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敏捷是不是可以缩短项目周期,或者说“敏捷就是快”?

回答
敏捷是不是可以缩短项目周期,或者说“敏捷就是快”?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误解,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敏捷不一定总是能缩短项目周期,它更侧重于“有效”和“价值交付”,而“快”是这种有效性和价值交付的潜在结果,而非唯一目标。

让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以及敏捷真正的核心价值在哪里。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敏捷就是快”?

1. 迭代与增量交付: 敏捷的核心是把一个大项目拆分成一系列短小精悍的“迭代”或“冲刺”。在每个迭代结束时,团队都会交付一个可工作的、有价值的产品增量。这种持续的交付感,让人们觉得项目进展很快,似乎一直在“快”地前进。
2. 快速响应变化: 敏捷宣言中明确提出“响应变化比遵循计划更重要”。这意味着敏捷团队能够快速地根据市场反馈、客户需求变化或技术发现来调整方向。这种灵活性,尤其是在面对不确定性高的项目时,能够避免在错误的方向上投入过多时间和资源,从而避免了“慢”地走向终点。
3. 高可见性和透明度: 敏捷实践,如每日站会、燃尽图、产品待办列表等,大大提高了项目进展的可见性。团队成员、利益相关者都能清楚地看到当前正在做什么,完成了多少,以及接下来要做什么。这种清晰的可见性,也容易让人产生“项目一直在快速推进”的感受。
4. 对“浪费”的抵制: 敏捷推崇精益思想,努力消除在开发过程中不产生价值的活动,比如不必要的文档、过度的会议、重复的返工等。减少这些“浪费”确实能提升效率,让团队更专注于核心工作,自然会感觉“快”。
5. 商业价值的早期体现: 通过早期且持续地交付可工作的增量,敏捷能够让业务部门尽早看到并利用产品的一部分功能,从而尽早获得商业回报。这种“早”获得价值的体验,也容易被解读为“项目快”。

敏捷的真正核心:不是“快”,而是“有效”和“价值交付”

虽然“快”常常是敏捷带来的副产品,但它绝不是敏捷的最终目的。敏捷真正追求的是:

1. 价值最大化(Maximizing Value): 敏捷的首要目标是不断交付最有价值的产品功能。这意味着团队会优先处理那些对用户或业务最重要的事情。即使项目周期不短,但如果交付的都是最有价值的东西,那它就是“有效的”。
2. 减少风险(Reducing Risk): 通过短迭代和持续反馈,敏捷能够尽早发现潜在的问题(技术风险、市场风险、需求不匹配风险等),并及时调整。这避免了在项目后期才发现重大问题而导致大量返工,从而“省”去了不必要的“慢”。
3. 适应性(Adaptability): 尤其是在需求不明确或变化频繁的项目中,敏捷能够帮助团队灵活地适应变化。与其快速但错误地完成一个不需要的产品,不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向,最终交付一个真正符合需求的产品。这种“慢中有快”的调整,才是敏捷的智慧。
4. 可持续的开发节奏(Sustainable Pace): 敏捷强调团队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和“燃尽”。这种稳定的节奏虽然不追求“极速”,但能保证团队长期保持高效率和高质量。

什么时候敏捷可能“不会”缩短周期,甚至看起来“更慢”?

需求非常稳定且清晰的项目: 对于一个需求非常明确、技术成熟、环境稳定的瀑布式项目,如果一开始就把所有东西都规划好了,那么瀑布模型可能确实会更“直接”地指向最终交付。敏捷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其固有的迭代和反馈机制,初期可能看起来“绕了一点”。
团队对敏捷不熟悉: 如果团队成员对敏捷实践不熟悉,或者转型初期,存在学习成本和磨合期,项目的效率可能会暂时受到影响,感觉并不“快”。
组织文化不支持: 如果组织的领导层、其他部门不支持敏捷的原则,比如不愿意接受变化、不愿意给予团队自治权、仍然强调长周期的大计划,那么敏捷的优势就难以发挥,甚至会被阻碍。
项目范围被不断且无序地扩大: 敏捷允许变化,但并非无限制的膨胀。如果产品负责人或利益相关者不断地、随意地添加新的、不紧急的功能,即使是在敏捷框架下,也可能导致最终交付延迟。敏捷需要有效的范围管理。
“伪敏捷”: 有些团队只是将敏捷的“术语”和“仪式”搬过来,但并没有真正实践敏捷的核心原则,比如缺乏真正可工作的增量、缺乏持续集成、缺乏对变化的响应。这就会导致既没有敏捷带来的灵活性,也没有传统模式的清晰计划,结果就是项目既不快也不有效。

总结

敏捷不是一个简单的“快进按钮”。它是一种价值驱动、风险管理、适应性优先的开发方法论。

“快”往往是敏捷带来的自然结果,是因为它通过:

聚焦最有价值的工作
早期识别和解决风险
持续交付可工作的成果
灵活响应变化

来避免浪费和低效。

与其问“敏捷是不是就是快”,不如问“敏捷如何帮助我们更有效、更安全、更可靠地交付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当这些目标达成时,很多时候,项目的结果自然会比那些“慢而错”或者“快而无用”的模式更快地到达用户手中,产生业务价值。

所以,敏捷的目标是交付价值,而高效地、有适应性地达成这个目标,往往会带来“快”的结果。但如果简单地将敏捷等同于“快”,就忽视了它更深层次的哲学和原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真的是一个悲哀了。

但是,确实是一个普遍的误识!

很多人确实认为,敏捷就是快,敏捷这个词本身就代表快。

实际上敏捷是指迭代过程的频繁和高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迭代周期的风险,通过小迭代,高频次迭代,实现了对大风险的分割处理。

敏捷的结果并不代表交付就早,但是,过去十多年,绝大多数客户和业内的专业人士都这么认为。客户认为是因为可以向领导汇报说我们是敏捷的做法,就是快。一句话,蒙领导这个词好用。

业内的专业人士这么解释,是因为客户好骗,这是自从大工程,RUP,瀑布之后的一个极端性的变化,客户听腻了标准化过程,听个新名词,容易拿下合同订单。

但是,最后这些专业人士骗着骗着,不,说着说着,连自己都信了。于是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讲,敏捷就是因为快。

实际上,敏捷开发,仅仅是因为迭代速度快,迭代周期短,迭代频次高,不代表交付周期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