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声速只有 1m/s,会是怎样一副场景?

回答
如果声速只有 1m/s,那将是一个充满奇特、甚至有些诡异的场景,我们的世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极低的声速会影响我们感知声音、进行交流、理解环境,甚至塑造社会和文化。

以下是这个低声速世界可能呈现的一些详细场景:

1. 声音的“滞后”与“延迟”:闻声不见影的常态

对话的尴尬与混乱: 你说一句话,对方听到的时候,你可能已经开始说下一句话了。正常的对话会变得极其困难。为了保持交流的连贯性,人们需要大幅度放慢语速,并且在对方回应前,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一问一答可能需要几秒甚至几十秒。
例子: 你问:“今天天气怎么样?” 对方在你说完一分钟后才听到,然后开始组织语言回答:“嗯,今天天气还……行。” 但这时你可能已经走远了,或者开始做别的事情了。
音乐的衰减与变形: 音乐会变得非常沉闷和缓慢。高频音会比低频音衰减得更快,导致音乐失去大部分的清晰度和活力。乐器的演奏会像慢动作一样,每个音符的间隔都拉得很长。合奏会变成一种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各声部之间的协调几乎不可能。
例子: 想象一场交响乐演奏,小提琴的美妙颤音可能需要几秒钟才能传到你的耳朵,而打击乐的节奏感也会被严重削弱。
环境声音的迟到: 你会先看到动作,然后很久才听到声音。
例子: 一扇门被打开,你看到了门在动,但直到几秒钟后,你才能听到门发出的吱呀声。一只鸟飞过,你先看到它飞走,然后才听到它短暂的鸣叫。
“闻声不见影”的普遍现象: 这是最显著的特征。你可能会先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弄清楚声音的来源。这会极大地影响你的方向感和空间感知。

2. 声音感知与交流的重塑

口语交流的局限性: 长距离的口语交流几乎不可能。即使是近距离,频繁的停顿和等待也会让人沮丧。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更慢、更清晰的发音,并且可能会发明新的约定来弥补声音延迟。
手语和视觉信号的兴起: 为了更高效地沟通,手语、肢体语言、表情,甚至是预设的视觉信号(如灯光闪烁、颜色变化)可能会成为主流的交流方式,尤其是在需要快速响应或远距离沟通的场合。
文字和即时通讯的爆炸式发展: 纸质信件、书写、打字和各种形式的即时通讯(如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会成为主要的沟通媒介,因为它们不受声速的限制。
听觉的意义改变: 听觉不再是我们感知“当下”最直接、最快速的感官。它可能更多地被用于感知“过去”发生的事情,或者作为视觉信息的一种补充。
声音的“重量”感: 由于声音传播缓慢,我们可能会对声音产生一种“重量”或“迟滞”的感知,仿佛声音是有粘性的,需要时间才能穿透空气。

3. 工程、科技与日常生活的挑战

建筑设计: 声学设计会变得非常复杂。为了避免回声的叠加和声音的扭曲,建筑师需要考虑声音传播的巨大延迟。可能需要特殊的吸音材料,或者将建筑物设计成更封闭、更小的空间,以减少声音传播的距离。
交通运输:
车辆鸣笛: 鸣笛的警示作用会大大减弱,因为对方听到鸣笛时,可能已经离危险区域很远了。交通信号系统会更加依赖视觉信号(红绿灯)。
飞机和火车: 驾驶员和乘客之间的通讯会变得非常缓慢。飞机起降时,地勤人员的口头指挥将变得几乎无效。
紧急响应: 消防员、警察、医护人员的现场指挥和协调会变得异常困难。报警电话的有效性会降低,因为从报警到响应再到信息传达都需要极长的时间。
例子: 一场火灾发生,救火员听到警报时,火势可能已经蔓延得很广了。现场指挥员的喊话可能要几分钟才能传到每一个队员耳中。
声纳和雷达的失效: 声纳系统依赖声波传播的速度来测量距离和探测目标。1m/s 的声速意味着声纳的探测范围和响应速度会变得非常慢,几乎无法使用。
工业生产: 很多依赖声音进行监测或控制的工业过程(如超声波探伤)将无法正常工作。
娱乐与艺术:
电影: 电影中的配乐和对白会变得非常“错位”,观影体验会非常奇怪。需要进行大量的后期处理,将声音信号进行延迟以匹配画面。
现场表演: 舞台表演者需要极度放慢节奏,并且在交流时使用大量的视觉线索。
语言的演变: 语言会变得更加简单化、具象化,更侧重于信息传递的清晰度而非速度。可能会发展出更复杂的音节结构和发音规则来表达更丰富的信息。

