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际上有给老人提供心理健康辅导类服务的需要(说白了就是陪聊),比如国外社区中心,也不是治疗什么心理问题,就是去听听老人说话安慰安慰。但是大部分中国人都无法接受花钱买心理服务,必须得依附在什么物质的东西上才能把钱花得舒服。在这个意义上,保健品厂家填补的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社会空缺。这不是很多人说多回家看看就能解决的——养老问题是社会问题,所有人都在学习从群居心态变成独居心态,这是社会需要。子女都回老人身边,老人身边根本没那么多工作岗位,未来养老压力大也没那么多时间专心陪老人,能专心陪老人也不可能代替老人去面对死亡恐惧。一些人也许能做到,大部分人注定做不到。如果是光靠大家努力努力尽量体谅体谅理解理解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会放开二胎了,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谈老龄化社会的种种危险挑战了。帮助老年人安稳度过晚年的相关需求,是刚性需求。
保健品是暴利,某种意义上也说明,至少强身健体+陪聊这两个需求,在老人心中是值这么多钱的。但是由于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的国情,这种“值钱”用一种非常扭曲的方式实现了,你要是大摇大摆地卖“陪伴老人”的服务,老人反而就不乐意了:那不神经病才用的吗。就像游戏,填补的是年轻人心灵的孤独寂寞,但是你直接填补孤独寂寞卖陪聊服务,大家就不乐意了,显得自己loser。就好像沉迷游戏就不loser了一样。
这里面的心理太复杂我也想不清楚,但我隐隐觉得核心在这里:中国人尤其是目前的老人,不会分清人我界限,所以所有利己的动机都需要用利他的方式实现。他们实质的需要是慰藉自己的孤独寂寞和死亡恐惧,但必须用“我吃了身体好就是为子女好”“帮小刘涨销售业绩”...的方式来实现。他们不愿意承认“我孤独寂寞,我有死亡恐惧,我需要陪伴”。哪怕他们把自己积蓄都花光了,那也是“我年轻的时候为你好,我老了你不为我好,小刘才是真关心我”。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人跟人之间没有互相的挂靠,就会失去安全感。对老人来说,这点没法改变了,不必去评价,只须了解。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能接受专业的养老服务,觉得去养老院是人间最凄凉的事,无法理解和接受心理咨询和社区心理服务,但却愿意把这些需求转移到符合他们心理需要的保健销售身上,哪怕为此付出更多金钱甚至生命。
这个社会问题里有无限商机。那么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的同学觉得找不到好工作,其实市场很大,只是把它挖出来很难。而且,诸位学的都是西方的理论,都是如何提供专业服务却又不构建私人联系。但是,这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大部分中国人目前的性格。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中国人深刻的了解和创造力,绝不是简单移植西方的什么模式。所以难度一定非常之大。但谁能解开这个迷局,把现在属于保健品的这个市场夺过来,提供专业、可靠、能被中国家庭接受的服务来帮助老年人强身健体、慰藉心灵,谁就能又造福一方,又赚钱到手软。会有很多老年人感谢你,会有很多子女感谢你。你干的那才真叫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大家不是都聊创业么,做那么多社交app有什么意思。有志者,在这方面多思考多努力,祖国和人民感谢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