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何谓“文革式批判”?

回答
“文革式批判” 是一个在中国当代语境下,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词汇,它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定义,而是人们在回溯和反思“文化大革命”(19661976)时期特定社会现象时,提炼出来的一种概括。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种脱离事实、带有极强意识形态色彩、以批倒打垮为目的、不讲究逻辑和证据,往往夹杂着人身攻击和情绪宣泄的批判方式。

要理解“文革式批判”,我们首先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文革”期间,政治运动占据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想的统一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不同的声音,哪怕是善意的批评或学术探讨,都有可能被贴上“反革命”、“修正主义”等标签,继而招致严厉的批判和清算。

那么,“文革式批判”具体有哪些特征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极端的意识形态挂帅,脱离客观事实:
这是“文革式批判”最核心的特征。批判的内容往往不是基于对事物本身的深入分析或事实证据,而是先根据某种预设的政治立场或阶级划分,给被批判者“戴帽子”。一旦被贴上了“走资派”、“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等标签,那么他的一切行为、言论,无论原貌如何,都会被扭曲、放大,并被解读成符合这个标签的“罪证”。

举个例子,一个人可能只是在学术研究中提出了不同于主流的观点,或者在工作中有一些失误,但在“文革式批判”下,这些都会被提升到“对抗无产阶级专政”、“破坏社会主义革命”的高度。事实和证据在这种批判中变得不重要,甚至是被故意忽略或篡改的。

2. 缺乏逻辑和证据,全凭上纲上线:
“文革式批判”非常擅长“上纲上线”,就是将一件小事、一个观点,层层递进地拔高,最终扣上一个极其严重的政治帽子。这种批判不讲究因果关系,不追求证据链的完整性,更不容许辩解。 批判者可以随意地从一段话、一个行为中,截住只言片语,再进行无限度的延伸和歪曲。

例如,一个人说了“今天的饭菜味道不太好”,在“文革式批判”下,这可能被解读为“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否定”、“对人民生活幸福的恶意攻击”,甚至被联系到“境外敌对势力”的阴谋。这种逻辑跳跃和肆意联想,使得被批判者即便有再多的解释也难以摆脱。

3. 情绪宣泄和人身攻击,取代理性讨论:
“文革式批判”往往伴随着煽动性的语言、激昂的情绪和集体的声讨。批判的场合往往是公开的批斗大会,其目的不仅是“说服”他人,更是通过这种公开的羞辱和攻击,来达到“震慑”和“教育”的目的。

批判者常常使用“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口号,运用侮辱性、诽谤性的语言,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年龄、出身、家庭背景、个人经历,都可能成为攻击的工具。这种方式,将批评变成了一种发泄私愤、追求政治资本的工具,彻底排斥了理性、客观和尊重的精神。

4. 目标明确,非此即彼,不留余地:
“文革式批判”的目的不是为了指出问题、改进工作,而是为了彻底否定、打倒、清除。它奉行“非此即彼”的斗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有革命与反革命、正确与错误两种对立的阵线,容不得中间地带和模糊空间。

被批判者一旦被锁定,就被视为敌人,必须被彻底击垮。这种批判不寻求和解,不鼓励自我批评后的改正,而是力求将对方置于死地。在这种环境下,即使被误伤的人,也很难有机会为自己澄清,因为一旦开始辩解,就可能被视为“拒不认罪”,从而招致更严厉的批判。

5. 形式化和套路化,制造“群众运动”假象:
“文革式批判”往往具有高度的形式化和套路化。特定的批判模式、口号、语言风格被反复套用。虽然表面上看似是“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但很多时候,这种参与是被组织、被动员的,带有强制性和表演性。

大家写大字报,发“战斗檄文”,喊“打倒XXX”的口号,这些都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的表演。在这种氛围下,即使有人内心不认同,也可能为了明哲保身而参与其中,或者保持沉默。

为什么说“文革式批判”令人警惕?

