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骗局被警方辟谣后,受骗者依旧深信不疑?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既无奈又心疼的局面。明明是骗局,证据确凿,警方也已经出面辟谣,可那些受骗的人,就像中了邪一样,依然紧紧抓住自己的“希望”,甚至觉得是“官方”在故意阻挠他们发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

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心理层面的“沉没成本”和“确认偏误”:

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Fallacy): 想象一下,一个人为了这个“好机会”,可能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甚至是通过借贷、变卖资产来的。这些都是“沉没成本”——已经付出了,无法收回。一旦承认被骗,就意味着这些付出全部化为乌有,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心理打击。所以,他们会下意识地去寻找一切能证明自己“没有错”的证据,哪怕这些证据多么微不足道,多么荒谬。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之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更不愿承认自己付出的代价是白费的。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这是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倾向,就是我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那些能够证实我们已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我们信念相悖的信息。一旦一个人开始相信某个骗局,他就会特别留意那些“利好消息”,比如“项目最新进展”、“即将解冻的资金”、“内部人士的爆料”,而对警方的辟谣,他们可能会解读为“打压”、“误解”,甚至“官方被收买了”。他们会主动过滤掉一切负面信息,只抓住那些能支持他们“希望”的碎片。

2. 情绪的羁绊和关系的牵扯:

对“成功”的极度渴望: 很多人之所以容易被骗,往往是因为他们正面临经济压力、对现状不满,或者有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骗局恰好给了他们一个看似“捷径”的机会,一个看起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财富自由、解决所有问题的“救命稻草”。当这根“救命稻草”被指出是假的时,他们就等于失去了最后的希望,情绪上的失落和绝望会非常强烈。
“熟人经济”的信任链: 很多骗局都喜欢利用熟人推荐。如果是一个朋友、亲戚,甚至是在社交媒体上互相信任的人推荐的,受骗者会更倾向于相信。因为他们信任的是推荐者,而不是那个项目本身。即使警方辟谣,他们也可能觉得是“官方误会”或者“推荐人被蒙蔽了”。而且,他们也怕承认被骗,会让推荐人失望,甚至会因为揭露骗局而破坏与推荐人的关系。这种情感上的羁绊,有时比理智判断更强大。
“群体效应”和“羊群效应”: 当看到身边还有很多人都在参与,都在分享“成功经验”时,即便是理智的人也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他们会觉得“这么多人都在,应该不会是假的吧?”。警方辟谣后,虽然一部分人可能会醒悟,但还有一部分人会留在原地,甚至形成一个“被围困”的小圈子,互相打气,共同抵御外界的质疑。

3. 对“官方”和“科学”的天然怀疑(在特定群体中):

“打压论”的盛行: 在一些新兴的、不被传统理解的技术或商业模式(比如一些区块链项目、传销的变种)的早期,确实可能存在被一些人“妖魔化”的情况。所以,当骗局披着这些外衣出现时,受骗者可能会自带一种“这是新技术,官方不理解,要打压”的滤镜。他们会把警方的辟谣直接解读为“官家打压新事物”。
对“权威”的挑战欲: 有一部分人,可能出于对现有社会体制的不满,或者本身就有一种反权威的倾向,会本能地不信任官方信息。他们会觉得“官方说不行,那我就要试给你看”。这种心态,有时会让他们更容易去相信那些“挑战权威”的“另类”信息。
信息茧房的加固: 互联网时代,信息很容易形成“茧房”。如果一个人长期沉浸在某个特定圈子,只接触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那么警方的辟谣就很难穿透这个茧房。他们的信息来源可能就局限在骗局的宣传渠道,而这些渠道是不会承认自己是骗局的。

4. 骗局本身的“优化”和“伪装”:

