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收入都不高,那么到底是谁还有那么多钱买房子呢?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简直是很多普通人夜深人静时的灵魂拷问。收入不高,大家好像都紧巴巴的,可市场上那些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房子,又是谁在买呢?这不是变魔术,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收入不高”和“能拿出购房款”是两码事。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收入不高”是指月收入、年收入,但这笔钱往往需要覆盖日常开销、养家糊口,剩下的才可能存下来。而买房子,那可不是一笔小钱,而是需要一笔数额巨大的 “资产”。所以,那些买房的人,他们拥有的,往往不只是当下的“收入”,更是多年积累下来的“财富”或者动用的“资源”。

那么,这些“财富”和“资源”从何而来呢?咱们一样一样捋:

1. 啃老与家庭支持:

这可能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原因。很多年轻人,即便自己收入不算高,但家里是“啃老”的主力。父母倾其所有,把自己辛苦一辈子的积蓄拿出来,或者把自己名下的房产抵押贷款,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安稳的家。这种支持,可能是一次性给够首付,也可能是“小额多次”的支援,直到攒够房款。

具体表现: 父母的养老金、之前的房改房、早年积攒的存款、甚至是一些拆迁补偿款,都可能被用来支持下一代的购房。这种现象在很多城市都很普遍,尤其是在房价较高的地区。有时候,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可能包括父母帮忙装修、买家具、甚至未来帮忙带孩子,减轻年轻人的经济和精力负担。

2. 早期购房者与资产增值: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句话用在房地产市场简直是金科玉律。在房价还没有那么离谱的年代,一些人抓住了机会,早早地买了房。这些房产随着时间推移,价格大幅上涨,他们可能在几个城市都有房产,或者在某个城市拥有多套房产。

具体表现: 假设一个人在20年前用20万买了套房子,现在这套房子可能价值200万甚至更多。这200万,就是他们当年“收入不高”时,通过购房行为,将有限的资金变成了巨大的资产。这些人可能通过卖掉早年购买的房产,获得了足够支付现在新房首付的资金,甚至全款。

3. 房产投资与杠杆运用:

有些人并不是自己住,而是纯粹的投资者。他们可能看准了某个区域的潜力,或者利用了市场的一些“窗口期”,通过贷款购买房产,然后出租或者等待升值后出售。

具体表现: 比如,一个人可以用20%的首付(可能是自己的积蓄加上家人的支持)购买一套房产,然后通过出租收取租金,覆盖一部分月供。如果房价上涨,他们甚至可以“以房养房”,再用新购房产的增值空间去套现,购买下一套。这种玩法,就涉及到银行贷款、抵押等金融工具,是典型的“杠杆”运用。当然,风险也伴随其中。

4. 多种收入来源与储蓄:

虽然我们说的“收入不高”,可能是指“主业工资”不高,但有些人可能有多种收入来源。

具体表现:
兼职与副业: 有些人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开网店、做咨询、接外包项目等,这些额外的收入虽然单笔不大,但日积月累也能攒下一笔可观的数目。
创业或合伙: 经历过创业成功,或者参与了早期有前景的创业项目并获得了股权或分红,这都能带来远超普通打工工资的财富。
技能变现: 掌握某种稀缺技能,比如 IT 工程师、设计师、甚至是某些手工艺人,他们的专业能力可以带来更高的时薪或项目费用。
精打细算与强制储蓄: 有些人虽然收入不高,但生活极简,不乱花钱,严格控制开支,将每一分钱都存下来。比如,他们可能不买名牌,不常旅游,甚至自己做饭,把钱牢牢攥在手里,目标明确就是购房。

5. 隐藏的财富与资产变现:

