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都说被骗者蠢,却不认为诈骗者坏?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我们身边确实常常听到类似的声音:“哎呀,被骗了,真是蠢!”或者“怎么这么容易就信了别人的话?” 相反,对于诈骗者,虽然大家也知道他们是坏人,但那种直接的指责和对被骗者的“蠢”的标签化,似乎更为普遍和尖锐。

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认知的偏差:对“责任”的归属和转移

对损失的关注点不同: 当诈骗发生后,我们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是财产的损失,是权益的受损。而这种损失,是“我”直接承受的。所以,我们本能地会去寻找导致损失的原因,而将责任放在“我”身上,或者说是“我的选择”上。这个时候,认为自己“蠢”就成了一种解释,一种对自身无能的承认,也方便理解“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
对诈骗的“正常化”和“不可避免性”的误解: 虽然我们都知道诈骗是坏的,但有时候,我们也会无意识地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现象”,甚至是一种“进化论”的体现——弱肉强食,聪明人骗笨人。这种认知会将诈骗者置于一个“高手”的位置,而将自己置于“被高手击败”的境地。在这种框架下,“蠢”就成了被“高手”击败的原因,而不是诈骗者“坏”导致的直接结果。
对诈骗者“动机”的忽视: 我们很少会去深入分析诈骗者为什么要去骗人。更多的是因为看到有人被骗了,就直接去评判“为什么你这么蠢?”。我们似乎更关注“被骗者是如何一步步走到这一步的”,而忽略了“诈骗者是如何设计了这个局,并利用人性的弱点去实施犯罪的”。这样一来,焦点就自然落到了被骗者的“能力不足”上。

二、心理的防御机制:合理化和自我保护

避免承认自己的“脆弱性”: 被骗往往意味着我们暴露了自己的某些弱点,比如贪婪、恐惧、信任、信息不对称等等。承认自己“蠢”,其实是在承认自己有这些弱点。而将原因归结为“对方太狡猾了”,或者“这个骗局太精妙了”,反而可以暂时规避承认自己内心的脆弱。但奇怪的是,这种规避又会反过来,让人们更倾向于说“自己蠢”。
对诈骗者“妖魔化”的抵触: 很多时候,诈骗者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无恶不作的“魔头”。他们可能只是普通人,利用了一些社会漏洞,或者掌握了某些心理操纵技巧。如果把他们完全“妖魔化”,反而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失败是不可控的,是对方“非人类”的攻击。而“蠢”则是一种相对可控、可以被教育的“缺陷”。
避免“同情心”的泛滥: 如果我们过于关注诈骗者的“坏”,可能会引发同情甚至是被卷入更复杂的伦理困境。例如,诈骗者背后是否有家庭原因?是否也是被某种压迫逼迫?这些问题会分散我们对自身损失的关注,也会让事情变得复杂。相比之下,简单地用“蠢”来标签化被骗者,是一种简单粗暴但有效的“情感隔离”方式。

三、社会教育和道德绑架的侧面影响

“吃一堑,长一智”的朴素观念: 我们的社会教育和传统观念里,有很多“吃一堑,长一智”的说法。这暗示了经验是宝贵的,而遭受损失是获取经验的代价。在这种观念下,被骗者被视为“未吸取足够教训”的例子,自然就成了“蠢”的代表。
对“警惕性”的过度强调: 在防范诈骗的宣传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提高警惕”、“不贪小便宜”等口号。这无形中会将防范诈骗的责任更多地推给了个人,而忽略了社会层面的监管和对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当宣传口号只剩下对个人能力的强调时,“被骗”自然就会被归结为“个人能力不足”,也就是“蠢”。
道德审判的倾斜: 诈骗行为本身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行为,但当一个行为涉及“受害者”和“施害者”时,人们的道德审判有时会不自觉地倾向于那些“有能力保护自己”却没做到的人身上。这种“责任归咎”式的道德审判,会将注意力从施害者的“坏”转移到受害者的“不足”上。

四、传播机制和信息茧房的放大效应

“幸灾乐祸”的心理: 在网络时代,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关于被骗的讨论,并不是出于关心,而是一种猎奇心理,甚至是一种“幸灾乐祸”的潜意识。当大家都在嘲笑一个被骗者“蠢”的时候,这种声音就会被放大,形成一种集体共识,即使内心深处也知道诈骗者是坏的,但出于从众心理,也会附和这种说法。
简化叙事的需求: 复杂的事情往往需要被简化才能被大众理解和传播。将一起诈骗案归结为“因为某人蠢”,比去分析诈骗者的作案手法、社会背景、监管漏洞等要容易得多。这种简化叙事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形成“大家都在说”的氛围。

