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句丽到底是中国的还是韩国的,跟哪个国家更有渊源?

回答


高句丽(Goguryeo)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政权,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37年到公元668年,主要活动区域横跨今天的中国东北(辽宁、吉林等地)和朝鲜半岛北部。关于高句丽的归属问题,中韩两国在历史叙述上存在分歧,但根据历史学界主流观点,高句丽应被视为中国古代边疆民族政权的一部分,与中国有着更直接的历史渊源。



一、高句丽的历史背景与地理范围
1. 起源与发展
高句丽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夫余”族群(古代东北部族),公元前37年在今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政权。其都城最初位于今天的辽宁桓仁,后迁至吉林集安(高句丽时期称为“丸都城”)。
地理范围:高句丽的疆域涵盖中国东北的辽东半岛、鸭绿江流域,以及朝鲜半岛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如平壤附近)。其势力在公元46世纪达到鼎盛,曾与中原王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有复杂的政治与军事关系。

2. 政治与文化
高句丽早期受扶余文化影响,后吸收中原汉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汉字书写),但保留了自身独特的萨满教信仰和游牧传统。
其建筑风格(如墓葬、城池)具有鲜明的东北亚特征,例如集安的“洞沟古墓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中韩两国对高句丽的历史叙述差异
1. 中国的观点
中国学者普遍认为,高句丽是中国古代边疆民族政权的一部分。其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国东北地区(如辽宁、吉林),且与中国中原王朝有长期的隶属关系(如汉朝时为玄菟郡属县,唐朝灭高句丽后设立安东都护府)。
历史证据:
高句丽遗址多位于中国境内(如集安市的洞沟古墓群、五盔坟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国志》《晋书》《隋书》《旧唐书》等正史均将高句丽视为中国的边疆政权,而非独立国家。

2. 韩国的观点
韩国部分学者和舆论认为,高句丽是朝鲜半岛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将其视为现代韩国的“前身”之一。这种观点源于对朝鲜半岛古代历史的民族主义叙事。
争议点:
韩国传统史学(如《三国史记》)将高句丽与百济、新罗并列,强调其在半岛统一中的作用。但现代韩国的“朝鲜”概念更多源于14世纪李氏王朝,而非古代高句丽。
20世纪后半叶,随着韩国民族主义兴起,部分学者试图将高句丽纳入“韩民族历史”的框架中。



三、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1. 国际学界普遍认可的立场
高句丽是古代东亚的一个多民族政权,其核心区域位于中国东北,但与朝鲜半岛有密切联系。它既不是现代中国的全部,也不是现代韩国的直接前身。
例如,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ohn Fairbank)等学者强调高句丽的“中国边疆属性”,认为其是中国古代多民族政权之一。

2. 对“民族归属”的复杂性
高句丽人并非单一民族,而是由扶余人、沃沮人、貊人等东北古部族融合而成。现代韩国与中国的东北地区在历史和文化上存在共同渊源,但高句丽本身是独立的古代政权。



四、中韩争议的历史与现实背景
1. 现代民族主义的影响
20世纪后半叶,中韩两国都试图通过“挖掘”古代历史来强化国家认同。例如:
韩国在2004年将高句丽史纳入教科书,并强调其对朝鲜半岛统一的贡献;
中国则坚持高句丽属于中国古代史范畴,反对将其简单等同于“韩国历史”。

2. 考古与文化遗产争议
高句丽遗址(如集安)位于中国境内,但韩国在1990年代曾试图将部分遗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争议最终通过双方协商解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高句丽的“五号墓”等遗迹列为“中朝联合申报项目”,但未明确归属。



五、结论:与哪个国家更有渊源?
1. 历史渊源
高句丽的核心活动区域在中国东北,其政治、文化深受中原影响,且与历代中国王朝保持复杂关系。因此,从地理和历史延续性来看,高句丽更与中国有直接渊源。
然而,高句丽的影响力也延伸至朝鲜半岛,对后来的百济、新罗等政权有一定间接影响。