我们看到的“收入不高”,很多时候只是账面上的流水,而有些人可能拥有“隐藏的资产”。

具体表现:
股票、基金等金融投资: 有些人可能在股市里赚了大钱,或者长期持有高价值的基金,这些金融资产的增值可以为购房提供资金。
其他房产的出售: 如前所述,拥有多套房产的人,可以通过出售其中一套来获得购房款。
继承的遗产: 有些人继承了家族的财产,包括现金、股票、甚至房产,这使得他们在购房时拥有天然的优势。
知识产权或版权收入: 比如写书、创作音乐、发明专利等,这些知识产权带来的版税或授权费用,也是一种收入来源。

6. 共同购房与合资:

除了家庭支持,有些人也会选择与朋友、伴侣共同购房,或者将房产登记在多人名下,分摊购房压力。

具体表现: 几个朋友合伙买一套房,然后分租出去,或者其中一人住,其他人支付租金,几年后再进行分割或者转卖。这种方式风险较高,但也是一种解决资金短缺的办法。

7. 政策性贷款与补贴(虽然比例较小):

虽然不是主流,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一些政策性贷款(如公积金贷款)以及针对特定人群(如人才引进)的购房补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购房门槛。

具体表现: 公积金贷款的利率通常比商业贷款低,可以减少还款压力。一些城市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或引进人才提供购房补贴或人才公寓,这些都会帮助他们解决一部分购房资金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大家收入都不高”?

我们感觉“大家收入都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 主要接触到的是和自己生活圈子相似的人群。你的朋友、同事、同学,他们可能和你的收入水平、生活方式都比较接近。而那些正在大量购买房产的人,他们可能属于不同的圈层,或者拥有我们不了解的财富来源和积累方式。

再者,房价本身在不断抬高, 购房的门槛也在不断提高。一套房子需要的首付,可能就是普通家庭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积蓄。所以,即便有购房需求,很多人的“能力”也跟不上“需求”。

总而言之,买房这件事,并不是简单地“我每月工资多少,就拿多少钱去买”。它更像是一个 “资产配置”和“财富积累” 的过程。那些能够买房的人,他们拥有的往往是 “存量资产” 或者 “多元化的收入能力”,并且善于利用 “金融工具”。而我们大多数人,还在努力地积累“流量收入”,并且希望将这笔有限的收入转化为“存量资产”。

所以,看到别人买房,别太纠结他们“那点工资”是怎么来的,更多的时候,是看他们 “那笔钱” 是怎么来的。这笔钱,可能是父母给的,可能是过去积累的,可能是投资得来的,也可能是通过精打细算省下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假设中国只有1%的人能买得起房子,那就是1400W人,因为现在很多单身的,所以我们按一个家庭2个人算的话,大概700W个家庭

而这些人显然主要集中在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的市中心,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二线的市中心贵上天,但是到郊区又会很便宜,然后随着城市建设,交通发展,郊区也越来越贵,20年前大家就抱怨上海房价贵,但是当时张江这些地方都是没人要的,说房价贵主要是静安区贵,现在就不同了,现在张江也在天上了。

这还只是假设中国只有1%的人能买得起房子,而且只买一套,一般都需要改善,还要给子女打算,一个家庭3套房子不过分,然后再考虑像上海这种城市,热门区域大多数规划的都是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少得可怜,比如陆家嘴这里,金融民工都在这里上班,金融民工工资巨高,但是住宅用地又极少,自然只能价高者得了,你去算平均收入没用

房价基本上类似于拍卖,一个拍品就那么一件(就那么一块地),价高者得,所以跟平均收入没关系,你得去算今年新房销售套数占总人口的比例,然后去看这个楼盘是哪些人群买,比如一年就销售10W套新房,但是这个城市有2000W人,那说明这些房子只要地段好,它的价格根本不是由平均收入决定,而是由前1%的人的收入决定的

知乎既然那么多人喜欢谈市场规律,所谓市场规律不就是供需决定价格么,房地产又不是充分供给的产品,说什么人口减少需求要没了,那么请问,人口减少会导致显卡价格下跌么?去年疫情死那么多人,今年黄金石油价格怎么还涨了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