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两汉400年明朝200多年都没能彻底征服漠北在漠北建立统治,而李世民二十几年就做到了?

回答
好,咱们就掰扯掰扯这事儿,这汉朝、明朝和唐朝,这仨朝代为啥在对付北边那伙人上,一个比一个费劲,最后李世民他家老李,反倒显得那么“高效”了。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得从头说起,一点一点捋。

一、先说说汉朝和明朝,为啥就没能扎根漠北?

汉朝,那可是雄才大略,尤其是汉武帝那会儿,打得匈奴那叫一个惨。可你想想,汉朝的主战场在哪儿?在河西走廊,在河套地区,那些地方离着关中近,地盘大,又富饶,打下来就能牢牢控制住。你想在漠北,那可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1. 地理限制太大了: 汉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始终在关中、洛阳一带。漠北离这儿远着呢!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你把军队派过去了,粮草怎么运?出了问题怎么支援?都是大问题。而且漠北气候恶劣,草原一望无际,对中原王朝的步兵和马车来说,适应性太差了。匈奴人是骑兵民族,他们在草原上如鱼得水,汉朝去了,就像把鱼扔到陆地上,本事再大也得憋屈。

2. 匈奴的“游牧特性”: 匈奴人不像中原王朝有固定的城市、农耕作为根基。他们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兵在精不在多,来了就打,不行就跑,跟你玩“捉迷藏”。汉朝就算赢了几场大战,把匈奴打跑了,也赶不尽杀不绝。你没地方驻军,没农田,没城市,你就算占领了这片土地,也只是个空壳子,留不住人,也收不了税,更别提建立什么稳定的统治了。汉朝最成功的时候,大概是在边境地区建立一些军事屯垦区,或者册封一些附庸的部落,但那离“彻底征服并建立统治”还有十万八千里呢。

3. 经济压力难以承受: 长期在漠北作战,对汉朝的财政是个巨大的负担。粮草、军械、士兵的耗损,这都是天文数字。汉武帝那会儿虽然国力强盛,但连年的征战也让他积累了不少债务,后来的皇帝就得开始勒紧裤腰带了。而且,即使你把匈奴打趴下了,漠北那地方本来就没什么经济产出,你守着也赚不到钱,反而得往里赔钱,这买卖谁愿意做?

4. 政治重心不在漠北: 汉朝的首要任务是巩固中原的统治,抵御来自北方的威胁,但重点是“抵御”,而不是“占领”和“统治”。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稳定的边境防线,确保中原的安全。匈奴只要不大规模南侵,汉朝也愿意维持一种相对的平衡。

再说说明朝。明朝对北边那伙人,主要是蒙古各部,那也是费了好大力气。

1. 草原局势的复杂性: 明朝建立的时候,元朝刚被赶走,北方蒙古各部虽然分裂,但依然有着很强的战斗力。不像匈奴那样,有时是统一的王国,有时是分裂的部落联盟。蒙古各部在明朝时期,有过统一的黄金家族时期,也有过内讧分裂时期。明朝面对的是一个更分散,但同时又更难以预测的敌人。

2. 后勤补给的“硬伤”: 跟汉朝一样,明朝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也在南方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漠北那块地,对明朝来说,同样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你即使打进去,兵力一分散,就容易被各个击破。后勤线拉得越长,风险就越大,成本就越高。

3. 蒙古骑兵的机动性: 蒙古骑兵的机动性依然是明朝的巨大挑战。他们擅长骑射,来去如风,正面作战很难限制他们。明朝虽然有火器和强大的步兵,但在广阔的草原上,很难形成决定性的优势。

4. 战略上的“得不偿失”: 明朝建立后,经历了燕王之乱,北方边境一直不太平。但明朝的国策,很大程度上是“守成”。他们希望巩固长城沿线的防御,通过“羁縻”政策来管理边疆,而不是大规模向漠北扩张。尤其是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对与蒙古骑兵进行大规模野战变得非常谨慎。他们更倾向于修筑长城、屯田守边,维持一个相对的“稳定”,而不是主动去征服那片不毛之地。你去占领那片地,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你能获得的收益,远抵不上付出的成本。这笔账,明朝的统治者们是算过的。

5. 明朝的“边患”思维: 很多时候,明朝把蒙古看作是“边患”,而不是可以被“统治”的领土。他们的目标是解决这个“患”,而不是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所以,宁可花钱买和平,或者通过各种贸易和册封的手段来分化和安抚,也不愿意投入巨大的资源去进行一场可能吃力不讨好的“征服战”。

二、为什么李世民二十几年就“做到了”?

