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隋唐有没有向突厥进贡过?

回答
隋唐时期,关于向突厥进贡的问题,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实际上,这涉及到两国之间力量对比、外交策略以及历史的演变。

隋朝时期:在压力下有过进贡,但并非常态

隋朝建立之初,北方确实面临着强大的突厥汗国的威胁。突厥在北方草原上拥有强大的骑兵力量,对新兴的隋朝构成了不小的压力。

早期威胁与屈服: 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隋朝的国力相对还不稳固,特别是初年,与突厥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突厥可汗频繁袭扰隋朝边境,给北方的安定带来了很大隐患。为了避免大规模的战争,维护国内的稳定发展,隋朝在某些时期,确实采取了相对和缓的政策,甚至有过向突厥“示好”或“馈赠”的行为。这在古代语境下,有时就被视为一种“进贡”。《隋书》中有记载,隋朝曾派遣使者前往突厥,赠送了大量的丝绸、金银等物品,以换取和平。这种行为,与其说是主动的进贡,不如说是为了换取边境的安宁,是一种政治上的“赎买”。

改变态势与拒不进贡: 随着隋朝国力的增强,特别是隋文帝的统治逐渐稳固后,隋朝开始改变对突厥的态度。隋文帝雄才大略,一方面整顿内政,加强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他利用突厥内部的分裂(东西突厥的出现),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在军事上也进行了一些成功的反击,使得突厥不敢轻易侵犯隋朝边境。到了隋炀帝时期,虽然隋炀帝好大喜功,多次发动对突厥的战争,虽然这些战争的胜利并不总是那么辉煌,但至少隋朝不再是被动挨打的一方,也不再主动向突厥进贡以求安宁。隋炀帝甚至通过修建长城、修筑边墙等方式,加强了北方边防。

唐朝时期:从被动到主动,再到彻底压制

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转变过程。

初唐的挑战与“怀柔”: 唐朝建立之初,同样面临着东突厥强大的军事压力。太宗李世民即位初期,突厥颉利可汗多次率兵侵犯,甚至兵临渭水,威胁长安。这种局面下,唐朝采取了“怀柔”政策,也包括了某种形式的“馈赠”或“岁币”,以缓和矛盾。史书上也有记载,唐朝曾派遣使者带礼物去突厥,以换取和平。这和隋朝初期的情况有些相似,是一种在弱势下的策略。

贞观之治的转折与压制: 随着“贞观之治”的到来,唐朝的国力蒸蒸日上,军事力量空前强大。李世民这位伟大的君主,并没有满足于一时的和平,而是决心彻底解决北方的威胁。他采取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军事策略,派遣名将李靖等率军北伐,一举击溃东突厥,俘虏了頡利可汗,将突厥汗国一分为二,并设置了羁縻府州进行管辖。这一时期,唐朝不再需要向突厥进贡,反而是突厥的首领前来长安朝拜,进献“良马”等物品,寻求唐朝的册封和支持。这是一种彻底的翻转,进贡的对象变成了唐朝。

安西与北庭的羁縻: 后来,随着突厥的再次分裂和兴起(如回纥的崛起),唐朝在处理与这些游牧民族的关系时,也采取了羁縻政策,允许他们在唐朝的框架下自治,但要求他们接受唐朝的册封,并有义务提供军事支援或进献部分资源。但这与早期那种被迫的、大规模的“进贡”已经性质完全不同了,更多的是一种附庸关系下的义务或政治上的表示。

总结来说:

隋朝: 在立国初期,面对强大的突厥压力,有过以财物换取和平的“示好”或“馈赠”,在当时语境下可以被视为一种带有屈辱性的进贡。但随着国力增强,这种现象消失了。
唐朝: 在初唐面临强大突厥威胁时,也采取过怀柔政策,有类似的“馈赠”。但随着唐朝国力达到鼎盛,特别是太宗时期对外战争的胜利,唐朝彻底改变了与突厥的力量对比,不再进贡,反而是突厥来朝贡。后期,唐朝对北疆游牧民族采取羁縻政策,也包含了他们向唐朝表示臣服的义务,但这与早期意义上的进贡已是天壤之别。

所以,笼统地说“隋唐向突厥进贡过”,并不完全准确。更严谨的说法是,隋朝在立国初期曾面临突厥的压力,并为此付出过代价,有过形式上的“进贡”行为;而唐朝在经历了初期的挑战后,逐渐掌握了主动权,尤其在唐太宗时期,更是彻底压制了突厥,使其向唐朝进贡。 历史的动态变化,是理解这段关系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进贡,是要持臣礼的。