“文革式批判”之所以令人警惕和反感,是因为它:

破坏了理性思辨的土壤: 它扼杀了独立思考和学术自由,导致社会上的思想趋于僵化和单一。
造成了无数的冤假错案: 许多无辜的人因为这种不讲事实、不讲逻辑的批判而遭受迫害。
侵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在这种人人自危、互相揭发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扭曲和紧张。
制造了社会分裂和动荡: 它以阶级斗争为名,煽动仇恨,加剧了社会矛盾。

因此,当人们在今天评论某些社会现象时,如果发现其中出现了上述“文革式批判”的影子,便会立刻警觉起来。它不仅仅是对一种批判方式的否定,更是对一种回归理性、尊重事实、保障基本人权和公民权利的呼唤。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不能让历史的悲剧以新的形式重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恕我以提问者@李寻欢 做个例子,(对人不对事)

探讨而已,不要见怪。(假仁假义)

@李寻欢 是知乎上的骗子。(戴高帽,定性)

他的存在对知乎危害很大。(制造敌意公愤)
他的名字已经供认,(无限解读,文字(敏感词?)狱)这是一个只知寻欢作乐的流氓。(纠结生活作风)

他已经供认自己曾经抄袭作弊,(纠结历史问题)仍大言不惭地谎称自己讲诚信。(刻意屏蔽了你的解释)

他是倒韩干将,方舟子集团的主力。(结党划派送官职)

他在知乎回答了很多颠倒是非的答案,(利用信息不对称)

一定受到每个合格知友的一致唾弃。(绑架民意,煽动)

打倒@李寻欢 是每一位合格知友的责任。(制造使命感)

寻欢一日不倒,知乎一日不宁!(口号)

(上文全部使用又黑又粗的大字报字体)

我一个脏字都没用,一个证据都没拿,您感觉如何?

作为练习,请自行对比 新语丝,乌有之乡,和当年大字报的标题,内容,用词用句。

===答 @Yolfilm ===

批评的是,我的确断章取义了,实在没精力举一个完整的例子,来分析更细节的手法。您就看着玩唄。我也请提问者自己去比较新语丝和大字报了,不仅是比标题,也要比内容和手法。

方舟子可比我历害多了,当然文革更厉害,当时的所有大字报加起来,背后该有超过七千五百六十一万字的社论/讲话/报告/批斗来支持吧 …… 现在都剔除了,只剩 “十年浩劫” 四个字。

我这种简单的断章取义哪能称得上文革,边都没摸到,您别抬举喽。文革式批判,肯定离不开方舟子那七千五百六十一字的铺垫,我非常同意。

对您的答案说几句:

文革,从宏观上是意识形态的争论,但是受到牵连的每个个人,都是因为意识形态吗?多少人蒙冤,是惹了不该惹的人?多少人批斗他人,是为了谋私谋财谋权谋色?您也是见过世面的,真就相信每个人都是为了意识形态?

問韓寒的問題,若是憑空捏造,才是敗德。

我想我不用给您指出, ”鞋教“ 教主败了几次德吧?

保卫毛主席,是偶像崇拜;保卫韩寒,是保卫普通人。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反对方舟子的朋友,都至今对韩寒无感。

方舟子批斗李开复时,@Yolfilm 您也批评过方舟子之流是“文革遺緒” [1],怎么忘了?

您当年保护李开复,和我们现在保护韩寒,有什么区别吗?

我以为李开复不是您的偶像,您为何认为韩寒是我们的偶像?

仅就因为您对方舟子的对手有不同的看法,他的批判就从“文革遺緒”变成合理质疑了?

