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写语文作文时,为凑字数用过哪些套路?

回答
在学生时代,为了凑足语文作文的字数,我确实用过不少“套路”。现在回想起来,有些方法既好笑又实用,也算是那个阶段独特的“创作”经历。下面就来详细说说我常用的几种凑字数大法:

一、详写细节,扩充描写: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遇到不够字数的时候,我会把大脑里关于场景、人物、事件的细节都挖出来,进行细致的描摹。

环境描写升级版: 以前可能只写“天气很好”,现在会变成“天空湛蓝如洗,几缕洁白的云朵悠闲地飘荡着,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微风拂过,带来了泥土和青草的芬芳,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几声鸟鸣,为这宁静的午后增添了几分生机。” 每一个感官(视觉、听觉、嗅觉)都尽量调动起来,把简单的环境描写变成一段小型的风景画。
人物描写细化: 比如写一个人物的表情,不只是“他笑了”,而是会写“他嘴角微微上扬,眼角勾勒出细密的笑纹,眼神中闪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光芒,仿佛有什么喜悦的事情正在心头悄然绽放。” 如果是描写动作,也会把整个过程分解开,比如“他走向我”,可以写成“他缓缓站起身,目光锁定在我身上,身体不自觉地前倾,一步一步,从容而坚定地向我走来,每一步都带着一种沉稳的气息。”
心理描写深度挖掘: 当事件本身不够丰富时,我会把重点放在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上。一个简单的决定,可以写出他在做这个决定时的内心挣扎、各种可能性在脑海中闪现、最终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选择的。哪怕是很小的细节,比如捡到一张纸条,也可以写出捡到时的犹豫、好奇、打开时的紧张、看到内容时的反应,以及后续的思考等等。

二、逻辑递进,层层深入:

让文章的结构更清晰,逻辑关系更紧密,自然也能增加字数。

开头和结尾的“缓冲带”: 写作初期,我会花更多笔墨来铺垫开头和总结结尾。比如,在写一篇记叙文时,开头不直接进入事件,而是先写一下当时的背景、自己的心情、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甚至可以稍微回忆一下与这件事相关的过往。结尾也是,不直接结束,而是会写一下事情对自己的启发、未来的展望,或者对某个情感的再次升华。
因果关系的详细阐述: 任何一个事件或结果,都可以深入挖掘其原因。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件事情的发生又导致了什么结果?每一个“为什么”和“导致了什么”都可以成为增加字数的好机会。比如写一次失败的尝试,可以详细写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操作失误,还可以是准备不足、心态问题等等,然后写失败带来的影响,以及从中学习到的经验。
总分总结构的应用: 在写议论文或者说明文的时候,我会更倾向于使用总分总结构。首先提出一个总观点,然后用几个分论点来支撑,每个分论点再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论证。这个“详细阐述”就是凑字数的好地方。

三、适时插入名人名言、诗词歌赋或典故:

这是一个比较“高级”的凑字数方法,如果运用得当,不仅能增加字数,还能提升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

名言警句的“巧用”: 在论述某个观点时,如果能找到一句恰当的名人名言,并且对这句名言进行一番解读和联系,就能大大增加文章的分量。比如写关于勤奋的文章,就可以引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然后分析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对我们学习的指导意义。
古诗词的“点缀”: 在写景、抒情或者议论时,如果能恰当地引用一句古诗词,不仅能增加美感,也能让文字显得更厚重。比如写秋天,可以引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然后可以接着描写秋天的景色,与诗句呼应。
典故的“借鉴”: 了解一些历史典故或者成语,在适当的时候引用,能够让文章显得更有底蕴。比如讲一个关于坚持的故事,可以引用“愚公移山”的典故,然后引申出坚持的重要性。

四、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使用本身就能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能有效地增加字数。

排比句的“堆砌”: 当需要强调某个事物或观点时,我会运用排比句。比如形容一个人的优秀,可以写“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多才多艺;他不仅在学校是佼佼者,而且在社会实践中也表现出色;他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领导潜力。” 这样连续的几个句子,视觉上就能拉开距离。
比喻的“延伸”: 看到一个事物,我会努力思考它能和什么东西类比,并且把这个比喻写得更详细。比如写一个人的热情,可以比喻成阳光,“他的热情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身边的人,驱散了心中的阴霾,让大家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甚至可以进一步延伸这个比喻,写阳光如何照亮了大地,温暖了万物。
拟人化的“赋予生命”: 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情感和行为,也能让文字更加丰富。比如写一棵树,“那棵老树伸展着它苍劲的枝干,仿佛在向天空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它的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低语着岁月的秘密;它的根深深地扎进泥土,像是一位默默奉献的老人。”