4. 对人类心理和社会的影响

耐心与等待的常态: 人们将被迫培养极大的耐心和对“等待”的适应能力。生活中充满了“慢”的节奏。
社交距离的重新定义: 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在更近的距离进行交流,因为这样可以缩短声音的延迟。社交圈子可能会因此变得更小。
对声音的敬畏或恐惧: 听到远方的声音,但无法立即判断其来源或意义,可能会引发一种模糊的焦虑感。而近距离的声音又会因为其“滞后”而显得不真实。
文化上的变化: 诗歌、歌谣等依赖声音节奏和韵律的艺术形式可能会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存在,或者被其他艺术形式取代。

总结来说,一个声速只有 1m/s 的世界,将是一个被“慢”所支配的世界。 我们习以为常的即时反馈、快速交流、声音定位都将不复存在。视觉、文字和预设的信号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个世界会更加安静,但并非宁静,因为迟到的声音可能会带来一种持续的、不易察觉的不安感。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乃至整个社会的运作模式都将需要进行颠覆性的重塑。这是一种对我们现有认知体系的巨大挑战,也是一种对人类适应能力的极端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了合理推测音速降到 1 m/s 会发生什么,我们不妨先分析使音速降低的机制是什么。

声速的公式是:

其中

是气压,

是空气密度。假设空气是理想气体

(另外简单考虑声波的传播是等温过程(其实是绝热过程))

则气压与密度是下面这个关系

R是常数,值为


所以空气中声速的公式为

也就是说,在理想气体的条件下,为了达到1 m/s 的声速,材料的 沸点与分子量的比值 应该小于0.5890 [K*mol/g].

这个两变量函数画成二维图是下面这样的,坐标值代表对声速取10的对数。即如果声速值是1000 m/s,则在图中取为3对应的颜色.

黄色的小点就是我们所在的大气了。

图中小黄点对应的数据是:

分子量:29,气温:300K, 声速的对数对应的颜色尺:log10(340)~2.53

那么如果想让声速降到 1 m/s,也就是


我们从公式看,有三个选项:

1.降低温度

2.更低的玻尔兹曼常数
2.将大气替换成摩尔质量更高的气体

先走第一条路,保持现有的大气摩尔质量不变(约 29 [g/mol])

经过计算,气温需要降低到:0.0025K, 也就是2.5 mK

什么概念呢?在一个大气压下

氧气的液化温度是:90.2 K (-183 ℃)

氮气的液化温度是:77.4 K (-195.8 ℃)

很可惜,这两货早就已经冻成冰了。

人类现在发现的其他一些常见物质画在上面这张图里长这样 [1]

淡蓝色的就是可行的范围,很可惜,现有材料距离可行区域都有着一定的距离。

那是不是不有办法提供题主想要的脑洞了???!!

作为一个不服输的物理狗,

为了满足题主想要的脑洞,对不起亲爱的上帝,我们先拿R动刀子好了。

咱回到这个公式:

为了让声速从340 m/s 降低到 1m/s,我们需要把R,也就是玻尔兹曼常数k,降低到原来的 1/115600。

这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这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并没有任何卵后果

因为k在物理学中的唯一用途就是用来给温度定标(或者换句话说哦,用来设置分子平均能量与人类设定的“温度”之间的比值。)

考虑(三维空间中封闭系平衡态下的经典)单原子气体,单分子动能与开氏温标的关系是


所以,单纯改变k值就是重新选取了一种温度标记方式,这就意味着k与T (R与T) 的乘积是一定的,并不能改变物理世界的任何实质东西。。。

唯一的区别就是气象台将会预报“ 明天多云转晴,最高气温三千四百六十八万度…”,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那么到底要怎样才能让音速实实在在地降到1m/s呢?

