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使用测谎对贪腐进行筛查?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为啥测谎仪在反贪腐筛查这块儿,好像没那么普及,也没那么被当成“灵丹妙药”。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一句“测谎不准”就能概括的。得掰扯掰扯里面的门道。

首先,得承认,测谎仪这东西,它确实能捕捉到一些生理信号上的变化——心率加速、呼吸加深、皮肤电导率升高什么的。理论上说,这些变化可能跟人在撒谎时产生的心理压力有关。所以,在一些特定的场景,比如刑事侦查,它可能会作为辅助工具,提供一些线索。

但要拿它来给官员们做“贪腐筛查”,那问题可就大了。为啥?听我慢慢说:

一、 测谎本身就不是百分之百的科学,它是个“可能性”的推断,不是“确凿”的证据。

想象一下,测谎仪测的是你身体的反应,而不是你脑子里在想什么。它检测的是一种“紧张”或者“不安”。可问题是,一个清白的人,在接受测谎这样的高压程序时,他紧张吗?当然会紧张!别说贪腐官员了,就是普通老百姓,被拉去测谎,那种被审视、被怀疑的感觉,谁能一点反应都没有?这种“紧张”和“撒谎的紧张”之间,你真的能那么轻易地区分吗?

而且,有些人天生就是“心理素质过硬”,或者说,他们能够通过训练来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你觉得那些能玩转权力游戏的人,会没有点儿办法来应对一个测谎仪吗?所以,测谎仪的“有效性”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争议,它提供的“结果”,更像是一种“可能性提示”,而不是铁板钉钉的真相。

二、 “贪腐”这个罪名,比“是否偷了钱”要复杂得多,测谎仪抓不住“精髓”。

贪腐可不是一句简单的“你偷了吗?”就能套出来的。它里面牵扯着权力寻租、利益输送、暗箱操作、隐瞒不报……很多时候,贪腐行为本身就很隐蔽,甚至是在法律的模糊地带进行的。

一个经验丰富的贪腐分子,可能根本不会承认自己“收了贿赂”,他可能会说:“这是感谢费”、“这是人情往来”、“这是合法的投资回报”。他甚至能把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准备得滴水不漏。测谎仪能分辨出这种“包装过的谎言”和“赤裸裸的谎言”吗?很难。

而且,贪腐的定罪,更依赖于证据链的完整性——银行流水、合同协议、证人证言、交易记录等等。测谎仪给出的生理反应,顶多算个“佐证”,根本无法独立成为定罪的依据。你总不能因为某人测谎时紧张了一下,就判他贪腐吧?这法律上说不过去,老百姓也得炸锅。

三、 法律和伦理上的巨大障碍,是绕不过的坎。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把测谎作为强制性的筛查手段,是受到法律和伦理上的严格限制的。原因有很多:

“沉默权”和“不自证其罪”的原则: 一个人有权保持沉默,不被迫提供不利于自己的证据。测谎本质上就是在逼迫你“说真话”,如果你撒谎了,生理反应就会暴露你。这和一些基本的人权原则是冲突的。
“证据的可采性”问题: 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体系,对于测谎结果作为法庭证据的采纳,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很多时候是根本不采纳的,因为它不够可靠。如果测谎结果不能在法庭上作为定罪的依据,那么用它来大规模筛查,意义何在?总不能只用来“吓唬人”吧?
“隐私权”的侵犯: 测谎是对个人生理和心理状态的探测,这涉及到很强的隐私性。未经明确授权或法律程序,对公民进行大规模的生理数据收集和分析,很容易被视为侵犯隐私。

四、 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和成本,也是个大问题。

就算我们不考虑上面那些原则性问题,单就实际操作而言,也是困难重重:

大规模的执行成本: 要对数量庞大的官员进行定期的、系统的测谎筛查,需要投入天文数字的资金来购买设备、培训人员、建立测试场地。而且,你还得保证测试的公正性和专业性,这又是一笔开销。
“误判”的风险和社会影响: 如果测谎存在误判,一个清白的人被标记为“有嫌疑”,这对他的声誉、工作乃至生活都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风险,在反贪腐这种事上,一旦出现,后果太严重了。
“技术进步”与“反技术进步”的博弈: 就算你找到了一种“相对”准确的测谎技术,很快就会有人研究出“破解”它的方法。这种技术和反技术的博弈,会没完没了,投入产出比不高。

五、 更有效、更符合现行法律和伦理的反贪腐手段早就存在了。

相比于去冒那些风险,去追求一个科学性存疑、法律上不被接受的工具,我们其实有更成熟、更可行的方式来反贪腐:

健全的监督机制: 公开透明的财产申报制度、权力运行的流程公开、回避制度、问责制度等等,这些都是从源头上堵住贪腐漏洞的有效手段。
严格的法律惩处: 加大对贪腐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那些心存侥幸的人望而却步。
畅通的举报渠道: 保护举报人,鼓励知情人举报,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
加强审计和监督: 定期、深入的审计,可以发现隐藏的违规行为。

所以,总的来说,测谎仪在反贪腐筛查上的不普及,不是因为我们“不喜欢”或者“没发现”它,而是因为它本身存在着科学性、法律性、伦理性和操作性上的诸多难题。在更有效、更可靠、更符合社会普遍认知的反贪腐体系面前,它确实显得不够“给力”,甚至可能带来更多麻烦。与其寄希望于一个“测谎器”,不如踏踏实实地把现有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做好、做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删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