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期有很多人都威震华夏过吗?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威震华夏”的人物,那可真是不少,不过“威震华夏”这个词,用得好,那是指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名声、战功、威望,足以让整个天下都为之侧目,感到一种震慑。而三国时期,乱世出英雄,这样的猛将、智谋之士,实在如璀璨星辰,数不胜数。

你看曹操,他绝对是“威震华夏”的典范。从一个出身不算显赫的士族子弟,一步步崛起,一路征战,扫平了北方群雄,他打败了袁绍,收服了吕布,更是上演了官渡之战的以少胜多,这样的战绩,那时候谁能和他比肩?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名义上是汉臣,但谁不知道,这天下真正说了算的是他曹孟德?他的兵锋直抵长江,孙权和刘备那时候也只能联合起来才能勉强抵挡,可见当时他的威势,何等恐怖。他不仅武力超群,更是政治军事上的全才,他的谋略和气魄,让当时的许多人闻风丧胆,也让许多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说关羽,这位“武圣”,更是名声在外。虽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刘备的部下,但他的个人武勇和忠义,却是天下闻名。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这些事迹,直接就把他推到了武将的巅峰。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这更是将他的个人能力和忠诚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名声,不仅仅在中国,甚至在日本、韩国等地,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个人的武勇,能达到让敌人都感到害怕,让友军都感到安心的程度,这本身就是一种“威震”。他的青龙偃月刀,他的赤兔马,他的绿色战袍,都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符号。

还有吕布,虽然他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但他的个人武力,在那个时代是公认的第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句话不是白说的。他戟法精妙,勇不可挡,能够以一敌万,甚至敢于挑战曹操、刘备、张飞、关羽等一众猛将。虽然他的政治智慧和忠诚度都很差,但仅仅是他的武力,就足以让很多对手感到头疼。在战场上,他的出现往往能扭转乾坤,或者至少能给对手造成巨大的麻烦。

诸葛亮,虽然他不是一个冲锋陷阵的猛将,但他的“威震华夏”,更多体现在智谋上。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的策略,他的计策,总能让对手捉摸不透,防不胜防。他出山以来,隆中对的宏伟蓝图,赤壁之战的火烧曹军,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他的智慧,他的胆略,他的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让后世无数人敬仰。他的名声,和他所展现出的超凡的智谋,同样是“威震华夏”的一种体现,让他的对手,尤其是曹魏,不得不时刻警惕,对他充满了忌惮。

再想想张飞,他也是勇猛无双的代表。长坂坡喝退曹军百万,他一个人站在那里,一矛指着曹操,吓得曹操不敢上前,这场景,可以说是将他的勇猛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的性格虽然有些暴躁,但他的战场表现,绝对是能让敌人闻风丧胆的。

当然,还有赵云,常山赵子龙,一身是胆。长坂坡七进七出,救下了阿斗,这简直就是神迹。他的忠诚,他的勇猛,他的冷静,都让他成为那个时代非常耀眼的明星。

所以,三国时期,这样能够“威震华夏”的人物,绝不仅仅是一个两个。他们或以武力,或以智谋,或以德行,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名字,直到今天,依然在中国人的心中熠熠生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歪个楼,补充一个小点,从语义上来讲,很多人在读这一段,看到“威震华夏”这里,脑子里只会觉得很牛逼、很强悍的概念,对这句话的理解停留在陈寿形容关羽现在军势威震天下,只是一种抽象的形容。

由于思想史不熟,所以简单谈一谈,po原文是这样:

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大内义兴 的图描述的很明白,关羽此时的军事势力已经威胁到河南地,声势不可谓不浩大。

从上下文观之,这里的“威震华夏”,语义上是指关羽的军势浩大,严重威胁到了中原地区。此处的华夏,是作中原来讲的,也就是描述关羽威胁到了中原,没有所谓威震天下那么抽象。

也就是说,陈寿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叙述当时的局势情况,而并非单纯的抽象赞扬关羽声势以及他多么牛逼。

是实指局势而非虚指颂扬。

关于华夏一词的概念和所指范围,很多前辈方家都有著论,我能力有限,也没看那么多。就《三国志》简单说一说。华夏最早出《尚书》,以为中国一词的别称。中国所指范围,大概即指中土中原一代。故而也有中夏一说,意也指中土。