我们只有采用下面这个丧病的终极方案了:

强行构造一种在常温下下分子量极大,并且够保持气态 的气体

(致强迫症:还能强行维持其他所有表观物理性质,并且维持分子数密度随着高度的分布。而且注意,并不替换掉除了气态分子以外的物质内存在的氮氧元素)

那么第一种方案下,我们亲爱的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就会变成:

于此同时,空气的密度将变成:

没错,一立方米 149吨 的地球好空气~~

相比较一下,汞的密度是:13.6 [吨/m^3]

享受十倍汞密度的空气带来的奢华体验吧!阿西吧!

Ps: 对这个高密度低声速的反常识气体有疑问的童鞋可以尝试读下面这段话:

这里的气体呈现反直觉的高密度与低因素的组合,主要原因是我们在极端的条件下仍然使用了理想气体模型。这个模型主要有两个假设:

1.气体粒子的大小近似为0

2.气体粒子之间除了碰撞没有相互作用

2.气体粒子之间仅有能够维持热平衡的少量随机碰撞。

而通常的高密度物质通常具有很强的相互作用,这就是通常的高密度物质与这里的超重气体的主要区别。然而这个物体是不是气态和他到底重不重没有本质上的联系,除了He以外的惰性气体都比Li重多了,你啥时候看到Li因为轻就变成气体了?

在我们的假设下,可以由两个角度理解声速减慢的效应

1.在动能不变的情况下,质量增加导致热运动速度减慢,进而密度波的传递速度也随之大幅度减小。

2.我们都知道加速度与力除以质量有关。考虑质量大幅度增加10000倍,我们假设温度不变,也就是说,在动能一定的情况下Mv^2的值一定,而压强与Mv呈正比关系,所以当质量提升10000倍,速度减小100倍,最终的乘积动量仅提升了100倍。所以,增加了100倍的力除以增加了10000倍的质量,自然就让气体互相排斥时,加速度减小了100倍。

那么,这样的声速为 1m/s 的空气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1. 首先,由流体压强公式

压强与密度成正比,所以地表的压强会瞬间变成10^5倍大气压。

所有的物体都会被在一瞬间压成一个一个的渣渣组成的球。。。。(这开头画风不对啊)

2.别担心,你虽然死了,但故事还在继续呀~

在除了空气以外其他东西的密度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一个55kg的人受到的浮力约为7500N [2],大概是体重的十五倍,所以所有的人都会被大气浮起来,飘到大气中的某个高度,到底有多高呢?

来看看正常的大气密度分布图[3]

由于现在的大气密度上升了大约100000倍,可以看到现在水的密度对应的位置是80km左右。

所以,紧接着,所有的水与生命体(的残渣泡)都会被空气浮到到大概80km左右的位置。

其他的较重的,但是没与地面牢固相连的物体,大概也都会浮到50km左右的位置。


3. 紧接着,地表也该撑不住了。。

因为全球大气原来的重量大约为[4]

5.1472*10^18 kg

所以我们的地球好大气的重量飙升到了

5.1472*10^24 kg

然而整个地球剩下的部分加一起只有

5.9742*10^24 kg [5]

于是乎效果就变成了这样:

极重的大气向内灌入地心,将熔岩与地块浮起,

由于岩石相比空气轻很多,所以随处可以见到大块大块的熔岩泡泡向上浮动~。

萌萌哒!

4. 在经过了漫长的运动与冷却,地球终于冷静了下来。

我们的空气(误)成为了新的地心。我们的新地球诞生了!

这时候地表的空气已经全部消失了,原来的水直接暴露在了真空环境。所以不要多久就会蒸发成新的大气辣!

