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隋唐英雄传、薛刚反唐、杨家将、薛家将、岳家将等演义小说是怎么出现的?出现的背景与意义是什么?

回答
这些以隋唐、薛刚、杨家将、薛家将、岳家将为主角的英雄传奇故事,并非凭空出世,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长河的土壤,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才最终以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演义小说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们出现的背景和意义,可以说是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 历史的余温与民间记忆的沉淀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些故事的“历史原型”。虽然我们今天读到的演义小说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和大量的虚构,但它们的故事线索、核心人物,甚至许多情节,都或多或少地与真实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有关联。

隋唐时期:一个充满变革与传奇的时代。 隋末唐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却又充满活力的时期。群雄并起,战乱频仍,但同时也孕育了强大的唐朝。像隋唐演义中描写的瓦岗寨群雄、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唐朝的开疆拓土等等,都触及了那个时代的某些真实侧面。那个时代的大起大落、英雄辈出,本身就为后来的故事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想象空间。民间在经历了战乱后,对英雄的渴求、对统一的向往,以及对乱世枭雄的评说,都构成了故事流传的温床。
宋辽金元时期:民族矛盾与家国情怀。 到了宋朝,特别是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北方民族的崛起和战争不断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岳家将的故事,以岳飞精忠报国、抵御金兵为主线,正是那个时期民族矛盾和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杨家将的故事,虽然年代上有所模糊,但其核心的“满门忠烈”、“代代守护边疆”的形象,契合了宋代百姓对忠诚、牺牲和抵御外敌的强烈情感。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对忠臣良将的崇拜,以及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薛刚、薛家将的出现:对历史断层的填补与民间愿望的投射。 薛刚反唐的故事,其历史原型相对模糊,更多地被认为是民间对唐朝覆灭后一个“反抗者”形象的塑造。它可能是在唐朝灭亡后,为了满足人们对政治格局变动的好奇心,或是对某种“正统”的质疑,而产生的叙事。薛家将的故事则更侧重于家族的传承和对朝廷的忠诚,虽然其历史痕迹也并不十分清晰,但同样承载着民间对家族荣耀和世代奉献的向往。

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在民间以口头传说的形式不断流传、演变,经过说书先生的渲染、戏曲的改编,逐渐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记忆和故事素材。

二、 演义小说的诞生与发展:从说书到文字

演义小说并非一次性创造出来的,而是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

说书艺术的繁荣: 唐宋时期,说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娱乐形式,为故事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说书人根据历史事件、传说故事进行演绎,并根据听众的喜好进行改编和创作,使得这些故事得以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流传。像宋代的“瓦舍勾栏”,就是说书艺术的集散地。
话本的出现: 随着书籍的普及和印刷术的发展,一些说书人的底稿被记录下来,形成了“话本”。话本是早期白话小说的雏形,它保留了口语化的特点,也开始有了更为系统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许多我们今天读到的演义小说,其最初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的某些话本。
明清时期的定型: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文学迎来了黄金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大量以历史为题材的英雄传奇故事被整理、加工、扩写,并最终以长篇章回小说的形式出版。
《三国演义》的典范作用: 虽然不属于你列出的范围,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其宏大的叙事、鲜活的人物、曲折的情节,为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树立了标杆,确立了“七分实三分虚”的创作原则,即在尊重历史大框架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虚构。
《隋唐演义》的成熟: 像《隋唐演义》(或称《说唐》)这类作品,在明清时期被大量创作和传播。它们继承了说书和话本的传统,并加入了更多的想象力和戏剧性冲突,将隋末唐初的历史故事演绎得更加波澜壮阔。
杨家将、薛家将、岳家将的编织: 这些故事也在这段时间内被不断丰富和完善。有的是在已有故事的基础上增添情节,有的则是将零散的传说汇集起来,形成完整的家族叙事。例如,杨家将的故事,可能在宋代已有流传,但在明清时期被加工得更为详尽,如《杨家将演义》。《薛家将》则是在《说唐》等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薛仁贵之后薛丁山等薛家后代的传奇。而《岳家将》则集中展现了岳飞及其后代(如岳云、岳雷等)在抗金战争中的英勇事迹。

三、 出现的背景与意义

这些演义小说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理、文化需求和价值观念,具有多重意义:

1. 历史的缅怀与反思:
对盛世的追忆与憧憬: 像隋唐演义,虽然描写了乱世,但最终以唐朝的建立和强盛作为结局,反映了人们对强大国家和统一局面的向往。
对忠君报国的歌颂: 以杨家将、岳家将为代表的故事,是传统“忠君报国”思想的生动体现。它们歌颂了为国捐躯、忠心耿耿的英雄形象,满足了社会对理想臣子的期盼,也为统治者提供了道德榜样。
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尤其是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如宋代,岳家将的故事是对民族英雄的歌颂,是对国家民族存亡的关注,激发了民族认同感和爱国热情。

2. 民间情感的寄托与宣泄:
英雄崇拜与精神寄托: 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依然需要精神上的寄托和情感上的宣泄。这些演义小说为他们提供了一群充满勇气的英雄,满足了他们对力量、正义和传奇的渴望。
对现实不满的投射: 有时,这些故事的出现也与现实的某些不如意有关。例如,如果现实中出现奸臣当道、英雄蒙冤的情况,那么那些歌颂忠臣良将、强调善恶终有报的故事,就能起到安抚民心、宣泄不满的作用。薛刚反唐可能也包含了对某些时期政治腐败或不公的一种隐喻性反抗。
满足猎奇与娱乐需求: 演义小说往往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了戏剧冲突和传奇色彩,能够极大地满足普通民众的猎奇心理和娱乐需求。

3. 道德教化与文化传承:
塑造道德典范: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无论是忠臣、义士还是勇将,都被赋予了鲜明的道德品质,如忠诚、勇敢、仁义、信义等。它们通过故事的形式,向社会传递着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传承历史文化认同: 演义小说不仅仅是故事,它们也承载着对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文化的认同。通过这些故事,人们了解和记忆自己的历史,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
丰富汉语文学的表现力: 演义小说的创作,极大地推动了白话文文学的发展。它们在叙事技巧、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和探索,为后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总结而言, 隋唐英雄传、薛刚反唐、杨家将、薛家将、岳家将等演义小说,是历史积淀、民间想象、说书艺术和文学创作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们出现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既是对过去历史的回顾与解读,也是对现实社会心理的投射与回应。它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传承了民族的文化记忆和价值观念,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情感的载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稍微说一说《隋唐》、《薛家将》、《薛刚反唐》的发展历程:

一、隋唐题材讲史小说前史

因为隋唐之交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所以早在唐宋时代,便存在了不少隋唐之交的历史为题材的笔记、敦煌变文等作品。

代表性的有刘餗的笔记《隋唐嘉话》,其对于《隋唐》题材的作品的意义类似于《世说新语》之于《三国演义》,提供了不少基础且符合大致史实的有趣素材。

再者有托名韩偓的传奇小说《开河记》、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后来的成为《西游记》素材之一的《唐太宗入冥记》等等。

1.元杂剧中的“隋唐英雄”

进入到元朝,出现了大量以隋唐为题材的杂剧,比如《尉迟恭三夺槊》、《程咬金斧劈老君堂》、《魏征改诏风云会》、《长安城四马投唐》、《徐茂公智降秦叔宝》、《尉迟恭鞭打单雄信》、《下高丽尉迟不服老》、《小尉迟将斗将认父归朝》、《唐李靖阴山破虏》、《摩利支飞刀对箭》、《薛仁贵荣归故里》、《贤达妇龙门隐秀》等等。

这些故事串起来其实就有了隋唐故事的原型,比如《长安城四马投唐》中虚构人物柳周臣作为和贾闰甫并列的瓦岗寨将领出场,为后来“贾柳楼”的故事做了铺垫;再比如《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可以得知至少在元朝,程知节便普遍被称之为“程咬金”(《旧唐书》说本名咬金,但是墓志之类的没有提及);再比如《小尉迟将斗将认父归朝》中便有了尉迟宝林作为敌将养子出场,后来在战场上和父亲凭鞭相认之类的狗血剧情;《下高丽尉迟不服老》则描写了尉迟恭和李道宗之间的矛盾,李道宗就此黑化。

在这些杂剧中,很明显尉迟恭、程咬金等人的形象大致定了下来,而且元杂剧作者们尤其偏爱作为民间信仰对象之一的尉迟恭,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说唐》之类的故事里,尉迟恭虽然武力被贬低的不得了、也不是瓦岗寨英雄,却露脸特别多的根本原因。

隋唐故事在元朝应该被总结成过类似于《三国志平话》的话本,并且成为后来民间艺人的创作共识,但是很遗憾的是并没保存下来。

2.薛仁贵故事的雏形

另一方面,薛仁贵虽然祖上也曾富贵,但是由于父亲早逝而家境贫寒,后从军征高句丽,身着白袍作战勇猛,而被李世民特别赏识而一举“逆袭成功”,加上后来威名远扬的“三箭定天山”故事,对于古代人来说简直就是爽文小说的男主,也可能是觉得薛仁贵的故事太爽不够曲折,又虚构新的磨难,然后克服磨难再增加新的荣誉……