最典型的例子,比如明清二朝的畸形外交,对方不持臣礼,都跟你不发生外交关系。

奥斯曼帝国如日中天的时候,英国刚刚翘尾巴的时候,都不知道中国人有这种怪脾气,所以奥斯曼帝国大规模使团进贡了一次知道底细后就再也不来了,英国的事儿大伙也都清楚,马戛尔尼的吐槽记录很详细。

当然还有阿富汗,是唯一一个知道中国外交臭脾气,但不得不来搞外交的,而且人家很强硬,不行跪礼。

以及以前为什么老有人问,为什么莫卧儿帝国离中国这么近,开国皇帝巴布尔还曾在日记中写过自己很向往中国,但为什么跟中国老死不相往来?原因很简单嘛,你跟人家往来一下,你就得跌份儿,还不如不往来。


那么我们以吃臣礼与否来看待突厥汗国、回鹘汗国和隋唐的关系的话。

一、突厥和北齐

很简单的敌对关系,连友好都谈不上,互相看不上眼。后来北齐听说突厥要和亲给北周,于是派人送礼想破坏两国姻亲,未成,兹后一直为敌,直到北齐被北周灭掉。

二、突厥和北周

双方关系不对等,突厥强于北周。但双方都未持臣礼,是一种看似平等实则不对等的关系。突厥最强时代的木杆可汗,嫁女儿给周武帝做了北周皇后。

三、隋唐和突厥

1、沙钵略可汗时期,突厥四分五裂,小可汗各自为政。沙钵略可汗连威胁隋朝的能力都没有,在屡次被隋军击败后,沙钵略可汗表示:

辰年九月十日,从天生大突厥天下贤圣天子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可汗致书大隋皇帝:使人开府徐平和至,辱告言语,具闻也。皇帝是妇父,即是翁,此是女夫,即是儿例,两境虽殊,情义是一。今重叠亲旧,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不断。上天为证,终不违负。此国所有羊、马,都是皇帝畜生;彼有缯彩,都是此物。彼此不异也。

隋文帝你是我老婆的干爹,也是我爹。这话都说了……

沙钵略可汗还有个名言:

得作大隋天子奴,虞仆射之力也

2、莫何可汗时期,莫何可汗靠跪舔隋朝,征服了小可汗阿波可汗,并将阿波可汗俘虏后献给隋朝……

莫何可汗表示:

窃以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伏惟大隋皇帝,真皇帝也。岂敢阻兵恃险,偷窃名号,今便感慕淳风,归心有道,屈膝稽颡,永为籓附。虽复南瞻魏阙,山川悠远,北面之礼,不敢废失。当今待子入朝,神马岁贡,朝夕恭承,唯命是视。至于削衽解辫,革音从律,习俗已久,未能改变。阖国同心,无不衔荷,不任下情欣慕之至。谨遣第七兒臣窟含真等奉表以闻。

表示如果有机会,自己还要带突厥人汉化……

3、都蓝可汗时期,都蓝可汗对隋朝不太友好,虽然期间有朝贡行为,但此时两国应为敌对关系。

4、启民可汗时期,启民可汗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不是靠草原推选而是让中原王朝册封的可汗。而且还主动多次亲自拜见隋炀帝,自启民可汗之后,西突厥可汗不再是臣服东突厥的小可汗,而是独立的十姓可汗了。

启民可汗的名言:

大隋圣人莫缘可汗,怜养百姓,如天无不覆也,如地无不载也。诸姓蒙威恩,赤心归服,并将部落归投圣人可汗来也。或南入长城,或住白道,人民羊马,遍满山谷。染干譬如枯木重起枝叶,枯骨重生皮肉,千万世长与大隋典羊马也

这肉麻的……

5、始毕可汗时期

先上图:


什么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突厥穷啊23333

始毕可汗时期,隋朝大乱,隋末军阀:

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皆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使者往来,相望于道也。

其中刘武周、梁师都、郭子和,不但称臣,还肉麻地主动向始毕可汗要突厥封号,始毕可汗开心地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梁师都为大度毗伽可汗、郭子和为屋利设。这仨都已经不是称臣了,差不多都可以算直属臣子了2333

当然,连李渊父子也给突厥称臣了。启民可汗当年那么不要脸地跪舔,保持了东突厥不再内乱,留给始毕可汗的家底,足够洗刷当年的耻辱了。

6、处罗可汗时期

处罗可汗在位时间很短,他在位后,唐朝刚刚消灭了刘武周,仅仅只有陕西和山西一带。处罗可汗心想大狗也要看主人,刘武周是我大突厥的小可汗,是你打的?于是处罗可汗向唐朝发动总攻,并下令另一个小可汗梁师都出兵,向河北军阀窦建德结盟请他出兵。

