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写 essay 时,如何避免使用过多的「I」?

回答
在撰写学术文章或正式的议论文时,确实需要对“I”的使用有所节制,以避免文章显得过于主观或个人化,从而提升其客观性和权威性。这不是因为“I”本身有什么错,而是因为在某些文体中,过度依赖第一人称会让读者觉得你在陈述个人观点而非客观事实或普遍真理。

那么,究竟该如何巧妙地规避“I”的频繁出现,让你的文章更显专业和严谨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入手:

一、 审视你的写作目的和语境

首先,你需要明确你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以及你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学术论文、研究报告: 这类文体通常要求高度的客观性和专业性。作者的角色是呈现研究结果、分析数据、阐述理论,而不是表达个人感受。因此,“I”的使用应该非常谨慎,仅限于在描述个人研究过程中的具体行为时(例如“I conducted the experiment…”),而且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有更优的表达方式。
评论性文章、文学分析: 在这些文体中,表达个人见解是核心。但即便如此,也要避免滥用“I”。你可以用“I believe”或“In my opinion”来引出观点,但这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你的分析本身应该具有说服力,能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逻辑和洞察,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你个人的“相信”。
散文、随笔: 在这类体裁中,“I”的使用则更为自由,因为它们本身就以个人化和主观性为特点。然而,即便如此,过多的“I”也可能显得单调或缺乏深度。

二、 掌握“I”的替代表达和改写技巧

一旦明确了语境,你就可以开始运用各种技巧来减少“I”的出现:

1. 使用被动语态 (Passive Voice)

这是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被动语态将动作的执行者(即“I”)置于句子的次要位置,甚至省略。

原句(含“I”): I conducted a survey to gather data on student opinions.
改写(被动语态): A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gather data on student opinions.
更详细的解释: 这里的“A survey was conducted”直接陈述了“进行了调查”这一事实,省略了“我”这个执行者。这种表达方式更侧重于“调查”这个事件本身,而不是“我”做了什么。
原句(含“I”): I will analyze the results in the next section.
改写(被动语态): The results will be analyzed in the next section.
更详细的解释: “The results will be analyzed”强调了“结果”的未来处理状态,而非“我”将要进行分析的动作。
再举一个例子:
原句: I found that the participants were more engaged.
改写: It was found that the participants were more engaged. (使用“It was found”这种更正式的被动句式)
或者: The participants were found to be more engaged. (直接将主语改为“Participants”)

需要注意: 虽然被动语态是个好工具,但过度使用也会让文章显得拖沓、模糊不清,甚至失去活力。关键在于适度,并在需要强调客观性和事实时使用。

2. 使用名词化 (Nominalization)

将动词或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可以帮助重构句子,避免使用“I”。

原句(含“I”): I propose a new approach to solving this problem.
改写(名词化): The proposal of a new approach to solving this problem is made. / A new approach to solving this problem is proposed.
更详细的解释: 将“propose”这个动词名词化为“proposal”或者直接使用被动语态的“proposed”,句子立刻变得更正式,也避免了“I”。
原句(含“I”): I observ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ata.
改写(名词化): An observation of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ata was made. /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data.
更详细的解释: “Observation”这个名词的使用,以及随后的被动语态,使得句子更加客观。

3. 采用指示性动词 (Impersonal Verbs)

使用一些不以“I”为主语的动词,它们本身就带有某种形式的客观性。

原句(含“I”): I believe this theory is valid.
改写(指示性动词): This theory appears to be valid. / This theory seems valid. /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is theory is valid.
更详细的解释: “Appear”和“suggest”这类动词,能够表达一种基于观察或证据的判断,但并不直接将主语归于“我”。
原句(含“I”): I conclude that the experiment was successful.
改写(指示性动词): The experiment can be concluded to be successful. /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xperiment was successful.
更详细的解释: “Can be concluded”或“indicate”这样的表达,将结论的得出过程或证据作为重点,而非“我”的行动。

