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只要靠政府补贴和减税的产业骗补和骗税是没法避免的,这点高新领域尤甚。
我以前说过国内很多地方政府搞的高新政策宣讲会、高新企业交流会都是老财去参加的,为的就是打听有什么扶持政策可以捞,然后回去把公司和财务账按照政策要求进行包装,制作成申请资料,只要审核通过就能享受相应的补助。
对地方政府的具体申请资料审核部门而言,他们根本搞不懂具体的高新领域,很多只要有专利(也不管是不是买来的)、公司人员学历高(有海龟更好)、硬指标对得上,外加财务账做得规范就给了(他们能看懂的也就财务账了),这就导致大量专利交易和财务包装,实际上有心人用非常低廉且无成效的东西拿走了国家扶持金。
另外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大鱼装小鱼,吃小鱼的饲料”,国家有很多资金扶持和免税政策是正对从事高新技术或关键领域的中小企业,有严格的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限额,但很多大企业为了拿这点钱,就成立皮包公司,划一点业务和专利过去,然后通过财务包装吃下这部分政策,从而挤占中小企业份额,甚至最需要政策扶持、真正钻研科技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可靠的老财为他们记账包装资料反而享受不到政策。不少大公司喜欢到处成立一堆皮包公司就是这个原因,他们能够几乎0成本、毫无法律风险地降低了整体税负率,使企业之间的贫富差距再度拉大。17年以前厦门地区甚至不需要有专利,自己编造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项目就可以拿到补助,后来这个问题严重到一度导致厦门驳回了一批当年申请的高新企业,作假成本太低!
这时候有些同学会问,如果审核部门的负责人是工科博士不就可以卡关了吗?
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用处,哪怕你是名校博士,你也就懂自己那一块,拿杭州举例,一个市级的科技局,要负责当地几千家企业、每年上百种项目申请、上万份五花八门的包装资料,而他们科室只有5个人,你觉得你能懂所有领域吗?你就算懂所有领域你一个人看得过来?并给每个企业申报的资料做详细的评价?这觉要不要睡了?实际上人家还是按时下班的公务员,所以现实情况变成了,人家只审核资料格式和硬性的数字指标(比如硕士人数、专利数量、营业收入、资产规模等等,这些直接可以在网申资料上通过系统卡关),然后发给财政局,财政局就看看你缺不缺审计报告,手续、格式、材料只要面上过得去,就可以通过了,具体项目真的怎么样就是鬼知道。
还有别以为搞项目包装的和来申请扶持的都是些普通混子,很多title都是xxx专家、xxx学者、xxx海外科学家,他们的名气可能比你们导师还要响,这些人搞的东西你有底气否决吗?就像这个武汉弘芯百亿的项目,领导都要去剪彩,难道没有经过海精算的专家们评审吗?现实就是作为知识分子你只要有title+有项目+胆子大真有黄金可以路上捡,至于知识分子的脸面和情怀,在这个时代,在钱面前算得了什么呢。
年年都说要加强把关,结果能把到哪里呢?无非是继续在申请材料格式和某些硬指标上作文章,更加严格更奇葩的财务帐表格式,这个事情搞到最后公司的老财和财政局的老财都很纳闷,明明是高新科技的事情怎么压力都到财务头上来了。
之前读了这两篇文章
我感觉大家以后看到这类项目新闻,只要项目不是落地西安或者成都,肯定是骗补贴,或者大型政绩工程,最后都会流产。
因为从项目方看,西安和成都是全国相关产业链和人才储备最丰富的城市,这类项目只有落户这两个城市才有足够的信息、技术和人才聚集,才是真正的市场化行为,是奔着长期挣钱做的。
比如,西安有三星、西安镁光、紫光国芯、西安兆芯这些既有全方位产业布局,还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高位排名,此外还有西工大西交大人才。
从落地方看,成都和西安的发改委、科技部门领导有足够的经验甄别相关项目可行性,并给予足够的政策和教育配套支持。
这类项目放在其他二线城市,他们的资金和项目管理优势并不比成都、西安突出,又没有产业和教育聚集效应,项目方图什么?这就很令人困惑。
放在一线城市研究补贴资金是够的,但是这些产业说到底是制造业,制造业需要大量技术工,这些人不可能高薪,也就不可能在一线城市高房价下生存。项目方如何保障人才长期不流失?这就很令人担忧。
建议大家读读他的原文和评论区回复。个人感觉第一篇文章就芯片产业布局的观点是高屋建瓴的,如果连区位选址都错了,后期发展自然不会怎么样。
