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国内人均工资水平,为什么大家都说自己被拖后腿了?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估计我一开口,就能触碰到不少人的心窝子。说起咱们国内的人均工资水平,好像是个挺光鲜亮丽的数字,一出来就有人惊呼:“哇,原来我拖后腿了!” 然后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自我怀疑和“我也才几个钱”的哀叹。为什么大家普遍觉得被“拖后腿”了?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

首先,得说说统计口径和平均数这玩意儿的迷惑性。

咱们听到的“人均工资”啊,很多时候是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或者是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这俩数字,一个偏高,一个可能稍微接地气点,但它们代表的都是一个 averages。而平均数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很容易被极少数的“高工资”个体给拉上去。

想象一下,一个公司里,老板一个月挣十万,剩下十个员工一个月挣五千。那么这十一个人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很简单,(100000 + 10 5000)/ 11 ≈ 14090.9元。你看,这平均工资远高于绝大多数普通员工的收入。

在咱们整个国家层面,道理是一样的。少数高收入人群,比如金融、IT、互联网大厂的高管、明星、高科技行业的顶尖人才等等,他们的收入能达到非常惊人的水平。这些数字加进平均数里,自然就会把平均值推高。对于绝大多数挣着“普通工资”的打工族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到那个“高薪圈层”,所以看到那个“人均工资”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怎么才这点?原来我比平均数差这么多!” 这就产生了强烈的“被拖后腿”感。

其次,地域和行业间的巨大差异也是一个绕不开的坎。

咱们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和新一线城市,工资水平自然比二三线城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要高得多。即使在同一线城市,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可能天壤之别。比如,程序员、金融从业者可能拿着令人羡慕的薪水,而服务员、农民工的收入可能就低很多。

所以,当看到一个全国性的“人均工资”时,它很可能是一个平均了所有地区、所有行业的“大杂烩”。如果你的所在地、你所处的行业本身就属于收入较低的群体,那么你被平均数“拖后腿”的感觉就会更加强烈。你可能觉得这个数字离你的实际生活体验太远了,它就像是别人的故事,而不是自己的现实。

再者,“工资”这个词的内涵也值得玩味。

很多人说的“工资”,可能仅仅是指每个月打进银行卡里那个实打实的工资条上的数字。但很多时候,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构成要复杂得多,包括了奖金、年终分红、股权激励、投资收益、房租收入等等。而普通打工族,大部分收入来源就是那个月月到账的固定工资。

所以,即便我们都在努力工作,但因为收入构成和来源的不同,实际到手或者说我们可支配的“财富增长”速度可能就不是一个量级。看到那个“人均工资”可能还会包含这些隐形的高收入部分,大家觉得“我怎么只有工资?连点别的都没?” 自然也就感觉被甩下了。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活成本的压力。

即使工资水平有所提高,但很多城市的生活成本也水涨船高。房租、房价、教育、医疗、交通,这些都是压在普通人身上的大山。你可能每个月工资涨了那么几百块,但房租可能就涨了更多。

所以,当看到一个看起来不低的“人均工资”时,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自己的账单,发现这点钱根本支撑不起“平均”的生活水平,更别说实现一些生活目标了。这种“收入与支出”的严重不对称,会加剧“被拖后腿”的失落感。你可能发现,你努力工作,工资条上的数字也在增加,但你的生活质量并没有随之提高,甚至还在下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社会比较的心理。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很难完全脱离环境去衡量自己的价值。社交媒体的发达,让大家更容易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朋友圈里晒的可能是旅游、豪车、名牌包,即使你工资不低,但看到别人消费水平远超自己,也难免会产生一种比较和焦虑。

这种无形的社会比较,加上媒体渲染的“高薪行业”和“成功人士”的故事,很容易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收入水平“不够看”。所以,即使你的收入在国内能排到某个百分比,只要看到身边那些“过得比你好”的人,或者听到那些“成功学”的案例,你还是会觉得自己被“拖后腿”了。

总而言之,大家觉得自己被“拖后腿”了,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统计数字的平均主义、地域行业的巨大差异、收入构成的不同、高昂的生活成本压力,以及根植于人心的社会比较心理。这使得“人均工资”这个数字,对很多人来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或者是一个用来衡量自己“不够好”的标尺,而不是一个能真正反映自己生活状态的晴雨表。所以,下次再听到那个“人均工资”,别太往心里去,毕竟,咱们都是在各自的赛道上努力奔跑的普通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