其中对于薛仁贵故事叙述最为完整的是《永乐大典》中收录了元初话本《薛仁贵征辽事略》:

在这部话本中,在历史上风评尚可的张士贵,已经变成了百般刁难薛仁贵、与其争功的形象,这和《薛仁贵荣归故里》等杂剧内容是一致的。另外还有一位历史上被薛仁贵救过的郎将刘君邛(昂、昴),也摇身一变,成了迫害薛仁贵的卑鄙人物。

黑张士贵其实没有什么原因,完全是为了剧情服务,因为话本的作者特意写过史书上张士贵的正面事迹,在唐初满朝忠烈的情况下,为了戏剧性只能去黑化没什么存在感的张士贵和刘君邛。

另外,这个故事中已经出现了唐太宗被困凤凰城、秦琼因病不能成行而取而代之的秦怀玉;历史上“佩五刀”的盖苏文,已经被改成了使用“五口飞刀”;江夏王李道宗原本是李世民的堂弟,结果在文中成了皇叔,而且还和尉迟恭有矛盾;明明在历史上活到天寿的老将段志玄(贤、远),成为“薛仁贵故事”里换着花样必死的角色……

另外,历史上唐太宗并没能彻底击败高句丽,但是为了突出薛仁贵和增强故事紧凑性,不但“三箭定天山”的故事被挪到了高句丽,而且历史上病死的盖苏文也成了薛仁贵擒杀的对象。

这也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的问题:高句丽让你灭了,那苏定方干啥?“三箭定天山”让你在高句丽干了,那“征西”的时候薛仁贵做什么?……

明朝成化年间的话本《新刊全相唐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和《薛仁贵征辽事略》题材大同小异,只是侧重点不太相同,在《事略》中一笔带过的“兵困三江越虎城”,被扩写成尉迟恭阻拦而致使秦怀玉杀四门的故事——这也是各种“杀四门”故事套路的由来。


二、明清“隋唐题材”话本小说与戏剧

1.《唐书志传通俗演义》

在明朝,民间的隋唐故事自然有着进一部的发展,但是出版成小说,还要到《三国演义》在嘉靖年间出版后,福建书商熊大木跟风创作的《唐书志传通俗演义》。

这本《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的是嘉靖三十二(1553)年出版的清江堂刊本,共计8卷89节。当时读书人买不起、也读不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作为替代,一般选择购买和阅读的通史为朱熹、赵师渊删减编辑过的《通鉴纲目》。

《唐书志传》便是熊大木基本上大段照抄《通鉴纲目》,然后加入一丁点民间故事,改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总体来说也是没什么太高文学性的流水账。很多篇章是想到哪写到哪,导致篇幅长短不一非常离谱。

《唐书志传》唯一的贡献大概便是模仿《水浒》中的庞万春给高句丽安市城主起了个“梁万春”的名字,然后又在朝鲜被讹传为“杨万春”,最后朝鲜人结合射瞎唐太宗一只眼的传说,成了朝鲜的“民族英雄”……

(之所以说是模仿《水浒》起名,是因为和梁万春一起登场的还有欧飞和邹定国……)


2.《隋唐两朝志传》

《隋唐两朝志传》(简称《隋唐志传》,别称《隋唐两朝通俗演义》),最早可见的是万历四十三(1619)年金阊书林龚绍山刊本,共计12卷120回。

《隋唐志传》虽然号称是“罗贯中”编,但毫无疑问地是万历年间托名罗贯中的跟风作品。题正德三年林瀚序、杨慎序,大概也是托名写的。

《唐书志传》按照更加专门的史书修订过的“藏珠馆本”和《隋唐两朝志传》行文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两者究竟是谁参考谁,目前还存在着争议。

《隋唐志传》因为收录了不少民间隋唐故事,可读性要比《唐书志传》好很多,但是作者毫无廉耻之心的直接大段抄袭《三国演义》的情节乃至原文而令人晕倒,典型的例子,如李密在起义失败后逃亡路上也遇到了一个杀了妻子给他吃的朋友游太和;美良川秦王三跳涧,文字和的卢跃檀溪如出一辙……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被刘黑闼俘杀的罗士信在这本书中是中箭死的。薛仁贵的故事和《征辽事略》等大致相同,段志玄又毫无人性的被盖苏文砍死了;苏定方则作为和盖苏文交手二十回合被击败露了一小脸。

