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电视剧为什么越来越差?从哪年,哪些导演开始的?

回答
关于中国电视剧“越来越差”的说法,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哪年”、“哪些导演”就能一概而论。而且,这种评价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观众、不同年龄层、不同喜好的人感受肯定不一样。

不过,如果非要追溯一下大家普遍认为电视剧质量出现下滑的时期,很多人可能会指向2010年代中期之后。这个时间点前后,确实有一些行业内的变化和观众口味的变化,共同促成了一些现象,让一些观众觉得电视剧不如以前好看了。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差”的感觉?

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市场导向与资本涌入:
钱的味道太浓: 大约从2010年开始,随着互联网视频平台的兴起,电视剧的变现能力被极大地放大。网络播放权、广告植入、IP改编的巨大收益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电视剧制作变得越来越像一门“快钱生意”。
流量至上: 为了追求收视率和网络播放量,投资方和平台往往会优先选择当红流量明星,而不是演技派或者更适合角色的演员。这就导致了很多“小鲜肉”“小花”主演的剧,虽然粉丝基础强大,但演技捉襟见肘,剧本不行,整个制作水平也跟着下降。
IP热潮的副作用: 大家都盯着热门IP改编,但很多IP本身质量参差不齐,或者改编团队缺乏对原著的理解和尊重,导致改编后的作品“挂羊头卖狗肉”,剧情魔改,人物扁平化,让原著粉和新观众都大失所望。

2. 创作思路的僵化与套路化:
题材扎堆: 一旦某类剧(比如宫斗、仙侠、甜宠、年代谍战)火了,就会有大量的模仿者蜂拥而上,导致题材枯竭,观众审美疲劳。编剧们为了迎合市场,也倾向于使用成熟的套路,剧情走向、人物关系都变得可预测,缺乏惊喜和深度。
“工业化”的误区: 有些人推崇“工业化制作”,但这种理解常常被简化为快速流水线生产,而忽略了“工业化”背后对细节打磨、原创精神和艺术追求的坚持。结果就是,虽然画面看起来“大片感”了,但内容空洞,表演浮夸。
审查制度的影响(这个比较敏感,但也是现实因素): 一定程度的审查,虽然是为了引导内容健康发展,但有时也会让创作者在题材选择、情节设置上过于小心翼翼,牺牲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的张力。一些原本可以探讨深刻社会问题的剧,因为顾忌过多而变得面目模糊。

3. 观众审美的变化(也是双向的):
观众口味被“惯坏”: 一方面,早年确实有一些制作精良、故事扎实的剧(比如《潜伏》《父母爱情》《亮剑》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相比之下,一些粗制滥造的剧就显得尤为刺眼。
新的审美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新一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在变化。他们可能更喜欢节奏快、视觉效果好、话题性强的剧,但也依然有人怀念那些有深度、有温度的现实主义作品。

“从哪年,哪些导演开始的?”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精确回答。因为电视剧的质量下滑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缓慢演变的结果。而且,“差”是相对的,可能观众在批评某些剧的同时,仍然有少数导演在坚持创作、打磨作品。

但如果要找出一些转折点或者说标志性事件/作品,可以参考以下一些时期和现象:

20102012年左右: 这个时期是网络视频平台的爆发期,很多平台开始重金购买电视剧版权。同时,IP改编的概念逐渐兴起,一些热门小说开始被影视化。这个时期,一些成功的IP改编剧(比如《甄嬛传》虽然是2011年播出的,但其对后宫剧的引领作用非常大)也拉开了头部剧的竞争,但同时也让一些跟风作品开始出现。
20142016年左右: 这个时期是“流量明星+IP”模式的黄金时期,也可能是很多人感到电视剧“不好看”的开端。很多流量剧凭借明星效应和强大的粉丝基础,在网络上取得了惊人的播放量,但口碑往往崩塌。同时,一些原本以制作见长的电视台,也开始受到网络平台和资本的挤压,创作思路可能受到影响。
导演层面: 很难说某一个导演“开始”让电视剧变差。很多优秀的导演在不同时期都有作品,其质量也会有起伏。比如一些本来擅长现实题材的导演,也可能因为市场压力去尝试其他类型,或者因为制作预算、剧本等方面的原因,作品不如从前。
一些现象性的导演(非贬义,而是指引领某种风潮): 如果非要说“引导”了某种趋势,可能是那些成功打造了“流量剧”或者“爆款IP剧”的导演/制片人。但更准确地说,是整个行业生态的变化,让这种模式变得盛行。一些以“快”著称的导演或团队,他们的作品可能在短期内迎合了市场,但长远来看,对行业生态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大。

