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赚很多很多钱?
因为你的小孩要买学区房上好学校,要很多钱。
你要给小孩上补习班,要很多钱。
你没时间陪孩子,要给他吃好的玩好的补偿他,要很多钱。
你的小孩不争气,进不去好学校好专业,得送出国,要很多钱。
那么,高校老师为什么要赚很多很多钱?
社会经济地位从来都不止经济一个维度。
且 越向上,钱的比重越小。
且 实际上工资和收入也是两码事。
以我们这材料/化学失败专业来说,如果科研没有很强,能找到好工作谁还愿意窝在高校。我的一个本科同学,在回国前,AM,ACS Nano,Nano Letters发了六七篇,就这样在美帝也难找教职。所幸进了世界top2化学公司,领了税前10W刀的薪资在加州养活一家老小。回国评上青千跟我说:“要是没有人才帽子绝不回来。”其实他几年前已经回国面试过母校的密西根学院,但是密院跟他谈的是副研究员,薪资30W,六年后非升即走(有一半概率被淘汰),被他断然拒绝。
当初那个世界top2化学公司在上海交大开宣讲会时,有个化学系的硕士同学问一位高管:“x老师,我真的很佩服您,美国博士博后来我们化学系做了两年副教授。为何你又要去工业界?”场面一度有限尴尬,被高管以“追求不一样的人生”之类的套话化解。
我看到有些回答以什么“高校老师社会地位高,轻松,有寒暑假”作为答案。我不排除有些高校确实还是这种情况,但我看到的是自从2010年以来,海龟大量回流,高校的考核压力普遍加大。
我的一个师妹去德国读CSC博士前,就幻想着以后当个高校老师轻轻松松。没想到读博期间碰到不少国内过去交流的讲师,跟她描绘了国内高校的巨大压力。那些讲师都想着利用国外好的平台快速积攒好的paper,以此来让自己在五六年后的非升即走考核中留下来。有个女讲师说她在国内的时候因为拼命做科研不堪重负流产了两次,吓得我师妹怀疑进高校当老师这条路是否走错。后来我师妹博士毕业后做了一年博后就回国了,因为没啥好paper,就去了南京一所211某青千下面做讲师,月薪6000+补贴4000,6年时间非升即走。她说再不赶紧回国,连这临时工讲师的坑都要没有了。
前几天跟从中科院某所副研究员跑路到我公司的新同事聊了聊。他说跑路的原因就是因为所里薪资太低,而且每个人的经费都是集中到大老板那里统一发放,不得自己使用。这跟我以前上海交大的那个组情况很类似,大老板吃肉,小老板喝汤,讲师只能舔渣。不然我那留组当讲师的师兄为啥抱怨大老板给他发年终奖才2W?
不过工业界要去,还得早去。你混几年高校再去着实有点晚了。因为高校里的资历对工业界加成很有限。例如,我的新同事问我认不认识xxx,我说认识啊,我半个师父啊,现在早在国内某新兴半导体厂做经理了,被副厂和总监当成重点培养对象。我的新同事:“我硕士同学啊。我真后悔。我应该博士毕业立刻来工业界的,还在所里呆了这么多年。”
不过也有奇人的,下面讲个反例。我以前读研时组里有个副教授老G,06年时跟我老板争夺教授和组里头把交椅失败,坑爹地扔下学生跑路去了外企,他那学生只好由我老板带毕业了。老G在外企干了两年,年薪20多W,比高校强多了。工作还很轻松,他上班时间看了无数电视剧。老G的老婆是美资著名企业的高管,所以老G家很有钱,上海别墅都买了。只是夫妻两个都在企业,没法管小孩。眼看小孩要上学了,老G就从外企辞职,回高校继续当副教授,顺便管小孩。小孩是管了,二年级就开始做五年级的数学题,新东方星级英语背得贼溜,我们也经常听到老G在办公室大声训斥小孩的吼声。但老G的科研还是a pie of shit。老G没啥学生,偶尔骗得几个项目,自身就发过一篇2区paper能被他吹到天上去,当初在日本交流一年的经历更是成了老生常谈。时间很快进入2010年后,学院项目考核压力加大,每个课题组每年至少要拉到xxxxW项目,发表xx篇paper,其中一区paper x篇,完成了课题组所有老师加薪xW,完不成扣工资。不用说,老G连续几年没完成指标,全院考核倒数第一,组里老师个个被他连累得扣了工资。我们也经常听到他唯一的一个学生(一个女博士)被他吼到号啕大哭。后来老G阴险到同一个课题组跟我师弟做一模一样的课题,还剽窃我师弟的想法……很快,老G在我们课题组混不下去了,跑路去别的课题组了。
诸位,读博前请三思。现在读完博进高校可不是一周几节课,轻松自由没人管。做科研写本子,压力可不小。也不是人人都有帽子,年收入xx W,每年项目xxx W的。
理想型的高校老师完全体非常诱人,
就是那种上班轻松,
还可以套现经费,在外面做项目奖励,
各种补贴,有事学生干、没事干学生,
......