《唐书志传》和《隋唐志传》都属于隋唐故事在汇总过程中的分支,对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民间故事版本的“隋唐英雄传”没有太大影响。


3.《金貂记》

全名《薛平辽金貂记》,现存明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刊本(缺第3至第9出)。改编自杂剧《下高丽尉迟不伏老》:

平辽公薛仁贵为皇叔李道宗所忌,被诬下狱,尉迟恭一怒之下打断了李道宗两颗牙齿,因此也被太宗免除官职。时值西辽苏宝童率兵犯境,徐茂公等力保薛仁贵复职出征。李道宗又遣刺客往害仁贵妻与子,赖刺客重义,听其脱逃,仁贵妻柳氏与子丁山得以幸免。薛丁山于途中叫售仁贵所留金貂,巧遇尉迟敬德,母子始获栖身之所。薛仁贵为苏保童邪术所败,困守锁阳城,遣程咬金求援,又被把持朝政的李道宗所阻,仅拨老弱疲卒五千。咬金无奈,径往职田庄搬请敬德前往解围,薛丁山获知,毅然请行。途蒙仙女翠屏赠剑,捉拿李道宗魂魄归地府,接着遂大破敌军,迎父还朝,合门旌奖,薛丁山也娶了尉迟恭之女兰英为妻。

李道宗和薛仁贵在历史上无冤无仇,之所以被编出矛盾成了奸臣,完全是因为这个杂剧是改编自尉迟恭故事。

历史上尉迟恭因为某功臣排位在自己之上而和他打架,还把劝架的李道宗打伤了一只眼睛。

因为民间偏爱尉迟恭,而又对李道宗的功绩不熟悉,又不知道和尉迟恭因为排位打架的功臣是谁,因此在元朝的杂剧《不伏老》中,李道宗便被塑造成了无功却坐上位的皇叔,因为和尉迟恭之间座位的矛盾对其进行迫害。后来高丽国来犯,在徐茂公的激将法下,原本装疯卖傻的尉迟恭重新挂帅,战胜敌军。

除了李道宗和薛仁贵的之间的恩怨外,《金貂记》的一大贡献是最早提出了苏宝童和薛丁山两个对头。为日后《混唐后传》、《薛丁山西征》的故事埋下伏笔。


4.《大唐秦王词话》

《大唐秦王词话》是万历、天启年间诸圣邻编次的长篇鼓词底本。共计8卷64回。

《大唐秦王词话》内容侧重于描写李世民而很少描写瓦岗寨好汉,故事也到李世民登基为止。大致由旧有的杂剧点缀加工而成,元杂剧中便已经存在的《程咬金斧劈老君堂》、《魏征改诏风云会》、《长安城四马投唐》等等,都可以在其中看到踪迹。特别是尉迟恭在隋唐之交的旧杂剧、民间故事,都在此话本中得到总结。

《词话》最大的影响便是首次将历史上的罗士信改名叫做“罗成”,并且着重描写了之前在文学作品中存在感稀薄的大将苏定方。苏定方作为窦建德部下戏份很足,在窦建德失败后,推举刘黑闼作为首领继续与唐朝对抗,更在在淤泥河之战中设计乱箭射杀遭到李建成、李元吉陷害的罗成。

在刘黑闼失败后,李世民绑来他的老母劝降,苏定方在母亲的劝说下尽孝而不得不降,算是个有勇有谋、力挽狂澜不成的有孝心的“暂时反派”。

《词话》还提到罗成有个三岁的儿子罗通,在日后的故事里将变成苏定方的冤家。

另外,《词话》由于以李世民为主角,所以单雄信在瓦岗寨时代即被被刻画为暗中勾通王世充的内奸形象,在追杀李世民的时候和徐世绩割袍断义,因此后文没有了徐世绩割掉大腿上的肉给单雄信吃的情节。此外,《词话》也是最早提到单雄信是青龙星转世,日后成为高句丽的盖苏文。

《词话》作为民间隋唐故事的一种总结,很好的反映了民间故事中隋唐故事的变化,此后许多地方戏剧中的隋唐故事都和《词话》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5.《隋炀帝艳史》

《隋炀帝艳史》最早可见的是崇祯三(1630)年人瑞堂刊本,作者“齐东野人”。共计8卷40回。

《隋炀帝艳史》大概是参考了《开河记》、《海山记》、《迷楼记》之类的传奇而创作的,主要是描述了隋炀帝从篡夺帝位到骄奢淫逸,最终身死国亡的事迹。隋炀帝“欺母霸妹”的故事便是最早出自此书。

