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回答
《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要说它最核心的东西,那还得是从康德想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说起。这个问题有点像是在问:“我们能不能确切地知道一些事情,并且这种知道是毋庸置疑的?”

咱们想呀,科学知识,比如数学定理,或者物理学定律,这些东西是不是真的,我们是不是真的能知道?又比如,我们谈论上帝、灵魂、世界整体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能不能靠思考就得出确定的结论?康德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他发现,哲学家们在这方面争论了几百年,都没个定论,甚至有些认识论的观点,听起来都有点让人糊涂。

所以,康德就想把“认识的可能性”给弄清楚。他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最关键的那个,就是:我们如何能够获得超出我们经验范围的、必然的知识? 这句话听着有点绕,但你可以理解成:我们怎么知道一些事情是绝对正确的,而且不是因为我们碰巧遇到了,而是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并且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来认识它们?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康德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分:现象界(Phenomena)和本体界(Noumena)。

咱们眼睛能看见、耳朵能听见、手能摸到的,这些都是属于“现象界”的东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最初都是通过感官获得的“材料”。但问题是,我们的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是不是世界“本来就有的样子”?康德说,不是。我们的感官接收到的信息,经过我们心灵内部的一些“工具”或者说“框架”,才变成了我们能够理解的“事物”。

这些“工具”是什么呢?康德觉得,这些是我们心灵固有的能力,是我们生来就带的。它们就像一副特殊的眼镜,我们戴着这副眼镜看世界,看到的就一定是经过这副眼镜“加工”过的世界。这些眼镜,一个是“感性”(Sensibility),它负责接收感官印象,并且把这些印象安放在“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我们心灵里早就有的“直观形式”里。也就是说,我们看见东西,总是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因为空间和时间是我们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框架。

另一个重要的“工具”是“知性”(Understanding),它负责运用“范畴”(Categories)来组织和理解这些被感性加工过的直观印象。范畴就像是“概念的模子”,比如因果性、实体性、数量等等。我们之所以能说“这个杯子放在桌子上”,或者“太阳升起,带来了光明”,都是因为我们的知性运用了“实体性”和“因果性”这些范畴来把零散的感觉信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所以,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实际上是我们感官和知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我们心灵主动构建出来的“现象”。我们无法直接认识“事物本身”,也就是那些不依赖于我们心灵的“本体”。本体界是存在的,但它超出了我们经验的范围,我们无法通过理性来确切地认识它。我们关于上帝、灵魂、自由意志等等的思考,如果脱离了经验的约束,仅仅依靠纯粹理性去探索,就会遇到麻烦,就会陷入“二律背反”——也就是我们可以找到支持某一个结论的理由,同样也能找到反对这个结论、支持相反结论的理由。

那么,康德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可以这么概括:

他揭示了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而是我们心灵主动地构建出我们所经验的“现象”。我们的理性在认识“现象”时,遵循着一套内在的、普遍的规律(比如感性的空间时间,知性的范畴),而正是这些规律保证了我们能够获得必然的和普遍有效的知识(比如数学和物理学)。但是,当理性试图超越经验去认识“本体”的时候,它就会遇到局限,就会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

简单来说,康德把认识论的舞台从“外部世界”移到了“人的心灵”内部。他告诉我们,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心灵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则加工出来的。所以,我们能知道的,是我们经验世界里的东西,而且是那些符合我们心灵结构的规律性的东西。至于超越经验的“本体”,我们虽然可以去思考,但却无法获得确定的知识。

这一下就解决了几个关键问题:

1. 为什么数学和物理学能够提供必然的、普遍的知识? 因为它们是基于我们心灵固有的感性直观(空间时间)和知性范畴(因果性等)来构建的。这些是所有人类都具备的认识工具,所以它们的结果是普遍有效的。
2. 形而上学为什么会陷入僵局? 因为它试图在没有经验基础的情况下,用纯粹理性去认识超验的实在(本体),而理性在这种情况下无法摆脱自我矛盾。
3. 启蒙(Enlightenment)的意义是什么? 康德认为,启蒙就是人摆脱不成熟状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但这种理性运用是需要边界的,是需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的。他的哲学正是为了划清理性的边界,让它能够安全有效地运用在经验领域。