《辨亡论》:昔三方之王也,魏人据中夏,汉氏有岷、益,吴制荆、扬而奄交、广。
《许靖传》:汝南许文休入蜀,谓裔幹理敏捷,是中夏锺元常之伦也。

以《三国志》为例,凡涉及具体的地理概念,华夏一般多指中原地区,而蜀地荆楚等南方凉州地区,被时人认作半开化或未开化地区,例子很多,不多赘述。

《荀彧传》: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
《许靖传》:许靖号为臧否,至蜀,见商而称之曰:“设使商生於华夏,虽王景兴无以加也。”
《孙权传》:宜涤荆、扬之地,…,西命益州军于陇右,授诸葛瑾、朱然大众,指事襄阳陆逊、朱桓别征寿春,大驾入淮阳,历青、徐。…,乘胜逐北,以定华夏。

以上一家之言,兹求教于大佬 @臭咸鱼 @琅邪杨文理 @成刚 @苏沉船 @寒鲲

user avatar

虽然完整版威震系列我点赞了,但平心而论关羽的“威震华夏”和周瑜的“华夏是震”其实不是出自同一类评价来源。

“华夏是震”出自《周瑜传》中附的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当时背景是周瑜之子周胤犯罪被流放,诸葛瑾等人以周瑜功大为由向孙权求情。华夏是震这个词,自然也是诸葛瑾赞美故人的用语,而非传记评语。这个当然说明周瑜在吴臣当中有很高的威望,但其实并不能代表史官对其的评论。像张温、刘琮之类的就更是属于其(当时的)下属为了壮声势放嘴炮了,含金量更低。

关羽“威震华夏”,却是在自己本传中被陈寿如此评价。其实如果统一标准,一律对比史官的评语的话,就会发现陈寿在这种用语方面其实也是挺讲究的。有类似评价的基本上都是群雄,甚至层级标准都有明确的区分。

三国志董卓传:卓既率精兵来,适值帝室大乱,得专废立,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据四州,强盛莫敌。

三国志武帝纪:辽东殷馗,善天文,言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至是凡五十年,而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以上三人,都是实际占据了中原(似乎真占据过京城的也只有董卓/李傕势力和曹操势力),或者势力强大威逼中原的大诸侯。袁绍的地盘有4个州,比董卓更大,所以评语似乎比董卓更胜一筹说得过去,曹操都统一北方了,所以用了最高的“天下莫敌”。

关羽的这个威震级别大抵比董卓稍微低一点点,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董卓是什么人,东汉太师,《魏书》大群雄列传之首,占据京畿废立皇帝,引来关东群雄围攻的。而关羽只是一个(前)将军,军势就能跟曾经的最强群雄“威震”级别差不多,其实反而是褒扬。