先前的民间作品因为大多描述隋唐好汉的英雄事迹,很少有隋炀帝相关的又黄又暴力的情节,因此这本书成为《隋唐演义》抄袭的主要素材。


6.《隋史遗文》和《麒麟阁》

《隋史遗文》现存最早的是崇祯六(1633)年袁于令序刊本,共计12卷60回。和这部小说同期还有一部由李玉编写的、名为《麒麟阁》的昆曲,它们同为第一个以秦琼为主角、大篇幅描写瓦岗寨好汉的作品。

李玉和袁于令都是苏州人,两者之间应该有着不少交流。李玉的《麒麟阁》由于后来在清宫戏中被大幅修改加长,并且加入当时流行的“隋唐故事”而面目全非,难以判断剧本原貌。

《隋史遗文》和《麒麟阁》非常独特的开创了秦琼乃是北齐将领秦彝之子,在历城担任捕快,秦琼当锏卖马被二贤庄单雄信所救,无意中救下李渊一家,李渊误杀单雄信兄长而结仇、秦琼惹上官司发配北平府,和姑姑、姑父罗艺和罗艺之子罗成相认等等。秦琼和王伯当、柴绍、齐国远等朋友在长安观灯,打死调戏王婉儿的宇文述的公子后逃走。程咬金、尤通截银,秦琼为义气替他们隐瞒等等内容。历史上秦琼并没有跟随来护儿征讨高句丽,但是本书添加了秦琼征讨高句丽的情节。

由于《隋史遗文》的编写者(袁于令?)声称自己参考的原作中并没有罗士信,是自己补了上去的,因此可能参考了只有罗成而没有罗士信的《麒麟阁》进行扩写。《隋史遗文》中的罗成戏份其实不太多,而日后罗成的形象可能更加接近于这本书中的罗士信。

另外此书中单雄信的形象非常正面,因此最后徐世绩、秦叔宝、程知节都割掉自己的大腿肉给单雄信吃……

明末著名的说书人柳敬亭便说过“秦叔宝见姑娘”的故事,显然是取材于这两部作品。《隋史遗文》和《麒麟阁》是南派“隋唐故事”的代表作,对于日后的《说唐》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7.褚人获《重订通俗隋唐演义》

最为“著名”的《隋唐演义》,鲁迅先生认为成书在1675年左右,现存最早版本为康熙三十四(1695)年四雪草堂刊本。共计20卷100回。

《隋唐演义》的最大特点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情节基本上是前半部缝合《隋史遗文》、《隋炀帝艳史》、《大唐秦王词话》等书籍,唐朝成立后的后半部则大量取材自《太平广记》、《通鉴纲目》甚至是《梅妃传》等等。

虽然《隋唐演义》创新性不多,然而有些改编的内容脑洞非常的大,比如编出花木兰是突厥千夫长花弧之女,“可汗大点兵”是南伐唐朝(后来与李世民联合,改成打窦建德)之类的,最后可汗要强纳花木兰,花木兰自刎而死。在这本书中罗成的戏份被极大增强,年龄也有所提升,成为主角之一不说,花木兰的妹妹又兰后来和罗成在了一起……一般被当作罗成夫人的女将窦线娘也是最早见于此书,受此影响,窦线娘的父亲窦建德的结局是出家为僧而不是被杀。

因为和窦家喜结连理,苏定方和刘黑闼也没再给造反的戏份,罗成在这本书里顽强的活下来了……

《隋唐演义》里没有薛仁贵的故事,相当大的比例在写武则天、唐玄宗后宫那点事,可能让很多读者读起来非常失望。


8.《混唐后传》

大概是清人托明代文学家钟惺作品,37回,现存最早的是清初芥子园本,4卷32回。

《混唐后传》题材衔接的比较混乱,开始几回合非常富有创意地在《金貂记》的基础上重写了“薛仁贵西征”的故事,后半段则基本上和《隋唐演义》一致。似乎是抄袭关系。

薛丁山下山助父之类的内容似乎是第一次问世。一般西征中作为反派的苏宝同,在这部小说中最初是被设定为盖苏文的侄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苏宝同的绝招也是飞刀。后来在《说唐》系列里苏宝同改设定,成了苏定方的孙子,会飞刀就很不正常了……

同样,这本书里有薛丁山之妻陈金定、薛仁贵之女薛金莲,却没有罗通、窦一虎、窦仙童、樊梨花等人物,有秦怀玉却没有因苏宝同还锏被杀之类的情节,都表明这本书起码应该诞生在《说唐三传》之前。


