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子烟管理办法》规定「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等,将会带来哪些改变?

回答
《电子烟管理办法》的落地,无疑会在国内电子烟市场掀起一阵不小的波澜。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规则调整,而是对整个行业发展方向的重塑,对消费者行为的引导,以及对社会公共健康观念的一次深刻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聊一下,这背后可能带来的具体改变。

一、 市场格局重塑:从“百花齐放”到“回归烟草本源”

此前,电子烟市场可谓是“百花齐放”,各种口味层出不穷,从水果味、甜点味到各种新奇口味,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和口味偏好。然而,《电子烟管理办法》的“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这一条,直接掐断了大部分非烟草口味电子烟的生路。

品牌洗牌加速: 那些过度依赖、甚至以“非烟草口味”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它们需要迅速转型,开发符合新规的烟草口味产品,或者寻找其他出路。这必然导致一场残酷的市场洗牌,部分缺乏核心技术或资金实力的品牌可能会被淘汰。
烟草系电子烟的崛起: 传统烟草企业在电子烟领域早已有所布局,它们拥有成熟的供应链、品牌影响力和研发能力,并且对烟草口味的理解更深。新规的出台,无疑会为这些传统烟草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它们将成为新规下电子烟市场的主导力量。
“地下市场”与监管的博弈: 尽管有明确的法规限制,但任何一个管制严格的市场都可能催生“地下市场”。一些非法渠道可能会继续销售违禁的调味电子烟,这需要监管部门持续的警惕和打击。不过,随着合法渠道的收缩和对违规行为的严惩,这种地下市场的规模预计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产品研发方向的转变: 电子烟企业将不得不将更多的研发资源投入到烟草口味的创新和提升上。这包括研究不同烟草品种的风味特征、开发更接近传统卷烟口感的烟油配方,甚至可能探索更复杂的烟草风味组合,以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二、 消费者行为转变:从“猎奇尝试”到“回归理性”

对于消费者而言,新规带来的影响同样深远。

吸引力下降,消费群体可能萎缩: 对于那些被电子烟“花哨口味”所吸引的年轻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新规的实施无疑会降低电子烟对他们的吸引力。口味的单一化,意味着电子烟的“新奇感”和“乐趣感”将大大减弱,这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尝鲜者和非烟草依赖者退出电子烟市场。
理性消费者的回归与观望: 即使是部分成年消费者,对于调味电子烟的过度营销和潜在的健康风险也存在疑虑。新规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些消费者的一种“保护”,促使他们更理性地评估电子烟的使用动机和潜在影响。一部分消费者可能会选择继续使用烟草口味电子烟,而另一部分则可能重新审视其消费习惯,甚至回归传统卷烟或完全戒烟。
青少年群体保护力度加强: “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这一条是此次管理办法的核心目标之一。过去,各种口味的电子烟,尤其是包装新颖、口味香甜的电子烟,很容易吸引青少年。新规将电子烟的销售渠道收紧,并限制了口味的吸引力,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未成年人接触电子烟的难度,也为保护他们的健康设置了重要的防火墙。这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禁止,更是一种社会共识的强化。

三、 公共健康影响:控烟理念的深化与长远效益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电子烟管理办法》的出台,是对我国控烟政策的延伸和深化。

控烟政策的逻辑一致性: 长期以来,我国致力于通过各种手段控制烟草消费,降低因吸烟引发的疾病。电子烟作为一种新型烟草制品,虽然被一些人认为是“减害替代品”,但其潜在的健康风险、对青少年的诱惑以及作为“入门”产品的可能性,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新规的出台,使得电子烟的管理在逻辑上与传统烟草的控烟政策保持了一致性。
降低青少年尼古丁成瘾风险: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公共健康效益。通过限制口味和销售渠道,大幅降低青少年接触、尝试和成瘾的可能性,为国家下一代的健康保驾护航。一个健康的年轻一代,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引导健康消费观: 长期来看,这种对电子烟口味的限制,也是在引导整个社会的消费观向更加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避免了过度依赖娱乐化、猎奇化的产品而忽视其本质的消费行为。
促进合法合规经营: 明确的监管框架,有助于规范电子烟的市场秩序,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安全性和合规经营,从而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的产品保障。

总而言之, 《电子烟管理办法》的出台,不是要“一刀切”地消灭电子烟,而是要将其纳入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回归到其最基本的烟草替代属性,并将其对未成年人的潜在危害降到最低。这将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转型过程,但从长远来看,它将为构建一个更健康的社会环境,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成熟、规范、负责任的电子烟市场,一个更加健康的下一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让人想起了美国一项关于烟草制品添加剂的立法,Family Smoking Prevention and Tobacco Control Act,其中就特别提到,禁止在香烟中添加除了烟草本身味道和薄荷味道之外的调味物质(见以下截图部分):

从法条对添加物质的列举来看,烟草厂商在调味方面非常有想象力,像是草莓、葡萄、橙子、丁香、月桂、菠萝、香草、椰子、甘草、可可、巧克力、樱桃、咖啡等味道,都被立法者特别点名强调不得添加。

《电子烟管理办法》关于口味的规定,和上述法案有类似的目的:限制生产商面向年轻人的精准营销。美国 FDA 的调查数据表明,有 80% 的 12-17 岁吸烟者第一次吸的烟是经过调味的,通过看似无害的香甜烟雾第一次接触尼古丁,从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在中国,年轻人群也是电子烟厂商营销的主要受众。

