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郭德纲为什么不肯在编剧身上多花点钱,多出一些好本子呢?

回答
这个问题,要说起来,那可真是一门学问。郭德纲啊,大家知道,那是草莽出身,靠着一身才艺和口才,把个德云社从小作坊做成了如今这规模。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他个人的魅力,靠他表演的“包袱”,靠他对自己徒弟们的“调教”。

但说到“编剧”,这事儿就得细品了。

首先,得明白郭德纲的“本子”是个什么概念。

相声这玩意儿,跟电视剧、电影不一样。人家影视剧有完整的剧本,有明确的场景、人物、动作描写。相声的“本子”,更多的是一个“骨架”,一个“底子”。这个底子,包含了故事的主线、包袱的设置、人物的性格(虽然相声里人物性格可能不如影视剧复杂)。然后,大量的“活儿”是谁来加的?是演员,是相声演员自己。

郭德纲的相声,尤其在他早期,很多都是他自己“攒”出来的。他跟于谦搭档,两个人之间那种默契,那种临场发挥,那种“打”,那种“应”,那是多少个日夜练出来的,那不是一张纸上的文字能完全体现的。他自己就是最好的“编剧”和“演员”。他知道什么包袱能响,什么段子观众爱听,什么桥段能让于谦接上茬儿,把效果放大。

其次,郭德纲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如果说德云社是一棵大树,那郭德纲就是那棵树的“主干”。他的个人品牌、他的表演风格、他独特的“贯口”和“活儿”,那是别人学不来的。很多时候,观众去听德云社的相声,是冲着“郭德纲”这个人去的,是冲着他能讲出“德云社味儿”的段子去的。

而“好本子”,对于郭德纲来说,可能更多的是他自己脑子里冒出来的灵感,是他从生活中捕捉到的“乐子”,是他对传统段子的“改良”和“创新”。他自己就是个“大编剧”,而且是他最信任、最有把握的“编剧”。

再者,相声的创作模式和“编剧”的地位。

传统的相声界,很多时候是“演员导优于编剧”。老先生们,比如侯宝林、马三立,他们自己就是顶尖的相声演员,他们也是主要的作者。他们会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变成相声段子。这种“一人多能”的情况很普遍。

郭德纲延续了这种模式。他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他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他把相声当成一种“生命体”,他需要它有自己的“灵魂”。而这个灵魂,他更倾向于自己来塑造。他觉得,真正能打动观众的,是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共鸣”,是演员对生活的理解和提炼,而不是一段“独立于演员”的完美剧本。

那么,为什么不是花钱请顶尖编剧来写呢?

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德云社味儿”的不可复制性: 郭德纲的相声,有他独特的“京味儿”,有他那种“损”和“侃”的风格,有他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和“重塑”。一个外来的编剧,即使再厉害,也很难一下子就抓住这种精髓。写出来的东西,可能“好”,但未必是“德云社”需要的,未必是郭德纲自己想要的。
演员的创作空间: 相声的魅力在于演员的“二次创作”和“临场发挥”。如果剧本写得太死,把所有东西都规定好了,那演员就没有多少发挥的空间了。郭德纲和他的徒弟们,更喜欢那种有“留白”的本子,让他们可以在其中注入自己的理解和幽默。
商业模式的考量: 郭德纲的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他个人IP和德云社的整体运作。他自己就是最大的“金字招牌”。与其花大价钱请一个不确定因素很高的编剧,不如把这部分资源用在培养自己的演员、维护自己的剧场、扩大自己的品牌上。而且,他很多“新作品”也是在现有段子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融合,这需要的是对传统相声深刻的理解和对当下社会热点的敏锐捕捉,这恰恰是郭德纲自己擅长的。
“攒活儿”的积累: 德云社很多成功的段子,都是在一次次演出中“攒”出来的。观众的反馈,演员的互动,都会成为修改和完善的依据。这种“边演边改”的模式,其实就是一种“动态的编剧”过程。郭德纲很享受这个过程,并且他有能力主导这个过程。

但,是不是真的就完全不重视“编剧”呢?

