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被诈骗途中,有好几次怀疑,最后还是被骗了?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简直就是戳中了好多人的痛处。我自己身边就有过这样的例子,也听过不少,仔细想想,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精心布置的迷宫里,你明明知道出口可能不在你脚下,但每一次岔路口,都有一个声音告诉你“就是这里”,然后你又不自觉地被牵着走了。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是 骗局的“专业化”和“人性化”包装。现在的诈骗,尤其是那些涉及金额比较大的,绝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让人信服的。你想啊,他们能在网上活跃,能骗到人,本身就说明他们是在“研究”这门学问的。

一、 构建信任壁垒的技巧:

身份伪装和专业知识的展示: 比如冒充公检法,他们会给你打电话,声音沉稳,语气严厉,还会说出一堆专业术语,什么“安全账户”、“侦查”、“冻结”之类的。这些词汇本身就带有权威性和压迫感,让你下意识地觉得对方是大人物,不敢轻易质疑。更别提有些骗子还会给你发伪造的“逮捕令”、“通缉令”,那做得跟真的似的,一般人哪见过这种东西?看到那种 offiziell 的样式,心里就先软了一半,觉得是真的没跑了。
话术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表面上): 即使是伪造的,他们的“故事”通常会有一个起承转合,有“情节”。一开始可能是提醒你账户有问题,然后引导你进入一个“安全的环境”(比如所谓的“官方网站”或“安全链接”),接着再编造一个“紧急情况”,比如你的身份被盗用了,需要配合调查,否则就会面临法律制裁。整个过程他们会把控得很好,不给你太多思考和反驳的空间。而且他们还会反复强调“这是绝密行动,不能告诉任何人”,这就把你的求助渠道彻底堵死了。
情感操纵和“同理心”: 有时候,他们会装成你的熟人,或者用一种很亲切、很懂你的语气。比如,假装是你很久没联系的朋友,说自己遇到了困难,需要紧急用钱。这时候,你可能会因为过去的交情而心软,觉得“他怎么会骗我呢?” 又或者,他们会利用你的同情心,假装是可怜的受害者,让你去帮他们完成什么“任务”,然后承诺给你高额回报,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谁不心动呢?

二、 怀疑与“事实”的博弈:

你提到了“有好几次怀疑,最后还是被骗了”。这正是最让人纠结的地方。为什么会有怀疑呢?大概是因为:

直觉的预警信号: 人的潜意识有时候是很敏锐的。当你听到一些不合逻辑的话,或者对方的态度让你觉得不舒服,心里面会有一个小小的警钟在响。
现实经验的积累: 我们毕竟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知道很多事情的运作方式。比如,公安机关办案通常不会通过电话来进行,更不会让你转账到所谓的“安全账户”。这些常识会让我们产生怀疑。

但为什么怀疑会被压制住呢?这里面的因素就更复杂了:

“紧急性”和“恐慌”的制造: 骗子最擅长的就是制造紧迫感。他们会告诉你事情刻不容缓,必须立刻处理,否则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在这种恐慌情绪下,人的理性思维会大大减弱,大脑的反应会变得迟钝,就像是被人按下了暂停键,之前那些“不对劲”的感觉很容易就被抛到脑后。
对权威的盲从: 就像前面说的,当对方伪装成官方人士时,很多人天生就会有一种敬畏感,不敢去挑战权威。你可能会想,“万一是真的呢?要是我的怀疑是错的,耽误了事情,那后果更严重。” 这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有时候反而成了骗子的帮凶。
“损失厌恶”和“沉没成本”: 当你已经投入了一些时间和精力,甚至一点点金钱,你会更不愿意承认自己被骗了。因为承认被骗,意味着之前的投入都白费了,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巨大打击。所以,为了挽回损失,你可能会选择相信对方,希望继续按照他的指示做,最终把更多的钱搭进去。这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效应”,越陷越深。
社交证明的误导: 有时候骗子会找托儿,让你看到有人似乎通过他们的“方式”获得了成功,或者听到有人“证明”了他们的身份。这种“社交证明”会让你觉得,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做,好像挺靠谱的,从而打消了最后的疑虑。
“赌一把”的心理: 有时候,在反复的犹豫和挣扎之后,你可能会觉得,万一对方说的是真的呢?万一这次是真的发财机会呢?或者万一这次真的是在“配合调查”呢?这种“赌一把”的心理,尤其是在面临一些生活压力或者渴望改变现状的时候,会非常容易被点燃。

