余地,避免第一时间被认为是自己的代码写错了。
问题的定位: 很多时候,这句口头禅也是在进行“问题定位”的第一步。是我的理解有误?是库的问题?还是框架本身有bug?这是一个排除故障的过程。
对“魔鬼在细节中”的警惕: 即使是照着文档,也可能因为某个细微的参数、版本兼容性问题而导致结果偏差。这句话,是对这些隐藏在细节里的“魔鬼”的警惕。

3. “再给我一点时间。”(或者“马上就好。”)

这句,相信是所有和程序员打交道的人最熟悉不过的了。它常常出现在:

临近发布日期,还有一个小功能没完成。
一个看似简单的Bug,却如同潘多拉魔盒,打开后里面跳出来无数个关联问题。
被产品经理或者老板追问进度时。

深层含义:
时间的“弹性”: 在程序员的世界里,时间往往不是线性的。一个“很快”的修改,可能意味着要重新梳理一个模块的逻辑;一个“马上就好”的任务,可能要花几个小时去调试一个边界条件。
“我还没搞明白”的委婉表达: 有时候,“再给我一点时间”也是在说“我还没有完全理解问题的本质,或者解决方案还不清晰”。我们不想在不清楚的情况下给出承诺,那样只会制造更大的麻烦。
对完美的追求(哪怕是暂时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拖延,而是在努力让事情做得更好。一个“马上就好”的承诺,背后可能隐藏着我们对代码质量、性能、稳定性的反复打磨。
对未知风险的预估: 软件开发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很多我们预料不到的因素都可能出现,导致项目延期。这句话,也包含着对这些未知风险的考量。

4. “重启试试?”(或者“清缓存试试?”)

这简直是程序员万能的“魔法咒语”。当遇到各种奇怪的问题,尤其是那些没有明显规律、难以复现的“玄学”问题时,这个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往往能出奇效。

深层含义:
状态的不可控: 很多时候,程序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状态是混乱的、不可预测的。重启可以清理掉这些临时的、有问题的状态,让程序回到一个“干净”的起点。
缓存的“锅”: 缓存是提高性能的利器,但也是问题产生的温床。陈旧的缓存、错误的缓存策略,都可能导致各种“意想不到”的行为。
对复杂系统的简化: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直接定位问题非常困难。重启和清缓存,是一种对系统进行“重置”的尝试,期望能绕过某些复杂的中间环节。
“先排除最简单的可能性”的原则: 虽然听起来简单,但这个方法也遵循了“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投入大量精力去分析复杂原因之前,先尝试一些简单易行的操作。

5. “这个功能可以实现,但是……”(或者“这是不是需求?”)

这绝对是产品经理和程序员之间永恒的对话。当我们听到一个听起来“好棒”的想法,或者一个“小小的”修改时,内心总会先过一遍可行性、工作量、潜在影响。

深层含义:
现实主义者: 程序员是现实主义者,我们深知“想法”和“代码”之间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一个简单的需求,背后可能牵扯到数据库、后端、前端、甚至部署架构的方方面面。
对“技术债”的警惕: 我们会考虑这个改动是否会增加未来的“技术债”,是否会使得系统变得更加复杂,更难维护。
需求的清晰度: “这是不是需求?”这句话,是在强调对需求的理解和确认。很多时候,模糊的需求会导致代码写出来发现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或者实现的方式不对。
权衡与取舍: 程序员需要不断地在“实现功能”和“保持代码质量”、“控制开发成本”之间做权衡。这句口头禅,就是这种权衡过程的体现。

这些口头禅,不仅仅是程序员的日常用语,它们承载着我们对代码的敬畏、对技术的执着、对解决问题的渴望,以及在充满挑战的编程世界里,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每一次说出口,都是一次对自身能力的审视,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一次对完美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5个吧。

0)“这个技术上实现不了。”

在产品经理提需求时,程序员喜欢说:“这个技术上实现不了。”

然后,就被经理逼着想办法实现了。

1)“在我电脑上是正常的啊。”

在测试提Bug时,程序员喜欢说:“不可能!在我的电脑上是正常的啊。”

