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许多人的回答,觉得都没有达到点子上,或者说是没有正面回答问题:人家问的是刘邦为什么能够奠定两汉四百年基业?那显然是要从刘邦个人入手,看看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能够让汉朝长治久安。然后才能延伸到后面的汉朝君主。
一、黄老无为与休养生息 —中小自耕农阶层的广泛形成
经历了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后的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以至于“天子不能具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所以,汉高祖的当务之急就是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国力。而当时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国策有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经过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中国人口锐减,大量耕地荒芜而成为无主土地,汉政府正好把它们收来授田,授田的对象就是跟随刘邦作战的军功阶层,这就为汉朝培育了一个广泛的自耕农阶层,它们也成为汉帝国的稳定力量,这是奠定两汉四百年基业的基础。
汉高祖在位时,开始推行黄老无为与休养生息的国策,具体由相国萧何执行,而曹参在齐地辅佐齐王刘肥,也崇尚黄老无为,齐国大治;汉高祖、萧何去世后,曹参代为相国,萧规曹随,天下安定。之后,虽然吕后专权,但她继续推行高帝的国策,及于文帝、景帝而不改,直到武帝全面改弦更张,变易制度。这六十余年,汉朝是稳定的。
高帝五年诏—汉初军功受益阶层
《汉书·高帝本纪》云:帝乃西都洛阳。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又曰:“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诸侯子及从军归者,甚多高爵,吾数诏吏先与田宅,及所当求于吏者,亟与。爵或人君,上所尊礼,久立吏前,曾不为决,其亡谓也。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今吾于爵非轻也,吏独安取此!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而有功者顾不得,背公立私,守尉长吏教训甚不善。其令诸吏善遇高爵,称吾意。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
概括起来,就是以下几点:
1 兵皆罢归家,以有功劳行田宅
2 号召流亡者返乡,复故爵、田宅。
3 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隶者,皆免为庶人。
4 轻田租,十五税一。后降至三十税一
回乡将士按战功赐爵位,其授田宅的标准如下:
等级 爵位 土地 田宅
二十 彻侯 105亩宅
十九 关内侯 95顷 95亩宅
十八 大庶长 90顷 90亩宅
十七 驷车庶长 88顷 88亩宅
十六 大上造 86顷 86亩宅
十五 少上造 84顷 84亩宅
十四 右更 82顷 82亩宅
十三 中更 80顷 80亩宅
十二 左更 78顷 78亩宅
十一 右庶长 76顷 76亩宅
十 左庶长 74顷 74亩宅
九 五大夫 25顷 25亩宅
……
一 公士 1.5顷 1.5亩宅
军功受益阶层指的是创建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集团成员,通过高帝五年诏等优待将士的法令获得利益者。
汉初约60万将士因战功赐爵获得田宅,加上他们的家属,受益人口约为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五分之一。军功受益阶层被授予了3亿亩耕地和1500万亩的宅地,相当于全国耕地的40%。这就培育出了一个相当广泛的自耕农阶层,他们是汉初社会的绝对中坚力量,更是稳定西汉帝国的中坚力量。在诛除诸吕过程中,太尉周勃入北军,全军将士皆左袒,拥护刘氏,足见当时汉朝的群众基础之深厚。
高帝至武帝120年间军功受益阶层占据国家政权的比例
高帝 96%
惠帝吕后 81%
文帝 50%
景帝 30%
武帝前期 20%
武帝中期 22% (注:此期间比例上升当与汉武帝开拓疆土,甘心四夷有关)
武帝后期 16%
二 外戚、功臣、诸侯王势力平衡与政权稳定
汉朝开国后,高帝陆续铲除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势力强大的异姓王。之后,又鉴于秦孤立而亡的历史教训,大封同姓为王,以为磐石之宗。临死前,高帝做好了政治安排,使得外戚、功臣、诸侯王势力三方能够相互制衡,终于稳定了汉政权,避免了类似唐朝几乎三世而亡局面的出现。