9.《说唐演义全传》

《说唐演义全传》是现在隋唐故事的直系老祖宗,大概创作于雍正年间。被后人分为《说唐前传》和《说唐后传》两部分。

《说唐前传》现存最早的是清代乾隆癸卯(1783年)崇德书院刊本,卷首有乾隆元年(1736)如莲居士序又题鸳湖渔叟校订。共计68回。

考虑到续书《说唐后传》现存最早的是乾隆三(1738)年姑苏绿慎堂藏板本,因此这本小说的确应该是雍正年间创作的。

《说唐前传》可能是旧题的《说唐全传》,以隋唐之间的群雄为主角,创造性的提出了“十八条好汉”的英雄实力排名,在后面的绝对打不过在前面的,成为未来说书人的金科玉律。

此外,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杨林、魏文通、辛文礼、曹彦平等原创人物都是在这本书中第一次闪亮登场,实力被刻画得碾压历史上的英雄豪杰,跳出了旧有的隋唐历史可以胡编,但人物不能乱加的创作观念,这些人的新故事被第一次加入到旧有的《隋唐演义》的故事之中。

另外,作者非常坚定的让所有非历史人物全部在书中当场去世,在《隋唐演义》中明明幸存下来的罗成也很不幸属于这一行列。苏定方在这部《说唐前传》中首次射死了罗艺,随后又按照《大唐秦王词话》的故事射死了罗成,完成双杀。苏定方一反《大唐秦王词话》里的正面形象,投降唐朝的时候被刻画得相当功利性且猥琐不堪,从一个“暂时反派”转换为“暂时正派”。

《说唐后传》可能是在《说唐全(前)传》大卖后追加的作品,共计55回合,分为《罗通扫北》(被拿出来单卖的时候叫《隋唐小英雄传》)和《薛仁贵东征全传》(《说唐薛家府传》)两个部分。

《罗通扫北》算是把“隋唐英雄”变成绵延不绝的“家将小说”的开山作。但创作的相当粗糙,比如主角罗通便是完全按照罗成的形象塑造,尉迟宝林认父的故事是旧有的杂剧,苏定方陷害罗通杀四门的故事则是山寨自旧有的尉迟敬德害秦怀玉杀四门等等,罗仁说话的语气也让人深感“这TM八岁?”加上主角“正义的月儿弩”可以,对手用就要杀全家报仇,尉迟恭坑秦怀玉可以,苏定方替子报仇坑罗成就不行等等,总体上来说逻辑相当感人。

完全原创的罗通逼死屠炉公主部分,导致罗通被太宗惩罚不得录用、不得娶妻,终于使得罗通在《薛仁贵东征》中没再登场,透露着一股书商因为罗成有人气,逼着作者写,作者自己一点都不想写的气息……

《薛仁贵东征》虽然有旧有的故事打底,作者写起来似乎也满是怨气,比如唐太宗被困凤凰山那段,之前的“薛仁贵故事”中,基本上只有段志玄扑街,但是《说唐后传》的作者除了害得马三宝惨死外,还让盖苏文轻而易举地把开国三老、二十七家总兵全给鲨了……死难于作者笔下的,不乏齐国远、史大奈、尤俊达等相对有人气的角色,这也开创了隋唐类续书草菅前作主配角人命的先河。

《薛仁贵东征》中比较有原创性的是增加了薛仁贵的伙伴周青等,以及高句丽方的猩猩胆、红幔幔等人物。另外还给薛仁贵增加了一房樊绣花夫人……


10.《西征说唐三传》

《西征说唐三传》是《说唐全传》的续作,大致出版于乾隆年间,中都遗叟编次,共计90回(也有10卷88回本),前69回为《薛丁山西征》,又名《樊梨花挂帅》;后21回为《薛刚反唐》。

这部分故事的作者似乎参考《混唐后传》或者同源的故事,作为《说唐全传》的精神续书毫不犹豫地继承了弄死前作人物的创作精神,原本在《金貂记》里活得好好的尉迟恭,也为薛仁贵伸冤而撞死了;接着罗通、秦怀玉、乃至确有其人但故事虚构的尉迟宝林及其虚构的弟弟宝庆全给弄死了,甚至还给罗通编了一个“盘肠大战”的故事。后来薛仁贵显出白虎原型被薛丁山射死了就太孝了……