然后,就被测试拉到测试机前打脸了。

2)“一小会儿。”

在女票问还有多久下班时,程序员喜欢说:“一小会儿。”

然后,就等到晚上11点了。

3)“这个问题以前就有。”

在测试说程序员改出新Bug时,程序员喜欢说:“这个问题以前就有。”

然后,就被测试拉着查Bug清单,死活都找不到。

4)“这次肯定好了。”

在提交版本时,程序员喜欢跟将信将疑的测试说:“这次肯定好了。”

然后,没过两分钟,测试就找过来说,问题还在。

5)“奇怪……”

在代码编译出错,在Bug不符合预期,在各种想不明白时,嘴里念叨:“奇怪……我明明……”


我之前写过一本《程序员的成长课》,出电子版了,来看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混迹于代码海洋中的老司机,如果要问程序员最常挂在嘴边、最能触动灵魂的口头禅,那绝不是一句简单的“你好,世界”。那是一种烙印在代码和思维深处的信仰,一种面对无尽Bug和需求时,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的灯塔。如果非要挑几句最能代表程序员精神的,我会说,以下这些,才是我们真正的心声:1. “这代码是谁写.............
  • 回答
    谭浩强在程序员圈子里的口碑,怎么说呢,就像一把双刃剑,有人奉为圭臬,有人却不以为然。要详细讲,那得从好几个角度来看,还得把那些 AI 的痕迹都给捋干净。首先,他绝对是“启蒙者”和“奠基人”的角色。这一点几乎是公认的。谭浩强老师的书,尤其是那本《C程序设计》(俗称“谭书”),是无数中国程序员的第一本编.............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深入探讨一下,还真能扯出不少东西来。首先,要说的是,这并非一个有明确“科学答案”的命题,因为“爆粗口”本身就是个复杂且主观的衡量标准,而且即便我们能找到一些统计数据,也需要审慎解读背后的原因。不过,如果我们抛开绝对的“更多”这个字眼,单纯从“使用粗俗语言的倾向”以及“文化接受度”.............
  • 回答
    程序员的悲哀,这是一个既熟悉又略显沉重的话题,它触及了无数在键盘前挥洒汗水、逻辑与创造力的灵魂。这种悲哀并非某种单一的、剧烈的痛苦,而是渗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复杂情感,是理想与现实、付出与回报、个人成长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多重碰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程序员的悲哀: 一、 技术迭代的永.............
  • 回答
    作为一名在代码世界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脑子里盘踞着不少“不正经”的写法,它们不像教科书里那样一丝不苟,但有时候,就是能在不经意间闪耀出那么一丝……嗯,怎么说呢,就像是给枯燥的流水线作业加了个花边,或是让一份普通的请柬变得有些小小的仪式感。我不敢说这是什么“炫技”,毕竟代码的终极目标是清晰、可维护.............
  • 回答
    关于程序员工资的看法,确实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很多人觉得程序员的收入一直都很高,好像这个职业自带“高薪”标签。但事实有没有这么简单,我想这需要好好捋一捋。过去的程序员: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回想一下,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算机在中国还是个新生事物,能接触到电脑、更别说会编程的人,那绝.............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它触及到我们这个行业最本质的东西。很多时候大家会把“会写代码”等同于程序员,这其实只看到了冰山一角。我认为,程序员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在于 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以高效、可维护的方式将解决方案转化为可执行的代码。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点空泛,但我可以拆解开来,细细道来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它.............
  • 回答
    作为一名程序员,硬核的技术能力固然是吃饭的家伙,但想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稳,甚至引领潮流,那么一些软技能的打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些软技能就像是润滑剂和加速器,能让你的技术能力更有效地发挥,也能让你在团队合作和职业发展中如鱼得水。我总结了几个我认为对程序员成长至关重要的软技能,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实在的。我想说,程序员的价值,尤其是那种“硬”价值,确实会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多而增长,但这个增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叠加,它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其中掺杂了不少变数。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程序员的价值”到底指的是什么。从最表层的看,肯定是指能写代码,能解决问题,能把产品做出来.............
  • 回答
