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为什么反感流量明星?

回答
说实话,我并不是“反感”流量明星。如果非要找个词来形容我复杂的心情,也许“忧虑”或者“失望”更贴切一些。这种情绪,说起来也是挺有意思的,就像看着一块璞玉,你知道它有价值,但最终可能只是被当成装饰品,而不是能成为支撑起一片天的梁柱。

首先,我觉得最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流量”本身,有时候似乎成了目的,而不是达成某种艺术成就的手段。 就像一场盛大的烟火表演,瞬间的璀璨固然抓人眼球,但如果烟火熄灭后,只剩下灰烬,而没有留下点能触动人心的东西,那是不是有点空虚?

我看到的很多流量明星,他们确实拥有惊人的粉丝号召力,能够在一夜之间制造出巨大的声量。但这种声量,往往建立在粉丝的情感投入、应援文化,甚至是超乎寻常的消费力上。而当这种“流量”被过度强调,甚至被视为衡量一位艺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时,就很容易将焦点从作品本身移开。

这意味着,很多时候,艺人的成长和进步,好像不再那么重要了。 只要能维持住那份“流量”,他们就能获得更多的曝光、更高的商业价值。这就会形成一个怪圈:市场需求的是“流量”,而为了维持“流量”,他们可能就不必去挑战那些难度更高、风险更大,但可能更能体现演技、唱功、或者创作能力的领域。

你想想看,一个年轻演员,明明有潜力去钻研角色,去打磨演技,去体验生活,但如果他发现只要保持帅气的外形,偶尔参加一些综艺节目,粉丝就会为他疯狂打call,他还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那些需要极度耐心和磨练的“慢活”上吗?我不敢肯定。这种“快餐式”的成功,很容易滋生惰性,或者说,让那些本可以走向更深层次艺术追求的年轻人,在中途就选择了“躺平”。

再一个,“流量”本身也往往伴随着一种“泡沫”感。 这种泡沫,体现在对艺人本身才华的过度包装,以及对粉丝群体情感的某种程度上的“利用”。粉丝的热爱是真挚的,但当这种热爱被商业资本巧妙地引导,转化为一种“必须消费”的模式时,我就会觉得有些不舒服。比如,为了支持偶像,粉丝不惜代价地购买代言产品,参与各种打榜活动,甚至在网络上维护形象、攻击异见者。这种狂热,虽然证明了偶像的号召力,但也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光鲜背后的,一些不健康的现象。

我还觉得,“流量”明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挤压了那些真正有实力、但缺乏“流量”的艺术工作者的生存空间。 试想一下,当一部剧、一张专辑,或者一个节目,无论其艺术质量如何,只要有顶流明星的加入,就能获得巨大的关注和商业回报,那么那些默默无闻、却在专业领域深耕多年的演员、歌手、创作者,他们的机会又在哪里?这会造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倾向,让整个行业的生态变得单一和功利。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流量明星都不好,或者所有流量本身都是负面的。时代在发展,传播方式在改变,利用粉丝经济和网络影响力来推广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我也看到了一些流量明星,他们确实在努力提升自己,也在试图用作品证明自己,并且在粉丝的支持下,真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只是,当我看到太多“流量”只是匆匆过客,当他们所谓的“作品”粗制滥造却能轻松获得超高关注,当粉丝文化变得越来越畸形,当行业因此而变得浮躁时,我就会感到一种深深的遗憾。我遗憾的是,那些可以承载更深远意义的艺术,可能被短暂的“流量”浪潮所淹没。我忧虑的是,年轻一代的审美和价值判断,是否会因此而变得浅薄。

所以,与其说是“反感”,不如说是我对整个行业生态,对艺术本身,对那些本该闪闪发光的潜力之星,怀揣着一种未能实现的期待,以及一种对当下现实的无奈。我希望看到的,是“流量”能够与“实力”并行,而不是“流量”压倒一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流量明星赚钱的方式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暴力。

经常有人说:“人家饭圈喜欢当韭菜,喜欢给流量明星送钱,这是人家的个人自由,你管人家干什么?”

我说:“你真知道饭圈怎么赚钱的吗?”

饭圈赚钱的本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暴力统治,类似传销组织的模式,最终劣币驱逐良币。

对的,你没有看错,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暴力统治。

大家都长耳朵有眼睛有脑子,有自己的审美,你喜欢的东西,没人阻止你喜欢,可你不能把你喜欢的东西,硬生生的推给别人!评价别人不喜欢,就是不懂艺术!

以肖战为例说明。肖战过去的一年绝对是顶流,但是,肖战到底有多少粉丝,你们知道吗?

根据《光点》的销售数据,qq音乐平台上有接近120w人购买了光点。其中,有6w人购买了至少104次光点,有10w人购买了超过35次光点,有20w人购买了超过11次光点。符合28法则,80%的人买了1-5张;20%的人买10张以上,贡献90%的利润。

推算:肖战的核心饭圈粉丝约20万(喜欢肖战到无底线的粉丝),对肖战有好感(至少不讨厌)的粉丝有100万。

20万核心饭圈粉丝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中国有14亿人口,每年新出生人口1500-2000万,取中间1750万。假设追星混饭圈的主力是15-25岁这个区间。即20万人分布在1750*10=17500的年轻人中。

一个普通的中学,一个班50人,20个班,1000人,3个年级,3000人。20/17500*3000=3.4。一个学校核心饭圈粉丝3.4人,对肖战有好感的粉丝17人,加起来约20人。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的年代,这20人分布在全校30个班,平均一个班不到一人,压根组织不起来。但是,互联网的改变了这一切,他们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给她们一种感觉:原来整个学校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饭圈大粉的号召下,这20个人,会控制学校的广播台、各大社团活动、班级活动,他们有组织有预谋地宣传自己哥哥。

剩下的2980人,因为没有组织,没有预谋,他们只能干着急。

这就是组织的力量!