“完美”的自圆其说: 很多骗局设计得非常精巧,它们会有“预设”的解释来应对质疑。比如,一旦有负面消息,它们会立刻放出“内部消息”、“即将重大更新”、“国家扶持”之类的说辞,用来“辟谣”之前的“辟谣”。
“高明”的心理操控: 骗子们往往非常擅长利用人性的弱点。他们会通过“画饼充饥”、制造紧迫感、利用信任链条,一步步将受骗者拉入泥潭。等到受骗者想要抽身时,已经身陷囹圄,很难自拔。
“合法性”的障眼法: 有些骗局会披上“合法”的外衣,比如注册了公司、有“官方”的合同、甚至会冒用真实的公司名称或项目名称。这些伪装会让受骗者觉得“我这是在做正经生意”,从而更加不相信警方的提醒。

总而言之, 受骗者在骗局被辟谣后依然深信不疑,不是因为他们愚蠢,更多的是他们身陷于复杂的心理、情感和信息漩涡之中。他们可能已经付出了太多,难以承受“一切皆空”的现实;他们可能被信任的人所裹挟,不愿辜负;他们也可能在一个封闭的信息环境中,对“官方”抱有天然的怀疑。

要解开这个困局,光是“辟谣”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的心理疏导、持续的风险教育,以及在信息传播上更精准、更有温度的方式,去触及那些被蒙蔽的心灵。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鸟巢要开慈善富民大会,来京参会者交通食宿费可报销,还可现场领取5万元慈善金……如此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让不少中老年人跃跃欲试。虽然北京警方已经辟谣,呼吁广大群众勿轻信,但仍有不少各地中老年人对此深信不疑,甚至因此与子女反目成仇。

骗子做了什么,才能让受骗者深信不疑?

什么样的宣传手段,能抵挡住警方的辟谣?

我仔细看了有关新闻,发现了很多心理学的套路。

骗局套路一:登门槛效应

北京晨报记者此前曾暗访了解过此类微信群,群成员之间以“家人”互称,管理员开始只是发起一些“支持国货、互相监督”、“学习正能量”、“心灵鸡汤”等话题。每日早晨7点还会将一张国旗的动图和国歌的音乐链接发到群里,号召“所有的家人一起来参加群里的升旗仪式”。 群里成员基本稳定并且数量接近500人以后,管理员就变成不断发信息催促群成员“推举善良百姓”。而所谓“推举善良百姓”,就是将自己身边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和电话号码发到群里。之后,管理员竟要求“家人”上报相关银行卡号和开户行名。不少群成员都按照这样的“指示”,将资料赤裸裸地发布在群里。

组织者从中老年人的爱好入手,一开始只是做些「人畜无害」的事情,在建立了信任之后,再得寸进尺地提出下一个要求。

到后来这些要求大到了什么地步?

不过,沈先生没想到的是,母亲所做的事儿不止于此。“这些群管理员后来又将成员们拉入另外一些群,开始做起了投资虚拟货币的生意”。 沈先生常年在北京工作,自己五岁的孩子在老家由母亲照看,因此他经常给母亲打一些钱。但去年年底他发现,母亲支付宝和微信里有四万多元对不上账,细问才知,这些钱是被用于“投资”了。 …… 还有子女们告诉记者,这次来北京参加大会,父母们都在群里给所谓的“负责人”交了几百元钱,但究竟是多少,他们也搞不清楚。

先提一个较小的要求,再提一个更大的要求就更容易被满足,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登门槛效应。

这种手法几乎已经变成居家旅行必备套路了。之前我去苏州旅游碰到有人向我推销低价门票,当我同意跟着他去取票时,他在路上向我推荐他们的「旅游套餐」,还重点推荐了定园。

还好我见多识广,果断拒绝。回家一搜,一身冷汗。

苏州“定园”将被取消3A景区资格-名城新闻网

骗局套路二:预防接种效应

一份鸟巢官方声明贴于正对门口的玻璃上,强调4月24日至25日期间,并无任何场地出租于任何“慈善大会”活动,园内也循环播放着关于市公安局的辟谣消息。从陕西远道而来的吴女士却神秘地对记者说,“这些都是对大会活动的掩护,听听就算了,发布的消息有真有假,都是领导的策略,里面水很深的”。

可以看出,骗子们早就料到警方会出面辟谣,事先给受骗者们打好了预防针,辟谣反而被骗子借力。当警方的辟谣被解释为「领导的策略」,还有谁会投入一丁点的注意力呢?