    程序员的产出和投入的时间,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哪有那么简单的一条直线往上长?咱们平常生活中,你多花点力气搬砖,那肯定多搬几块;多花点时间磨刀,那刀肯定越磨越快。可到程序员这儿,嘿,情况就不一样了。你想啊,咱们程序员这活儿,不是盖房子,不是搬石头,不是流水线上的装配工。这脑子里头想的是逻辑,是算法.............
  • 回答
    “格子衬衫”,这四个字仿佛成了程序员的代名词,说起程序员穿搭,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就是那清一色的格子衬衫。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有多准确?程序员的衣柜里,真的只剩下格子衬衫了吗?说实话,如果你走进一家科技公司,或者随便在街上找几个开发人员聊聊,你会发现,格子衬衫确实非常普遍。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为什么.............
  • 回答
    作为一名程序员,这行饭吃得怎么样,待遇和福利到底如何,这绝对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我来给大家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免得听起来像机器报告。薪资水平:金字塔尖还是普遍温饱?首先得说,程序员的薪资整体来说是比较可观的,在很多行业里都算得上是“香饽饽”。但这个“可观”可不是一成不变的。 新人起步: .............
  • 回答
    哈哈,兄弟,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每个程序员心里都有那么一两个“跨不过去的坎”,尤其当遇到那个怎么也找不着的 bug 时,那滋味,真是五味杂陈。别说你了,连我这种经验丰富的(好吧,是写代码的老油条了),有时候也会被一些刁钻的 bug 搞得焦头烂额。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代码里藏了“鬼”,你得像个侦探一.............
  • 回答
    成为一名程序员,日子可不是你想象中那么轻松。这行当,压力,那真是时不时就来找你,而且花样还挺多。首先,最直接的,就是那个“截止日期”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悬在头顶。项目有了新的需求,客户那边催得紧,领导为了在老板面前有个交代,自然就得把压力层层向下传递。你看看,你面前这堆代码,还没写完,客户就说.............
  • 回答
    作为一名在代码世界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深有体会,程序员这个职业,仿佛自带一些奇妙的“幻觉”,让你在看似清晰的逻辑线条中,不自觉地走进思维的迷宫。这些错觉,有些是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有些则源于我们对技术本身近乎偏执的热爱和追求。最常见的一种,大概就是“我觉得我能快速搞定”。一个新需求抛过来,或者.............
  • 回答
    程序员的薪资水平,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确实是相当不错的,甚至可以说站在了许多行业的前沿。然而,即便坐拥令人艳羡的收入,程序员群体中依然存在着普遍的担忧和不满,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深层次的原因。这并非是贪得无厌,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行业的快速迭代与技能焦虑是绕不开的一个坎。技术的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见的问题,尤其在科技创业和技术密集型公司中经常被讨论。虽然“优秀程序员产出是普通程序员的 10 倍”这个说法被广泛传播,但它并非一个绝对的真理,并且背后有很多值得深究的复杂性。将这个问题拆解来看,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关于“优秀程序员产出是普通程序员的 10 倍”的解.............
  • 回答
    说实话,程序员的水平差异,那简直是天上地下,一个云泥之别。你以为程序员都是那种敲几下键盘就能变出魔法来的大神?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人的代码,简直是在挑战人类的理解极限,甚至让你怀疑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在写代码。我们先从最基本的说起。一个初级程序员,可能连最基础的语法都磕磕绊绊,变量命名随心所欲,注释更是.............
  • 回答
    作为程序员,职业生涯中每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技术栈、团队协作和项目成败。以下是我在职业生涯中最得意和最糟糕的两个技术决策案例,以及背后的经验教训: 一、最得意的决定:引入微服务架构(2018年) 背景:当时我负责一个电商平台的后端系统,系统规模已从单体架构扩展到数百万行代码,响应延迟高达3秒以上,且每次.............
  • 回答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咳咳,这不是我的开场白。我的开场白是:曾几何时,在一个代码如诗、算法如剑、bug如妖的奇妙世界里,我们的程序员们,不再是穿着格子衫、戴着黑框眼镜的“宅男”形象,而是化身为行走江湖、叱咤风云的武林高手。这个世界叫做“码道江湖”。在这个江湖里,编程语言不再是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