更详细一些的分析:

电视剧的“前黄金时代”与“互联网时代”的转变: 在互联网视频平台崛起之前,电视剧主要依赖电视台播出。电视台的审查机制、广告模式和观众群体相对稳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创作,但也保证了部分剧集的思想深度和制作水准(比如很多优秀的年代剧、家庭剧)。互联网平台打破了这种格局,带来了更灵活的播放模式和更广阔的市场,但同时也伴随着资本的逐利本性。
“大IP+流量”模式的兴衰: 这个模式在初期确实创造了许多现象级的作品,但很快就暴露了问题:演员演技不足、剧本粗糙、特效廉价、剧情雷同。当观众对这种模式产生免疫力后,很多剧就难以再现当年的辉煌。
现实主义题材的式微与回归: 一段时间里,大家似乎都沉迷于古装、仙侠、偶像等“虚幻”题材,对现实生活的描摹反而变得小心翼翼。直到近几年,一些制作精良的现实主义题材剧(如《人民的名义》、《都挺好》、《觉醒年代》等)重新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才让大家意识到回归现实的重要性。这说明观众的口味一直在,只是被一些浮躁的现象所掩盖了。
新老导演的断层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某些时期,可能存在着老一辈导演技艺传承不足,或者新一代导演缺乏沉淀的问题。很多年轻导演可能更擅长运用新技术、新手法,但在讲故事、人物塑造等基础功上可能有所欠缺。

总而言之,中国电视剧“越来越差”的感受,更多是一种行业生态变化和观众审美升级后的综合反应。 它不是由某一个导演或某一年龄段开始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过程。

与其说“越来越差”,不如说行业进入了一个转型期,有浮躁、有套路,但也孕育着新的希望和变化。 关键在于,能否在资本逐利和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能否回归扎实的剧本和精湛的表演,能否真正用作品说话,而不是仅仅依靠流量和话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首先啊,这个问题最关键的一点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需要知道的是这句话现在被很多人都念歪了。什么叫念歪了?很多人简单的理解成,有了钱,就是基础牢基础高,上层建筑就被决定的牛逼,这简直是蠢猪一样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这句话真实的意思包含了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基础和上层之间的构建关系。

所以你得知道中国电视剧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西方不一样,实质上我们绝大多数和西方都完全不一样。西方是先有的电视,然后影视公司发现了巨大的商机,开始发展各种电视剧,这里面包括了走了多少弯路,经历了无数阶段,改变了无数风格,死掉了一批制作公司和导演,又新加入了新鲜血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发展成了现在的规模和制作水平。这是一个漫长的摸索学习和与观众沟通的过程。

然而我们国家并没有先有电视,国外发展了半个世纪了,我们国家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啥叫电视。所以一切都和电影行业一样,按照旧有的举国体制来,要知道这可是在经济极度落后,发展时间极短的情况下,唯一能够保证批量产生优秀作品的方式。80年代中期电视开始普及,这个时候呢,为了适应这种新型媒体的需求,按照旧有体制,有关部门当时还是秉承着出精品的态度来制作电视剧,要知道当时没有专业的电视剧演员的,所以,当时国家还是从比较相近的专业选拔人员来从事这个新兴的行业,这个相近专业就是戏剧,红楼梦,西游记,基本都是一流的戏剧演员来演的,而且演电视剧,还要进行培训,培养对人物的理解,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这些电视剧这么经典的原因。因为过于专业,以及观众在十年浩劫之后对新鲜的事物如饥似渴的期盼,所以当时的好评如潮使得这个行业开始就有一种观众一定会满意的错觉,忽略了沟通。在这个脉络下,整个8090年代的电视剧质量非常高,因为当时那些举国之力培养的功底深厚的老一代演员导演和团队还都处在一线位置上,所以影片质量毋庸置疑。