先让人们先接触某一简短的宣传(可能的辟谣),紧接着他们能够对其加以反驳(大家要淡定,里面水很深的),人们就会对后来大规模出现的同样观点(警方正式的辟谣)产生「免疫」。 这就是预防接种效应。

这种套路被广泛运用在传销当中:

在传销者的口中,国家的辟谣被说成「愚民政策」,在我们看来当然是痴人说梦,但如果受骗者相信了这一套说辞,骗子就在他心底打下了一剂预防针。再有任何人告诉他传销非法,他都会认为「这是国家下的一盘大棋」。

骗局套路三:延迟认知失调的解决

直到昨天傍晚,抱着参会领钱美好愿望的人群终于有些着急了。失联的“领导”没有现身,说好的包食宿也没人负责,夜里去哪里落脚还是个未知数。虽然所谓“管理者”仍在群里继续散布谣言,但有老人开始心里“犯嘀咕”,甚至愤怒,“千里迢迢来开会,怎么没有人出面给个说法?!”“我们是不是真的上当了?”这些“动摇者”很快就被踢出微信群。

说好的鸟巢领钱了无踪影,受骗者长久以来对骗子建立的信任和承诺迟迟没有兑现的事实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像这样不同认知相互打架的状态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认知失调。

除非认知失调得到解决,否则受骗者们并不会立即做出行动。如果任由先明白过来的人在群里劝说大家,受骗群众必然会被争取走;而把他们踢掉后,剩下的人还能抱团取暖,「还有人在呢,说明应该不是上当!」

