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个后果吧,如果这种内卷化(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是普遍存在(中国内卷了,印尼内卷了,美洲内卷了,偏偏只有欧洲进化了,是不是更加证明了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其他的各有各的错误?),那么在费米猜想中,大过滤器假说就极有可能是正确的,那么费米猜想也是很容易解释的。因为,这个宇宙里大部分文明都停留在封建(农耕文明)时期。
当然这并不是最恐怖的,毕竟内卷化只是大过滤器的一个证据,但是,内卷化能不能推广呢?奴隶社会会不会内卷化,原始社会会不会内卷化,猿类社会会不会内卷化。。。。。。或者说,单细胞生命会不会内卷化?或者说向外推广,资本主义会不会内卷化?社会主义会不会内卷化?那这样的话,未来也过于绝望了,因为内卷化就像一堵墙,大部分生命都会一头撞上这堵墙,撞得头破血流然后老死在这堵铁幕之下,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会跃过这堵墙,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撞上下一堵墙呢?
这个主管论调太悲观了,但是,如果共产主义之上真的有更加高级的模式怎么办?原始社会可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吗?
想象一下,在我们头顶的璀璨星空,本来应该有无数的生命在飞翔,但是他们的星辰大海被菜市场给毁灭了。(@
姬離的答案譬如,农产品流通中,发达国家较为普遍的“农超对接”模式在中国并没有预期的效果,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超市生鲜市场份额相对较小,都可以用“内卷”这一理论进行解释——流通(尤其是零售)环节中过密的就业,用不计边际收益的努力使高效、经济的组织模式被消费者市场排斥;这一自发形成的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因过密的从业者而带来的价格下降(建立在散户利益被严重挤压的基础之上),使得新的供应链形态转而依赖原有的市场而少有动力自建流通体系。最终阻碍了流通业态的升级。)
答案都是口胡的,所以匿(逃
黄宗智关于内卷化的研究,相对于速水—拉坦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其解释范围和解释力都要差很多,而且比后者晚。希克斯(Hicks)提出有偏技术改进,也比吉尔兹早 。历史学、人类学研究,相对于而言还是落后于经济学的。当然,内卷化还是一种不错的研究工具(模型、视角),也是对经济学模型的经验研究补充。
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将生产要素分为土地、资本和人力(劳动)三种,技术和制度变迁取决于三种要素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例。少数时期和地区,会出现土地方向的技术变迁。比如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铁丝网的成本下降了很多,畜牧区就会采用铁丝网确定土地产权,进而会出现人工草场改造等技术变迁。
当然,大部分国家土地是给定的,关于土地的诱致性变迁比较少见,更多是资本和人力决定技术和制度变迁方向。当人力资源相对稀缺,资本相对丰富时,那么技术进步更多倾向于大规模机械化,比如北美洲(土地相对丰富),或者采用育种精作化等技术,比如以色列(土地相对稀缺)。
当资本相对稀缺,人力相对丰富时,技术进步更多是提高人力投入。这里的技术进步,不一定是基于国家,国家内也一样,而且一定要记住,要素比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例”。比如在中国,内蒙古东部和大部分东北地区人力相对稀缺,同时远离市场,种植粮食比蔬菜边际收益更高,那么技术进步就是各种机械化;而在东部沿海以及城市周边,人力资本相对丰富,而且距离城市近,因此技术进步就是各种蔬菜、水果和和花卉的育种、栽培技术的改进,典型就是奶油草莓。
虽然奶油草莓需要更多的人力,但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含量一定比大棚奶油草莓高么?不是的吧。也就是说,当资本边际成本较低时,通过增加资本,劳动的边际收益依然会提高,而且技术含量不低。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资本不稀奇。如果资本稀缺,边际成本太高,比如借贷后需要为奴或者卖女儿,那么显然大家不会投入资本,而是选择技术投入人力劳动。
在诱致性技术变迁的框架下,现代以前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之所以农业内卷化,劳动力边际收益不断递减,但还是不断投入劳动力,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资本太稀奇,借贷成本太高,老百姓不得不通过施有机肥料等方法精耕细作。老百姓当然不想每天担粪,但是老百姓不担粪,想借钱种买化肥,万一遇到灾年,那么就是家破人亡。
根据速水的研究,欧洲相当长时间内和东南亚地区人口增速差不多,但后来降低了。很多人通常认为是人多造成农业落后,可在诱致性技术变迁的视角下,由于资本严重稀缺,劳动投入只能增加,人不得不多。也就是说,东亚农业问题的核心,不是人多导致劳动力边际成本低,进而内卷化;而是资本过于稀缺,导致劳动力相对低,于是有偏的技术增长倾向于担粪之类的劳动,人口就不断增长。
因此要解释东亚地区的内卷化,需要解释东亚地区资本相对于西欧稀缺。这当然就是诺斯的贡献了,他发现对政府权力的限制,有利于借贷市场的发展,降低利率,从而提高投资率和储蓄率,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欧洲农民可以借贷搞农业投资,自然就会降低劳动投入。现在中国老百姓可以借钱搞大棚,买化肥,自然没必要再拾牛粪,因此劳动力需求自然相对低了。
拾牛粪等劳动力需求,可不是什么远古的事情,父母在农村长得孩子,问问他们,一定有这样的经历。很多工业党会说中国生产化肥,才会不用拾牛粪。可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化肥是进口的,包括现在的钾肥,而且为什么中国农民愿意选择化肥。要知道在现在的世界,还有数亿人不愿使用化肥,还是拾动物的粪便。原因就是他们根本得不到政策贷款,也根本禁受不住农业价格波动的冲击。
当中国农民可以借到10%以下的贷款,当中国农业收购制度普遍建立起来,风险和收益都稳定了,化肥和借贷的矛盾就缓解了,数亿的农民也就因此受惠了。数十年前,中国的农民短期借贷利率还是30%以上的时候,学者问他们为什么不像美国农民一样用化肥,我想他们一定觉得这些学者是傻逼。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依然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农村小额贷款是发展经济学核心课题之一的原因。
简单地说,内卷化问题属于诱致性技术变迁的特例。建议各位读读侦探小说《致命的均衡》,看看经济学家是如何黑人类学家不靠谱的,哈哈。。。
大家都在拼命证明这东西合理,引经据典,真是博学,没人认为这东西扯淡吗?社会惯性历来存在,时间推移,任何国家都会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而真正的创新都是渐进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就会矮化内耗,想到随机爆发式进化本来就是常态。我觉得讨论这种问题即没什么意义,又在为个人无能和操蛋的世界辩护。
说明白点,这就是魏晋名士的侏儒症,软骨病,不愿意做事,就特么会证明历史为什么变成了这样操蛋的模样,还忽悠的貌似逻辑完备似的,我自风流,天意如此,非我无能。实际是一堆吃饱了撑的懒汉发明overfitting的傻逼理论,事实上历史随机性一直很大。可能背后的逻辑都是一堆人杜撰的。然后传教一样忽悠,整的人信了,服了,安于自己的位置了。牧师们也该收智商税了。
脑是最容易跑垃圾程序而残废的cpu,阐释学,就是拼命把一个局部的事情泛化,拼命证明一个混沌的事是有规律的,数据在哪呀?可有完备之逻辑,又尼玛是弱鸡统计学,殊不知历史的样本相对于社会演化空间多么的不值一提。历史永远比真实发展的社会更容易研究,因为历史已经死了,不喘气了,死无对证,自由发挥,信口胡嘞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