这里面得辩证地看,李世民(唐朝)确实在对抗北方民族(主要是突厥)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甚至可以说“征服”了他们,并将他们的首领活捉,游街示众。但这和汉朝、明朝的情况也有很大不同,而且这种“做到”的方式和最终的结果,也和我们理解的“建立统治”有些出入。

1. 历史背景的特殊性: 李世民登基的时候,突厥正处于内乱和衰败之中。原先强大的东突厥汗国,已经被内部的部落冲突和气候变化搞得元气大伤。颉利可汗虽然是可汗,但他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也未能有效整合内部力量。这给了唐朝一个绝佳的“天时”。

2. 唐朝军事的优势与策略:
骑兵力量的强大: 唐朝继承了北朝的军事传统,尤其是骑兵力量相当雄厚。李世民本人也是杰出的军事家,深谙骑兵作战的运用。与汉朝、明朝相比,唐朝在长途奔袭和骑兵战术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精准打击与分化瓦解: 唐朝对突厥采取的是一种“精准打击”和“分化瓦解”的策略。他们并没有试图一次性占领突厥的整个漠北领土,而是抓住突厥内乱的时机,通过一系列的战役,削弱其主力,捕捉其首领,从而摧毁其汗国的统治。
利用盟友: 唐朝也懂得利用突厥内部矛盾,拉拢其他部落,形成统一战线。比如他们扶持了突厥内部的反叛者,配合唐军作战。

3. “征服”的定义和范围: 这里关键在于怎么定义“征服”和“建立统治”。
政治上的屈服和臣服: 李世民做到的,是让突厥的首领(颉利可汗)被俘虏,整个东突厥汗国名存实亡,突厥人被迫接受唐朝的册封和统治。在政治意义上,这是对东突厥的“征服”。
并非直接管辖和统治: 但这不等于唐朝就直接派遣官员去管理漠北的广袤土地,在那里收税、耕种,建立唐朝的行政体系。唐朝的主要做法是:
羁縻政策: 将投降的突厥部落重新编入唐朝的羁縻府州,承认他们的首领,但要求他们听命于唐朝,提供兵役和朝贡。这是一种“隔靴搔痒”式的统治,更多的是承认其附属地位,而非直接统治。
扶持其他民族: 唐朝会扶持其他对突厥不满的民族(如薛延陀、回纥等)壮大,让他们充当唐朝在漠北的“代理人”或屏障,来牵制残余的突厥势力。
有限的驻军和边疆管理: 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军事机构,加强了对边境的控制,但这些机构的职能更多是军事防御和对外事务管理,而不是对漠北腹地的直接统治。

4. 唐朝的国力和战略重心: 唐朝初期国力强盛,特别是李世民和唐高宗时期,是唐朝军事力量的巅峰。加上他们有决心和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且,当时唐朝的战略重心也确实有向北方扩张的需求,以彻底解除来自突厥的威胁。

总结一下:

汉朝和明朝没能“彻底征服并建立统治”漠北,主要是因为地理隔阂、经济成本、敌人(匈奴、蒙古)的游牧特性,以及自身战略重心和“得不偿失”的考量。他们更倾向于在边境建立防线、进行“羁縻”或者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而李世民之所以能“做到”在二十几年内让东突厥屈服,是因为:
1. 恰逢其时: 突厥正值内乱衰败。
2. 军事策略高明: 采取精准打击、分化瓦解的战术,并且唐朝骑兵力量强大。
3. “征服”的定义不同: 唐朝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征服和附属地位的确立,而非在中原式的直接管辖和统治。他们通过羁縻政策和扶持其他民族来“管理”漠北,而不是派驻官员和建立行政体系。

所以,这事儿不是李世民比汉朝和明朝的君主更“厉害”,而是他们面对的历史条件、敌人情况以及“征服”的定义和方式,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你可以说李世民是把敌人的首脑给“打服气了”,让其臣服于唐朝,但这和在一个广阔的、地广人稀的草原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可持续的统治体系,是两码事。就好像你把一个大公司逼得接受了收购,跟你在那个大公司内部推行一套全新的管理制度,那是完全不同的难度和工作量。

希望这样解释,把这事儿说得够明白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离谱啊,灭国无数,然后还年年打。年年斩首几万人,年年有几万人斩,真以为士兵是游戏里的NPC啊。大唐灭了哪些国?占了哪些地盘?