在这种危急关头,初生的唐朝又很狡猾地怂了一次,给突厥送上厚礼,正好处罗可汗病重,避免了唐朝胎死腹中。

7、颉利可汗时期

这个得分阶段

(1)颉利可汗和唐高祖,这个时期,唐朝依然厚着脸皮给厚赠以换取和平,但唐朝对突厥不持臣礼了。

汉阳公苏瑰、太常卿郑元璹、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等各使于突厥,颉利并拘之。我亦留其使,前后数辈。至是为大恩所挫,于是乃惧,仍放顺德还,更请和好。献鱼胶数十斤,欲充二国同于此胶。高祖嘉之,放其使者特勒热寒、阿史德等还蕃,赐以金帛。

颉利可汗为什么扣留唐朝使者呢?新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原因,但是《册府元龟》记载了,原来……在唐朝统一中原前,也就是处罗可汗时期,唐朝使者去突厥是要磕头的。而中原统一之后,唐朝使者“长揖不屈节”,已经不持臣礼了,所以颉利可汗自然就扣留使者了。这根阿富汗使者给乾隆不下跪是一个道理。

(2)颉利可汗和唐太宗

本可汗的大突厥都亡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这一段:

十二月,甲寅,上幸芙蓉园;丙辰,校猎少陵原。戊午,还宫,从上皇置酒故汉未央宫。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帝奉觞上寿曰:“今四夷入臣,皆陛下教诲,非臣智力所及。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上皇大悦。殿上皆呼万岁 。

已经退位的唐高祖李渊,让颉利可汗跳艳舞。跳艳舞后的第二年,颉利可汗在长安郁郁而终。


所以说,唐朝给突厥持臣礼进贡,仅仅是在割据时期,统一后先不持臣礼了,然后索性把突厥灭了。而西突厥呢,则一直实力弱于东突厥,一直与唐朝友好,并称臣于唐。直到唇亡齿寒,东突厥灭亡后,西突厥才与唐朝翻脸。

至于回鹘,谁说唐朝给回鹘朝贡了?反倒是回鹘最强大的时候,也不忘了给唐朝献俘。而且回鹘历任可汗都是要唐朝册封,连可汗的汗号都不是突厥时期那种音译,而是实打实的唐朝给编出来的汉字。

回鹘最强大的时候,在保义可汗、怀信可汗时期。这俩最强回鹘可汗只要对吐蕃战争胜利,就献俘长安,这么积极,比唐朝自己的河北藩镇还热心呢。

至于真到了唐朝晚期,回鹘都这样了:


都这德性了,谁给他进贡啊。


最后,我也想知道是哪个俄罗斯人说隋朝向突厥进贡的?

