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本身就是政治话术,是拥有议价权的优势方发出的bb。
因为现代文明社会,男性从社会文化科学方面弥补了女性的短板,但女性似乎不打算从家庭方面来弥补男性的短板。
所以很多觉得女性更优等。你看,男的会干的女的都可以,不会干的有机器,不安全的有景查军队,不想干的还有一群看不见的打工人。在此基础上,还会生孩子和性生活优势,媒体和富豪的关注以及某种偏门上升渠道。所以女性完胜男性。
所以女权主义提出歧视这个话术,这么优秀的女性不应该跟男性平等,平等就是看不起女人,应该给予补偿。这点迎合了女性心理。
而男性受歧视虽然也可以套用女权主义这套,但没有群众基础。因为以上我说的就是事实,虽然社会权力男性掌握的更多,但那是他个人有权力与我无关。马云再有钱都与我无关。还缺了性优势,首先就自卑。然后总想努力证明自己。但并非人人都会成功,起码在成功之前,没人喜欢跟女人争这短长。
因为一无所有的男人一句话就可以被女人噎死。这句话有很多
“你用生命保家卫国?那你去死啊,你死了我就跟我老公结婚~”
“跟谁是我的自由,但你想想自己为什么这么没本事!”
——————————————————————————
看了一圈。女权答主的思路就一个,就是因为男性也歧视男性,是“自作自受”。 这是不是就是跟我说的一样,歧视是女权主义者的武器,绝不是男性的。男性总是想方设法调和各种资源,讲的是容人。而不是讲歧视主义的互相分割。
当然,如果想认真学习女权主义的男性应用,可以看“无名”或者“城市猎人”的回答及文章。他讲的那套就是把社会变成了女本位,女人受歧视也是源自于自身“自作自受”。
当然作为我并不赞同他们,因为我是反女权啊。针对德国人的纳粹主义也是纳粹主义。
截图来源于《The Red Pill》纪录片:
有人问我“男性受到家暴概率在20%以上”这个数据结论是哪来的,我说豆瓣,和其它论坛;他们说这些数据不可靠。那我想请问,女性受到家暴是可以请求妇联救济,并且有数据统计,男性呢?没有“男联”,这算不算也是一种歧视?也是为何男性受到歧视现象被忽略的一打原因?讽刺的是,男性受家暴的数据还是妇联统计的。
还有人表示,男性受到歧视,受到侵害时比女性更有能力反抗,其实不然。男性受到的侵害和女性也有差别。我在老家曾经亲眼看到过女方纠结一帮娘家亲戚把丈夫一顿暴揍,随后强迫丈夫下跪认错;我也听我母亲说过我大舅曾经被我大舅妈的弟弟拿着菜刀追了几条街。这些侵害和被侵害人能力强弱无关,都是你无法反抗的。
还有人说舆论问题,女性容易被冠上“荡妇”等羞辱类的舆论称号,但是实际上谁不是呢?有老婆跑了,男的被说“没用,连自己老婆都看不住”。也有男的收入较低被骂“废物,难怪他老婆看不上他”一类的。根本不是只有女性处于舆论弱势。
再加之现在愈发开放的思潮,如果不出轨,单方分手,女性说“他给不了我想要的”,会有人称赞“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男性以同样的理由分手,则大概率会被说“没有担当,没责任感,居然想从女人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
举个例子,男性受到家庭暴力的概率在20%以上,和女性几乎相差无几,如果语言暴力也算的话,还会进一步升高…但是主张自己权利的还是女性偏多…男性会羞于主张权利…容易被别人说“男人连老婆都怕有什么用”“不就是女人打你几下你都受不了”“妈你几句怎么了”“男人怎么这么小肚鸡肠”“男人怎么这么斤斤计较”…
因为女本位主义深入骨髓啊,我看到了这个回答后真的佩服女权掌控舆论指鹿为马的本事。
《红色药丸》中提到了男性受家暴现象,提到了几乎没有接受男性的家暴庇护所。题主把其中的原因解释为男性没有共情能力,解释为男性不愿意去帮助弱势男性。全然不提女权在扭曲掩盖家暴数据上所做的努力,我不相信一个看完红色药丸的人没有看到采访erin的这一段。
“不管别的女权者相信不相信Erin的研究,她们自己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Erin的研究哪里作假了。但是这个结论本身,就违反了女权主义内部的政治正确口号。于是Erin大祸临头了。她被大字报和传单批斗,遭到人身威胁,出书的发布会上不得不让警察陪同。她还受到炸弹威胁,女权组织说要炸死她。她的每一个邮件包裹都必须先交给警察检查。而她的那本书,里面有大量的细节实例,剖析了人成长过程中催生暴力的各种因素。
为了躲避女权者的迫害,Erin从英国逃到美国。脱离了原来的人际圈子,而且那个时候基本上没有网络,应该不用怕消息传过去,可以重新开始了吧?不。她在美国又面对了批判她的传单和口号。这就不是“仅仅个别地区的女权者迫害她”可以解释的了,看来当时“迫害她人”是跨国界的一种女权圈现象。这次,为了躲避迫害,Erin带着两个孩子,开始了15年的逃亡生涯。逃亡中,她还继续研究暴力和写作。对了,她的一本书,由于出版社都害怕得罪那些暴力的女权者,不敢给她出,所以书写成后10年才出版。
Erin在采访中说,当年那些在她周围搞女权的女人,很多都有非常黑的历史,很多都是非常暴力的人。具体是什么样的黑历史,她没说。我可以理解。当年她们可以这样迫害Erin,如果Erin事后再具体说她们的黑历史的话,难保她们不会打击报复,以Erin没有确凿证据为由威胁起诉她诽谤什么的。”—— 一个妇女运动先驱与女权的“私仇”
图中的女性是 erin pizzey ,她因为童年的暴力阴影,建立了史上第一个家暴庇护所,但是,因为她坚持女性和男性一样暴力,她被女权主义者疯狂骚扰,死亡威胁。
这里要提到了一个概念“弱势权利”,这是一种切实存在的权利,并且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当一个人提出自己的权利受到限制与侵害后,便会一定程度上获得“弱势权利”。
最重要的是,这种弱势权利并不意味真的需要“弱势群体”。
打个比方,下图是纳崔的宣传图,里面都在强调自己受到了犹太人多大的迫害,以此获得反击犹太人的正当性,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弱势权利”。弱势权利并不意味这使用者一定是弱势方,这在女权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类nc宣传图很多,各位可以多找点看,看看弱势权利是如何被利用成为伤害他人的铁锤的。
家暴只是一方面,多少人知道中国的男女入学比例实际上早已平等,甚至在偶尔反超?