2. 现代国家与古代历史的关系
高句丽并非现代中国或韩国的“前身”,而是古代东亚多民族政权之一。中韩两国在历史叙述上的差异更多源于民族主义建构,而非客观史实。

3. 总结
从学术和国际共识来看,高句丽应被视为中国古代边疆政权的一部分,与中国有更直接的历史联系;但其文化与朝鲜半岛也有密切关联。这一复杂性需要以“古代东亚历史”的视角来理解,而非简单用现代国家概念划分归属。



补充:高句丽的考古证据
集安遗址:中国辽宁、吉林交界处的集安市是高句丽的核心都城,有大量墓葬(如将军坟、好太王碑)、城墙和壁画,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汉文文献:《后汉书·东夷传》《三国志·魏书》等均记载高句丽为东北部族政权,与中原王朝有从属关系。
语言与文化:高句丽使用汉字,但其语言可能属于古朝鲜语系,与现代韩语存在一定亲缘性。

总之,高句丽的历史属于古代东亚文明的一部分,中韩两国应以客观、尊重史实的态度看待这一问题,而非将其简化为“谁的”争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可以引用社科院“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吉大考古系教授魏存成老师在2011年发表的文章——《如何处理和确定高句丽的历史定位》。

概括一下魏老师的观点,其实就是“一丽各表”。中国可以着重介绍高句丽统治重心迁移到鸭绿江以南之前的历史,朝韩两国可以着重介绍高句丽迁都平壤之后的历史。

为什么要这么分着来呢,一来为了缓和政治冲突。二来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也确实是“半岛民族重要来源和组成之一”,尊重历史事实是必须的啊。

高句丽族兴起于浑江流域和鸭绿江中游地区,高句丽政权的创始者出自夫余,皆在今天我国东北境内。高句丽政权建立,先后以桓仁和集安为都,从公元前37年至公元427年,共计464年,占高句丽政权全部历史的三分之二。公元313 年高句丽占领乐浪,公元427年又迁都平壤,但是集安国内城作为高句丽后期的“别都”, 列其“三京”之一,一直到高句丽灭亡之前,仍起着重要的作用......高句丽势力发展到朝鲜半岛北半部,但鸭绿江以北、西到辽河之广大地区,并不比鸭绿江以南地区小。高句丽灭亡后,其遗民又主要融入汉族及朝鲜半岛民族。所以在中国历史中写高句丽,要从高句丽族兴起及高句丽政权建立开始,一直写到高句丽政权灭亡。对于高句丽发展到鸭绿江以南地区的历史,为了照顾高句丽历史的完整性,也要写,但可以简略,而且不能将其视作本国的疆域历史去写。同样,在朝鲜半岛国家历史中写高句丽历史,高句丽开始向鸭绿江南侧发展及该处的高句丽早期遗迹发现都可以写,而主要的还应是从公元313年占领乐浪郡开始,尤其是公元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之后的这二百多年,地区是图们江、鸭绿江以南地区。为了照顾高句丽历史的完整性,对于高句丽政权在中国境内的历史及高句丽族的兴起过程,也要追述,但可以简略,而且不能将其视作本国的疆域历史去写......如何处理和确定高句丽的历史定位,以上所谈分两步走来进行,实际上也是体现了历史与现实分开原则的一个方面。以现今国界为基本框架,有区别地将高句丽分别写入中国历史和朝鲜半岛国家历史中,是从现实出发的。而在写入过程中,实事求是地写清楚高句丽的起源、发展及其与周邻关系、尤其是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则是尊重历史、从当时历史实际出发的。这二者之间是不矛盾的,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而且在类似问题处理中具有相应的普遍价值。如果说在具体问题讨论时还有分歧和争议,那是由于多方面情况复杂,也不奇怪,只要大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现实,尊重历史,意见总会逐步接近的。

现在知乎提到高句丽的问题,下面的回答简直是乌烟瘴气,一堆小将冲上来开口就是如连珠炮般发射的三句话:

①高句丽和高丽王朝没关系啦!