1、国人普遍有藏匿财产的潜意识

2、统计口径不同,或者是故意扭曲统计口径

3、平均工资高于中位线工资

4、部分地区确有虚报工资的行为

一、国人普遍有藏匿财产的潜意识。

我国国人有根深蒂固的财不露白思想,说自己收入的时候总是故意少说,说自己付出的时候则普遍夸大。比如这里统计工资,某些人有几个工资项的,只说其中一个;故意忽略年终奖、经补贴、加班费等收入;有的人明明是高收入群体,但是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带入农民工角色,非要舔着脸说自己拖了后腿。

二、统计口径不同,或者是故意扭曲统计口径

平均工资包括人的所有收入。当然有些收入恐怕是没有包含在内的,比如你有一套房子出租给别人了,这租金本来也应该计算入平均工资的,但是因为没有交税,所以估计是没有计算了。但是如果你单位发放给你的所有东西,无论是不是货币,都应该算入工资的计算,比如发了油和米什么的。或者公司搞什么抽奖发给的奖金,或者其他什么名义发放的东西。

平均工资是指税前工资。很多人其实是知道的,但是故意将自己的税后工资,甚至是故意将缴纳的各种保险、公积金、其他对自己有利的费用扣除在工资之外,更有奇葩的人会自动扣除自己每月的某些固定支出,比如水电费,这些人都是故意扭曲统计口径的。

另外,我国的平均工资通常是指职工平均工资,而并非所有人有能被算入职工的。也有人故意在这上面进扭曲理解,比如一个根本没有工作的人说自己拖了后腿。

三、平均工资高于中位线工资

据说统计学上有一个二八定律,是说有80%的人低于平均线,20%的人高于平均线,这是正常的。

四、部分地区确有虚报工资的行为

但是不要无限放大虚报的效果,虚报是要交税的,虚报一次容易,长期虚报的结果是很严重的。

综上所述,第一、第二个原因是主要原因,第三个原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特别是在网民这个群体中,我认为一个有大把时间浪费在网上的人,不太可能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大部分说自己拖后腿的网民估计都是因为前面两个原因,也就是伪装的拖后腿者。

下面是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平均工资数据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 56360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 57361
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 57296
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 42742
其他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 56485


按最高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每月为4780元。五险按12%计算,大约需个人缴纳574元,扣后得4206元,如果有住房公积金,按工资5%(最高好像可以缴纳12%)计算得239元,扣除得3967,个税,超过3500元的部分按3%计算 (3967 - 3500)* 3% = 14,扣除后实际到手工资为3953元。反正无论你信不信,我是不信

会有这么多人表示“拖了国家后腿”