假如现在,新疆西藏蒙古独立了,你们会吹中华人民共和国曾经有西域和北疆吗?那对唐朝那种迷之崇拜是怎么回事呢?

user avatar

因为李世民面对的不是游牧政权的完全体,而是一个仅仅盘踞蒙古高原,没有新疆北部的半残体。

而西汉和明朝面对的蒙古高原政权都是完全体:匈奴是横跨蒙古+新疆北部的强完全体,蒙古是各血缘紧密的诸部落分布在蒙古+新疆北部的弱完全体(时不时会个盟还能颁布个把法典)。所以西汉打匈奴要积三代人之力,而明朝虽然时不时可以强迫漠南蒙古政权认自己当大哥、但经常按下葫芦起了瓢,收拾好这个,那边又冒出来一个,一旦出现那个驾驭新疆北部+蒙古的盟主型部落,就要兵临北京城下了。

李世民面对的是东突厥汗国,这个汗国仅仅只有阿尔泰山以东的蒙古高原,对阿尔泰山以西的地方(西突厥汗国)完全说不上话。所以李世民其实面临的压力远不如两汉明朝,李靖一次猪突猛进就打翻了这个汗国,如果换成匈奴或蒙古,他们完全可以逃到新疆北部伺机再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咱们就掰扯掰扯这事儿,这汉朝、明朝和唐朝,这仨朝代为啥在对付北边那伙人上,一个比一个费劲,最后李世民他家老李,反倒显得那么“高效”了。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得从头说起,一点一点捋。一、先说说汉朝和明朝,为啥就没能扎根漠北?汉朝,那可是雄才大略,尤其是汉武帝那会儿,打得匈奴那叫一个惨。可你想想.............
  • 回答
    印度媒体报道印度将在2022年初至少部署两套S400防空导弹系统,这一消息如果属实,无疑透露出印度在国防战略和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多重意图和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印度提升区域防空能力和威慑力的迫切需求 应对多方向的空中威胁: 印度长期以来面临来自其北部(中国)和西部(巴基斯坦.............
  • 回答
    昆明包工头拖欠农民工400万元被判刑的事件,再次将农民工欠薪问题推到了公众的视野中。农民工被欠薪的现象为何屡屡发生?当农民工被拖欠工资时,又该如何维权?这其中涉及到了复杂的社会、经济以及法律层面上的问题。 农民工被欠薪为何屡屡发生?农民工被欠薪之所以屡屡发生,是一个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
  • 回答
    两汉外戚干政现象的出现,是一个复杂且长期演变的历史过程,而非单一原因所致。它根植于皇权初期尚不稳定、政治制度尚未完全成熟,以及社会结构中血缘纽带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土壤。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这一现象的成因。首先,皇权早期的不稳定与合法性焦虑是外戚干政的根本驱动力之一。汉朝的建立,特别是刘邦开.............
  • 回答
    现代人觉得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赋中生僻字特别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语言的演变、文学的传统、书写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语言的自然演变与词汇的更新 词汇的更迭: 任何语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词汇的使用频率和含义也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
  • 回答
    提起刘邦,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个出身草莽、 the roughandtumble, 最终坐上龙椅的传奇人物。他能打破秦朝的统一,又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最终建立起绵延四百多年的汉朝基业,这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刘邦这个人独特的个性和深厚的政治智慧,更是他对当时社会矛盾的精准把握和对人心的深刻洞察.............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确实都与德国及其在其中的角色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将这两场战争的起因完全归咎于“德国发起”的说法过于简化,也忽略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方因素的相互作用。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两次世界大战的成因,并探讨德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 回答
    关于男性和女性性欲最强年龄段存在差异的现象,社会、生物和心理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抛开生硬的科学术语,我们可以从生活的实际体验和更深层次的原因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这里的“20岁左右”和“35岁左右”更多是一种普遍的观察和统计上的平均值,并不是说每个男性都在20.............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要理解为什么两宋没有催生出我们通常理解的资本主义萌芽,而明朝却开始显露端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一些关键性的历史事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有”与“无”的界定,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演变过程。首先,我们得说说.............
