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乌克兰少年向老兵举纳粹手势?

回答
关于乌克兰少年向老兵举纳粹手势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理解。这其中涉及历史、政治、社会心理以及国际关系等复杂因素。

事件的表面情况及可能的动机: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表面行为:乌克兰少年对一位老兵(很可能是参与二战的老兵,或者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老兵)做出了纳粹礼手势。纳粹礼是一种具有明确历史指向的符号,代表着纳粹德国及其意识形态,与二战期间的罪行、种族灭绝和极权主义紧密相连。

关于少年做出这个手势的动机,有几种可能性:

无知和模仿: 最直接的解释是,少年可能并不完全理解纳粹手势的含义,仅仅是在模仿他在网络、游戏或其他环境中看到的某些行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通过社交媒体,一些不恰当或具有争议性的内容容易被年轻人模仿,而缺乏批判性思考。
挑衅和反抗: 如果少年对老兵所代表的某些历史叙事或政治立场不满,也可能出于挑衅的目的而做出这个手势。这可能是一种表达对某种体制、国家或历史进程的反对方式,尽管这种表达方式非常极端和不妥。
对特定意识形态的认同(可能性较低但不能排除): 虽然在乌克兰,公开宣扬纳粹意识形态并非主流,但不可否认,在任何社会中都可能存在少数接受极端思想的人群。如果少年是出于对新纳粹主义或相关意识形态的认同,那么这个行为就具有更严重的政治含义。然而,对于一个普通少年来说,直接出于政治意识形态动机的可能性相对较低,除非有特定的环境影响。
对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曲解: 在乌克兰复杂的历史叙事中,尤其是在与俄罗斯的历史纠葛背景下,一些群体可能会对二战的某些方面,例如某些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行为,进行选择性解读,甚至将其与反抗苏联的斗争联系起来。虽然这并不能合理化纳粹手势,但可能解释某些误导性的历史观是如何形成的。

事件背后的历史与政治语境:

要理解这一事件,必须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下:

二战的遗产与记忆: 二战对乌克兰来说是一场灾难性的冲突,乌克兰是遭受纳粹德国占领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经历了巨大的生命损失和物质破坏。同时,在二战期间,也存在着一些与纳粹合作或利用纳粹意识形态的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如OUNUPA)。苏联时期及其后,关于二战历史的叙事被政治化,关于这些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的角色和动机的讨论一直存在争议。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叙事之争: 近年来,尤其是在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和支持乌克兰东部分裂势力之后,俄罗斯经常将乌克兰描绘成一个被“纳粹”控制的国家,以此来证明其军事干预的“去纳粹化”目的。这种说法虽然在国际上被广泛质疑和反对,但在俄罗斯国内却具有一定的宣传效应。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与纳粹相关的行为都容易被放大和政治化,尤其是在俄罗斯的宣传工具中。
乌克兰国内的政治光谱: 尽管俄罗斯的宣传试图将整个乌克兰妖魔化为“纳粹”,但这并不准确。乌克兰的政治光谱是多元的,存在右翼激进组织,但他们并非代表乌克兰的主流民意或政府。乌克兰的民族主义和政治主张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不能简单地与纳粹主义画等号。

社会心理与教育的维度:

从社会心理和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也值得深思:

历史教育的缺失或偏差: 如果少年缺乏对纳粹主义及其罪行的深刻理解,这可能反映出历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或者教育内容未能有效地传达历史真相及其警示意义。
网络信息的影响与辨别能力: 年轻人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特别是那些容易传播、耸人听闻或迎合某种情绪的内容。培养年轻人的信息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社会价值观的传递: 这样的行为也可能反映出社会在传递反纳粹、反种族灭绝等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一些断层或问题。

如何看待?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待乌克兰少年向老兵举纳粹手势的事件:

