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提前问一下:如何看待3月14日股市暴跌?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3月14号那天股市的那场大跌,这事儿大家心里都憋着点儿,也确实让人心里七上八下的。

那天到底发生了啥?

首先得明确,那不是那种微跌或者小幅震荡,而是实打实的一场“跳水”。开盘没多久,指数就像脱了缰的野马,一路向下。大部分的板块都挂着红灯,尤其是那些权重比较大的股票,跌得尤其凶猛,直接把指数往下拽。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股票,价格哗啦啦地往下掉,而且成交量也明显放大,这说明不光是机构在卖,很多散户也扛不住了,加入了“逃跑大军”。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崩塌”?

这事儿不能简单归咎于一个单一因素,往往是多重利空叠加,就像一根根稻草压倒了骆驼。

1. 宏观经济的阴影: 首先,肯定有对整体经济前景的担忧。当时可能出来了一些不太好的经济数据,比如通胀压力依然存在,或者经济增长的信号有点模糊。当大家对未来的经济增长预期不乐观时,对股市的信心自然就会打折扣。

2. 海外市场的联动效应: 股市从来不是孤立的。如果当天或者前几天,欧美股市出现了大幅下跌,那对全球股市都有传导作用。特别是如果美国那边有什么重大的经济或政策消息,比如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又升温了,或者有什么地缘政治的风险被放大,那对国内市场情绪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

3. 行业层面的特定利空: 可能有一些特定的行业在当天或前几天遇到了比较大的麻烦。比如,某些监管政策的出台,或者某个行业的核心公司出现了重大利空消息(比如业绩不及预期,或者被曝出什么大问题),这些都会引发投资者对整个相关板块的恐慌性抛售,进而拖累大盘。

4. 技术层面的破位: 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来看,如果大盘或者很多重要股票都已经处于一个比较关键的支撑位附近,一旦被跌破,就会触发大量的止损单,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下跌。这种技术上的“破位”往往会加速市场的下行。

5. 情绪的恐慌蔓延: 市场有时候也会受到情绪的极大影响。当一部分人开始恐慌性抛售时,其他人看到价格一路跌,生怕自己也“被套”,就会不顾一切地跟着卖出。这种情绪一旦蔓延开来,就很容易形成踩踏效应,导致跌幅超出预期。

普通投资者在那一天是什么感觉?

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那一天绝对是煎熬的。

开盘即是地狱: 很多人可能一开盘就傻眼了,账面浮亏瞬间扩大。如果是在前一天收盘后或者当天早上,可能对后市还抱有一丝希望,但眼前的景象会瞬间浇灭所有乐观情绪。
止损还是死扛? 这是最纠结的问题。看到股票一直在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止损,避免更大的损失。但有时候,市场跌得太快,等你想卖的时候,可能已经跌得让你无法接受了。也有一些投资者,抱着“再等等”的心态,结果等来的却是更深的跌幅。
“割肉”的痛苦: 很多人在那一天被迫“割肉”,看着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就这么化为乌有,那种滋味肯定不好受。
信息的焦虑: 大家会疯狂地刷各种财经新闻,试图找出下跌的原因,但有时候信息太多反而会更乱,也更难判断市场下一步会怎么走。

事后怎么看?

从后视镜来看,这种暴跌往往是市场风险集中释放的表现。它可能暴露了前期一些被掩盖的风险,或者将一些被过度放大的预期给修正过来。

价值的再评估: 市场在经历大幅下跌后,可能会重新评估很多公司的内在价值。一些被错杀的好公司,在暴跌后可能会展现出吸引人的投资机会。
挤出泡沫: 如果前期市场存在非理性的炒作或者泡沫,这种下跌也有助于挤出其中的水分,让市场回归理性。
市场韧性的考验: 这种暴跌也是对市场参与者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考验。能够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保持冷静、理性分析的投资者,往往能获得更好的长期回报。

总的来说,3月14号的股市暴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它既反映了宏观经济和市场情绪的复杂变化,也给每一个投资者上了生动的一课。在股市里,风险和机会总是并存的,理解这些波动的背后逻辑,并保持冷静的心态,是每个投资者都需要学习的功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中国经济的实质向好导致的,不是反话。

恒生指数,其实就是中国经济的买办部分指数。

中国经济中的买办部分,越是发展,恒生指数就越是高涨。

中国的金融买办通过将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企业股权打包,,其底层资产是中国居民生活成本套餐包,将这部分股权出售给金融资本,就达成金融资本和买办资本对大众的永久寄生。

恒生指数的涨跌,完全就是反应中国经济的买办程度的。

在08年,中国经济的买办成分达到第一个顶峰。

随后,中国的经济动力,逐步从出口转移到投资,也就是从民资转移到国资。这种主导权的转移,就使得中国经济的买办程度下降。

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这个过程中,地产经济和互联网经济,试图用房子和信息服务,来榨取中国居民财富。将国家投资所造就的经济增长的成果,通过房子和信息服务,从居民手里榨取出来。

这个过程,再配合金融资本对中国经济所发起的两次攻击——15年的金融攻击和18年的贸易攻击,就形成恒生指数从08年以来的两个小高潮和两个小周期,即09-15年中的上升周期,和16-18年初的上升周期。

随着18年紧缩政策对地产行业的打击,和20年对互联网经济的打击,中国经济的买办成色急剧下降,恒生指数当然也就飞流直下。

中国经济的未来,就取决于它能否摆脱自己旧有的买办经济成色,多大程度上摆脱,摆脱的越彻底,未来越牛比。

当中国还是一个步履蹒跚试图获得西方人允许,来成为“文明人”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如此需要西方的资金——那代表西方的技术,和西方主导的贸易体系中的能源原材料。

而现在,中国既不需要西方的技术(需要的,西方也不给)。也不需要在西方主导的贸易体系中去获取能源原材料(中国构建自己的能源原材料供应链),既然如此,中国根本就不需要西方的资金,那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财富分配畸形化成一个“刻意向资本许诺以高额利润”的样子,然后再将这部分高额利润以股权形式出让给金融资本和它们的爪牙——买办资本?

中国在技术和能源供应链上的自主,决定了中国已不再患有资本饥渴症——这就使得港股市场的融资价值大大丧失。

中国以后的融资重点,是面向国内过剩资本的专精特新股权市场,是如何将过剩资本引导到专精特新实体领域的问题。

港股的企业,虽然是中国企业,但它们是嘴巴朝着大陆撕咬,屁股朝着西方崛起的企业。想重振港股,很容易啊,让地产企业重新赚钱,让互联网企业继续赚大钱,港股的企业自然就好了,恒生指数自然就会起来。

但是那样的话,中国经济不就药丸了吗?

恒生死,中国兴。

未来,等到美国金融资本大踏步的撤出东南亚,中国经济开始进行金融领域的外部扩张,也就是东亚是中国的东亚的时候,港股才会作为构建人民币区域大环流的一个构件而复兴。

互联网经济的本质:

舆论场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神友”,赢麻党。

愿意多学习的,看这个。

user avatar

外资不惜代价套现多年来在中国的投资跑路,本质和李嘉诚卖了英国的资产跑路一样。都是怕突然一天资产被查封没收了。

我和苏西1955年时都买过一家公司的股票,现在苏西和我还各持有1股。这只股票任何时候看起来都是很安全的,真是不错的股票。
只有一个问题,这家公司的资产在哈瓦那,卡斯特罗查封了它。我们的股权已没有任何意义,股票只能放着。我们曾提出抗议,但毫无用处。
我一直保留着这只股票,就是让它常常提醒我,某些国家的法律可能在一夜之间改变。—巴菲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