看得我真是羡慕不已,
可是都2018年了,还让那些2010年进高校的、2000年进高校的、甚至完全没进过高校的人来回答这个题,实在是没啥参考价值,
屁股坐稳了能为别人说话的,很少,
如今学校新情况再苦,能苦得到哪些4X,5X,6X的人?
稍微有点信息意识的人,应该看这样的问题才对,
我仔细想过为啥很多人会进一个待遇不高的地方,
有的是心理上的原因,沉没成本太高,海龟怎么说从本科算起也是10~15年的投入了,就是为了这个目标的,从来就没想过放弃,
有的是技能树上的原因,除了进高校,真的是没什么地方要(其实我觉得还是有地方要的,只是放弃所学的话,也实在是艰难的选择)
高校的老师有很多种,因为我一直以Hard模式示人,都是一些年轻科研狗的生活,所以看起来难免艰难(我并非不知道easy模式的样子,但是我尽量以大多数示人,不会老拿些top1%的情况来说事;其他行业真的是没有这么干的,都是讲普通人如何,但是一到这个行业就讲top1%如何,这已经能说明问题了);
但是轻松的说起来我也见过一些大学的专门教课的老师,一周就4节课差不多了,一个月也就3000多,但是轻松自由,那也是一种人生生活方式...
这样的现象使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本质的原因,无论大家承认不承认,
就是大家心理一直默认为名和利是可以互换的,
在高校有名,迟早就能有利,
可一旦发现名和利互换出现阻碍的时候,肯定是没人做这个赔本生意的,
现在在这方面就是出现了阻碍,但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没个几十年恐怕是不会改变,
所以延后个几十年也是很正常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我觉得这种现象和自干五(自带干粮的五毛)特别像,
有的五毛是收费的,有的五毛是自费的,即使你不发他钱,他自己不要钱甚至贴钱都可以做,就为了一种信仰。
类比一下就是自口教(自带口粮的教师)
别说收入不高了,就算收入是0,也有大把的人自己给自己发工资去做这个事情,
有钱就想有名,有名还是为了钱(小栗子,相亲也容易点不是?)
不要问收入低为什么有人很努力成高校老师,
就算工资是0,高校老师也不会少,只不过是另一批人罢了,
这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恐怕不是几十年可以改变的...