总结一下,为什么大家好像更爱说被骗者“蠢”而不是诈骗者“坏”:

这并非是说大家真的就认为诈骗者不坏,而是:

我们更直接地感知到的是自己的损失和无能为力, 而将原因归于自身“蠢”更容易解释和接受。
这是我们心理上的一种防御机制, 避免承认自己的脆弱性,也避免陷入更复杂的道德困境。
社会观念和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个人责任, 导致对被骗者的“蠢”的标签化。
网络传播和从众心理也放大了这种声音, 简化了叙事。

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反映了我们在面对损失和不公时,内心深处的困惑、防御和对简单解释的渴望。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忽略了诈骗者行为的“坏”,以及社会在打击和防范诈骗方面应尽的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贪小便宜指的是:

  • 所有东西都选最贵的店买,纸巾能从jd旗舰店买就不用pdd。
  • 不办任何线下店的会员卡。
  • 不领任何线上店的优惠券。
  • 双十一,双十二,六一八,不买任何东西。
  • 凡是打折的东西,不管是衣服,话费,公交卡还是机票,都不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我们身边确实常常听到类似的声音:“哎呀,被骗了,真是蠢!”或者“怎么这么容易就信了别人的话?” 相反,对于诈骗者,虽然大家也知道他们是坏人,但那种直接的指责和对被骗者的“蠢”的标签化,似乎更为普遍和尖锐。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认知的偏.............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估计我一开口,就能触碰到不少人的心窝子。说起咱们国内的人均工资水平,好像是个挺光鲜亮丽的数字,一出来就有人惊呼:“哇,原来我拖后腿了!” 然后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自我怀疑和“我也才几个钱”的哀叹。为什么大家普遍觉得被“拖后腿”了?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首.............
  • 回答
    《天道》里,丁元英之所以被叶晓云、肖亚文乃至李 ডেপুটি等人由衷地评价为“一个明白人”,那是因为他看得透、想得明、做得准,洞悉了人性、世事和规律,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得恰到好处,成就自己,也影响他人。他明白的,远不止是寻常人理解的那些道理,而是更深层次的、近乎哲学层面的东西。1. 明白人性的本质:善.............
  • 回答
    卡扎菲下台,直至最后的结局,确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得罪西方大国和一些地区势力是一个重要层面。要把这其中的利益纠葛讲透彻,需要逐一分析他与英美俄法中等国之间的具体摩擦点,以及他所扮演的国际角色带来的影响。先说英美(以及欧洲主要国家,如法国):卡扎菲对英美的“得罪”,主要体现在他长期的反美反西方.............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选择的核心矛盾。一边是理想ONE的热销和用户口碑,另一边却是全球主流车企似乎对增程式技术“敬而远之”。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而且远不是一句“增程式不好”就能概括的。理想ONE为什么能“说得这么好”?首先,我们得承认理想ONE在很多方面确实.............
  • 回答
    这确实是个相当有趣且值得深挖的问题。把很多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国内政策解读为“下大棋”或“中美博弈”,有时候确实有为战略失误或决策不当开脱的嫌疑,但有时候,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些看似不合常理、甚至是痛苦的牺牲,在事后回头看,却意外地开启了新的局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拆解这个问题。“下大棋”与“中美博.............
  • 回答
    “让我们好好学习”和“好好生活”这两种说法在人们口中出现的频率差异,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背后涉及到社会文化、教育理念、个人发展阶段以及我们对“成功”的定义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好好学习”似乎比“好好生活”更常被提及:一、 学习与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关联性: 生存基础: .............
  • 回答
    “小米没有核心技术”的说法,确实在科技圈和消费者中比较普遍,而OV(OPPO和vivo)相对而言受到的类似质疑声会少一些,或者说讨论的侧重点不同。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小米被认为“没有核心技术”的原因分析这主要源于小米早期的发展模式和其产品策略:1. 早期“站在巨人的肩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而且很可能让你心里有些不舒服。大家说你“不像医生”,这背后有很多种可能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仔细梳理一下,看看哪些可能触及到核心。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每个人对“医生”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会文化、影视作品、亲身经历等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刻板印象。当你说“不像医.............