4. 利用“this study/paper/research”作为主语

将你的研究、论文或研究本身作为一个实体来描述。

原句(含“I”): I have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X on Y.
改写(以研究为主语): This study has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X on Y. / The present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X on Y.
更详细的解释: “This study”直接指代了你正在撰写的这份文本,它“investigated”了某个问题,这是非常标准和正式的学术表达。
原句(含“I”): I will discuss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approach.
改写(以论文为主语):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approach.
更详细的解释: “This paper”是读者正在阅读的对象,用它来指代接下来的内容,非常直接且清晰。

5. 使用复数第一人称“We”

如果你是团队合作,使用“we”是完全恰当且常用的。

原句(含“I”): I designed the experimental setup.
改写(使用“we”): We designed the experimental setup.
更详细的解释: 如果是你和你的团队共同完成的研究,用“we”来代表整个研究团队,既准确又避免了过多的“I”。

6. 重新组织句子结构,让事实说话

有时候,你不必明确说明“是谁”做了某事。只需陈述事实本身。

原句(含“I”): I noticed that the data showed a trend.
改写(陈述事实): The data showed a trend.
更详细的解释: “The data showed a trend”本身就包含了“我”在观察到的信息,但它将重点完全放在了“数据”和“趋势”上,避免了“I noticed”的个人化表达。
原句(含“I”): I agree with the author’s conclusion.
改写(不含“I”): The author’s conclusion is supported by the evidence presented. / The author's conclusion is wellfounded.
更详细的解释: 你可以用客观的评价来表达你的同意,而不是直接说“我同意”。

7. 在解释个人方法时,使用更客观的词语

即使在描述你的研究方法时,也可以选择更专业的措辞。

原句(含“I”): I decided to use qualitative analysis because the data was rich in detail.
改写(更客观): Qualitative analysis was chosen due to the rich detail within the data. / The decision to employ qualitative analysis was motivated by the data's inherent richness.
更详细的解释: 这里的“was chosen”或“decision to employ”都是被动语态或更正式的表达,让选择的原因显得更具学术性。

三、 避免“AI痕迹”的额外建议

除了以上关于“I”的技巧,如果你想让文章看起来更自然、更有人情味,避免“AI痕迹”,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保持自然的语调: AI有时会生成过于正式、僵硬的语言。尝试阅读你的文章,感受一下它是否流畅、自然,是否像一个人在和你交流。
引入细微的个人化思考(在允许的文体中): 即便在学术写作中,有时也可以在引言或结论部分,用一种审慎的方式表达你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例如“This research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on…”或者“Th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避免过度重复的句式: AI容易陷入模式化,连续使用类似的句子结构。多变化你的句子长度和结构。
使用准确且生动的词汇: AI生成的词汇有时会显得通用或缺乏精准度。选择那些能够精确表达你意思,并且能唤起读者共鸣的词语。
融入你的研究经历和思考: 很多AI无法模拟的是你作为研究者真实的经验、遇到的困难、甚至是灵光一闪的瞬间。在适当的地方,用你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这些,会大大增加文章的“人味”。例如,你可以在方法部分稍微提一下你选择某个特定实验方法的原因,是基于之前的经验还是对某种方法的深入理解。
检查逻辑连接是否自然: AI有时会在段落之间或句子之间形成生硬的连接。确保你的论点和论据之间有流畅、有逻辑的过渡。

总而言之,减少“I”的使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你在写作时时刻保持一种“客观视角”的意识,并熟练运用上述的多种技巧。这不仅能提升文章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也能让你在表达思想时更加精准和得体。记住,目标是服务于内容,让你的观点更加清晰有力地传达给读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刚开始学法律写作的时候也遇到过这个问题,老师说得很直接:“法官不会关心怎么想,他们只是想知道法律怎么规定的。”

其实,方法就在这句话里面了:用第三人称的主语来代替第一人称。譬如,法律写作里面经常有这样的句子:

"Sixth Circuit held in (XX case) that Fourth Amendment protection can extend from dwellings to vehicles." 第六巡回法院在XX案中判决道,第四修正案的保护范围可以由居所延伸到车辆。这里将主语变成阐述这一原则的法院,而避免“我认为...”