多少人谁知道男性仅仅因为性别,便比女性增加了30%的刑罚强度。
多少人知道男性的健康问题比女性差的多,各国政府在男性健康方面资金投入远不如女性,比如前列腺癌研究项目接受的基金均远低于乳腺癌。在联合国《2019世界卫生统计》中列出的导致死亡的40个主要原因中,33个原因导致男性而不是女性的预期寿命降低。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哦,更多数据移步这篇文章。
既然实际数据不支持女权强调的家暴数据
不支持女权拿出的一大堆杀男轻判,杀女重判的新闻
不支持女性健康远不如男性
不支持女性教育远差于男性的结论
那么女权歪曲这些事实的目的是什么呢?和nc如何利用不存在的“弱势”获得向犹太人砍下斧头的权利一样。
女权利用不存在的“弱势”获得的权利斧头砍向的是谁呢?
当然,我并不认为女性的“弱势权利”都是假的,都是编出来谋取权利的,但毫无疑问的是,事实求是获得的“弱势权利”显然不能满足女权的贪欲。所以女权不断极化,不断从每一个角度提取出弱势权利。让每一个女性相信,自己的不如意都是男性造成的,无论是哪方面的不容易。就算没有直接的影响,也拥有一张无形的男权大网让她不如意。一旦相信这种理念,便会自发的继续寻找弱势权利来验证观念,最后陷入群体极化。
毫无疑问的是,就在这个回答下面,女权正在明目张胆的利用舆论优势编造扭曲事实,一个纪录片内容都能明目张胆的扭曲,将矛头推给“男权”。
这里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男权女权概念上的语言腐败。这里懒得展开将了,感兴趣的关注我,以后会更新的。
因为 男人就是喜欢忽略和歧视男人呀。。男人自己都不关心自己群体的处境,莫非要等女性来关心?
说直白一点,很多男性的困境 就是主流男性群体自己作出来的。
其中有一个答案说得挺对,主流男性的群体中,不存在同情弱者的情况,弱势男人是不值得被怜悯的。而女性始终比男性多了一层潜在生育价值,所以人们会更加关注弱势女性。即使这个女性没有生育能力了,妇女权益等组织也会因为共情而乐意去帮助她。但是男性可没有相关的组织。
《红色药丸》纪录片中,有一个男的抱怨,在美国,男的被家暴的概率不比女的低,但是美国上千所家暴庇护所中,只有一所为男性服务,其它都只接受女性。
其实我也想问一句,美国男富豪比女富豪多这么多,为何没有一个男富豪愿意出点钱建一所男性家暴庇护所呢?答案很明显,帮助其他男人,对男人本身没有什么收益,甚至会被认为是"不够男子气概",可能还会被指责为性别歧视。当一个女性说 为了妇女权益而奋斗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正常,但当一个男性说 我想去帮助弱势男性的时候,大家就会觉得非常奇怪,甚至会被怀疑和嘲笑性取向等。
这个社会中,"仇男""厌男"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只能算是中性词,甚至还可以用来 夸奖一个不靠男人只靠自己的女强人,也可以用来彰显一些男性"钢铁直男"的人设 和所谓的"男子气概"。
但"仇女"可就不行了,一旦被扣上"仇女"的帽子,是特别容易被带恶意节奏的,
当一个男人和女人发生矛盾,并忌惮这个女人时,他害怕的不是这个女人,而是隐匿在背后,维护这个女人的男人们。他知道他和一个女人发生冲突,其他人,无论男女,都会偏向站向女方,而不是男方。
其实最惨的还是 一部分弱势男性,他们既没有享受到多少所谓的男性性别红利,同时也要强行被履行社会给男性附上的枷锁和义务,遭到来自同性别人群的霸凌和压迫。至于是哪些弱势男性群体,自己观察自己看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高层主流的男性 和 很多中层主流男性 确实是生活得最滋润的一批,不可否认。
说了这么多,你知道为啥男性歧视不受重视的原因了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