《史记·高祖本纪》云: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吕后既崩,诸吕欲为乱,然内惧绛灌等高祖元勋,外迫齐国之强兵。故诸吕见诛,刘氏复安,诸侯王之兵势,实有力焉。
于是,在高帝的政治安排下,刘姓诸侯王与元老功臣合力消灭了吕氏这一支强大的外戚势力,稳定了刘氏政权。
之后,诸侯王势力膨胀,严重 威胁中央政权。然从文帝时,贾谊提出“众建诸侯少其力”,到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最后到汉武帝采纳 主父偃的“推恩令”,最终解决了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政权的问题。
三 布衣将相与平民化社会
汉高祖起于布衣,其将相功臣大抵亡命无赖之徒,此观高祖功臣侯者列表可知。萧何、曹参皆是小吏;至于樊哙、周勃、灌婴、郦商等武将皆是屠猪宰狗之辈,织席贩履之徒。整个汉朝,上至天子,下至王侯将相,都是出身布衣,汉初就是一个平民化的社会,这种平民化色彩又因为军功阶层得到田宅和自耕农阶层的广泛形成而加强。由此,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比较力量层级比较均衡的社会,地方上没有豪强大族,自然是比较稳定的。
之后,这种平民化风气继续延续,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的皇后皆是起于民间(窦太后、王皇后、卫子夫);汉宣帝因为巫蛊之祸早年流落民间,其施政自然也带有平民化色彩,无残忍暴虐之君,故能不失民心。
四 文官政治与社会流动
察举制与士人政府
自武帝以后,汉朝逐渐形成了一年一举的郡国孝廉制度。每年至少都有两百多个郡国孝廉被察举进入皇宫为郎,十余年之后就有两千多人。而以前皇宫里的郎官侍卫也就两千左右。自此制度形成,二三十年后,皇宫里的郎官,全都变成郡国孝廉,又多半是由太学毕业生补吏出身的。如是则皇帝身边的侍卫集团,无形中也变质了,全变成太学毕业的知识分子。于是从武帝以后,官员渐渐都是读书出身了。后来皇宫里郎官充斥,待分发任用的人才寖多,于是就把无定期选举(第一种)特殊选举(第二种)无形中都搁下,仕途就只有孝廉察举这一条路。这在东汉时最终完成。
这一制度,又由分区察举演进到按户口数比例分配,制为定额。那时是郡国户口数满二十万户的得察举一孝廉。由是孝廉只成为一个参政资格的名称,全然失去了孝子廉吏的本义。最后又由郡国察举之后,中央再加上一番考试。概括言之,这一制度在当时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到服务地方有了政绩,再由郡国长吏察举到中央,又需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开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的唯一正途。由此,汉政府完成了从军功政权向士人政府的转型。
通过 察举制,汉朝政府把政权比较平等的(按人口比例)开放给所有郡国,这就给给全体民众(商人除外)创造了上升流动的空间和参与政权的机会。复次,汉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完善;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自辟僚属),中央的三公九卿与地方的太守都是两千石官员,势位相当,中央官与地方官轮换没有障碍,有利于官员的流动和良性循环。
五 强干弱枝与抑制豪强大族
徙陵
刘邦集团夺取政权后,除了推行休养生息之国策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外,还面临六国残余贵族势力“复辟”的威胁。(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另外,齐国田氏势力亦十分雄厚,参见《史记·田儋列传》)为此,汉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齐楚大族昭、屈、景、田五姓于关中以实长陵,以利田宅,徙者十余万口。《续汉书·五行志》(三)注引杜林疏,谓此次迁徙之后,关东“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万里之统,海内赖安”,徙陵居然起了这样大的作用。迁徙关东六国旧族成功,为汉政府控制豪强地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办法,同时也充实了帝国腹心—关中地区的户口,有利于实现“强干弱枝”。《汉书·地理志》(下)谓“后世世徙吏两千石、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枝,非独为奉山园也”。《后汉书·班固传》载《西都赋》曰:“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盖以强干弱枝,隆上都而观万国。”所谓三选,指上引《地理志》三种迁徙之民;所谓七迁,谓自高祖至宣帝共徙民七次。豪杰并兼之家往往都是大族。徙陵制度持续了一百多年,起了强干弱枝的作用。当然,徙陵制度并不是娄敬的“发明”,秦始皇徙三万家丽邑(以骊山墓所在地置邑)一事已开其端。