用政策奖励来刺激的举国体制很容易造成骗补现象,这是一个痼疾。
表面上看这可以用事后追究骗补来作为一种威慑,但其实这个手段的尺度非常微妙,很不容易掌握。
很多战略上决定要用补贴政策刺激的方向,在政策颁布时都极端缺乏有专业知识的执行者,不得不依赖有限的、半专业甚至非专业的办事人来推进这个过程。
以不教民战也罢了,如过因为战事不顺还要拿不教民问罪,这在组织伦理上无法服众。
于是很难用事后成败来“反推罪责”。
如果仔细观察中国做事的基本策略框架,你会发现我们实际上是把早期的混乱做了一定宽容的。在早期允许百花齐放,允许犯错误。
现实不是童话,在瞻前顾后、畏手畏脚和出现大量错误和浪费之间,并没有所谓的“黄金分割点”,你做不到“既要又要”。或者换一个更准确的说法——你可以尽可能的努力避免这些问题,但你不能不接受“即使经过最大的努力,最后仍然不能阻止某些在一般大众在日常生活尺度觉得惊人的、荒谬的、天文数字的错误决策的产生和实施”的心理准备。
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达到14万亿美元,近100万亿人民币。一般群众很难想象在中国一个行业政策决策的尺度挪一毫米、改一个词、少写一个字是多大的窟窿。
对一个1000000亿的经济体,1个亿,10个亿,乃至100亿买一两句话的教训的事情,实非罕见。
这有个直观的类比——你们很可能自己就被爹妈念叨过——
“总是在外面吃,又贵、又不健康,你看你还拉肚子了吧?”“有公交不坐,你非要打车,你看你打车就等车来就等了半个小时,有这时间坐公交也到家了”。
为啥呢,因为你“浪费钱”。
你一顿饭一百多,从父母这个时代过来的人心理很难接受——我从自己种的菜地里拔颗菜炒一炒,又新鲜、又卫生,了不起算算油钱火钱也就五块钱,你到酒店点个上汤娃娃菜要tmd58块,造孽啊。你说要聊生意所以要请客,你生意又没谈成,完全打了水漂啊!太浪费了!
于是你改成顿顿在家吃了么?
同样的心态在老百姓看待政府决策的时候一样存在,而且数量级上放大成百上千倍。——我一年才赚几万,你这一弄就几个亿十几个亿(问题是,一个县都有上百万人,一人一百块就一个亿了),这不是天大的错误吗?
但实际上在政策层面,这些数字并没有一般看起来那么可怕——尤其是涉及到全国范围的、涉及到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跨度的决策,哪怕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一般人可能听都没听过的小计划、也常常牵涉几十上百亿的资金。
可能这听起来很刺激人,但几个亿人民币的损失,相对于这种一年进口额就达2.1万亿人民币(3000亿美元)的行业变革努力而言,实际上属于正常的试错成本,远远没有触及红线。
坦白点说,光是摸到“哪个班子比较靠谱、哪个小组有真实力、哪个机制能出成果”这种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技术成果的问题的实底,可能都需要上百亿人民币的基本成本。
是要总结经验教训,但不必大惊小怪。
也不要大叫“自由市场机制更有效率”。
首先,自由市场机制一样会有大量的试错成本——那些走错路的、晚一步的、运气不好的、或者干脆是ppt骗钱的参赛选手,一样灰飞烟灭了,它们灭失掉的财富总规模,未必比这几百亿几千亿人民币规模小。
只是理论上似乎这都是“富翁的钱”,“跟平头老百姓无关”,但首先,并不是只有有钱人才是股民;第二,恰恰是因为这种机制,导致财富分配中风险分担要素的比重变大,于是风险承担者分走了极大比例的利润。
其实那钱本可以是你的钱,只是被你回避风险的习惯让给了风险承担者,接着ta们拿着这些钱再去风险游戏里豪爽下注的时候,你不觉得和你还有关系而已,
作为对比,全民所有制国家依靠资源的国家垄断同样拿走了大部分的利润,然后再以国家财政公共投资的方式做同样规模的投资,你从伦理上会觉得这钱你还是有一份(而不像资本主义体系里认为“这就是别人的钱”),于是你会有一份额外的痛感。
最后达到的总效用一样、总成本一样,但“痛感”不一样。
但你再往这深处多想一步——资本主义的民众可以借由“这是别人的钱”享受无痛待遇,但是却也不能在项目成功之后去分享“这是我们的成果”的福利——因为失败固然“与你无关”,但对应的成功也只属于那些下了注的有钱人。
中国的高铁,中国的北斗,中国的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中国电网……并不是属于一家一家公司的成功,而是作为国有资产有承担国计民生使命的天然使命。
姑且我们算作这是势均力敌,彼此对称的吧。
真正的问题是,由一个中央计划者来策划一种精心设计的竞争,效率是不是会比纯自由市场无策划的竞争的效率低?