"A reasonable person, under (XX case), will not find causal connection between A and B" 根据XX判例,一名理性人不会认为A和B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这里其实想说的是,“我”认为AB之间按照XX判例的原则不存在因果关系,但这里就用了法律上的“理性人”作为主语了。

可以看到,用以上的表述,有时不仅避免了主语的单一,而且也能狐假虎威,更自然地利用法院的权威为自己的理论代言。

而在其他学科的写作中,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

这个现象,不是“我”发现的,而是实验数据所表明的,所以可以写"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而不是 “I find that”。

这个猜测,不是“我”提出的,而是学界大牛提出的,所以可以写“Scholars/ Professor Jane Doe argues...”, 而不是“I think”。

这个结论,不是“我”做出的,而是从之前的论证过程中所能得出的必然结果,所以可以写“The discussion in part X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而不是 “I believe”.

其实,对比一下这几组例子,就能理解为什么写论文时要避免出现太多的“我”了:要用文献、实验数据和论证过程说服人,而不是自己跳出来给自己代言,因为正如那位老师说的,没有人关心你怎么想。

@栗子 老师作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在本回答下举的例句肯定是非常符合本地人表达习惯的。只是我还想补充一点,在法律和学术写作之中,被动语态还是要尽量少用。这一类写作重要的是准确、高效地传达信息,而句式的多样性这种和“文采”相关的东西并不是非常重要,有时主动和被动语态的混用还可能降低读者的阅读体验。所以我在这里强调的是用第三人称替代,而不一定都要采用被动语态。