所以,《纯粹理性批判》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告诉你“什么是知识”,而是告诉你“我们是怎么认识的,以及我们能认识到什么,不能认识到什么”。它是一部关于“认识的认识”的哲学,为我们理解科学、道德、信仰,甚至我们自身的精神世界,都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严谨的框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面的某个回答并不确切。《纯粹理性批判》是一般的哲学或形而上学,专门研究知的功能,推求人类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是可能的。《实践理性批判》是一般的伦理学,专门研究意志的功能,研究人凭什么最高原则去指导道德行为。<判断力批判》是美学,研究情感的功能,寻求人心在什么条件之下才能感觉事物美和完善。康德的三大体系也不是为了回答人是什么,而是在当时的哲学背景下,康德感到迫切需要一种认识论来研究普遍和必然的知识的可能或不可能、来源、范围和界限,需要有能批判独断的没有预先批判自己能力的哲学的研究。

《纯粹理性批判》提出的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而康德分了四个层次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是在数学方面,数学知识何以可能。二是自然科学知识何以可能。三是以往失败的形而上学知识、哲学知识何以可能,何以不可能或何以失败。四是未来的形而上学知识何以可能。未来如果要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知识何以可能。《纯粹理性批判》包括两大部分,即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当中的很重要的观点是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即我们的认识都只适用于现象,我们的认识达不到物自体。