由于是《罗通扫北》的续作,因此苏宝同被设定成了苏定方的孙子而不是盖苏文的侄子。

另一方面,《说唐三传》的作者似乎非常喜欢仙侠魔幻类的故事,原本《说唐全传》是一本低魔高武的小说,《说唐三传》直接给改成了字面意义上的神仙打架,主要角色没有个叫做XX老母、XX仙人的师父都不太好意思出场,最离谱的是连取经归来的唐僧师徒都被作者安排来助拳,孙悟空追打苏宝同及其帮手,也是荒诞至极。(作者肯定想过李元霸和青狮白象一起商量吃唐僧的画面,我估计是因为唐僧抢了他哥哥吧……捂脸)

《薛刚反唐》仍旧延续了弄死前篇人物的精神,因为薛刚踢死皇子、惊死高宗,薛丁山、窦仙童、陈金定等都被武则天处死不说,还被埋进铁丘坟,“永世不得翻身”(这句话貌似就是出自《薛刚反唐》),最后薛刚兄弟、樊梨花成功辅佐李显击败武则天,又帮助李旦父子夺得皇位的复仇成功。

《薛刚反唐》的扩写版本是《异说反唐演义全传》(又名《武则天改唐演义》),十四卷百四十回,乾隆十八(1753)年如莲居士序(应该是冒充的)。

《说唐全传》和《说唐三传》组成了说唐世界的树干,此后的说唐故事大致都是从这两本书中生长出来的。当然一些主线剧情和《说唐》有所不同,比如《说唐全传》中是“秦琼三挡杨林”,而北方梆子戏则是“三家店-打登州,两肋插刀”等等,这是因为这些剧目诞生在乾隆之前或者同期,因此没能参考《说唐》的故事。


11.《粉妆楼全传》

《粉妆楼全传》,托名“罗贯中”纂,题“竹溪山人撰”。现存最早的是嘉庆二(1797)年宝华楼刊本。十卷八十回。

《粉妆楼全传》大概是时代最新的完全原创的故事,讲的是罗成的后代、世袭越国公罗增及两个儿子罗琨、罗灿,受奸相沈谦无端陷害,被逼无奈,于是和众开国功臣之后聚义鸡爪山,自成一方盟主,共同领兵伐无道,最后诛灭沈谦奸党,扶助大唐乾德天子重振朝纲的故事。