电子烟厂商时常采取互联网化的营销思维,对于互联网领域经典的 AARRR 用户增长模型应该并不陌生:想要培养忠诚用户,需要经过获取(Acquisition )、激活(Activation)、留存(Retention)、实现营收(Revenue)、转介绍(Referral)几个过程。

在这一模型下,更为年轻化的口味,意味着可以更大限度地获取潜在用户;与此同时,便于随时使用的特点,也无形之中提升了用户留存。

像是某电子烟品牌,以「不打扰,与世界温柔相拥」作为宣传口号,在官网宣传视频中展示了陪伴儿女和家人的时间,容易让人有意无意觉得此时来两口也无所谓、不会搞得烟气弥漫味道熏人打扰他人,暗示用户可以更加频繁地使用。(如果您觉得这是过度解读也罢,但我反正见过有人在会议期间旁若无人地抽电子烟而不觉得打扰他人的情况)。

在转介绍方面,电子烟也有自己的「优势」:《广告法》禁止烟草企业进行广告宣传,也不允许明星代言;而一些电子烟企业则借助法律法规的模糊地带打擦边球。

像是这种比较明目张胆的宣传,最终由临时工背了锅,但在相关企业官网上,却依然能看到变相的代言广告,只不过是换了「素人」出镜、以分享用户故事进行宣传,鼓励用户进行使用体验分享和介绍:

对于年轻用户来说,那些关于老烟民的负面印象:焦黄的牙齿、衣服上的洗不掉的臭味、浓痰在喉咙里翻滚的咳嗽声,似乎都和电子烟无关 -- 像这种带着金属光泽、科技感拉满的电子产品,应该是一尘不染的,炫目的,甚至带着宜人的花草、水果、烘焙气息;他们所喜爱的网红艺人、歌手、音乐人、模特等,也在邀请他们体验这种新的「呼吸方式」、感受「烟火气」。

可是,这毕竟是一种成瘾品啊。。。

我信奉「法无禁止即可为」,也认为每个人应当拥有与其认知能力相适应的选择自由。在我看来,《电子烟管理办法》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其实是在保护这种自由,因为自由选择必须建立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如果一个人能充分意识到自己选择的是烟草制品、是有成瘾性和健康危害的化学物质,而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或者「生活方式」,那就选择去吧,我还要感谢烟友们贡献的税收。

但至少,要让大家清醒地意识到,吸进去的东西性质到底是什么。

user avatar

一拳打死

烟草局佩服佩服

还扯什么未成年,什么女性?你倒是把纸烟也禁了呀

那我倒是真认为你是打算对社会做点贡献

user avatar

你以为自己是资本,却不想一想别人说政企合一的国营垄断资本,你拿什么跟别人比。

user avatar

敢抢烟草局的生意?你哪来的胆!

user avatar

个人介绍:实体烟烟龄10年,电子烟1年零5个月。

但这个两个时间并不重叠,从我拿上电子烟那一刻起,就再也没抽过传统烟了。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以前经常会发一些抽烟的动态,那会只抽芙蓉王这一款烟(芙蓉王打钱!!),虽然烟龄有十年,但是前八九年抽的都不算多,但到最后一年的时候,已经成长为一个彻彻底底的老烟民。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为了抽烟能付出一切。

比如以前我是爱睡到踩点上班的,毕竟家离得近,8点上班七点四十起床出门都行,

但烟瘾大了以后,我会特地七点二十起床,给自己一点时间充足的抽上一根。

这是1.0版、

后来我发现,如果我可以七点十分起床,就能抽两根,睡醒一根,出门前一根。于是我起的更早了。

这是2.0版本,

3,0是我发现,如果我能早点到科室,我还可以在交班前躲在值班室再抽一根,这样就能更多的缓解我的尼古丁焦虑,上班也更有状态。


在我戒烟最后那段时间,交班前就抽三根,上手术前一根,手术后一根,饭后一根,然后只要是能抽烟的地方,基本都是一小时来一根,如果早上起来打开一包新烟,那下班回家的时候就空了。遇上值班,就直接背两包烟去科室。

贤者时间越来越短,追求短平快的尼古丁摄入越来越强烈,网上有个段子,说“如果家里没吃的,我能饿到明天出门,但如果没烟,我现在就会下楼”,我怀疑写这个段子的人在我家装了监控。


如果大部分人都能靠意志力就把烟戒了,胸外科现在立马就能倒闭。


后来就是机缘巧合抽了电子烟,足量的尼古丁补给+我本身有戒烟的想法,一天时间就扔掉了烟。


我们知道,香烟燃烧后可产生70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有毒有害物质达250余种,其中包括:如多环芳烃的苯并芘、苯并蒽,亚硝胺、钋210、镉、砷、β-萘胺等69种有致癌作用的有毒物质。

而电子烟的成分十分透明,就是丙二醇尼古丁和香料。相对诟病的就是丙二醇加热后会产生甲醛。但只有温度足够高,这两种物质才会产生裂解反应,开始产生甲醛。

温度达到400°以上才会完全释放甲醛。

而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大多数电子烟,雾化温度都控制在300°以下,甲醛有,但没有那么夸张。


综上,作为我这样一个老烟民,是由衷的感谢电子烟的发明与推广的, 至于加不加水果、糖精,也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

有,我只是偶尔会选择水果味,

没有,我就直接抽无味的。

想让我回头抽烟?门都没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