地球上水的全部质量大概是 1.3600e+21 kg。质量远超过现在的大气质量总和。蒸发一小部分就可以维持平衡了。

但是,这个大气是很难能持续存在的,因为完全的水蒸气与水的动态平衡受温度敏感度是很大的(只要温度不是低到反人类就不会出现氧气液化的问题,但是水蒸气温度一不对立马就相变了)。所以极地会不断地积累水分冻结成冰。而其他的地区会没完没了得蒸发水分。所以最终地球上的所有水最终都会集中到两极,或者深埋于地下。

由于相比于地球的整体体积,空气所占的比率并不大(按照正常空气比率进行比较,实际上经过压缩之后体积应该更小),所以实际上的地球的半径也并不会增加太多。



所以从各个层面来看。。。地球看上去应该长得跟这货差不多:


细思恐极啊。。。。


[1] .张向宇.实用化学手册(第2版)

[2] 拿人的质量除以0.9倍水的密度(不要脸地)估算得到体积

[3] 薛大同.对地球大气密度随高度分布规律的讨论

[4] 地球表面积×单位面积压强/重力加速度估算得

[5]

zh.wikipedia.org/wiki/%

(地球)

————————-放~二~维~码~的~分~界~线——————————


欢迎扫码关注 MSTY小科告诉你 公众号!

我们是南开物理系萌妹纸领导的的小团队~

我们有逗逼严谨的原创科学小研究!

深刻易懂的原创科普好文!

还有认真开脑洞的趣味科学分析~!