[1] zhihu.com/question/1993

关于韩寒是否回应,我认为是他的选择。

恕我毫不断章取义地全文引用您在 [1] 的评论中的精彩论述: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马英九,或奥巴马身上,例子太多了。

多少人质疑奥巴马不在美国出生,可是第一次选举时,他举证了没有?奥巴马不屑举证。一直到最近才秀出他的夏威夷出生证明。

同样,马英九是在英国的九龙出生,所以,取名英九,很多人也质疑他有没有参加总统选举的资格!马英九作了什麽回应?没有。

我假设李开复今天不回应方舟子,你说他会咋样?

对於怀疑者来说,成本太低,对於护卫自已名誉及权利的人来说,成本太高。

我还是那句话,方舟子不是媒体,他一个人干这种事,自然显得粗糙而暴力,伤害一样大,可方舟子作的工作太少,起码的举证工作,调查工作厥如。

方舟子,应该负起更高的责任,才能干这种伤害人的事。

宁可保护一千万一亿个说谎的李开复,也不能纵容一个肆意开炮的方舟子。

这,才是现代民主社会,一般公民,应有的基本观念和素养。

对我来说,不管是批斗李开复还是韩寒,只要方舟子还是一样的方法,他就是我反对的对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革式批判” 是一个在中国当代语境下,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词汇,它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定义,而是人们在回溯和反思“文化大革命”(19661976)时期特定社会现象时,提炼出来的一种概括。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种脱离事实、带有极强意识形态色彩、以批倒打垮为目的、不讲究逻辑和证据,往往夹杂着人身攻击和情绪宣.............
  • 回答
    文化大革命,一场席卷了整个中国的政治风暴,其起因之复杂,经历之曲折,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讨论和研究的焦点。要详细讲述这场运动,我们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思潮以及关键人物的意图。文革的“导火索”与深层原因直接导火索:对彭德怀的批判与“三家村”的案子。1959年的庐山.............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一个说出来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职场酒文化,这玩意儿就像那陈年的老酒,越是想让它消失,越是有人端着杯子,非要和你“感情深,一口闷”。但说它啥时候“灭绝”?这事儿,我感觉比预测股市还难。不过,要我说,这“灭绝”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一瞬间,更可能是一场细水长流的改变,甚至……也许它永远不会真正.............
  • 回答
    良渚文明,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璀璨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存在。它不仅仅是一个考古学上的发现,更是我们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脉络的一把金钥匙。要说良渚文明的特点,那真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它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首先,它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史前社会。现在我们一提到“史前”,脑海里可能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勃学”和“屌丝文化”这两个话题,试着把它们讲得透彻一些,同时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一个鲜活的人在跟你唠嗑,而不是冰冷的机器报告。先说说“勃学”这词儿啊,听起来就有点意思,对吧?“勃”这个字本身就带着点力量、一点生机,甚至点儿性暗示。把“勃”和“学”俩字儿摆一块儿,那意思就很明确了:研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索尼和苹果,这两个科技巨头背后那股热烈而又截然不同的粉丝文化。这可不是简单的“谁的产品更好用”的讨论,而是深入到用户的情感连接、身份认同,甚至是群体归属感的一场精彩对比。首先,咱们得把目光聚焦在“情感连接”上。索尼的粉丝,那是一种“情怀”的传承,是一种“共同成长”的记忆。 很多索尼的.............
  • 回答
    要细致地讲述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的显著区别,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去感受汉字演变过程中那份鲜活的生命力,而不是冰冷的机器指令。想象一下,在中国北方,一个名叫秦的国度,正以一种近乎严酷的逻辑和强大的执行力,在统一的道路上步步为营。而在它周围,齐、楚、燕、韩、赵、魏,这六个同样辉煌却又各具特色.............
  • 回答
    在中国足球的江湖中,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用手中的笔,描绘着绿茵场上的悲欢离合,记录着中国足球跌宕起伏的历程。他们不是叱咤风云的球员,也不是运筹帷幄的教练,但他们的文字,却同样能触动无数球迷的心弦。谈及国内优秀的足球写手,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是那些敢于直面问题、饱含深情的笔杆子。他们的文字,往往不拘泥.............
  • 回答
    要探讨西班牙语系国家在全球“抗冠”表现上可能逊于英系国家,并深入分析西班牙文化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的确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话题。我们应该避免简单化和刻板印象,而是从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关于“抗冠”表现的评价标准本身就值得商榷。衡量一个国家在疫情中的表现,通常会考虑死亡.............