首先你们要注意一个细节——计划经济并不一定要指“给你做,就是你做了”这种模式,它还存在一个“指定体制内外数家机构彼此竞争”的“计划竞争”模式。
以前人们一贯认为计划经济的优势是可以有效的消灭市场竞争带来的输家投入打水漂问题——“我只要一家做研发,就不存在输家了”,“我只要一家做生产,就不存在恶性竞争了”。
这是对计划经济的狭隘理解,
计划经济完全可以计划竞争。设计必要的竞争机制,尤其是引入体制外的竞争者来增强效率驱动,同样可以是计划经济的手段,并没有任何原则性的理论障碍妨碍这种计划经济的实践。
现在问题来了——受到规划的竞争,是否肯定会比“纯自由竞争”效率更低?出成果更慢?冗余投入更多?
答案是显然的——显然,这种赌博的胜率至少不会是百分之零。一定会有某些情况下人类规划的竞争比纯自由竞争更有效率。
如果这胜率可以达到一半一半,那么受控竞争模式就在总体上并不弱于自然竞争模式。
但如果我们关于“判断什么样的事情适合使用受控竞争模式”的知识和经验可以随着时间积累而提高呢?
即使我的全部胜率只有三成,但我知道哪三成赌局我比较会赢,这总体的胜负会如何?
其实这里就是中国现在的体制的优势所在——美国的体制存在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限定规则,信奉纯自由竞争总是比受控竞争有效。
但中国则认为这事得两说——有的好,有的不好。至于哪些好哪些不好,摸着石头过河,慢慢研究慢慢学。
但是“有时候受控竞争更好”这个认定是已经被牢牢的竖立起来了的,因为的确存在两弹一星、高铁、北斗、J20……这些实实在在的成功案例。
中国处在一个既不迷信计划经济绝对比市场经济好、也不迷信自由竞争一定比计划经济好的状态,并且已经把目光转向了在实践中寻找和磨练识别尺度界限的理论和经验。
并且中国的决策机制、社会所有制形式……都在不断的为这个治理模式做更深的适配。
这才是现在两种制度竞争的真正前线。
既然中国选择了这条道路,那么类似武汉弘芯这样的问题就自然会被视为需要管理和改进的正常失败。
注意,“正常失败”这并不意味着不要去干预、总结和防范,很显然这并不是中国现在的做事风格——尽管饱受吐槽,但客观上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人类历史上修补政策漏洞最快的政治实体之一,可能仅有明治维新之日本、建国初期之美国可以媲美。尤其是其修补政策漏洞的决策链路之短,到了其他国家觉得难以接受的程度。
所谓“正常失败”,是指这种失败会被看作战术问题,而不是战略问题。
一场大战里面有侦察连受到了惨痛损失,检讨会是要开的,但绝不会因此就觉得应该撤军或者投降。
难道指望一个侦察连都不受损的打赢一场战役吗?