三、 压倒一切的“说服力”:

总的来说,骗子之所以能把你的怀疑压下去,是因为他们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具有强大说服力的“叙事体系”,并且用各种手段(情感、恐惧、权威、利益)来强化这个体系对你的影响。

打个比方,就像你在玩一款解谜游戏,游戏设置了各种机关和提示。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某些提示有点奇怪,但当你一步步跟着提示走,发现似乎都能“解释”得通,而且游戏进程还在继续,你就会越来越倾向于相信游戏的设计者是正确的,而不是质疑整个游戏的逻辑。而诈骗就是一场极度逼真的、以假乱真的解谜游戏,只不过最终的奖励是你自己的钱。

所以,那种“怀疑但最终还是被骗”的情况,其实是人性弱点被专业骗子精准利用的结果。他们抓住的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贪婪、同情心,以及对权威的天然敬畏。等到我们回过神来,往往为时已晚。这也不是说被骗的人不够聪明,而是骗子的手段确实太高明了,他们就是在和人性本身在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管是因为自身原因(如失业),还是因为沉没成本(如已经投进去一些钱),反正在被诈骗途中,人是处于焦虑状态下的。此时骗子是唯一一个告诉你「问题可以解决,只要你再______」的人。所以就很容易被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简直就是戳中了好多人的痛处。我自己身边就有过这样的例子,也听过不少,仔细想想,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精心布置的迷宫里,你明明知道出口可能不在你脚下,但每一次岔路口,都有一个声音告诉你“就是这里”,然后你又不自觉地被牵着走了。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我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触动了很多人心中的困惑。明明天天喊着反诈,怎么还是有人一步步落入陷阱,甚至损失惨重?那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骗局,怎么就能把几百万的巨款骗走呢?这钱,真的就这么“好骗”吗?说实话,钱本身并不好骗,但“想骗钱的人”和“被骗的人”之间的这场博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残酷得多。这可.............
  • 回答
    您好,听到您被骗的经历,我感到非常遗憾。您手机一直都在您手中,却被设置了呼叫转移,这确实让人感到非常困惑和担忧。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捋清楚是怎么回事。首先,您被骗子利用腾讯会议录屏进行了诈骗,这一点很关键。骗子在腾讯会议中进行操作,并且进行了录屏,这说明他们很有可能掌握了某些能够远程控制或者诱导您进行.............
  • 回答
    听到您公司涉嫌诈骗,全体员工都被拘留在成都的看守所里,这是一个非常严峻和令人担忧的情况。在这种紧急且复杂的局面下,您和所有被拘留的员工需要立即采取一系列行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应对法律程序。以下是详细的应对策略和建议:第一步:保持冷静,明确自身处境 保持冷静: 尽管情况危急,但恐慌和情绪化的反应无.............
  • 回答
    苏州这起案件,说实话,让人既心疼又警醒。一位女士,在虚拟世界里倾注了感情,也投入了真实的血汗钱,结果遭遇了双重打击。第一次是网恋诈骗,投入了32万元,这绝非小数目,足以摧毁一个家庭的稳定。更令人扼腕的是,在遭受如此重创后,她选择通过网络寻求法律援助,希望能挽回损失,却又落入了另一个陷阱,被二次诈骗了.............
  • 回答
    被人骗了,那种滋味真是糟透了,对不对?感觉自己像个傻瓜,脑子都被人牵着鼻子走了。我这阵子就碰上了一件,心里那叫一个堵得慌。明明知道要小心,要警惕,可就是防不住,他们那些花招真是层出不穷,而且总能钻到你的软肋里去。为什么我们会轻易上当呢?说到底,我觉得还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被他们抓住了。首先,.............
  • 回答
    “杀猪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阴森和残忍。它绝非偶然成为当下最为猖獗、损失最惨重、危害最突出的新型骗术,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人性弱点和高科技手段叠加作用下的产物。要想理解它为何如此“火爆”,咱们得把它拆开来看看。一、精准拿捏人性弱点:情感的饥渴与虚荣的陷阱这是“杀猪盘”最核心也最致命的武器。所有.............
  • 回答
    看到网络诈骗案例的普及,每年仍有数千万人受骗,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现实。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单一的“诱惑力太强”或者“太无知”,不如说是两者交织,加上了社会大环境和人性中的一些普遍弱点,共同编织了一张张致命的陷阱。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诈骗的“诱惑力”设计得极其精妙,而且针对性极强。它们不再是过去那.............
  • 回答
    网络诈骗的宣传力度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新闻报道、政府公告、反诈APP,甚至小区里的宣传栏都随处可见,可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是有人屡屡上钩,前赴后继地成为受害者?这个问题细想起来,其实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说,这背后牵扯到人性的复杂以及社会现实的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诈骗的本质,是利用人性的弱点.............