用酷吏
酷吏起于(汉)景、(汉)武之际。据《史记》、《汉书》酷吏诸传:郅都为济南守,灭豪猾之家瞷氏首恶;中尉宁成效法郅都,“宗室豪杰皆人人惴恐”;张汤为御史大夫,“锄豪杰并兼之家”。此外还有义纵族灭河内之豪穰氏之属;王温舒捕杀河内豪猾;赵广汉杀京兆、颍川豪杰大姓,等等。不过有的酷吏本身就是豪强,如宁成。所以用酷吏打击豪强,效果有限。
设刺史
刺史始设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即前106年),刺史以六条问事,其中第一条是督察郡国“强宗豪右田宅与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当然,刺史的作用,一般也只是限于一地一时。
总的来说,在打击豪强势力一事上,徙陵制度比较有效。
六 和亲匈奴与攘夷开边
前面谈了汉帝国内部的稳定,现在我们再看看汉帝国是如何应付外部威胁的。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一直是采取娄敬的“和亲”策略。原因是汉朝承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之余,民生凋敝,国力不足,而彼时之匈奴正处于全盛之时。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连皇帝都找不到四匹颜色一样的马来拉车,而汉高祖击匈奴时,冒顿单于纵精骑四十万。(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则刘邦有白登之辱,实在不足为奇。
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但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加之汉朝国力逐步恢复,防守加强,总算能维持住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及至武帝,经过六十余年的积累,汉朝国力大增,民间养马成风。汉朝大规模养马,组建强大骑兵集团的时机成熟了。在年轻气盛的武帝的带领下,汉帝国呈现出勃勃生机,汉武帝发掘卫青、霍去病等军事人才,对匈奴展开了全面反击。
前127年,卫青收复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军事威胁。(河套地区距离关中不过七百里,匈奴轻骑一日一夜便可抵达)
前121年和前120年,霍去病两次出击河西走廊,大破浑邪王、休屠王部众,汉朝随后控制了极具战略意义的河西地区,隔绝了匈奴联结羌胡的通道,对匈奴形成了侧翼包围,河西走廊也首次被纳入中国版图。
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精骑,横扫漠北,彻底击溃匈奴主力,使“漠南无王庭”,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大规模军事威胁。
七 王莽改制失败与人心思汉
西汉王朝的终结,并非因为暴政虐民,亦非外族入侵,而是外戚王莽篡权。也就是说,汉朝刘氏仍有群众基础,好比唐玄宗晚年昏聩引发安史之乱,但人心犹戴唐一样。更重要的是,王莽篡汉后,推行不切实际的复古变法,搞得天下大乱,民怨沸腾。在这种情况下,百姓思念汉朝之心更加强烈,当时(群雄)起兵者,多称汉后(裔)。如赤眉军,一帮乌合之众,没有什么文化和建设能力,但也知道追随潮流,立刘盆子为帝;绿林军立更始帝刘玄;王郎起兵,诈称汉成帝子;卢芳,自称汉武帝曾孙刘文伯。另外,刘氏主天下二百年,其宗室繁衍众多,皆对王莽篡汉愤愤不平,其中,南阳宗室刘縯、刘秀兄弟脱颖而出,最终,光武帝刘秀翦灭群雄,中兴汉室。
看了题主的问题说明,题主似乎被儒家那一套骗人的玩意儿给唬住了。
先回答你的问题,刘邦是开国皇帝不假,但是要维持四百年的基业那就不是刘邦一个人的事情了。汉帝国能够长治久安,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在这里懒得说,这么笼统的问题没有几百万字根本不可能说清楚。
你说刘邦贪财,你有什么证据?请把史料贴出来。
你说刘邦好色,这是事实。但是好色是缺点吗?这在古代是纯爷们儿的体现,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以“妻妾成群、枝繁叶茂”为荣,这是正能量。
“天下唯有德者居之”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方式应该是“能居天下者必有德”。
嬴政:何谓德者,乃饮血秦剑耳。
刘邦: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吾好酒及色。
李世民:我兄长与其家人皆是德不配位者,诛杀殆尽乃是拨乱反正。
铁木真:德是什么,比得过我的骏马弯刀吗?你难道没有看到欧亚大陆已在我脚下颤抖?
朱元璋:论至德者必杀千万官吏。
朱棣:方孝孺逆天背德,灭其十族有何辜?