情绪可以理解,但是大家也不要听风就是雨。
个人这两年也参与了某个很不起眼但属于卡脖子的芯片部件的筹划建设工作。在好几个省市都和当地的企业和官方部门洽淡过,不过到现在还没有成功立项。把个人的一些感受给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1、目前国有资金普遍管理很严,不会轻易流向企业和和个人。
2、企业包装芯片项目,核心还是拿地皮、炒地皮。随着住宅和商业用地审批越来越紧,企业转战科技项目,联合高校、研究所,包装高科技项目,建设所谓的科技产业园,从而拿到地皮。然后建商业楼、出租或转售,或炒作周边房价。
3、各地也比较难。明显新一轮产业布局中,北上广深已然走在前面,纷纷都是各种先进制造,具体就是电子、芯片、软件、通讯、航空、物联网、新材料等等,都是体现目前我们认为的代表未来科技的方向。没有哪个省市甘愿自己落后,都在想方设法搞一些新的高科技项目。这就是所谓的第二驾马车,经济的第二个发动机。出发点都是希望发展本地经济,至少是留住部分本地人才和资金。同时也希望本地民间资本参与,做大蛋糕。于是,群魔乱舞、参差不齐、鱼龙混珠。
(一般是需要项目发起方找到合作单位,最好是知名的高校、研究所,知名的企业,然后民间投资方。这些都谈好了,然后在当地落地,当地行政部门当然高兴,可以创建就业,将来没准还能增加税收,于是然后就批地,或者在已有的科技产业园给分配一些空间场所。如果到不了批地这一步,一切都是白搭。批地和给场所也要项目方出钱购买。除非是特别符合当地的项目,可以优惠供地或提供场所。即使批了地给了场所,如果民间资金没有按照时间节点把资金到位,地和场所也有可能收回或者说回购。当然,项目按步就班进行了,比如一期完成了,然后二期资金不到位了,这个时候地和场所产权就有点麻烦了)
具体到弘芯这个项目,也跑不了123条。
总之,大家记住:现在国有资产流向个人和企业是很难的。行政方能够提供最大的资源还是批地。即使有一些官方背景的基金,也是要入股的。民间资本群魔乱舞,平头百姓谨慎参与就是了。比如哪天有个新成立的企业或项目要高薪挖你去,你自己留点心,凡芯片设计制造企业发展太快,突飞猛进,都不是什么好事。购买周边的地产什么的也要当心。参与投资的更要小心,血本无归分分钟的事。
其实上钩的地方部门、企业、个人也没有那么多。很多项目只是忽悠得大,最后未必有多少人参与,或者真能搞到多少钱、多少地。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论它搞什么项目,只要他们把钱搞过来,真买来光刻机等这些设备,对于全国人民来讲,也不算亏。光刻机抵债转卖无非是倒一次手,国内还有专门翻修光刻机呢,增加国内光刻机的保有量总归不是坏事。
没什么大不了的。资本游戏而矣。钱转来转去只要还在国内就行。当年荷兰人还玩郁金香呢。
我一说光刻机难造,马上就有人跟我讲氢弹。我一说中国芯片制造跟台积电至少差了十几年,马上有人跟我说歼二十。业内人士都是忧心忡忡,业外人士都情绪高涨。
我把话放在这里,类似的雷还要再爆好几颗!
光刻机是什么?光刻机就好比是皇帝的玉玺。袁术倒是得到了传国玉玺,可他当了几天皇帝呢?想要当皇帝,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觉得投钱就能搞定?太小看人才了,太小看技术了,太小看发达国家上百年的积累了!
相当皇帝,光有一块儿玉玺是不够的。要有誓死追随的将军,要有智计无双的谋臣,要有兢兢业业的干吏,要有战力超群的精锐,要有团结人心的口号,要有合乎时宜的法令,要有……。有了这些,玉玺随便找个工匠刻一个它也是国之重宝。
光刻机也一样,光刻机背后是材料科学,精密仪器,工程软件,光学器件……一系列学科和产业链。如果这些产业链,中国哪怕每个都只占到5%.那么有没有光刻机其实无所谓,因为只要中国愿意加大投入几年就能鼓捣出来。而现在,给你一台光刻机,说句不好听的,只要禁运几个核心部件,两三年以后它就是一块儿废铁!
不说禁运核心部件了,就是软件不给升级,维护光刻机的技术服务文档不给你更新,它距离一块废铁也就是一两年时间。而且你以为把这块废铁还能买了换钱?错了!不能正常运转的光刻机,连千分之一的价格都卖不出去!