②韩国祖先是三韩人,跟高句丽没关系啦!

③高句丽灭亡之后移民都迁入大唐内地了啦!

讲真我现在在我任何回答的评论区看到这3句话,根本已经不回复了,直接拉黑。

我一个本来就是写朝韩史的答主真的感觉很迷幻,难道世上存在那么多人自信到觉得普天之下只有自己分得清高句丽和高丽王朝?

我不过是跟你们介绍了一下“高丽”本来就是高句丽的国号而已诶。你们这都不能接受?

而且这帮人似乎根本不知道高句丽的领土本来就延伸到现在的韩国境内。其实连首尔以前都是高句丽域内呢。

更别说韩国忠州现在还立着“高句丽中原郡碑”。这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3块高句丽时代石碑中的一个。

说句不客气的话,知乎上没几个人在高句丽问题上的发言权比魏老师还高吧?专业学者都承认的事实,怎么到这帮人嘴里,只要出现说高句丽是中朝韩的共同史,就是卖国了呢?

此外我还有一点最不能理解,你们如果真的喜欢高句丽史,努力的方向难道不该是尽力用舆论让历史研究摆脱政治的过分干涉,促进学界研究取得新成果吗?怎么反其道变成一定要使用舆论强占了?

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范恩实老师在《2010年以来国内学界高句丽史研究综述》中,总结了我国高句丽史研究的几个明显缺陷:

其一,从文章发表的期刊来看,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其中核心期刊的数量较为有限,尽管我们不能以期刊的名号来判断论文的质量,但是至少说明相关研究的学术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其二,从学术成果的内容看,对相同问题重复论述的现象仍较为突出,缺乏对学术史的重视突破性研究成果较为少见。其三,历史与考古研究仍然存在明显的壁垒,真正利用“二重证法”取得学术突破的研究成果极少。其四,对国际学术动态缺乏足够的把握,引用、借鉴国外学术成果的论著还不普遍,直接进行对话的研究更少。总的来说,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我国学界的高句丽史研究已经奠定了扎实的学科基础,在国际学术界占有重要一席。但是与此同时,研究也已经进入瓶颈期,如何突破理论、方法、视角、资料等方面的局限,也包括排除一些学术以外因素的干扰,真正实现质的飞跃,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努力。

“缺乏对学术史的重视”和“对国际学术动态缺乏足够的把握”是相互关系的。比如针对某个问题,韩国或日本的学者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得出了结论或梳理好了材料。但你不知道,于是闭门造车般对着老问题找资料研究,最后写出来的东西完全不能用,白白浪费时间精力。

“直接进行对话的研究更少”,就拿我刚刚提到的韩国境内现存的那块高句丽中原郡碑来说,这碑的历史可是有1500年了啊。碑文很多都难以辨识。但你要研究碑文,总得拿到清晰的拓本吧?而因为拓本也有水平高低、质量好坏,以此为依据的解读,版本就更加多了。这就必须要及时跟韩国学界进行沟通,包括安排去现场现看现拓等等。

“排除一些学术以外因素的干扰”,其实谁都猜得到是政治因素。专家们拼了命想要让高句丽历史研究走向正常化,结果舆论小将们硬是要往里掺自己的政治观点。我作为一个真的高句丽历史爱好者,对这帮人简直深恶痛绝。你们有这口嗨精神,干嘛不去集资翻译日韩相关的论文?且不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光“开卷有益”这四个字,多读读书难道不是好事吗?