封建王朝灭亡的原因不外乎几个:权臣篡位、宦官外戚干政、党争、皇室内部争斗、地方势力过大、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农民起义。
刘邦虽然是农民出身,但很显然他在努力当一个好皇帝,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做了周全的考虑。他当皇帝面对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国家应该采用哪种政体,他选择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尽管这套制度只推行了15年,但他还是选择了做第二个吃螃蟹的人。假如第一个人吃螃蟹死了,你还敢做第二个吗?换我肯定不敢。
第二个问题是,首都应该在哪里。最开始刘邦一直在洛阳,关东士族也坚持要求定都洛阳,只有娄敬和张良认为西安最合适——又是第二个大胆吃螃蟹的人。
第三个问题是,应该采用哪种思想治理天下。这回他没有做第二个吃螃蟹的人,也是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制定礼法,以教化为主,休养生息,避开了秦二世而亡的坑。
第四个问题是解决异姓王。解决了七个异姓王后,刘邦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一招不得不说很高明,有了这句话,以后不管谁想称王谋逆,任何人都可以干他,等于是提供了一个法理上的强大依据,避免出现陈王一样的人物,就算是天下大乱,皇帝也必须姓刘。后来周勃安刘,就靠这一句话策反了军队。
为了刘家江山,刘邦可谓煞费苦心,但效果也出奇得好。西汉末年时王莽权倾朝野,其实在公元1年汉哀帝去世时就具备了篡位的资本,但愣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口,最后还得靠符录鬼神之说造势,而且只敢称安汉公不敢称王。后来虽然也篡位成功了,但毕竟根基不稳,随便一个姓刘的人振臂一呼就应者景从,最后还是得还给刘姓人。
不得不说,老刘家的江山就是硬,最后是靠皇帝作死+宦官+外戚+农民起义+权臣+藩镇割据好几重debuff叠加才折腾没(后世王朝没一个有这么多debuff吧),就这季汉还又续命了四十几年。其实异族也全程参与了汉末乱世,但愣是上不了场,连董卓、公孙瓒之流都打不过。
话说回来,朱元璋在国家架构设计上也很有想法,而且构建难度比刘邦还要大,奈何出了个不孝子朱老四,把他生前的布局毁了七七八八,尤其是把王爷当猪养这一条,就消耗了老朱家太多元气。要不然以南明的实力,再续命二百年也不是问题。
因为他不骗儿子
在历史上,当爹的骗自己孩子才是常见情况,和刘邦一样不骗儿子的很少见
举个例子
刘邦彭城之战战败逃跑的时候,为了自己的事业把儿女踹下车的事情,他的子女都知道
然后刘邦的八个儿子中有一个学会了,他就是汉文帝,汉文帝登基前四个儿子莫名其妙死在了代地,七弟被他饿死在去属地的路上
汉文帝也不骗儿子,他的儿子汉景帝也学会了
砸死堂兄弟,逼死亲弟弟,弄死亲儿子
汉景帝干的破事儿也没骗儿子,汉武帝逼死太子
老刘家就这点厉害,父亲做的坏事都不瞒着儿子
前期的汉朝皇帝每个人都不在儿子面前装高大全
其他王朝前期皇帝干的破事儿都拼命想办法遮遮掩掩,很多事情我们都是只知道个大概,像老刘家那样如此彻底的把自己的阴暗面展示出来给大家看的并不常见
说到底就是成功人士到底该教孩子自己做过的好事还是坏事?
我的意见是教坏事
好事不用教,满世界都是教孩子学习做好事的资料,不差你那一点
但是做坏事的技巧和经验,你不教给孩子,谁替你教?
不是谁都有朱棣的运气,他有教父姚广孝,你儿子有什么教学坏的老师?
现在的富豪都喜欢拿什么曾国藩家书之类的东西育子,有什么好装的?
怎么不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怎么坑蒙拐骗的技巧?
你以为司马迁哪来的那么多刘邦的黑料?
他家是皇家史官啊,老刘家给子孙看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他都能看到
后代史官就看不到这些了,自然《史记》成为绝唱
他们只能看到各种敏感词
上马打天下,下马……不对,刘邦下过马吗
汉元年十一月,在项羽陷入齐地战争泥潭时,刘邦出汉中,还定三秦,谈笑间,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yi灰飞烟灭
之后,刘邦及麾下的将士未做丝毫修整,立即东出函谷,开启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直到汉五年正月,项羽于乌江自刎
二月刘邦于汜水继位为帝,得以统一天下的汉室,却不得与民休息,而是开始了连绵七年的异姓诸侯王之乱
汉五年七月,燕王臧荼起兵
灭共尉、计几
汉六年秋,韩王信暗结匈奴,引发一系列战役,汉匈第一次交手
汉七年,楚王韩信谋反未遂,被贬淮阴侯
汉八年,赵王张敖谋逆未遂,被贬宣平侯
汉十年,代相陈豨反
汉十一年,淮南王英布起兵,高祖平之
从汉元年,刘邦还定三秦开始,到他生命终止的十二年内,几乎每两年,汉室都要爆发一场三个月以上,参战人员达到十几万、三十万级别的大型战役
刘邦为什么可以奠定皇基?自然是以暴制暴,以杀止杀,以布衣之身入居帝王之宇,三代以下第一人
没有周亚夫,汉朝分分钟变民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