欢迎大家把感兴趣又不得解的现象、流言、小问题告诉我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声速只有 1m/s,那将是一个充满奇特、甚至有些诡异的场景,我们的世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极低的声速会影响我们感知声音、进行交流、理解环境,甚至塑造社会和文化。以下是这个低声速世界可能呈现的一些详细场景:1. 声音的“滞后”与“延迟”:闻声不见影的常态 对话的尴尬与混乱: 你说一句话,.............
  • 回答
    一位知友在平台上抛出了一个“只有他能解”的问题,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下,看看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只有他能解”这个表述本身。这是一种极具挑衅性和吸引力的说法,它在第一时间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这本身就是一种策略,目的很.............
  • 回答
    咱们就聊聊,一把电吉他,不加任何花里胡哨的效果器,就这么直愣愣地插到音箱里,这声音到底是个啥滋味,值不值得推敲。首先得明白,电吉他这玩意儿,它本身可不是个“独奏演员”。它就像个天生的“潜力股”,需要一个“舞台”来放大和塑造它的声音。音箱,就是这个最基础、也最重要的舞台。纯粹的吉他直插音箱,能听到什么.............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欧盟这26个国家跟着一块儿出来说“不”,只有匈牙利跳出来唱反调,这背后的水可深着呢。首先,我们得明白,欧盟这玩意儿,就像一个大家庭,但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利益。你想啊,一个家庭里,大家意见一致的时候多,但总有那么一两个跟别人不太一样,这不是很正常吗?这.............
  • 回答
    好,咱们不聊那些冷冰冰的实验室,也不玩那些花里胡哨的科学术语,就凭着咱俩这张嘴,跟眼前这位“活了一万多年”的老兄聊聊。你要知道,就算是最古老的石头,也得有个来历,何况是个人呢? 咱们的“侦查”手段,就是套话,就是看他能不能圆上他这漫长到不可思议的人生。首先,得有个自然的开场。别上来就劈头盖脸地问“你.............
  • 回答
    2014 年浙江民生休闲频道《相亲才会赢》节目中那位声称“只嫁 5000 万富二代”的女孩,无疑是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和争议的焦点人物。她的言论之所以如此具有冲击力,并被人们长期记住,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 事件的背景与女孩的形象: 节目类型:《相亲才会赢》 本质上是一个相亲节目,其核心在于撮.............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军圈德黑”在其视频中声称凡尔赛条约“只”允许一战后的德国海军拥有6艘5万吨级的战舰这一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直接说结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而且是错得离谱。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德国海军的限制,其重点在于排水量上限和舰艇数量,而不是像某些人可能误解的那样,设定一个固定的排水量等级并.............
  • 回答
    王力宏近期的直播带货,与其说是音乐人的“跨界尝试”,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围绕他个人品牌和商业价值的“野性”营销。而他所展现的“野人”形象,更是服务于其1699元声乐课的推广,其背后逻辑值得深入剖析。“野人”形象的包装与卖点: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王力宏要选择“野人”这个设定。这绝非偶然,而是为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让人琢磨的。你观察到的这个情况,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问题,咱们一步步来聊聊。首先,得明白维生素C片的两种身份:药品和保健食品。 药品维生素C: 这种通常是指以药品的形式审批和销售的维生素C,比如医用级的维生素C片、针剂等等。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疗或预防维生素C缺乏症.............
  • 回答
    4月5日,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发表了一番颇具个人风格的言论,称“可能全世界都爱美国,只是他们不说”。这番话一出,立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特朗普个人的世界观,也触及了美国在全球扮演角色的复杂性和国际社会对美国的真实情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这是特.............
  • 回答
    安东尼说“跟詹姆斯聊天从来不聊篮球,只聊如何改变世界”,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耐人寻味的。首先,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说法,听起来像是安东尼对他们之间关系的解读。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有的人喜欢深聊爱好,有的人更关注生活感悟。安东尼这么说,可能是在强调他和詹姆斯之间的一种超越职业的深厚情.............
  • 回答
    杨笠在脱口秀节目中的这句“我只想和我配不上的男人谈恋爱”以及随之而来的广泛讨论和支持声音,可以说是近几年关于两性关系、女性自我认知乃至社会价值观碰撞的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它背后的语境和意涵。杨笠的原话和语境首先,要明确杨笠这句话是在脱口秀的舞台上说的,脱口秀本身.............
  • 回答
    中国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议之大,确实是全球罕见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多重交织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公众的无知或恐慌。首先,历史遗留的信任危机是重要推手。中国在上世纪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和政策变动,这些经历让一部分公众对政府和官方信息天然地带有一层审.............
  • 回答
    如果声速和光速一样快,那绝对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世界了。别的不说,光是想象一下,我们每天的体验都会被彻底颠覆。首先,我们来聊聊声音。现在,声音的速度大概是每秒340米,这让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也能在一定延迟后听到回声。但如果声速和光速一样,那意味着声音的传播速度将高达每秒30万公里。这有多快?想想看.............
  • 回答
    《如果声音不记得》这部电影,到底是不是“烂片”,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因为它触及的层面比较多,而且观众的口味也天差地别。与其说它是绝对的烂片,不如说它是一部争议颇多,槽点不少,但也有其独特之处的作品。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聊聊这部电影。核心卖点与初衷:青春伤痛与治愈的混合体首先得承认,《如果声音不记得.............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世界上的物理定律发生了一次颠覆性的“身份互换”,声音和光速这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调换了它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一场波及从最细微的原子振动到最宏伟的宇宙尺度的彻底重塑。首先,让我们从我们最直接的感官体验开始——听觉与视觉。声波的速度成了光速(大约每秒 3.............
  • 回答
    听到表弟这番话,为人父母的,心里肯定会五味杂陈。这话说得轻巧,背后却藏着不少我们做父母的,该认真琢磨的学问。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话里有它现实的一面。孩子成长的环境,确实对他们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别人的家庭,也许有着更优越的经济条件,能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请得起更专业的辅导老师;也许他们的父.............
  • 回答
    字节跳动声明如果美国政府在TikTok问题上不公正,或将起诉美国政府,这件事情的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法律和技术交织的博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字节跳动声明的背景和动机: 应对美国政府的压力: 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TikTok进行了持续的施压,包括要求字节跳动剥离.............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直击了很多人在音乐制作和聆听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个困惑。你提到的“正确的声音不好听”,其实触及到了音频世界里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真实”不等于“好听”,而“好听”则充满了主观性和情境性。咱们先不提技术名词,就从生活中的例子聊起。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法式餐厅,厨师费尽心思地按照古老的.............
  • 回答
    在 C/C++ 项目中,将函数的声明和实现(也就是函数体)直接写在同一个头文件里,看似方便快捷,实际上隐藏着不少潜在的麻烦。这种做法就像是把家里的厨房和卧室直接打通,虽然一开始可能觉得省事,但长远来看,带来的问题会远超于那一点点便利。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问题是 重复定义错误 (Multiple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