俄罗斯有巴托尔德这样的权威学者,学界的著作不大可能有这样错误的记述。不过民科哪儿都有,说不定题主就喜欢看民科的书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隋唐时期,关于向突厥进贡的问题,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实际上,这涉及到两国之间力量对比、外交策略以及历史的演变。隋朝时期:在压力下有过进贡,但并非常态隋朝建立之初,北方确实面临着强大的突厥汗国的威胁。突厥在北方草原上拥有强大的骑兵力量,对新兴的隋朝构成了不小的压力。 早.............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将中国历史上两次重要的王朝更迭与一个早已消失的东北亚王国联系起来,颇有“蝴蝶效应”的味道。如果隋唐当初没有倾尽国力去征伐高句丽,那么高句丽会不会因此获得喘息之机,甚至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最终成为类似后金的强大政权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一下这种可能性,力求勾.............
  • 回答
    关于韩聪的感情生活,尤其是和隋文静之间有没有可能,这是一个让很多粉丝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我来尽量详细地为大家梳理一下,希望能让大家更清楚其中的一些情况。首先,我们来谈谈韩聪有没有女朋友这个问题。从公开的信息来看,韩聪本人在这方面一直非常低调。他是一位非常专注于滑冰事业的运动员,他的生活重心似乎都放在了.............
  • 回答
    兰陵萧氏,这琅琊望族,自魏晋南北朝便已声名鹊起,至隋唐,更是人才辈出,如繁星般点缀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不仅继承了先祖的文采风流,更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说起兰陵萧氏的这些风云人物,那故事可就多了,咱们得慢慢道来。隋朝:崭露头角的开国功臣与学术大家隋朝建立伊始,兰陵萧氏就贡.............
  • 回答
    《隋唐英雄》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英雄传奇的集大成者,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很多都让人热血沸腾。不过,就像很多精彩的民间故事一样,它也是混合了历史真实、历史人物的影子以及纯粹的艺术虚构。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里面哪些是真材实料,哪些是添油加醋,哪些又是完全凭空创造的。 真实历史人物,站得住脚的!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融合时期——十六国到隋唐这段时间内的姓名变迁。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一、十六国时期:主动汉化与政治考量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北方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虽然史书称之为“十六国”,但实际存在的政权远不止十六个,其中统治.............
  • 回答
    问“隋朝为啥有人粉”,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毕竟,在很多人印象里,隋朝那真是个“短命王朝”,开创盛世,却也因暴政和穷兵黩武而迅速覆灭,留下的多是负面印象。但要说有人“粉”它,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藏着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留下了浓墨.............
  • 回答
    “汉唐的鼎盛秦隋要有一半的功劳”这种说法,并非出自某个特定的历史学家或文献,而是一种民间、基于对中国古代历史整体发展脉络的理解和概括,并随着时代变迁,在特定历史时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和传播。要详细解释这种言论的出现和现在“捧秦隋”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历史叙事以及当代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 回答
    隋末时期流传着“姓李的会当皇帝”的预言,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社会思潮、历史巧合以及谶语迷信在特定时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个预言的由来,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混乱而充满变革的时代,细细梳理其中的脉络。一、 历史的阴影与对“圣人”的期盼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南北分裂,统一了大业,本应是承前启后.............
  • 回答
    隋炀帝杨广和唐玄宗李隆基,这两位皇帝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功过是非至今仍是讨论的焦点。虽然都以“亡国之君”的标签而闻名,但细究其执政的轨迹、失败的根源以及历史的评价,他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而非简单的相似。杨广:雄才大略,但急功近利,透支国力杨广的成败,更多地体现在他过于宏大的.............
  • 回答
    近些年,文史爱好者们圈子里流传着一种新看法:南北朝后期,也就是所谓的“后三国时代”(约公元420年589年),在精彩程度和历史厚度上,已经可以和更为人熟知的隋末唐初(约公元618年626年,但常指其乱世到开国盛世的过渡期)相提并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过去,大家谈论乱世风云,总绕不开隋末唐初那段烽火.............
  • 回答
    冉闵,这位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身影常常与“屠胡”的血腥标签联系在一起,但我们若要探究他是否有能力在隋末群雄并起之时统一天下,则需要抛开那些标签,深入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能力与局限性上来。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隋末的天下并非是一张白纸,等着一个冉闵来描绘。那是一个刚刚经历了隋朝短.............
  • 回答
    要说明朝在很多方面感觉“倒退”,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抛开科举这个大家普遍认同的亮点不谈,明朝在一些关键领域,与我们印象中强大的秦汉唐隋相比,确实显露出一些令人扼腕的停滞甚至倒退的迹象。这并非否定明朝自身的成就,而是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审视其得失,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其局限性。一、政治体制的僵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一个关键点。你提到的“秦晋隋元”作为从分裂割据走向大一统的朝代,这在很多历史叙述中是比较经典的说法。而宋朝为什么不被纳入其中,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朝代更迭的不同性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分裂割据到大一统”这个概念本身。这个说.............
  • 回答
    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常常与短暂、严苛、甚至有些悲剧的色彩联系在一起。秦朝统一六国,但二世而亡;隋朝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却也因农民起义而迅速衰落。然而,正是这两个被普遍认为“不成功”的朝代,却为之后长久而辉煌的汉朝和唐朝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使得这两个朝代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要理解汉朝和.............
  • 回答
    如果李世民才能一般,李渊还能统一全国,建立唐朝吗?隋末群雄谁最有机会统一全国?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让我们深入思考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关键人物在其中的作用。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如果李世民才能一般,李渊还能统一全国,建立唐朝吗?结论: 李渊统一全国并建立唐朝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说非.............
  • 回答
    这些以隋唐、薛刚、杨家将、薛家将、岳家将为主角的英雄传奇故事,并非凭空出世,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长河的土壤,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才最终以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演义小说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们出现的背景和意义,可以说是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历史的余温与民间记忆的沉淀首.............
  • 回答
    隋唐之际群雄的故事,论波澜壮阔、人物众多、英雄辈出,其实并不输于三国时代。从瓦岗寨的李密,到铜壶津的王世充,再到玄武门的李世民,故事跌宕起伏,情节扣人心弦。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何这段历史的普及度,远不如《三国演义》那般深入人心,甚至在民间故事的流传程度上也显得逊色几分。要探究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
  • 回答
    要论隋唐时期,高句丽和突厥谁更强盛,这得从多个维度来衡量,不能一概而论。两者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它们的强大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突厥:草原上的雄狮,西域的掌控者首先,我们来看看突厥。在隋唐时期,突厥正经历着分裂与重组的复杂过程。 分裂前的强大(特别是西突厥.............
  • 回答
    关于隋唐时期,为什么会有四位皇帝(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都对高句丽发动了大规模的征伐,这绝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国家战略考量共同驱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边境冲突,而是当时东亚格局下,一个新兴大帝国与一个坚韧地区性政权之间,关于生存空间、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