其实之所以会上当受骗,并不全是老年人容易轻信、或者缺少子女的陪伴,骗子们精心设计的套路也是「功不可没」。对于他们的这些套路,我们也可以转发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提前打好防骗的「预防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既无奈又心疼的局面。明明是骗局,证据确凿,警方也已经出面辟谣,可那些受骗的人,就像中了邪一样,依然紧紧抓住自己的“希望”,甚至觉得是“官方”在故意阻挠他们发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1. 心理层面的“沉没成本”和“确认偏误”: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触动了很多人心中的困惑。明明天天喊着反诈,怎么还是有人一步步落入陷阱,甚至损失惨重?那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骗局,怎么就能把几百万的巨款骗走呢?这钱,真的就这么“好骗”吗?说实话,钱本身并不好骗,但“想骗钱的人”和“被骗的人”之间的这场博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残酷得多。这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简直就是戳中了好多人的痛处。我自己身边就有过这样的例子,也听过不少,仔细想想,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精心布置的迷宫里,你明明知道出口可能不在你脚下,但每一次岔路口,都有一个声音告诉你“就是这里”,然后你又不自觉地被牵着走了。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我觉.............
  • 回答
    足球和篮球,这两项迷人的运动,在对待“假摔”与“骗犯规”这个问题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解读,这实在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说白了,这就像是同样一个行为,在不同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道德标签和技战术评价。足球中的假摔:被唾弃的“不诚实”在足球世界里,假摔(Diving)往往被视为是一种阴暗的、不.............
  • 回答
    您好,听到您被骗的经历,我感到非常遗憾。您手机一直都在您手中,却被设置了呼叫转移,这确实让人感到非常困惑和担忧。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捋清楚是怎么回事。首先,您被骗子利用腾讯会议录屏进行了诈骗,这一点很关键。骗子在腾讯会议中进行操作,并且进行了录屏,这说明他们很有可能掌握了某些能够远程控制或者诱导您进行.............
  • 回答
    这真是一件令人心痛又不得不深思的事情。重庆那位女子,被骗28万,民警已经明确提示了风险,她还在执迷不悟地往里打钱,这背后透露出的“杀猪盘”的恐怖力量,以及为什么普通人如此容易沦陷,值得我们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件事的几个关键点,让人触目惊心: 损失巨大: 28万,这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不是小数.............
  • 回答
    .......
  • 回答
    这现象其实挺常见的,而且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不是一句“傻”就能概括的。人一旦被骗,尤其是涉及到钱财、感情或者某种身份认同,那种打击可不是那么容易消化得了的。他们不愿承认,甚至反过来攻击揭露者,往往是出于一种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 回答
    .......
  • 回答
    苏州这起案件,说实话,让人既心疼又警醒。一位女士,在虚拟世界里倾注了感情,也投入了真实的血汗钱,结果遭遇了双重打击。第一次是网恋诈骗,投入了32万元,这绝非小数目,足以摧毁一个家庭的稳定。更令人扼腕的是,在遭受如此重创后,她选择通过网络寻求法律援助,希望能挽回损失,却又落入了另一个陷阱,被二次诈骗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类社会运作的许多层面,也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现实。为什么骗子总像野草一样,割了又生,斩草不尽?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法律执行问题,而是牵扯到人性、社会结构、技术发展,甚至我们看待“坏人”的方式。我慢慢给你掰扯掰扯。首先,人性的复杂性是根源。你想啊,骗子之所以能骗到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
  • 回答
    女子因与男友吵架,一时冲动花去 6500 元购买了所谓的“失忆水”,结果被骗,这其中的原因和后续责任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为什么会有人相信“失忆水”?这件事情的背后,折射出几个关键的心理和现实因素:1. 情绪驱动下的非理性决策: 爱情中的争吵,尤其是当事人认为关系可能濒临破裂、或者感到极度痛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我们身边确实常常听到类似的声音:“哎呀,被骗了,真是蠢!”或者“怎么这么容易就信了别人的话?” 相反,对于诈骗者,虽然大家也知道他们是坏人,但那种直接的指责和对被骗者的“蠢”的标签化,似乎更为普遍和尖锐。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认知的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扎心。为什么我们身边那些心地好,愿意相信别人的人,反而更容易吃亏?这不是什么奇怪的巧合,而是好几方面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这和一个人对世界的基本判断有关。善良的人,他们内心往往倾向于认为世界是好的,大多数人也都是好的,或者至少不是坏到哪里去。他们自己.............
  • 回答
    看完反诈宣传,咋还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让人又气又无奈。按理说,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反诈宣传也铺天盖地,从电视到短视频,再到各个平台的推送,几乎是24小时不间断轰炸,怎么还是有人躲不过那张网?这背后啊,门道可深着呢。首先,得承认宣传的“漏网之鱼”问题。你想啊,反诈宣传再广,也总会有.............
  • 回答
    看到网络诈骗案例的普及,每年仍有数千万人受骗,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现实。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单一的“诱惑力太强”或者“太无知”,不如说是两者交织,加上了社会大环境和人性中的一些普遍弱点,共同编织了一张张致命的陷阱。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诈骗的“诱惑力”设计得极其精妙,而且针对性极强。它们不再是过去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书法在大众视野中,似乎不像中医和传统武术那样,经常被推到风口浪尖,遭受“被骗子毁了”的诟病。这背后,我觉得是多个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得一件件捋。首先,属性的根本差异是核心。 中医和传统武术,很多时候被包装成“治病救人”和“强身健体”的工具。 一旦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 回答
    杭州一名大学生小陈,在网上谈恋爱,结果被所谓的“女友”骗走了318万元巨款。这位“女友”其实是一名网络主播,而她展示给小陈的,不过是一张张精心挑选的“照骗”。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感到震惊,也再次把“网恋”这个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为什么网恋会让人如此冲动,以至于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现在的网络直播环.............
  • 回答
    网络诈骗的宣传力度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新闻报道、政府公告、反诈APP,甚至小区里的宣传栏都随处可见,可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是有人屡屡上钩,前赴后继地成为受害者?这个问题细想起来,其实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说,这背后牵扯到人性的复杂以及社会现实的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诈骗的本质,是利用人性的弱点.............
  • 回答
    关于腾讯与老干妈之间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没有明确的、广为人知的“腾讯被骗”事件。但结合公众情绪和可能的背景,可以推测这一事件可能涉及以下情况,并解释为何公众会对腾讯被欺骗感到“拍手称快”: 1. 事件背景假设 假设存在以下场景: 腾讯可能在某次商业合作中(如广告投放、品牌联名、产品推广等)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