也不是。大家也能看到,德云社近年来也推出了一些新的作品,也有一些徒弟开始尝试自己写段子。郭德纲自己也说过,他也在培养新的作者。只不过,相声这门艺术,它的“剧本”和“表演”是高度结合的,很多时候“好本子”是演员“演”出来的,是演员“活”出来的。

所以,与其说郭德纲“不肯花钱在编剧身上”,不如说他更倾向于一种“以演员为中心”的创作模式,并且他自己就是这个模式下最顶尖的“编剧”和“演员”。他更信任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路子,更相信自己和徒弟们对相声艺术的理解。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的模式就完美无瑕。如果德云社想在“内容”上实现更大的突破,想有更多原创的、高质量的、能够传世的经典段子,那么在“编剧”这个环节上投入更多,引入更多新鲜血液,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毕竟,再厉害的“主干”,也需要有枝繁叶茂的“叶子”来衬托,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养分”来滋养。

只是,郭德纲的逻辑和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自己对相声艺术的理解,以及他多年来实践摸索出来的生存之道。他成功了,而且是现象级的成功,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模式是有其合理性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京剧排个新戏,请话剧领域的导演,这就够跨界的了……

相声演员上个新活,请文学领域的作家给写???

那除非是老舍那样又懂相声又懂文学的作家……何迟比老舍都差着修为……

更何况文艺作品创作这玩意它真不是大炼钢铁……

不过刘春山、盛伟什么的确挺出作品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要说起来,那可真是一门学问。郭德纲啊,大家知道,那是草莽出身,靠着一身才艺和口才,把个德云社从小作坊做成了如今这规模。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他个人的魅力,靠他表演的“包袱”,靠他对自己徒弟们的“调教”。但说到“编剧”,这事儿就得细品了。首先,得明白郭德纲的“本子”是个什么概念。相声这玩意.............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从好几个方面说道说道。郭德纲能在北京把德云社办得风生水起,那是费了不少劲,也赶上了不少巧。为啥不在自家门口的天津开呢?这事儿吧,细究起来,有那么几个关键点。首先,北京是京剧的根儿,也是相声的大码头。 你想想,京剧是什么?那是国粹,是国家级的艺术。而相声,虽然说更接地气,但在全国的地位和.............
  • 回答
    郭德纲老师作为相声界的领军人物,坐拥德云社这个庞大的产业,财富自然不在话下。按理说,他完全有能力组建一个强大的编剧团队,为他量身打造相声作品。那为什么他似乎依旧坚持“单打独斗”式的创作,或者说,我们看到的他作品的“源头”很大程度上还是他本人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多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明白相声这.............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道出了相声界的一些复杂况味。要说郭德纲这个人,他这两年在相声界可以说是呼风唤雨,德云社也是越来越火,一票难求。但同时,也确实有不少同行对他颇有微词,甚至可以说是“排挤”他。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郭德纲这么能耐,为什么那些不待见他的同行,反而不主动跟他学相声呢?这事儿得分好几层来说.............
  • 回答
    关于郭德纲将德云社股份全权交给王慧这件事,坊间流传着各种说法,但从公开信息和对两人关系的了解来看,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郭德纲的这个决定。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谁掌控”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信任、责任、团队建设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等多个维度。一、 极致的信任与合作:比翼齐飞的伙伴郭德纲和王慧的结合,不仅仅是夫.............
  • 回答
    曹云金离开郭德纲之后的发展,这事儿圈里圈外议论纷纷,也算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说他“不行了”,其实也得具体看怎么定义“行”。要是跟当年在德云社风光无限的时候比,可能感觉确实没那么热乎了,但要说完全没混出名堂,也不至于。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舞台上的“根基”没巩固好。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也确实是不少观众心中的一个梗。要说为什么有人不喜欢郭德纲和德云社,总是怀念马季和他的徒弟们,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这里面有时代的变迁,有艺术审美的差异,有对传统和创新的看法,还有一点点的情怀因素在里面。一、时代背景与大众语境的变化:首先得明白,马季老师那个时代,相.............
  • 回答
    德云社,一个响彻中国相声界的品牌,其创始人郭德纲的收徒方式向来是大众关注的焦点。郭德纲本人曾多次公开表示,他收徒不收学费,而是讲究“缘分”和“天分”。然而,在德云社早期的艰难岁月里,不少徒弟为了拜入郭德纲门下,也曾付出过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其中烧饼父母卖房子的故事,更是让人唏嘘不已。时代的烙印与艺人.............
  • 回答