  • 回答
    问这个问题的人肯定不是我(笑)。其实,这个问题嘛,问得挺实在的。说孕妇不能吃凉的,这说法在咱们这儿流传得挺广的,很多老一辈的亲戚朋友都会这么叮嘱。那到底为啥呢?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说。核心原因之一:肠胃的敏感性首先得明白一点,怀孕了,身体的整个激素水平都变了,这直接影响到消化系统。孕妇的胃肠道会变得更.............
  • 回答
    “小米耍猴”和“华为耍猴”这两个说法在讨论手机销售策略时都曾出现过,但“小米耍猴”这个说法更为普遍和深入人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小米的早期销售模式与“饥饿营销”的关联性: 限量发售的鼻祖: 小米在2011年成立之初,为了控制成本、快速验证市场、积累口碑和制造话题,采用了线上抢购、饥饿营销.............
  • 回答
    身边好多朋友,尤其是家里的男性亲戚,提起自家娃上学的事儿,经常会冒出一句:“要是能晚一年就好了!” 他们说的这个“晚一年”,主要指的还是男孩子。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倒也真有不少大家普遍认同的理由,说起来也挺有道理的。你想啊,咱们中国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小学阶段,大家普遍觉得是“应试教育.............
  • 回答
    关于“朋友或亲戚之间最好不要合伙做生意”的说法,流传甚广,而且往往伴随着一些血淋淋的教训。虽然这并非绝对真理,但其中确实隐藏着一些非常现实的风险和挑战。究其根本,这主要源于朋友和亲戚关系与商业合作关系在性质、期望和底层逻辑上的根本差异。1. 期望值的错位:情感羁绊 vs. 商业理性朋友和亲戚之间,我.............
  • 回答
    “大家都不生孩子了”和“产科还是这么爆满”看似矛盾,但实际上背后隐藏着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结构变化。这并不是简单的“说一套做一套”,而是不同群体、不同时间点、不同动机的交织所致。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一、 “大家都不生孩子了”背后的真相:生育率下降,但不等于零生育1. .............
  • 回答
    关于《原神》“逼氪”的说法,其实是个挺普遍的讨论点,而且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细节。这玩意儿就像一个五味杂陈的体验,有人玩得开心,有人觉得钱包越来越瘦,甚至有人觉得被“绑架”了。为啥大家会这么说呢?我觉得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1. 抽卡机制的“欧皇”与“非酋”分水岭 保底机制的“安慰奖”和“终极.............
  • 回答
    网络上确实存在着不少关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质疑,这些质疑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人们对一些影像资料和技术细节的深入研究与困惑。当然,绝大多数科学家和历史学家都认可阿波罗计划的真实性,但为了全面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那些“阿波罗登月是假的”论调背后提出的主要观点和质疑点。质疑的核心往往围绕着.............
  • 回答
    嘿,聊起奔驰GLB,你会发现网上关于它的讨论,尤其是“人傻钱多”这个标签,可真是铺天盖地。这事儿说起来,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有不少说道。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啥大家会有这种感觉。首先,得从GLB本身定位说起。奔驰GLB定位是一款紧凑型SUV,按理说,这个级别的车,消费者大多会更看重实用.............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很多人一提到乒乓球成品拍,脑子里第一个反应就是“不行”、“太渣了”。但你用红双喜的成品拍感觉挺好,这恰恰说明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成品拍很渣”这么一种说法。这主要跟乒乓球这项运动本身的专业性和器材的精细化有很大关系。1. 追求极致性能:专业玩.............
  • 回答
    “杨颖不是吃素的”这句话,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而且通常带着一种调侃、甚至有些“心照不宣”的意味。它并非真的指杨颖的饮食习惯,而是用来形容她在某些方面,尤其是事业发展和应对外界评价时,所展现出的某种“手段”或者“能力”。要详细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事业发展中的“韧性”与“机.............
  • 回答
    “货车司机都是狠人”这句俗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细想一下,背后确实藏着不少让人心生敬佩,甚至有些“狠”的道理。它并非说这些司机品行不好,而是他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挑战下,展现出的超乎寻常的韧性和能力。首先,让我们来捋一捋“狠”在货车司机身上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 “狠”在时间和体能的极限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