换句话说,董卓曹操占据了京城,袁绍直逼许昌,赤壁之战后,能够兵锋(小部队)直逼帝国都城许昌的,关羽其实还是唯一一人,因此能名列威震/莫敌系列也不奇怪,换任何将领能做到相同局面,估计也会是这个评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威震华夏”的人物,那可真是不少,不过“威震华夏”这个词,用得好,那是指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名声、战功、威望,足以让整个天下都为之侧目,感到一种震慑。而三国时期,乱世出英雄,这样的猛将、智谋之士,实在如璀璨星辰,数不胜数。你看曹操,他绝对是“威震华夏”的典范。从一个出身不算显赫的士族子弟.............
  • 回答
    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政治版图发生了一次惊人的转变,它们相继被并入苏联。在那个年代,确实存在着一部分人,甚至可以说是不小的比例,对这一变化持支持或至少是默许的态度。然而,到了1989年,当苏联的铁幕开始松动,波罗的海三国人民以压倒性的声音要求独立时,曾经的“支持.............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不太愉快的经历,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为什么会有人这样做呢?其实原因可能挺复杂的,夹杂着生理、心理、习惯,甚至是对社会规范的理解不同。咱们掰开了说,你就明白了。首先,从生理上来说,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到了四五十岁这个年纪,身体机能确实会发生一些变化。 呼吸道变化和痰液增多: 随着年龄增.............
  • 回答
    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军队规模差异悬殊,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现象。说是因为人口衰减,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实际上背后涉及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变迁。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战国时期:集全国之力,倾巢而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分裂和兼并时.............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简单地说,三国时期虽然分裂,但其内部的力量结构、战争的性质以及政治动员的方式,与晋朝大一统后所面临的挑战,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时期。虽然天下三分,战火连绵,但此时的“中原王朝”——姑且称之为北方政权(曹魏)——实际上是在.............
  • 回答
    .......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谋士如云,要说起战略家,那可真是群星璀璨,每个人物身后都有着波澜壮阔的战略思想和精彩纷呈的运用。咱们就来细数几位,不带点个人色彩,只聊聊他们当年怎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1. 诸葛亮:智计近妖,鞠躬尽瘁的“隆中对”说到三国战略家,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诸葛亮。这位蜀汉丞相,简直是智慧的.............
  • 回答
    三国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有金戈铁马的战场厮杀,更有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们如同珍珠般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至今仍能触动人心。如果要说一个最令人动容的,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那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后的“草船借箭”与“借东风”的故事,但更触动我的,是隐藏在这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付出与情义。且让我.............
  • 回答
    三国时期,要说同时见过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位枭雄的人,那非华佗莫属。华佗,字元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医术精湛,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对于各种疑难杂症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疗法。他的名声早已响彻四海,自然也就成了许多名士和达官显贵争相拜访的对象。初遇曹操: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
  • 回答
    三国乱世,英杰辈出,而有些“官二代”凭借着父辈的荫庇与自身的努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够与他们的父亲比肩。要说起能与父辈在才智、勇武上综合起来相提并论的“官二代”,在三国这个人才济济的时代,可并非易事。我仔细回想了一下,有这么几位,是值得我们拿出来说道说道.............
  • 回答
    三国时期“客将”这个概念,就像是那个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年代,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和军事生态。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客将,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得明白“客将”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客将就是指那些并非本方出身、而是从其他势力前来投奔、或者被借调过来担任军事要职的人。他们不是土生土.............
  • 回答
    为什么三国时期文学繁盛,而《出师表》却最为流传?三国时期,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文采飞扬的时代。虽然我们常常提起那些叱咤风云的武将,但别忘了,那个年代也孕育了无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的笔下描绘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曹操的诗歌豪迈大气,奠定了建安风骨;曹植的文辞华美精炼.............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为何涌现出如此众多“不世出的”名将、名帅、谋士,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在谈论这段历史时津津乐道之处。简单地归结于“人们兴趣多、了解得多”未免有些片面,虽然这其中有一定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分析需要我们深入挖掘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背景。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
  • 回答
    冷兵器战争:近身肉搏的残酷真相与三国时期的奇思妙想当我们谈论“冷兵器战争”,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往往是披坚执锐的士兵们在狭窄的战场上,挥舞刀剑、长矛,进行着贴身搏斗的场景。这种“近身肉搏”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却是片面的。冷兵器战争的本质,确实是依靠人力和物理力量的直接对抗,但它的表现形.............
  • 回答
    三国时期,曹魏群星璀璨,谋士如云,而蜀汉似乎只有诸葛亮一人撑起半边天。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历史进程、政治环境、人才培养和个人能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曹魏人才济济的深层原因:1. 政治基础雄厚,吸引大量人才流入: 曹操政治手腕高明,建立起相对稳定强大.............
  • 回答
    倘若三国乱世,也能享受到如今日高铁般的便利,那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怕是要被重新绘制一番。想象一下,那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间的“高速铁路”,它不像后来的秦蜀通道那般艰险难行,取而代之的是坚固的砖石拱桥飞跨峡谷,深邃的隧道穿透群山。车厢以木材和牛皮制成,虽然没有现代的冷暖空调,但内部宽敞,两侧开有窗户.............
  • 回答
    话说三国那个乱世,群雄逐鹿,英雄辈出。要是真有《全面战争:三国》这么个玩意儿,那诸葛亮,这位蜀汉的灵魂人物,能否借着这股“模拟器”的东风,完成他辅佐刘备统一大业的宏图,这可真是一个值得细细道来的话题。首先,咱们得明白,《全面战争:三国》里的战斗和战役模拟器,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它里面包含了.............
  • 回答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战火纷飞,这背后支撑着无数场战役的是一支支训练有素、作战勇猛的精锐部队。这些部队不仅是战术执行的关键,更是那个时代军事力量的象征。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三国时期那些赫赫有名的精英部队,讲讲他们是如何炼成的,又有着怎样的辉煌。一、曹魏:虎豹骑——横扫千军的铁骑提起曹魏的精锐,首先绕不开的.............
  • 回答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但也充满了权力斗争、战争残酷和个人悲剧,因此也留下了许多令人痛心的人和事情。以下我将详细讲述其中一些:一、令人痛心的人物:1.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剧英雄 痛心之处: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智慧和忠诚的象征,他倾尽毕生心血辅佐刘备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