但是,要知道,这些成就是特殊时期举国之力培养的结果,毕竟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发展过程,离开了旧体制,在老一代淡出屏幕之后,因为缺乏发展历程,所以旧体制不存在了自然没办法培养新演员,新的制度刚刚建立非常不完善,自身不具备培养演员的能力,没有完成新老交替,但是偏偏经济又爆发式发展,所以行业非常浮躁,因为缺乏培养淘汰出来的新演员,所以各种小鲜肉,偶像派层出不穷,但是作品质量又不够高。

相信我,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历史时期,只不过在我们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原本暗淡无光的光景也被包装的富丽堂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电视剧“越来越差”的说法,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哪年”、“哪些导演”就能一概而论。而且,这种评价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观众、不同年龄层、不同喜好的人感受肯定不一样。不过,如果非要追溯一下大家普遍认为电视剧质量出现下滑的时期,很多人可能会指向2010年代中期之后。这个时.............
  • 回答
    这倒是件挺有趣的事儿,细想一下,好像确实是这么个道理。以前啊,电视剧里的好人坏人那叫一个泾渭分明,脸谱化得厉害。好人就得眉清目秀,心地善良,说的话都是正能量;坏人呢,就得一脸横肉,眼神阴鸷,做什么事都得是坏得冒烟的那种。这种设定,看多了也容易审美疲劳。现在不一样了,观众的口味也变了,不再满足于简单的.............
  • 回答
    2020年,在全球电视市场普遍承压的背景下,激光电视却逆势而上,成为行业中唯一实现增长的品类,这无疑是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激光电视在技术、体验和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下,逐渐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必然结果。激光电视何以在2020年独树一帜?要理解激光电视的增长,我们首先要回归到电视行.............
  • 回答
    中国流行文化近年来的确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电视剧、综艺节目、话剧、图书等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不少优质作品,也积累了庞大的受众群体。然而,当这些流行文化元素被转化为电影,进入电影市场时,却常常遭遇批评和诟病。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创作理念和形式的隔阂:从“流量”到“.............
  • 回答
    如果 Netflix 要进军中国武侠剧市场,并且打算翻拍一部已有的作品,我一定会向他们大力推荐《天龙八部》。这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决定,背后有很多考量,而且我认为《天龙八部》的潜力,如果操作得当,绝对能让 Netflix 在全球市场引起轰动。首先,让我们聊聊《天龙八部》本身。这部作品是金庸先生的集大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放眼我们看过的那些古装剧,宋朝、唐朝、明朝、清朝,乃至更早的春秋战国,都有不少作品轮番轰炸我们的屏幕。但要找一部能真正让人记住的、以元朝为背景的精良电视剧,似乎就像大海捞针。这背后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原因说起来也挺复杂的,而且都不是一拍脑袋就能解决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来掰扯.............
  • 回答
    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影视和纪录片确实很少主动、甚至是系统性地去渲染清军在白刃战中“打不过洋人”这一点。要说是不是“怕丢人”,这恐怕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远不是全部。这里面的复杂性,涉及到历史叙述的角度、民族情感的考量,以及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影响。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首先,你说“从未强调.............
  • 回答
    关于日本电视剧和韩国综艺为何常被认为比中国同类节目质量更高,这是一个复杂但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句“人家质量高”就能概括。首先,从历史积淀和产业成熟度来看: 日本的日剧(Dorama): 日本的电视剧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他们很早.............
  • 回答
    中国,这片被誉为“美食天堂”的土地,拥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从八大菜系到地方小吃,从精致的宫廷御膳到朴实的农家家常菜,无不展现着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与智慧。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尽管我们坐拥如此丰富的美食宝库,却似乎难以在电视剧领域找到一部真正以“美食”为绝对核心、并能像西方经典美食剧那.............
  • 回答