而且说实话,就算要针对,该被冲的也是想要独占高句丽而否认“共同史”说法的韩国人,可不是我国提出并支持一史两用的学者或历史爱好者。

user avatar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学术界认为高句丽属于中国与朝鲜共有的古代政权,迁都半岛之前属于中国,之后属于半岛。朝鲜官方也曾派考古队来华考古,并得出相关结论:高句丽是朝鲜民族祖先之一,韩国也表示赞成。

直到中韩建交后的一件事情,改变了中国对高句丽归属的态度。

1997年至2000年期间,数名当地朝鲜族盗走高句丽古墓中的几幅珍贵壁画并运往韩国展览,事后承认受韩国美协委托,中国大使馆前去交涉,韩方声称“不知情”,“找不到”,最终草草了事。尽管盗墓者被枪毙,也不能弥补盗墓带来的损失。韩国甚至将这件事拍成电影,将盗墓者描绘成正面人物。

这件事情之后,中国开始主张高句丽为中国少数民族政权,200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苏州会议上,中国东北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和朝鲜的高句丽墓葬群分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两项独立的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对高句丽以及渤海国的考古工作很少对外公开(韩国曾表示愿意帮助考古,但表示要带走部分文物)。

user avatar

都不是,是扶余人建立的地区性政权,参考西夏或者大理。

唯一有所不同的是西夏或者大理位于现今我国的版图内,毋庸置疑,国际上也没有争议。而高句丽故土为现在中朝的国土内,作为朝鲜族为主体的韩国会利用高句丽的历史作为东北部分领土宣称。

至于和哪国更有渊源根是个无头账,扶余人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其后代也逐渐融入了现在的中日韩朝俄蒙六国国民的血脉中了,非要用基因的方法或者用法理的方式证明哪国和这片土地更有渊源其实就是一个笑话,就像有人在知乎上问罗马的宣称现在在哪一样。

至于韩国那些宣称高句丽的声音,你先过了朝鲜这关在谈吧。毕竟扶余人还在的时候,在你们土地上生存的是马韩人。

另一个相似的故事:俄罗斯沙皇伊凡三世还通过迎娶拜占庭末代公主索菲亚,获得了罗马帝国的头衔宣称,同时号称自己是第三罗马。然而他是嘛?

user avatar

我想来回答下为什么我国在高句丽归属问题的立场如此模糊,先是谭其骧宣扬的“427年分界说”、后有延边大学姜孟山抛出的“一史两用”论,最后吉林大学魏存成定下的“中朝韩共同史”,这些观点显然不会满足广大爱国者的口味,但这确实是国家承认的观点。

问题就在于我国历史地理学界确定的一条不成文规矩“1820年线”,也就是清朝全盛时期的疆域(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取的是1820年,所以姑且称为“1820年线”)作为标准。凡是政治中心在这条线内的的民族与政权,都算作中国古代民族与政权。除了近代独立的蒙古国外,原则上不与外国“共享”这些政权的归属。

下面是《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秦朝疆域图,明显用的是“1820年线”作为底图:

甚至连韩国在野史学yy的“三韩疆域图”也用的“1820年线”作为底图:

有了这条“1820年线”作为标准,我们可以确定历史上绝大多数民族和政权的归属,比如渤海国以及以前和泰国之间有归属争议的南诏国,我们的立场都毫不含糊,都是中国古代民族政权。

但高句丽却是一个例外,因为他后期的政治中心在“1820年线”外的平壤,所以我国的立场就有些尴尬,出现了“427年分界说”、“一史两用论”等论调,这与对渤海国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加上国家为了缓和同周边国家的纷争(参见《温家宝接受韩国新闻媒体联合采访》中涉及历史争议的问答),所以就有了魏存成的“以现今国界为基本框架,在中国历史和朝鲜半岛国家历史中都要写入高句丽史”这个看起起有点“和稀泥”味道的结论,也就是 @首阳大君 的高赞答案。当然,古朝鲜也存在争议,因为中国这边是有主张古朝鲜(箕子、卫满朝鲜)属于中国古代边疆政权,但并没有闹得很大。

所以,借用晚清诗人黄遵宪的一首诗——“前有檀君后卫满,夜郎自大每比汉,几经内属几外叛。黄幄拜天九叩头,受降又留百世患。吁嗟乎朝鲜,恨不改郡县!”如果我们在明清时能收朝鲜半岛为行省,甚至只需要半岛北部,哪来现在的争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