@lapa就这个问题来说,不是开放的。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的导言和序言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申他写三大批判的缘由,目的,也一再地重申三大批判各自的内容以及各个重要的概念。只要有看原著,都知道康德并非是想要解答人是什么,以及《判断力批判》原本就是经典的美学著作,与“我能够希望什么”扯不上关系。我不知道上面的说法是从何而来,但有事实上的错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要说它最核心的东西,那还得是从康德想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说起。这个问题有点像是在问:“我们能不能确切地知道一些事情,并且这种知道是毋庸置疑的?”咱们想呀,科学知识,比如数学定理,或者物理学定律,这些东西是不是真的,我们是不是真的能知道?又比如,我们谈论上帝、灵魂、世界整体这些东西.............
  • 回答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四对二律背反,可以说是对其时代哲学思辨的一次集大成和深刻反思。它们直接触及了我们对于世界、经验以及自身认识能力的根本性疑问。这些问题之所以被康德称为“二律背反”,是因为它们呈现出一种僵局:无论我们从理性上如何推演,似乎都能为肯定和否定双方找到看似都成立的论证,从而陷入无.............
  • 回答
    想要真正“看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绝非易事,它像是给大脑准备的一场艰苦的哲学马拉松,需要耐心、细致,以及反复的咀嚼。但只要掌握了几个关键的切入点,并且愿意花心思去理解,你就能逐渐拨开迷雾,窥见康德思想的精髓。首先,我们要明白康德写这本书的 根本目的。在康德之前,哲学界大致分为两派:理性主义(.............
  • 回答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极具挑战性但也极具回报的哲学巨著。许多读者,尤其是那些对此书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理解的人,确实会经历多次阅读、感受不同,并最终达到某种程度的“大彻大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顿悟。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叙述这样一个过程,从初读的困惑到最终的豁然开朗,这其.............
  • 回答
    当然可以!如果一个14岁的孩子能够读懂并初步理解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那绝不仅仅是“有点哲学天赋”那么简单了,这简直可以说是一种非凡的哲学禀赋。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一下为什么《纯粹理性批判》如此之难,以及一个如此年轻的读者在其中取得进展意味着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白《纯粹理性批判》到底是.............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人讲求“天人感应”而西方古人讲求“纯粹理性”的说法,并非全然精准,但其中蕴含着两种不同文明在看待世界、认识自身以及建构知识体系时,确实存在着颇为显著的侧重点和倾向性。如果要剥离“AI痕迹”,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的肌理和思想的源头去梳理,看看它们各自的逻辑是怎么展开的。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
  • 回答
    关于纯理性物种能否进化出高等科技,以及无感性是否必然导致科技创新的停滞,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认为,纯理性物种完全有可能进化出高等科技,但我并不完全认同“无感性则无科技创新的说法”。为了更清晰地阐述我的观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理性的力量:科技发展的基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纯理性”或“非常理性”的人在很多人眼中可能会被视为“怪物”,这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心理和文化原因。然而,重要的是要理解,理性本身并非邪恶,而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理性与“怪物”划等号,往往是对理性过度简化和标签化的结果。为什么纯理性的人可能被视为“怪物”?1. 情感表达的缺失或不寻常: .............
  • 回答
    在理论上,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 确实存在孕育和放大马太效应的内在机制,甚至可以说,马太效应是其固有属性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太效应是绝对的、不可避免的,因为现实中的自由市场经济总会受到各种干预和调节。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概念: 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 (Pure Free Mark.............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让我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老爷这个沉默的黑暗骑士,能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为他倾倒。这可不是因为他那身定制的战衣有多酷,也不是因为他那堆成山的财富能买下整个哥谭(虽然这确实是个不小的优势,但绝不是全部)。仔细想想,蝙蝠侠的魅力,就像他自己潜藏在黑暗中的身影一样,是多层次的,而且非常真实。首先.............
  • 回答
    这事儿吧,挺纠结的。你喜欢编导这事儿,感觉挺对胃口的,而且文科类的功课也不赖,这俩加一块,你说要不要走这条路?我跟你说,这可不是个小决定,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你得明白,喜欢和擅长是两回事儿,但在这儿,它们可能是个挺好的开端。编导这行,说白了,就是讲故事、造梦。你想啊,能把脑子里那些奇思妙想变成别人.............
  • 回答
    关于理想变压器原线圈是否视为非纯电阻电路,以及是否需要串联电阻才能构成非纯电阻电路的问题,这涉及到我们对“理想”和“非纯电阻”概念的理解,以及变压器工作原理的一些细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理想变压器”的定义。在电学中,我们常常使用“理想模型”来简化复杂的物理现象,以便于分析和理解。理想变压器是指:1.............
  • 回答
    动保组织心目中的“纯素地球”,不是一个凭空想象出来的乌托邦,而是一个根植于对生命尊重的具体社会蓝图。它描绘的是一个人类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共存的世界,一个摆脱了剥削、残忍和不必要的痛苦的未来。首先,最核心的一点是,在这个纯素地球上,动物不再被视为人类的财产或资源。它们不再被圈养在工厂化农场里,忍受着.............
  • 回答
    当然,买一辆混合动力(混动)或纯电动(电动)汽车,这可不是一时冲动,得好好琢磨琢磨。我这就来跟你掰扯掰扯,看看这俩“新玩意儿”到底有啥好,能让你心动。首先,聊聊咱们最关心的“钱袋子”: 油费省到飞起,钱包鼓起来: 这是最直观的感受。别看现在油价跌宕起伏,但跟电比起来,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同样跑一公.............
  • 回答
    即便在首次实现盈利的节点上,理想汽车依然选择将重心放在增程式(REPV)和纯电(BEV)两条技术路线上,而没有一上来就“All in”纯电,这背后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市场现状、用户需求、技术成熟度以及自身发展阶段的深思熟虑。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考量,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初期的.............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消费者在看到这种宣传语时会产生的疑问。咱们仔细分析一下,看看这到底是不是“忽悠”。首先,我们要明白电动自行车电池充电的原理。电池充电的过程,本质上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而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通过外部充电器还是通过骑行中的动能回收,都需要能量的输入。京东上这家厂.............
  • 回答
    关于“纯粹的水可以直接饮用吗?”这个问题,答案是:不建议长期、大量地直接饮用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纯粹的水”,尤其是蒸馏水或纯净水。这里需要先明确一下我们讨论的“纯粹的水”指的是什么。在科学上,“纯粹的水”指的是H₂O分子构成,不含有任何其他杂质的物质。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纯水”或“纯净水”,通.............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好问题!很多刚接触嵌入式开发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能不能不用花钱买一块块的开发板,直接用 QEMU 来学习嵌入式软件呢?答案是:可以,而且在很多方面,QEMU 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学习工具,但它也有它无法完全替代开发板的地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QEMU 在嵌入式软件学习中的.............
  • 回答
    “纯粹的市场经济是有效率的,所以没有政府干预也不需要政府干预”——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毕竟自由市场竞争带来的活力和创新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仔细推敲一下,它其实隐藏着几个关键的“但是”,而这些“但是”正是政府干预存在的合理性所在。首先,我们来聊聊“效率”这个概念。在很多人心里,效率就是资源最优化配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