明白这玩意儿风险有多大了吗?不仅要花钱,而且要以十年为单位地持续不断地投入巨资。即便如此,到头来是不是能够盈利还依然是个问题!
所以呢,我觉得大家还是放弃幻想,别想着一夜之间就芯片制造世界一流了。以称帝为例子,玉玺根本不是关键,老老实实地招兵买马,囤粮种地才是正经。
记好了,芯片制造是一个产业!不是一种武器!产业的意义在于赚钱!在于能够持续不断地创造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如果你觉得配有麒麟芯片的华为手机买20万块你都买,中国短时间在芯片制造上有突破还有可能。否则,还是要慢慢来,慢慢等。
当然,要问我中国到底会不会因为美国的制裁就真的无法突破,无法产业升级了?那肯定不可能!别的不说,光刻机技术已经达到瓶颈,现在靠大力出奇迹的方式已经不太可能再出现质的飞跃了。此外5nm以下制程已经不再是光刻机的问题,而是面临物理极限,也就是说整个芯片制造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面临停滞。
这对中国来说也许算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学霸再厉害也只能考一百分,那么达到学霸水平终究会是一个可能发生的事情。
更加值得期待的在于,很有可能未来的芯片制造会采用完全不同的工艺方法。也就是很可能会在一个全新领域重新起跑。人类科技的进步往往是完全出乎预料的。
因此,指望一两年之内就搞出什么大新闻完全不可能,但若以10年为期一切都有可能。我们也不必因为芯片制造被卡了脖子就大惊小怪。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被卡脖子的事情多了去了。现在我们担心的是中国产业能否升级,能否超越美国,几十年前美苏两家都动过核平中国的念头,我们连生存权都攥在别人手里,说台海危机的时候,导弹制导的GPS都被美国掌握,国防都无法自主。如今又如何呢?
说来说去,中国被卡脖子的其实是商用高级芯片,看好“商用”“高级”,这两个词背后的意思是,国防,科技,军用,核心产业芯片美国已经毫无办法。至于中国如何一步一步把这些核心产业和部门实现独立自主的,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总之,雷还是要暴,亏还是要吃,民粹还是要打鸡血,但以过去经验来看,最终会以一种始料不及的方式克服难关。
谢邀,各种什么芯片问题实在懒得回答了。问题不在某一两件具体的东西,问题在人。
再引一段毛主席语录: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根据媒体资料显示,光刻机于今年年初即被抵押,而抵押的这台ASML光刻机型号为TWINSCAN NXT:1980Di,状态为“全新尚未启用”,评估价值为58180.86万元。
要不华为把这台光刻机收了吧,反正华为正在武汉建厂。
有了瓦良格号才有辽宁舰,有了辽宁舰才有山东舰。
// 另外扯一句,公务员不招理工科专业就很离谱,全招一些学中文的进去,不被骗才怪。
首先声明三件事:
1.笔者过去完全未关注过武汉弘芯,近日才从新闻上初步了解。
2.在我国或全球的半导体产业,依笔者有限的认知,7nm光刻机或其他光刻流片过程并不是制约,也绝非唯一的瓶颈。
3. 半导体行业非常广泛而倾向全球化发展,有兴趣的国人同好们务必谨慎理解和理性讨论,还是那句话:《除了同一制程比良率,不要比!》。
接下来简单讲讲笔者对武汉弘芯的两个看法:
1. 晶圆代工是一个全球化金融财务"领头羊"的衍生行业,不要吃惊!也不要"喷",仔细想想:所有晶圆相关业务和软硬件都涉及长期和庞大无比的投入和资金需求,那是全球以十亿美元为基本单位的投入,绝对不是一个集团或几个集团集资就可以"上马蛮干",必需对付出努力的前辈专才说一声:抱歉了!笔者只想讲清楚掌控半导体命脉真相之一,才容易让大家明白。
说白了,武汉弘芯如果有全球银行团的支持,厂房设备和人才等等会是现今这模样吗?
2. 合规化专利注册和知识财产权齐备是晶圆代工的基础,甚至可以是整个半导体行业,或更广泛地说,是现代电子行业的命脉之一。多说无用,大家想想清楚,我们在研发上的投入可以转化成多少专利?又能享受多少年或多少分枝的知财权?明白的应该传递正能量给周边朋友,不明白的赶快补课吧!