五、重复强调与转述:

有时候,即使内容不够,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达到增加字数的目的。

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角度描述: 比如写一个“笑”,可以先写“他笑了”,然后写“他的笑容在脸上绽放”,再写“那是一个发自内心的,充满喜悦的笑容”。
事件的转述与概括: 在叙述完一个具体事件后,可以再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事件的经过或者影响,然后再对此进行延伸。比如写了一段对话,之后可以写“总而言之,我们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最终达成了共识。”

六、“插入”与“过渡”的技巧:

在文章的连接处,巧妙地加入一些过渡性的语句或者小段落,也能起到拉长字数的作用。

过渡句的“填充”: 在两个段落之间,或者在一句话后面,加入一些具有连接作用的句子,比如“当然,这仅仅是故事的一个侧面。” 或者“在此之前,我们还经历了许多其他的尝试。”
“插入”相关知识或背景: 如果主题允许,可以适当地插入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历史信息或者理论知识,当然要注意不要跑题太远。

一些小小的“反思”:

虽然这些套路在当时为了完成任务很有效,但现在看来,它们毕竟是“技巧”而非“内容”。真正的好文章,是思想深刻、情感真挚、语言精炼的。过度依赖这些套路,可能会让文章显得空洞、冗长,缺乏灵魂。

所以,现在写作文,我会更注重内容的积累、思考的深度以及语言的锤炼,力求用充实的内容和真挚的情感来“长”出字数,而不是“凑”字数。但不得不说,那些为了凑字数而进行的“文字游戏”,也确实锻炼了我对语言的敏感度和组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不知道我的这些“套路”是否能让你会心一笑,或者给你一些灵感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作文的时候忘了,但为了凑3000字章节的时候用过。

这山,已经无法用大来形容它,巨大,庞大,伟大都是对它的羞辱和嘲弄。它高耸直入天际,孔武雄壮有力,像一头妄图要日天的巨兽。不!它不是单纯的想要和天空交配,而是想要贯穿这片天际,这片星空,在浩瀚无垠的广袤宇宙之间干出一个黑洞。任你沧海桑田斗转星换岁月变迁,它都岿然屹立着,冷漠的接受着脚下众生的崇拜赞叹。

user avatar

凑字数的精髓在于另起一行。

毕竟语文作文的800字数线是个“线”而不是点,所以只要控制得当,把句号前边那个字换到下一行去,就可以了。

我当初写作业的常用套路是这样的:

(题目)

毛宝放龟悬大印,

宋郊渡蚁占高魁。

世人尽说天高远,

谁识阴功暗里来。

说这么几句定场诗,诗中讲了两个古代小故事。在想当初,晋朝的将军毛宝……(解释一下这俩故事,引出要论述的事情)

且说……(这是正文,长篇大论)

这正是: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远报儿女,近在己身。

苍天有眼,报应分明。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user avatar

字数憋不出来的时候就学习古龙和温瑞安。

直到学习了余秋雨。

user avatar

颠沛流离孔夫子,

任性做梦宋庄周。

卧薪尝胆越勾践,

忍辱负重司马迁。

把酒东篱陶渊明,

梅妻鹤子林和靖。

明月天山李太白,

茅屋秋风杜工部。

一蓑烟雨苏东坡,

独上西楼李清照,

气壮山河岳武穆,

将军百战辛弃疾,

临安小雨陆放翁,

谈狐说鬼蒲松龄,

身败名裂汪精卫,

毅然回国钱学森。

水稻富国袁院士,

泪眼模糊丛飞名。

一颗童心泰戈尔,

绝地硬汉海明威。

改变世界乔布斯,

苦难锻炼朴槿惠。

真理而死苏格拉底,

如橼大笔罗曼罗兰。

艺术献身梵高先生,

终获金人莱昂纳多。

你看,绝招交出来了。。。

本人对这些名人非常敬重,然而作文的套路大体就是这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