高校老师选择多啊,如果方向好的话,基本上想得到什么都有可能。
想一般般的赚钱的话,很多大学的工资也不低,还有很多补贴,如果比较优秀的话,实际薪水并不低。已经基本要贴近国际标准了。
想赚大钱的话,可以在外面再接项目,开公司。如果有很好的可转化成果的话,可能可以赚很多的钱。
想要名望的话,无论是专心科研,还是带团队,还是搞社交,都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满足。
想要推动某个领域或者实现什么理想的话,学术界更是很好的支点。
什么都不想要,就想安静的生活的话,高校也是出了名的可以安逸了的。
实话说,可能真的没什么其它像高校老师这样进可攻退可守的职业了……
不过竞争也是出了名的激烈,学术界能混出名堂,其实去哪一行应该都还不错。
不能光看收入,要看支出
我表妹在上海做新媒体,一个月收入三万花得精光。工作5年没存款。
我在成都的高校,一个月7千能剩4.5千。
我妹妹在上海自己租一套一,房租8千包物管不包水电气网。
我住学校里面的教师公寓,一个月物管费70,停车费5元。水电气网一百左右。
我妹妹买衣服不能买800以下的。
因为公司人都这么穿,而且见客户也要代表公司形象。当然,穿的漂亮对提高自己的自信也很有帮助。
化妆是必须的,家里面18支口红四瓶粉底各种刷子铺了一桌子。
两个苹果手机,每天照各种日本料理泰国菜。(即是她的职业需求也是她的生活品质要求)
一个月吃饭要吃五六千,随时有应酬。
我买衣服很少买300以上的。
干净整洁素雅是我的职业要求。穿的太花哨我也不喜欢。优衣库的衣服我都嫌性价比不高。
我买衣服的风格和优衣库差不多,基本淘宝。
春娟面霜是我的过冬装备。因为我懒,嫌麻烦不化妆。
因为同事之间没有攀比的环境,大家基本上都这么过或者赞同这么过。
大多数同事用的包都是外出开学术会议时发的。
很久前手机就是荣耀,现在换手机也一直用华为,觉得好用的很,哪儿都好。
食堂补助套餐2元一顿两荤两素一汤。非补助套餐4元到15元不等。
一个月如果不算应酬,光是日常吃饭,500可能都吃不到。
我妹妹没有结婚,因为没有买房子,可预见的将来也买不起房子,但她喜欢上海,喜欢在大都市的前沿的感觉,舍不得离开。
我参加工作就遇到单位集资建房,2600一个平方。
因为我妹妹没有房子,所以下面这个问题对她来说就是死结了。
我所有的同事都不需要担心社会上打破头的孩子教育的问题。
附幼到附中一条龙。只需要交生活费和一点点书本费。
工作强度我妹妹比我大很多,经常加班,半夜下班是常事。非常辛苦。
她爱她的工作,她就是学这个的专业对口,她的能力也很受业内认可公司很珍视她。
我准点上班早睡早起。一年两次至少度假是雷打不动的,毕竟寒暑假时间那么长。
还有职业认同感
我妹经常觉得工作强度大觉得老板是法西斯客户是傻逼,时而觉得自己是时代先锋,时而觉得自己明天就会被淘汰,心态很波动。
虽然我的工作一样也可能会面对这些。但是
这种精神鸡汤还是好喝,至少我觉得好喝。
还有给第一名的答案做个证。
因为我以前不太熟悉信用卡,两年造成了6次逾期(金额都很小,花了根本就忘记自己花过。),但我买房时贷款仍然有利率85折。
评论区撕的很厉害,没有必要
我做这个对比不是想比较我和妹妹谁过得更好,我们都觉得各自都过得挺好。当然她月光的消费观我肯不喜欢。
如果她来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是另一种立场和角度。她可能觉得我的生活平淡无奇而且抠搜。
人各有志,敲黑板,人各有志。
消费观,目标,追求,对美好的定义
人各有志
我是想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
选择进高校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真的有很多人发自内心的喜欢。哪怕看起来收入低一点。
但是由于硬性支出少,福利不错压力小,所以可支配的收入其实并不低。生活质量也不低。
跟评论的人扯了一个下午浪费好多时间,实在是罪过。
吃晚饭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
评论里蹦哒的厉害的人,大部分既不可能拥有我的生活,也不可能拥有我妹妹的生活。
我跟你们扯个二胡卵子。真是秀逗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