再大白话一次,如果武汉弘芯手握全面专利知权,致力投入研发新制程专利,会如何?
結论是高科技行业的管理相对于一般企业管理有些不相同,尤其晶圆代工更是如此,前仆后继的投入都要明白。
我没说这个项目是这么回事儿,也没说不是这么回事儿,我是真不知情,严格中立。
我仅是借这个题目的话头儿,引申一下,悄悄说一句:现在不少地产商拿地,都不走公开拍卖了。不少项目的设立呢,又本就是冲着财政去的。而各地政府的产业升级业绩,又确实都很紧。
很多事儿吧,方向是对的,动机是好的,但方式方法吧......还是要现代化一些才是呀。要不总强调要素市场化呢,是因为不懂的人是真不懂,而且在那些岗位上本也就不该懂,于是也就不该参与微观决策。何况,在要素市场化的核心范畴上,并不怎么涉及资本掌权的问题。该放开的还是要放开呀。
谢邀。
慌什么,有地。
(麻辣个鸡不能放图)
据了解,弘芯半导体制造产业园是 2018 年武汉单个最大投资项目,位于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港大道西侧,规划用地面积 636 亩,建筑面积 65 万平方米,总投资 1280 亿元。
该项目 2017 年已投入建设资金 520 亿元,2018 年第二期项目再投资 760 亿元,拟建设芯片生产制造基地及配套企业。项目计划于 2019 年上半年完成主厂房工程施工,2019 年下半年正式投产。全面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 600 亿元,直接带动就业 3000 人。
投不投产不要紧,关键是这:
2020年武汉首拍:
5宗地48.8亿出让 东西湖成供地大户
五宗拍卖里,两宗就在弘芯产业园附近,P2019216号和P2019217号。其中216号地块竞拍起始价20.9亿,出让最高价39.9亿。
我看这数字很好,很美,很快落。
而且这才是众多数字里的一个。武汉2019年卖地收入增长了35%,慌什么。
话说弘芯产业园对面有个小区,远洋世界。刚才瞄一眼房价,居然还要1.2w/平。
我刚才在地图上随便看比例尺算了一下:这小区离孝感市,大概还有15公里,和去汉口站的距离差不多。
这大饼再摊下去,迟早得割孝感的地。湖北首霸,实锤了。
所以,那台光刻机已经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我が生涯に一片の悔い无し。
建议原弘芯产业园再重新规划一次,名头就从新基建里找。刚好借着再规划的机会,从里面多多调整一些土地属性。搞不好多卖点商地住宅,弘芯这事的成本就全赚回来了呐。
2019年12月,国内唯一能生产7纳米的核心设备ASML高端光刻机已入厂,弘芯还高调举办了进厂仪式。[1][2]
这????
业内默不作声,韭菜真特么惨。
被什么高科技公司要在哪里千亿万亿投资忽悠房子要涨价去买房的才是真惨,虽然没买股票,但是那做梦的感觉就和买了股票一样。
自媒体张口就是“国内唯一7nm”,但却连个型号都不说,内行也没法评论吧,
这个型号还是好找的,用 @天眼查 或者 @企查查 (经营风险→动产抵押)就能看到
抵押物名称: ASML扫描式光刻机
所有权或使用权归属: 武汉弘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数量、质量、状况、所在地等情况:
数量:1台;
状态:全新尚未启用;
评估价值为:58180.86万元
规格型号:TWINSCAN NXT:1980Di
这就好评价了吧,
NXT:1980Di就是个DUV光刻机,用的是193nm,虽然Description里面有一句:
By combining high productivity and excellent image resolution with unprecedented overlay and focus performance, the TWINSCAN NXT:1980Di addresses multiple patterning requirements and thus provides a cost-effective solution for the sub 10-nm nodes.