1. 行为本身是不可接受的: 无论动机如何,在任何文明社会中,公开做出纳粹手势都是一种极其不恰当、冒犯且具有争议的行为。它触碰了人类历史上的伤痛,是对二战受害者、对反法西斯斗争的极大不尊重。尤其是在面对老兵时,这种行为更是显得格外刺耳和令人费解。
2. 需要区分个体行为与群体定性: 不能因为一个少年的错误行为,就将整个乌克兰的青年人或乌克兰民族定性为“纳粹”。这是不公平且不符合事实的概括。绝大多数乌克兰人民都对二战的苦难有着深刻的记忆,并且反对纳粹主义。
3. 警惕政治化的解读和利用: 要认识到这一事件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或媒体利用,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尤其是在当前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俄罗斯方面可能会将其作为“乌克兰纳粹化”的证据来放大,而这往往是对事实的扭曲或选择性呈现。
4. 关注教育和引导的必要性: 事件也暴露了在历史教育和青少年价值观引导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社会和家长有责任向年轻人传达正确的历史观,教导他们尊重历史,认识纳粹主义的罪恶,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
5. 理解复杂性而非简单化: 乌克兰的历史、政治和社会环境是复杂的,不能用简单的二分法来理解。在评论此事时,应尽量避免情绪化和简单化的判断,而是尝试去理解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总而言之,乌克兰少年向老兵举纳粹手势是一个令人遗憾和担忧的事件。它既是对历史的漠视,也可能暴露了教育和信息传播中的某些问题。在看待此事时,我们既要谴责其不当行为本身,也要警惕其被政治化利用的风险,同时反思如何在教育中更好地传承历史记忆和正确的价值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中国人应该是很难理解俄罗斯(这里指地缘文化上的俄罗斯帝国,包括苏联疆域和波兰一部和芬兰一部)国情的。

大部分汉族很难理解一个国家为什么会有130+民族,为什么这个大帝国只有53%的人口是主体民族,为什么主体民族还不是这个帝国最先进、经济文化上最发达的民族。

而从帝国的角度来说就无所谓了,因为俄罗斯帝国是一个由被皇室以武力征服的各地区,在武力的胁迫下按照被征服顺序向沙皇及其代理人(即帝国政府)宣誓效忠组成的联合体而已。俄国民族也是大杂居,小聚居的模式分布的。

所以千万不要把中国的观念强套在俄罗斯帝国疆域内的人身上,你都搞不清楚人家是哪个民族,就在这套主体民族感情?不要一见金发碧眼就觉得是俄罗斯族,人家可能是

波兰人,西支乌克兰人,德意志人,甚至有可能是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或者其他什么人(比如克里米亚鞑靼),这些人无论哪个都不一定认同广义上的俄罗斯帝国或者俄罗斯族对这片土地的统治权,那就更无所谓什么尊重苏联老兵、铭记苏联英雄了。


没有帝国观念这种话,你套俄罗斯族身上骂人还可以,比如四月份阿尔法集团老总给盖达尔辩护的时候说他不是没有完整的帝国观念,是有的。

但你套在帝国境内其他民族身上骂人是完全驴唇不对马嘴的。因为从法国大革命开始,欧洲的民族主义就以非常快的速度从巴黎席卷到莫斯科。俄罗斯帝国=俄罗斯的人帝国,这种观念的兴起让俄罗斯对西部疆域的统治一直处于一个不安定的状态。事实上,沙俄对第聂伯河以西疆域的有效统治也就是从18世纪开始的。

而民族主义在19世纪的欧洲就已经非常司空见惯了,被征服民族和族群没有义务向征服者宣誓效忠,对帝国政府的反抗也一直没有停过,而赋予被征服民族的民族自决权正是布党争取同情者支持的撒手锏之一。可以说,这种反帝国观念也是苏俄革命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俄疆域内的反帝国观念普遍有三种

第一种,左翼民族自决主义,先自决,再联合,建立统一的超民族国家

第二种,右翼民族自决主义,各民族分别建立各民族的民族国家,成功的有曼纳海姆和毕苏斯基

第三种,村社-集体-土地神圣主义,村社和农民集体本位,没有帝国观念(有那么点民贵君轻的味道),对祖国之外的事情不感兴趣(甚至祖国родина这个概念也是相对虚无的)