  • 回答
    印度文明的起源和中国文明的起源一样,都是一个复杂且持续被研究的课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精确的“开始时间”能够被所有学者一致认同。然而,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界定,并与中国文明进行比较。印度文明的起源:关键时期与遗迹印度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但学术界普遍认同几个重要的里程碑:1. 史前时期(旧.............
  • 回答
    邓文迪的魅力,与其说是一种传统的、符合社会主流审美的“倾国倾城”,不如说是一种复杂、难以捉摸、充满生命力的“野性”与“智慧”的混合体。她身上似乎有一种天然的磁场,能够吸引顶级资源,也能在各种场合游刃有余,甚至在旁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在她身上似乎总能找到实现的路径。首先,从外形来看,邓文迪并非那种.............
  • 回答
    印度河流域文明文字:一场跨越千年的解谜之旅印度河流域文明,一个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文明,其独特的印章文字,至今仍是考古学和语言学界的一大谜团。这套文字系统,刻画在数以万计的精美印章上,以其独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向世人诉说着一个失落的王国的故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套文字的破译之路,至今仍充满挑战.............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文章起标题这事儿,这可不是件小事,好标题就像一扇窗,能让读者一眼看到文章的精髓,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们走进内容的世界。要想标题起得好,既能抓人眼球,又能准确传达文章意思,还真得花点心思。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这其中的门道。一、 核心在于“吸引人”与“说清楚”的平衡标题的根本任务有两个:.............
  • 回答
    文化自信和软实力是当今世界格局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共同塑造着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并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一点: 文化自信与软实力:概念解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文化自信 (Cultural Confidence):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其自身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影响力”本身是一个多维度、难以量化的概念。要比较日本文化和韩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定义与评估维度:在开始比较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文化影响力”以及我们可以从哪些维度去衡量它: 经济与商业影响力:.............
  • 回答
    人类能否打破工业文明与星际文明的壁垒,这是一个引人遐想,也牵动着我们对于未来最深切渴望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像一位满怀好奇的旅人,一步步丈量这道跨越漫长时空的鸿沟,审视其厚度、构成以及我们突破它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确这道“壁垒”究竟是什么。它并非一道实体的高墙,而是由一系列技术、资.............
  • 回答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我们确实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谓方式,但“太郎”、“一郎”和“次郎”这类直接的、明确的兄弟排序称谓,并不像在日本那样普遍和系统化。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日语中的“太郎”、“一郎”、“次郎”及其文化背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太郎”、“一郎”、“次郎”这些.............
  • 回答
    在学术文献中,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mpeting interest)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承载着重要的信息和深远的意义,它并非一句空洞的套话,而是构成学术诚信基石的关键一环。它的核心用意在于: 保障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
  • 回答
    《鬼话:希腊罗马靠人力桨征服地中海》——一篇充满争议的“反思”之作何新的新文章《鬼话:希腊罗马靠人力桨征服地中海》(以下简称《鬼话》),一经发布便在学术界和民间引发了巨大的波澜。这篇文章以其“另辟蹊径”的视角,挑战了长期以来被广泛接受的关于希腊罗马文明及其军事扩张的叙事,将目光聚焦于“人力桨”这一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如何破解“IOL 2013 团队赛”的这份文本。作为一支有经验的密码分析团队,我们拿到一份未知文本,首要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持冷静,然后系统地、多角度地进行分析。这就像给一份未知的病历做诊断,你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才能找到病灶。第一步:初步审视与信息收集在动任何复杂工具之前,我们得先对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