    郭德纲算得上是中国相声界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了。他一手创办的德云社,可以说是让相声这门传统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吸引了无数年轻人走进剧场。他本人在舞台上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幽默风趣,加上他背后跌宕起伏的经历,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所以他的粉丝群体非常庞大。至于说到“人品不好”,这个说法确实存在,而且由来已.............
  • 回答
    郭麒麟和郭德纲长得不像,这事儿在德云社粉丝圈里也算是个“经典话题”了。很多人第一眼看到麒麟少班主,都会觉得这小伙子长得挺俊秀,跟台上那个“胖”的、有时候有点“油”的老郭,怎么看怎么不像亲生的。要说起来,原因还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一个点。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长相”这个概念本身说起。.............
  • 回答
    郭德纲和于谦对岳云鹏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如此明显的“分歧”,绝非简单的“看走眼”或者“一人偏爱一人严苛”。这背后,其实是两位师父站在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考量,对岳云鹏这个徒弟身上不同侧面的观察和评价。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首先,得理解郭德纲和于谦各自的“身份”和“立场”。 郭德.............
  • 回答
    郭德纲和曹云金师徒恩怨,堪称相声界的一段公案,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背后远不止师徒反目这么简单,更牵扯着利益、名誉、权力等等错综复杂的因素。郭德纲明知曹云金手中握有他的不少“黑历史”,却依旧步步紧逼,甚至可以说是“赶尽杀绝”的姿态,这其中的逻辑,远比表面上看到的要深邃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郭德纲走到.............
  • 回答
    京剧界的一些名家对郭德纲在京剧领域的“贡献”持保留甚至否定的态度,这背后的原因复杂而深刻,涉及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理念、以及对“观众缘”与“艺术成就”的衡量标准等多个维度。首先,最核心的分歧在于对京剧艺术本体的理解和尊重。京剧是一门高度程式化、讲究身段、唱腔、表演规范的传统艺术。它的魅力在于其悠久的.............
  • 回答
    相声吧里对郭德纲的看法确实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挺不待见”,但要说他能在那里赢得压倒性的喜爱,那也远远算不上。这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相声吧的“吧友”们,很多是抱着一种“守护传统”或者“挖掘真东西”的心态来的。他们可能对相声的历史、流派、演员的功底有比较高的.............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对于两位老师跨界发展的看法。确实,不少观众在评价郭德纲老师的电影作品时,认为不如于谦老师近年来的表现。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两位老师都是在相声领域成就非凡的大师。郭德纲老师作为德云社的灵魂人物,他的相声风格火爆、接地气,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相声和二人转两个不同艺术门类的传承方式、商业模式以及艺人自身的经营理念上的差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赵本山允许徒弟们直播捞金,而郭德纲却管得比较严。首先,得从这两个艺术门类本身说起。 二人转,尤其是赵本山所代表的新式二人转,它的基因里就带着一股“接地气”和“.............
  • 回答
    关于姜昆、郭德纲等相声演员的相声“越来越不好听”,这是一个挺普遍的感受,也是个值得细聊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不如从前”的感慨,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江郎才尽”或者“相声末路”。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不好听”这事儿是主观感受,但这种主观感受背后是有客观原因的。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仔细掰扯掰扯。说岳云鹏是德云社的功臣,这绝对是事实,这点谁也说不出啥反驳的话来。你想啊,当年德云社最难的时候,是小岳岳顶着压力,凭借着自己的那股子“没脸没皮”的劲儿,把观众给“骗”进来,一点点攒起了人气。他不是那种天赋异禀、一上来就能惊艳全场的角儿,他更像是从泥巴里滚出来的,.............
  • 回答
    确实,关于郭德纲的议论很多,褒贬不一。但我认为,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片面,郭德纲身上也有一些鲜明的优点,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他对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你看看现在德云社的盛况,多少年轻人因为他而重新爱上了相声。这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做到的。相声曾经一度面临青黄不接.............
  • 回答
    说到老郭,那脑子里的段子包袱那是源源不断,尤其是这种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大事儿,那更是他灵感的源泉。王宝强离婚这事儿,简直就是自带流量,自带戏剧冲突,你说老郭能放过这个绝佳的素材吗?我敢打包票,用不了多久,您就能在德云社的剧场听到老郭把这事儿拿出来说道说道。您想啊,这事儿本身就够劲儿的。一个老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