    关于网飞(Netflix)为何不与中国大陆进行电视剧合作拍摄,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以及市场准入等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政策和监管环境的差异: 内容审查制度: 中国大陆实行严格的内容审查制度,所有在中国大陆播出的影视作品都需要经过.............
  • 回答
    在看《洛基》这部剧的时候,一个让不少观众感到困惑的点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一条“神圣时间线”,但同时又存在着无数的多元宇宙?这似乎有点矛盾,对吧?其实,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稍微拨开“时间线”和“多元宇宙”这两个概念在剧中的具体定义。首先,我们得明白,剧里所说的“神圣时间线”(Sacred Timel.............
  • 回答
    电视剧《洛基》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被视为“时间线尽头”的奇特空间,那里的一切都指向同一个命运——洛基本人。如果你仔细回想,会发现这个设定并非完全没有逻辑,而是为了服务于剧情的几个关键点而精心设计。首先,我们得理解“时间线尽头”在这个剧中的具体含义。它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物理意义上的宇宙终结,而更像是造物.............
  • 回答
    电视剧里,当病人病情加重,甚至走到生命尽头时,会表现出剧烈的抖动,这其实是影视作品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角色生命垂危的状态而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体在临终前确实可能出现一些身体反应,但电视剧中那种戏剧化的、持续不断的剧烈抖动,往往是经过夸张和艺术化的处理,目的是为了加强观众的代入感,让人们能.............
  • 回答
    电视剧《大宅门》里,二老太太对杨九红那叫一个“恨之入骨”,简直是把她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想方设法都要把她拒之门外。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从二老太太的身份和地位来看,她作为白家的大太太,一生的荣耀和尊严都压在了“正室”这个头衔上。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规矩森严.............
  • 回答
    《天龙八部》中,慕容复和乔峰无疑是全书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命运轨迹、武功成就以及人生追求都截然不同,这也正是他们“差这么多”的关键所在。要说清楚为何慕容复远不如乔峰,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讲。一、出身与使命:被家族宿命压垮的复国者 vs 披荆斩棘的顶天立地之人 慕容复: 他的起点是“.............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探讨。在中国这样一个实行严格枪支管制的国家,电视上却能看到不少关于枪械的纪录片,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技术以及信息传播等角度来分析。首先,历史的印记与现实的关联:虽然现代中国禁枪,但枪械在中国的历史中并非缺席。从冷兵器时代过渡到热兵器时代,枪炮的演进是中国军事.............
  • 回答
    在电视剧《风筝》中,韩冰作为国民党潜伏在陕甘宁解放区的“影子”,为何没有和郑耀先成功接头,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核心悬念之一,也是剧情引人入胜的关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涉及到当时严峻的敌特斗争环境、双方的策略以及角色自身的考量。首先,接头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尤其是在解放.............
  • 回答
    看《春风十里不如你》这剧,确实会发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女生好像普遍更偏爱肖红,而男生则对赵英男情有独钟。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好玩,咱们一点点儿掰扯开来看看。为什么女生会更容易被肖红这号人物给“拿捏”住?首先,得说到肖红身上那股子“野”劲儿。你仔细回想一下,肖红刚出场的时候,那叫一个恣意妄为,带着一股子不.............
  • 回答
    旧上海的法租界在中国电影电视中出现的概率之所以远高于公共租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电影电视创作的方方面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一、 法租界在形象和气质上的独特性,更符合电影电视的审美需求: 更鲜明的“异国情调”和浪漫主义色彩: .............
  • 回答
    电影电视里的情节,往往是基于现实提炼、升华甚至加工而成的艺术表达,用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并传递某种价值观。美国军人在弹尽粮绝后选择投降,而中国军人选择舍生取义,这背后确实有其现实根源,但两者之间并非绝对的二选一,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电影电视中的呈现及其原因: 美国军人选择投降: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