所以,人普京的的态度是很准确的,人家就是要谋求把胜利日俄罗斯化,通过将胜利日俄罗斯化,搭配苏联符号,进而动员国内的左右两翼情绪,塑造他者,强化帝国政府的权威。这套方案是左翼符号+右翼内容

那么显然乌克兰那边的做法就是右翼符号+右翼内容,打对对胡。


新纳粹遍地走只是表象,本质上还是即将崛起的俄罗斯新沙文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摩擦而已,和二战甚至二战后苏联疆域内的反苏游击队vs苏联政府,多少有点类似。


所以什么“忘记英雄”的说法,简直令人笑掉大牙

人家的英雄是彼得留拉,不是铁木辛哥,记清楚了!


看了看答案发现确实理解起来很困难

那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尽量方便大家理解,但是严谨性可能会有一些不足


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看苏联就和伪满洲国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样,看俄罗斯帝国就和满清遗老看中华民国一样

精神满洲国人怎么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差不多就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怎么敌视苏联的

指望精神满洲国人尊敬抗战老兵?可能吗?

苏俄政府从革命后一直到1960年代初这么多年才基本肃清了最西部疆域的反苏武装,就这也没压制住波罗的海国家的离心倾向,这种事情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

有兴趣的可以看我校历史学系大佬弗多温写的苏联民族政策史,国内学者可以看社科院俄欧亚所刘显忠老师和中央党校左凤荣老师的东西,他们研究这个问题很久了。

user avatar

香港台湾也有很多纳粹分子啊

如何看待?拿香港台湾的纳粹分子去类比就行了。


主要是法西斯大本营一直都在那里,所以他必然会向全世界,尤其是他重视的地区,源源不断地输出法西斯分子。

user avatar

这个礼很标准,朋友你对着俄罗斯的坦克再来一个?

user avatar

“在七十几年前有很多向你一样的年轻人向我们比划这样的手势,后来我们开着坦克让这个手势的主人自绝在地下室。

也许你觉得现在的生活很糟,甚至你觉得是我们让你现在的生活很糟,你错了,我们曾亲手把白匪赶跑,是你,是你们年轻人又把他们请回来了。


你可能觉得这种手势会让我难过,是的,但我并不是为自己难过。我已经时日不多,我效忠的的国家也在1991年逝去,这是你的国家,看看她的模样吧。”​

———— 摘自网络

user avatar

乌克兰境内的斯拉夫人分为两拨,一拨是东斯拉夫人,一拨是西斯拉夫人。

西斯拉夫人是东斯拉夫人西迁后日耳曼化。

这和中亚地区的一些民族突厥化一样,为了生存,不得不逐渐改变民族习性和语言,向优势民族学习,顺从,甚至改变宗教信仰,民族服饰等等。

乌克兰的主流宗教仍然是东正教,但是往波兰这边靠近,就有一部分民众信仰天主教。

乌克兰的内部就是两种势力的斗争,但是逐渐西斯拉夫人开始增强影响,毕竟欧盟远比俄罗斯有吸引力。

日耳曼化的斯拉夫人必须要正视自己的日耳曼特征,如果连信仰都是天主教,自然和东正教徒存在着隔阂,当年称呼东罗马为拜占庭,就是西欧人不承认东罗马,以窃取罗马的继承权。而作为基督教的嫡系东正教,更不为天主教认可,想方设法剥夺其地位。

西斯拉夫人改祖归宗,当然是谁有利跟谁。现在日耳曼人又重新得势,德国在欧盟财大气粗,向往成为一个德国人,或者是干脆变成日耳曼人就是最好的。而日耳曼人在欧洲可是人口众多,纳粹思想本身就有很大的市场,刻意表现纳粹特征,可以快速得到认可,以标签化突出自己的日耳曼归属感。

至于纳粹究竟是什么?这不重要。这和需要进入到某个明星的粉丝群一样,不高喊出自己对明星的热爱,连明星的缺点都爱,那是绝对行不通的。

所有的民族都有这样的的一群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有奶便是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