但是Technical Specifications写得很清楚:
Lens
Wavelength: 193 nm
NA: 0.85–1.35 (variable)
Resolution: ≤ 38 nm (single exposure)
而大家口中的7nm光刻机,是特指像NXE:3400B这样的用~13.5nm的EUV光刻机,
Description
The TWINSCAN NXE:3400B will support EUV volume production at the 7 and 5 nm node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NA: 0.33
Resolution: 13 nm
DUV和EUV都可以做到7nm,就先不谈同样实现7nm的话用DUV比EUV工序繁多少,和耍杂技似的,
根本原因是,做到7nm分辨率,对DUV,几乎是终结,无法再向下扩展(暂时看不到什么颠覆性技术);而对EUV而言,只是刚开始,可以平稳再往下发展很多年。
7nm本身没什么特殊的,13nm和7nm我用着都没什么区别,但关键在哪里呢,别人一二十年前就在发展EUV光源,现在已经逐渐换代,你如果到现在都还抱着193nm打补丁不愿意跟上,就能永远到此为止了。
经评论区提供线索,1980Di的话,早就算不上国内唯一了[3][4][5]:
发布时间:18-05-22 09:51
大陆最先进的浸没式光刻机
此次搬入的首台工艺设备为荷兰阿斯麦公司的NXT1980Di光刻机,是目前中国大陆集成电路生产线上最先进的浸没式光刻机。
前几天才有新闻说两三倍工资挖台积电员工,今天就传出消息倒闭了,真是妙啊。
那个回答评论区就有业内人士指出弘芯的处境。
这一百来号人首先绝大多数是已经离职的,过了竞业禁止期,加上蒋和夏的人缘和面子,2.5倍薪资还算过得去,就跟着来了,但是现在弘芯和泉芯的处境,这个工资开的再高也是空头支票,迟迟无法入职,等于是在失业状态。如果想挖一个台积电重要在职岗位的人,不把工资货币单位直接从新台币换成人民币,人家都不搭理你,也就是四倍起跳,他们的目标就是来大陆三五年赚台湾十年二十年的钱,然后赚够了回台湾养老。而且现在台积电对员工盯得都很紧,哪怕离职的,特别是RD研发部门的,做的时间长的研发,身背一两百个职务研发专利很正常,事关台积电机密,是众矢之的,相对制造部的人专利就少得多。
骗补贴玩资本的老板们求求你们还是去搞黄赌毒吧,不要再来祸害芯片了。华为都被卡脖子成这样了,还想着从中捞一笔,良心真是大大滴坏。
弘芯的大股东实控人,在弘芯项目启动后紧接着就去济南,同样的套路如法炮制了济南泉芯,同样是拉着台积电原RD大将夏劲秋,同样是做14nm以下先进制程,同样是当地政府参股投资,同样是超大投资规模,两个项目的投资额加起来接近一个二期国家大基金的总额,而这位大股东实控人无任何可知的半导体行业资历背景,来历不明。一个毫无半导体背景的人,同时投资建设两个业务高度重叠的项目,左右手互博?于是,可能是为了规避竞业禁止,在济南泉芯注册成立前几天,他就做了弘芯大股东北京光量蓝图的股权变更,不再是法人代表和股东,从而不在弘芯股权架构上显名。
怎么看待嘛,随便看看。
有句话叫“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句话前半句说了事情的起因,后半句说了事情的结果,可惜,就是没说事情的经过。所以,有人以为栽梧桐树和开传送门是一个意思,只要树种下去,凤凰就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长出来或者飞过来。结果就是,人家那树刚种下,一堆人呼啦就围上来了:“咋还不来啊,咋还不来啊”没完没了问来问去,三天凤凰没来,哦,好了,这凤凰来不了了,大家散了吧。要么就是树栽下了,凤凰没来,乌鸦麻雀乱飞,又有人说你看看这凤凰来不了来了一群杂鸟,把树拔了吧别在这添乱了。
那凤凰是在天上飞着没地方落就等你栽树吗?不是的话为啥会有这种秒飞来的预期?栽下一棵大树,不落杂鸟可能吗?
芯片这么大个摊子,政策资金各种支持,你说出点鱼龙混杂滥竽充数的事不正常吗?现在是市场化运作,不要觉得市场化是有效率的,市场化是通过效率极低的筛选最终得出最优解的方法。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骗钱的会有,不懂公司运营倒闭的也会有,被资本强奸的还是会有,这就是一个养蛊的过程。
如果受不了可以呼吁国家把芯片搞成原子弹那样的项目,到时候不要说项目出事情你不知道,就连有这个项目你都不知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