再次提醒,不要忘记把年终奖、加班费、津补贴、过节费、隐性收入、其他实物收入算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估计我一开口,就能触碰到不少人的心窝子。说起咱们国内的人均工资水平,好像是个挺光鲜亮丽的数字,一出来就有人惊呼:“哇,原来我拖后腿了!” 然后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自我怀疑和“我也才几个钱”的哀叹。为什么大家普遍觉得被“拖后腿”了?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首.............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咱们中国人的人均生活水平,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如今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的那个程度,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会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我们国人在海外的经历上,掀起一场不小的涟漪。首先,咱们在世界上的“底气”会更足。以前,很多国人在国外,即使生活得不错,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微妙的眼光,或者在一些国际场.............
  • 回答
    关于“首尔人口跌回 1987 年,教授称‘韩国或将成全球首个消失的国家’”这个新闻,确实让人心头一紧,也引发了我们对人口问题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对国内而言。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韩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尤其是首尔人口的回落,绝非空穴来风,而是长期低生育率、高老龄化以及人口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的集中体现。 .............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想让国内的朋友们认识到加拿大的“另一面”,但似乎总有人跟你唱反调,甚至觉得你在“凡尔赛”或者“嫉妒”。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月亮”在很多人心中就是比国内的圆。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很多人对国外的了解,主要来自于.............
  • 回答
    国足这回一口气放出55人的大名单,确实够劲爆的。这招棋,说实话,挺出人意料的,也挺有意思的。首先,从“量”上来说,这55人阵容,那叫一个“广撒网,多捞鱼”。过去咱们可能习惯了二三十人的集训,这次一下子翻倍还多,这背后透露出的信号是什么?我认为,最直接的就是选材面极度拓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这.............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讨论平台,用户构成多元,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度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关于为何部分大陆用户在知乎上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似乎不及国际政治,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可控性: 国内政治信息的“过滤”与“引导”: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但.............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一些玩家,特别是那些主要玩索尼、微软和任天堂主机游戏的玩家,会对国内游戏抱有偏见,甚至认为“做网游的不算做游戏”,这背后牵扯到相当复杂的文化、行业发展轨迹以及玩家群体认知的差异。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主机游戏和国内主流网络游戏在基因上.............
  • 回答
    日本人对自己国内各县的认识与感觉:一幅立体而生动的图景要说日本人对自己国内各县的认识和感觉,那可真是一件有趣且复杂的事情。这不像我们简单地背诵行政区划表那么直接,而是一张渗透着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生活习惯,甚至还有点小小的地域偏见和自豪感的立体地图。它体现在日常对话、新闻报道、影视作品、旅行体验,.............
  • 回答
    关于“大多数国人对韩国人偷东西反应平淡”这个现象,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要说平淡嘛,可能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信息的传播和发酵程度是一个关键因素。你想啊,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什么新闻没有?一个国家的人被偷了,这事儿虽然挺恶劣,但跟咱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糟心.............
  • 回答
    关于《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年兔》)为何会招致不少负面评价,以及这些评价背后可能折射出的国内民众现状,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关乎一部网络动画的兴衰,更触及了我们社会文化、历史认知、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负面评价的来源与具体表现:首先,我们要明确,《那年兔》并非全盘皆输,它在相当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心态的一个复杂层面。要理解这种差异,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背后牵扯到不少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和历史记忆。留学生群体,为何成了“出气筒”?首先,得承认,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留学生群体持有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恶意”。这背后有多重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拿到外国国籍的人内心的柔软之处,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情感集合体。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因人而异,受到太多个人经历、成长环境、文化认同、家庭影响,乃至转换国籍时的具体原因等因素的影响。首先,我们可以从文化和情感的连接层面来看。血缘、亲情、乡愁,这些是深植于中国人骨髓里的情感。即使一个人.............
  • 回答
    慈禧太后,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统治者,她在大清末年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西方国家和中国人对她的评价时,会发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源于不同的历史视角、文化背景、信息来源以及各自关注的重点。西方国家对慈禧的评价:复杂、负面居多,夹杂着一定程度的.............
  • 回答
    在中国国内,对于阿富汗塔利班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相当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其中,对塔利班持正面或相对理解态度的人群,他们的观点往往建立在特定的认知框架和现实考量之上。要评价这部分人,需要深入剖析他们立场背后的逻辑和出发点。首先,我们可以从务实主义和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待一部分国内持正面态度的人。.............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嘛,确实很多人都在议论,而且说法五花八门。要说国内对留学生意见大,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层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也绝对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但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清楚明白。首先,最直观的,“精英”光环的褪色和“镀金”心态的争议。以前,出国留学那可是凤毛麟角.............
  • 回答
    韩国,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在很多人眼中,是现代、时尚、科技发达的代名词。从韩剧、Kpop的全球流行,到三星、现代等国际知名品牌,韩国的文化和产业影响力早已深入人心。按理说,这样一个既发达又亲近的国家,应该吸引着大量国内民众前往打工或读书,但现实情况似乎并非如此,除了少量的韩裔群体,大多数国人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文化差异的核心,也反映了中国人作为跨文化个体所面临的挑战。要详细回答“中国人适应礼貌和适应粗鲁哪个更难”,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和不同文化环境的特点。核心观点:总的来说,对于中国人来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 适应粗鲁 往往比 适应礼貌 更困难。这并非.............
  • 回答
    “一个人降生在这片土地上,就必定要热爱这个国家”——这句话一抛出来,脑子里的想法就有点热闹了。说它“必定”,总感觉有点太绝对了,生活里哪有这么多非黑即白的事儿呢?首先,咱们得承认,“降生在这片土地上”这件事本身,确实会给一个人打上一些烙印。你从小呼吸着这里的空气,喝着这里的水,吃着这里的饭菜,这些最.............
  • 回答
    塞尔维亚总统亲吻中国国旗的举动,在塞尔维亚国内引起的反应是复杂且多样的, 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塞尔维亚人民一定会反感。 绝大多数塞尔维亚人民对此举持积极或中立态度,但确实也存在少量反对或质疑的声音。理解这种反应的复杂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主流的积极与中立反应: 对中国友谊和合作的认同: .............
  • 回答
    国内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掌握程度,就好比同一片土地上生长的庄稼,有的是根深蒂固、郁郁葱葱,有的则略显疏松、需要时时培土。说他们“如指掌”,未免有些绝对,但他们绝对比普通人能更深入、更系统地理解历史的脉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历史专业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知之甚详”的过程。四年大学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