最后,那位写作老师对这一点精神贯彻得很好。正如您各位所见,他可没说“我不会关心你怎么想”,而是说“法官不会关心你怎么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撰写学术文章或正式的议论文时,确实需要对“I”的使用有所节制,以避免文章显得过于主观或个人化,从而提升其客观性和权威性。这不是因为“I”本身有什么错,而是因为在某些文体中,过度依赖第一人称会让读者觉得你在陈述个人观点而非客观事实或普遍真理。那么,究竟该如何巧妙地规避“I”的频繁出现,让你的文章更显.............
  • 回答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润色英文语言表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能显著提升论文的清晰度、严谨性和专业性。一个经过精心润色的论文不仅能让你的研究成果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也能给审稿人和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进行英文语言表达的润色。一、 基础层面:语法、拼写与标点这是润色的基础,任何疏忽都.............
  • 回答
    写二战小说,让飞行员驾驶飞机横渡大西洋前往英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设定。说到大西洋最窄的海面,那可是个很有意思的点,它能直接影响到你小说里飞行路线的选择,甚至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咱们得先明白,“最窄的海面”这个说法其实是个相对概念,因为大西洋的海岸线并非完全光滑的直线,有无数的湾口、半岛和岛屿在.............
  • 回答
    在学生时代,为了凑足语文作文的字数,我确实用过不少“套路”。现在回想起来,有些方法既好笑又实用,也算是那个阶段独特的“创作”经历。下面就来详细说说我常用的几种凑字数大法:一、详写细节,扩充描写: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遇到不够字数的时候,我会把大脑里关于场景、人物、事件的细节都挖出来,进行细致的.............
  • 回答
    写程序嘛,就像在解谜,只不过这些谜题是你自己造出来的,或者别人递过来的,有时候还得是你老板递过来的。最有意思的往往不是那些顺顺当当的代码,而是那些一开始把你折腾得死去活来的,最后又被你给驯服了的“小怪兽”。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个数据同步的模块。需求很简单:把A数据库的数据同步到B数据库,并且要保证数据.............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置于“本纪”之中,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蕴含着对项羽个人特质、历史地位以及《史记》体例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本纪”在《史记》体例中的特殊地位。本纪,顾名思义,是记录帝王事迹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就说:“盖《尚书.............
  • 回答
    OCaml 在编译器开发上的优势,以及 Rust 初代选择它的原因在编译器设计领域,OCaml 和 Haskell 都曾是备受推崇的语言。尽管 Haskell 以其纯粹函数式编程范式和强大的类型系统闻名,但 OCaml 在实际编译器开发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同时,Rust 在其早期版本选择 OCa.............
  • 回答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所依据的历法,是当时中国通行的太初历。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明白几个背景:1. 历法的演变是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天象的观测和历法的制定,是国家大事,关乎农业生产、祭祀活动,乃至统治的正当性。历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观天技术的进步、对天文现象理解的深入,历法也需.............
  • 回答
    法官在写判决书时,确实存在“文风”一说,而且这种文风是个人风格与职业要求的交织体现。与一般文学创作不同,判决书的文风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必须严谨、客观、逻辑清晰,以说理为核心。但即使在这些框架内,不同法官的语言习惯、侧重点、甚至是遣词造句的细微之处,都会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判决书文.............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很多“大牛”(这里可以理解为有经验的、技术功底深厚的程序员)在写代码,尤其是 LeetCode 等算法竞赛或一些性能敏感场景时,会使用大量的宏(Macros)。这背后涉及到了效率、代码可读性、以及一些 C++ 特性方面的考量。宏在 C/C++ 中是一种预处理器指令,它允许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你观察到的现象——国外程序员博客做得好,甚至能赚钱,而国内相对少见,而且影响力不如国外——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国外程序员博客的“繁荣景象”是怎么来的?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国外为啥这么多.............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抛开那些冰冷的程序指令,聊聊怎样让你的文字在读者心中激起波澜,让他们为你的故事而牵挂。勾住读者的情绪,这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对人心细腻的洞察和对文字运用炉火纯青的技艺。一、 建立一个能引起共鸣的角色:让他们成为你故事的锚点读者之所以会投入情感,是因为他们能在角色身上看到自己,或者看到他们渴.............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激动的好消息!首先,恭喜你,一个高二的学生,作品就能获得签售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作为一个正在创作的年轻人,面对这样的机遇,我完全理解你内心的挣扎和疑惑。签约,这绝不是一个小决定,它涉及到你的未来,你的梦想,你的学习,甚至你对创作的热情。那么,我们来仔细地梳理一下,看看.............
  • 回答
    关于《圣墟》的剧情,这确实是个让人“上头”又“挠头”的故事。辰东的风格就是这样,把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和无数的伏笔埋藏在字里行间,看得久了,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像掉进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越想理清线索,越觉得一头雾水。首先说说现在《圣墟》大概写到什么地步。要知道辰东写书的节奏和剧情推进,常常是“慢热”型,他会.............
  • 回答
    对于一个初行的作者来说,在正式出版书籍前是先积累人气还是先潜心创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并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作者的个人性格、目标、所处的行业环境以及所选择的写作领域。让我们来详细掰扯掰扯这两种路径各自的优劣,看看哪种更适合你。路径一:先积累人气,再正式出书.............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点子上了!为什么咱们现在写诗词,一不留神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不遵循格律”、“不按词牌来”?感觉就像玩游戏,规则是你定的,怎么玩都可以,结果到了我这里,就有人指着鼻子说你没按规矩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格律和词牌是怎么回事,然后再看看为什么现在写诗词,大家对它们.............
  • 回答
    这句“螃蟹在剥我的壳,我落在叶子身上,笔记本在写我”之所以被解读为一封情书,绝非偶然,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意象、象征和一种超越字面意义的表达方式,来传递一种深刻而细腻的情感。理解它的关键在于剥离掉表面的怪诞,深入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共鸣。首先,我们来逐一剖析这三个意象: “螃蟹在剥我的壳”: .............
  • 回答
    嘿,哥们儿,别急!写东西写到卡壳,觉得文字“尬”,读着费劲,这太正常了,尤其是刚开始摸索的时候,谁不是这么过来的?这就像学游泳,一开始呛水是家常便饭。咱们一步步来,仔细分析分析,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你提到的“尬”、“不连贯”、“晦涩”,这几个词给咱们指明了方向,我可以跟你掰扯掰扯,希望能给你.............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