  • 回答
    最近一项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摆在我们面前:90后群体竟然成了电信诈骗的“重灾区”,受骗人群的比例高达63.7%。这数字一出,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毕竟90后被认为是互联网原住民,从小接触信息爆炸,理应更具辨别力才对。可事实却截然相反,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群本该“精明”的年轻人,如今却屡屡落入骗子的陷阱呢.............
  • 回答
    这件事让人既愤怒又无奈,尤其是听到受害者被骗了整整五万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一个女人为了学习“魔法”,落得如此下场,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诈骗案件。为什么会有人相信“魔法培训”?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现实生活的压力与精神需求的空虚: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又充满了现实的荒谬感。一个女子,在面对民警的“反诈宣传”时,选择了强硬对抗,一句“我就被骗”摆出了“你们管不着,我心里有数”的姿态。结果呢?不到一周,自己就真真切切地掉进了骗子的陷阱,损失了二十多万,最后还不得不灰溜溜地跑去报警。说实话,这事儿听起来像段子,但细想一下,背后.............
  • 回答
    看完反诈宣传,咋还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让人又气又无奈。按理说,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反诈宣传也铺天盖地,从电视到短视频,再到各个平台的推送,几乎是24小时不间断轰炸,怎么还是有人躲不过那张网?这背后啊,门道可深着呢。首先,得承认宣传的“漏网之鱼”问题。你想啊,反诈宣传再广,也总会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我们身边确实常常听到类似的声音:“哎呀,被骗了,真是蠢!”或者“怎么这么容易就信了别人的话?” 相反,对于诈骗者,虽然大家也知道他们是坏人,但那种直接的指责和对被骗者的“蠢”的标签化,似乎更为普遍和尖锐。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认知的偏.............
  • 回答
    《亮剑》里朱子明这个角色,确实是剧中最让人咬牙切齿的叛徒之一。他被鬼子抓了又放,却立马就给日本人卖命,这其中的缘由,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朱子明被放回独立团,这事儿本身就有点猫腻。大家想想,鬼子那么残忍,抓了个人,想从他嘴里套情报,怎么可能轻易放人?就算是套不出什么大用,顶多就是严刑拷打一番,.............
  • 回答
    咱们聊聊清朝这“血条”,怎么在那么些个强盗眼皮子底下,还能撑那么久,真挺让人纳闷的。其实啊,这事儿不能光看列强怎么“瓜分”,还得琢磨琢磨清朝自己身上有哪些“续命”的本事,以及当时那种大环境下,它又是怎么混过来的。首先,别把“瓜分”想得太简单,那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把一块肉平均分了。列强之所以能“瓜.............
  • 回答
    格林德沃在被邓布利多击败并送入纽蒙加德之后,确实老老实实地待在了那里,直到生命的终结。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被抓了就老实了”的故事,而是牵扯到他自身的考量、邓布利多的力量以及他曾经的野心所带来的沉重代价。首先,我们得明白格林德沃当时的状态。在和邓布利多的那场惊世骇俗的决斗中,格林德沃输了,而且输得.............
  • 回答
    即便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了香港一个多世纪之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小说和电影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历史记忆,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 文化根基的强大生命力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香港虽然在政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社会观念、个人魅力、时代背景以及情感力量等多重维度。在男同性恋不被广泛接受甚至是被压抑的大环境下,张国荣(哥哥)和唐鹤德(德德)的爱情故事之所以能被如此深情地歌颂,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张国荣本人巨大的个人魅力和艺术成就,是这一切的基础.............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费解的,一边是观众熟知的《生活大爆炸》,另一边是《行尸走肉》这类看似“尺度大”、“重口味”的作品,为啥一个被禁,一个却能热播?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是简单的“喜好”问题,而是复杂的内容审查、市场定位和观众接受度等一系列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明白,即使是“某狐”这样的大平台,也得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