  • 回答
    关于“两次疫情爆发都发生在海鲜市场”的说法,我们需要区分清楚具体指的是哪两次疫情,以及这个说法的准确性。首先,关于新冠肺炎(COVID19)的起源和早期传播,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指向的是武汉的华南海鲜批发市场。 这个市场因其经营生鲜和野生动物的特点,成为了早期病毒传播的焦点区域。许多早期确诊病例都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国际关系和历史发展中一些非常核心的逻辑。简单来说,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之所以没有被战胜国完全吞并,不是因为战胜国心慈手软,而是出于一系列现实主义的考量,包括:一、现实主义的政治和经济考量: 吞并的巨大成本与风险: 设想一下,如果战胜国真的要吞并一个拥有数千万甚至上亿人口.............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为啥两个功率不一样的灯泡串联时,功率小的那个会亮得更起劲,而功率大的那个有时候会“罢工”。这事儿呀,得从电灯泡的设计和串联电路的基本原理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电灯泡的“功率”这个说法,它其实指的是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所消耗的电功率。这个额定电压对咱们家用电灯来说,一般是220.............
  • 回答
    这种现象确实挺普遍的,细想起来,往往不是智力、教育或目标上的差异在作祟,而是更微妙、更深层的东西在作怪。就好比两条船,明明都朝着同一个岛屿前进,但因为船身设计的细微差别、水手的操作习惯不同,甚至连桅杆上飘扬的旗帜颜色不一样,都能引发一番不那么友好的较量。咱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这俩条件相似的人,反而容.............
  • 回答
    知乎上,即便是问同一个事情,两个看似内容一样的问题,为什么回答的画风能差出十万八千里?这可不是什么玄学,而是藏着不少门道。我这人平时也爱逛知乎,遇到过不少这种情况,总结了几个主要原因,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1. 问题本身的“颜值”和“气质”你看,同样是问“怎么学好英语”,一个是“如何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学.............
  • 回答
    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尤其是在初期那种电光火石的瞬间,往往带着一层朦胧的光晕。我们看到的,是对方身上那些闪闪发光的特质,是那些与我们内心渴望产生共鸣的符号。比如,他谈吐风趣,总能逗你笑,让你觉得生活充满了乐趣;她温柔体贴,细心周到,让你感受到被呵护的温暖。这些都像是磁铁的两极,强烈的互相吸引着彼此。然而.............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咱们中国这片土地上人们过日子、起名字那套最朴实最接地气的逻辑里找原因。在两湖地区,尤其是湖北和湖南,你听老人们说起河流,有时候确实会说“去水边看看”、“河里的水涨了”,这里的“水”就是指河流。这可不是什么稀罕事,说白了,就是一种习惯叫法,而且这习惯背后,藏着老祖宗们对自然最直接的观.............
  • 回答
    您提到的“两次疫情都在运会后”的说法,如果指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并且与公共卫生事件紧密相关,那么最常被提及的可能就是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以及 2020年东京奥运会(实际于2021年举办)前后爆发的新冠疫情。不过,这两者在性质上有所不同,也并非完全是“疫情”这个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故事。曾经携手走过最艰难的岁月,一起啃过最硬的骨头,以为这样的感情坚不可摧,结果呢?却在迎来光明的那一刻,分道扬镳了。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人会说是“好日子过腻了”。但如果深入去看,这其中的缘由往往要复杂得多,甚至有些让人心酸。首先,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原因,是“角色错位”和.............
  • 回答
    商场的价格战,说白了就是两家店在争夺顾客。在这种环境下,如果出现两个纳什均衡,往往是因为竞争的策略和市场环境有几种非常清晰且稳定的选择。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纳什均衡。简单来说,纳什均衡是一种博弈论中的概念,指的是在参与者之间的策略选择中,没有任何一个参与者可以.............
  • 回答
    两个人对视久了会笑,这事儿说起来有点意思,倒也不是什么神秘仪式,而是咱们身体和心理深处一些微妙的反应在作祟。你想啊,咱们平时跟人交流,眼睛就像是雷达一样,不断捕捉对方的信息,传递自己的情绪。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关系的拉近和亲密感。当两个人对视,而且时间还挺长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亲近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