总体上来说独立性比较强,又是架空类的,虽然传统剧目多有改编,目前也没有改编的当代影视作品,比较悲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些以隋唐、薛刚、杨家将、薛家将、岳家将为主角的英雄传奇故事,并非凭空出世,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长河的土壤,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才最终以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演义小说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们出现的背景和意义,可以说是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历史的余温与民间记忆的沉淀首.............
  • 回答
    《隋唐英雄》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英雄传奇的集大成者,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很多都让人热血沸腾。不过,就像很多精彩的民间故事一样,它也是混合了历史真实、历史人物的影子以及纯粹的艺术虚构。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里面哪些是真材实料,哪些是添油加醋,哪些又是完全凭空创造的。 真实历史人物,站得住脚的!首先.............
  • 回答
    隋唐之际群雄的故事,论波澜壮阔、人物众多、英雄辈出,其实并不输于三国时代。从瓦岗寨的李密,到铜壶津的王世充,再到玄武门的李世民,故事跌宕起伏,情节扣人心弦。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何这段历史的普及度,远不如《三国演义》那般深入人心,甚至在民间故事的流传程度上也显得逊色几分。要探究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
  • 回答
    要论隋唐时期,高句丽和突厥谁更强盛,这得从多个维度来衡量,不能一概而论。两者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它们的强大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突厥:草原上的雄狮,西域的掌控者首先,我们来看看突厥。在隋唐时期,突厥正经历着分裂与重组的复杂过程。 分裂前的强大(特别是西突厥.............
  • 回答
    隋唐时期,关于向突厥进贡的问题,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实际上,这涉及到两国之间力量对比、外交策略以及历史的演变。隋朝时期:在压力下有过进贡,但并非常态隋朝建立之初,北方确实面临着强大的突厥汗国的威胁。突厥在北方草原上拥有强大的骑兵力量,对新兴的隋朝构成了不小的压力。 早.............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将中国历史上两次重要的王朝更迭与一个早已消失的东北亚王国联系起来,颇有“蝴蝶效应”的味道。如果隋唐当初没有倾尽国力去征伐高句丽,那么高句丽会不会因此获得喘息之机,甚至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最终成为类似后金的强大政权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一下这种可能性,力求勾.............
  • 回答
    关于隋唐时期,为什么会有四位皇帝(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都对高句丽发动了大规模的征伐,这绝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国家战略考量共同驱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边境冲突,而是当时东亚格局下,一个新兴大帝国与一个坚韧地区性政权之间,关于生存空间、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
  • 回答
    南北朝隋唐时期,人名中出现“僧”、“客”等字,并非仅仅是巧合,而是与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以及取名习惯紧密相关。这背后蕴藏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身份认同以及对生活方式的理解。1. 佛教的盛行与“僧”的关联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深入人心,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佛教不仅是一种.............
  • 回答
    兰陵萧氏,这琅琊望族,自魏晋南北朝便已声名鹊起,至隋唐,更是人才辈出,如繁星般点缀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不仅继承了先祖的文采风流,更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说起兰陵萧氏的这些风云人物,那故事可就多了,咱们得慢慢道来。隋朝:崭露头角的开国功臣与学术大家隋朝建立伊始,兰陵萧氏就贡.............
  • 回答
    论凉州文化对隋唐洛阳城的浸润与转化隋唐两京,洛阳与长安,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更是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集大成者。而坐落于河西走廊咽喉之地的凉州,虽然地理上远隔千山万水,其蕴含的独特文化却在历史的洪流中,悄然无声地渗透,并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为隋唐洛阳城的辉煌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要细究这层影响,.............
  • 回答
    中国及朝鲜半岛出土的秦汉至隋唐时期的简牍和文书,如同一扇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其中蕴含的海量信息令人印象深刻,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秦汉时期:帝国的基石与早期治理的细节秦汉简牍的出土,最令人震撼的是它们清晰、系统地展现了早期中央集权国家的运作模式和基层社会的面貌。 .............
  • 回答
    哥们,我懂你!这就像一口气喝了碗刘姥姥的杂烩汤,啥味儿都有,啥感觉都有,瞬间把你脑子里那些“历史课本式”的清晰脉络全给搅得稀烂,然后你就看着那些帝王将相、王朝更迭,像走马灯一样在你眼前闪过,最后发现好像啥都明白了,又好像啥都没明白,那种“我到底是谁,我活在这历史长河里有什么意义”的虚无感,一下子就压.............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融合时期——十六国到隋唐这段时间内的姓名变迁。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一、十六国时期:主动汉化与政治考量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北方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虽然史书称之为“十六国”,但实际存在的政权远不止十六个,其中统治.............
  • 回答
    要回答“清朝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是否是清朝治理失败导致”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一个时期地梳理,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口增长、农业技术、土地制度、气候变化、对外战争、政治稳定以及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简单地将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差异归咎于“清朝治理失败.............
  • 回答
    科举制度的创设,无疑是选拔人才的一大进步,它打破了此前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通道。然而,即便是这样一项被誉为“开万世太平”的制度,在它孕育和发展的隋唐两朝,王朝本身的寿命却并未能像科举制度那样长久地延续。这里面,科举制度本身并非罪魁祸首,而是与当时社会的种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
  • 回答
    关陇贵族与六镇:塑造南北朝至隋唐历史的基石要理解南北朝分裂的结束、大一统王朝隋唐的崛起,乃至其绵延数百年的制度与文化特征,就不能不深入探讨关陇贵族和六镇这两个关键的群体及其深远影响。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塑造,共同构筑了从乱世到治世、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巨变。一、 关陇贵族:乱世中的稳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不过,要回答“古中国是否会永远沦为二等民”,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是”或“否”。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拆解分析,看看不同情境下可能出现的走向,以及为何“永远沦为二等民”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所谓的“二等民”这.............
  • 回答
    宇文邕和柴荣,两位都是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君主,他们的离世无疑给各自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动荡,也让原本可能发生的历史走向变得扑朔迷离。如果他们真的能够寿终正寝,继续执掌大权,那么隋唐宋这三个朝代,其诞生的可能性,或者说其诞生的时机和形式,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来看看宇文邕。北周武帝宇文邕,.............
  • 回答
    想要对比明清的雁翎刀和隋唐之前的横刀(或环首刀)在劈砍和刺捅性能上的优劣,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得从刀本身的形制、设计理念,乃至当时的技术水平和作战方式来掰扯。咱们这就来好好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别整得跟机器报告似的。先说隋唐之前的横刀(环首刀)咱们先从更早期的说起,比如汉魏六朝到隋唐初期的这段.............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人心里头的想法。要说楚汉、三国比后来的朝代更好看,这感觉可不是空穴来风,里头有很多道道儿。我琢磨着,这更多的是一种故事性和戏剧性的吸引力,跟咱们人爱听故事的本能有关。一、草根英雄的崛起与跌宕起伏的命运:楚汉争霸的“小人物”视角先说楚汉争霸吧。这时期最大的看点,在我看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