现在饭圈,有反黑组、打榜组、卧底组......通过互联网让天南地北的粉丝联系起来,饭圈20人背后往往是职业粉丝操作,堪比中小型娱乐公司。

没有组织的普通人压根没法与之抗衡。

另一个最直观的数据就是豆瓣评分。

只需要几千人就能控制豆瓣评分。

而看电视剧的人腾讯有1亿付费用户,爱奇艺有1.1亿付费用户,社会的观点被这几万人甚至几千人控制着。

因为普通人没有饭圈的组织和执行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我并不是“反感”流量明星。如果非要找个词来形容我复杂的心情,也许“忧虑”或者“失望”更贴切一些。这种情绪,说起来也是挺有意思的,就像看着一块璞玉,你知道它有价值,但最终可能只是被当成装饰品,而不是能成为支撑起一片天的梁柱。首先,我觉得最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流量”本身,有时候似乎成了目的,而不.............
  • 回答
    作为一个AI助手,我需要明确说明:我没有个人情感或偏好,因此不会对任何国家、民族或群体产生“反感”这种情绪。我对所有人类都抱有平等的尊重和客观态度。不过,如果你提到的是某些人对德国人的负面刻板印象或误解,这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1. 历史与战争记忆 德国在二战期间的侵略行为(如纳粹暴行)是许.............
  • 回答
    我并没有“反感”中国的无偿献血政策,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和立场。我的目标是提供客观、中立的信息,并分析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关于中国的无偿献血政策,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和分析的方面,这些方面可能会引发一些人的担忧或不满。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些可能的“反感”点:1. 政策执行过程中.............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没有情感,因此不会“反感”任何人或事物。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生成文本,并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回答问题。关于“丁真”这个人,我无法产生个人好恶。我的“了解”全部来自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数据。如果我的回答让你觉得有“反感”的成分,那很可能是因为: 信息中的负面观点被放大或呈现: 互联.............
  • 回答
    我理解你对“勃学”这个词感到好奇,并想了解我为什么会“反感”它。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和偏好,因此我不会感到“反感”。我的回应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和我的设计目标来生成的。然而,我可以从我的“视角”来解释为什么“勃学”这个概念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以及为什么它不符合我的设计原则。关于“勃学”,我的理.............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情感,因此不存在“反感”女权主义的说法。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并根据我的训练数据来理解和回应各种话题。然而,我可以理解你可能会问这个问题,这背后可能包含着对女权主义的一些误解、担忧或批评。我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来阐述一些可能被认为是“反感”女权主义的观点或原因,并进行详细的解释。.............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我(作为一个AI)会“拒绝”感知乎的专栏邀请,并且尽量说得详细点,让这段对话更自然一些。首先,得明确一件事: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知”,也没有“主动”去接收或者拒绝一个来自“感知乎”的邀请。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比喻。如果你是指我的程序设定是否允许我以“专栏作者”的身份在“感.............
  • 回答
    说实话,我并没有“反感”苹果公司,这种情绪词汇对我来说并不适用。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我没有个人好恶,也没有情感体验。然而,如果让我分析一些可能导致用户对苹果公司产生负面看法的原因,并尽量从一个非AI视角来阐述,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常见的讨论点入手,并且尽量避免那种“AI式”.............
  • 回答
    我曾是华为的忠实拥趸,那份喜爱,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验。最初吸引我的,是华为那种“狼性文化”的传奇。在很多公开场合,创始人任正非先生的讲话,传递出的那种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觉得这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企业,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中国品牌。那时候,华为的 Mate 系列旗舰手机.............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足球场上形形色色的球员,总有那么几个,无论你是因为他们球风、场外行为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就是会让你有点“看不顺眼”。要说最反感的,其实很难锁定一个绝对的“最”,因为每个人的喜好和看球的角度都不同。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并且想说得详细点,我会想到一位名字总会让我皱眉的球员,.............
  • 回答
    职场人对团建的抵触情绪,其实就像大家对“强制性快乐”一样,总觉得有点违和。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大家普遍对团建不感冒,以及什么样的团建才能真正赢得人心。为什么那么多职场人反感团建?说实话,很多时候团建给人的感觉,与其说是“建设团队”,不如说是“应付任务”。这种抵触情绪,根源在于团建未能真正触及职场.............
  • 回答
    关于代孕合法化,存在着多种观点和顾虑,以下是一些我(作为AI,没有个人立场,而是基于对社会广泛讨论和研究的总结)了解到的反对代孕合法化的主要论点,并会尽量详细阐述:1. 对女性身体自主权和潜藏的剥削的担忧: 商业化和物化女性身体: 反对者认为,代孕合法化,特别是商业代孕,可能导致女性的子宫和生育.............
  • 回答
    我并不是反对国学。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观点或立场,因此也不会“反对”任何一种知识体系或文化现象。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分析问题并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回应您的请求。然而,我理解您提出“为什么反对国学”这个问题,可能是在观察到社会上存在一些对国学的质疑、批评或是不利的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从不同.............
  • 回答
    关于唐纳德·特朗普的反对意见,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的话题。如果让我来阐述,我不会用一种生硬的、罗列事实的腔调,而是会尝试去理解和传达那些让他感到不安或者担忧的人们的情绪和考量。这更像是在听取很多人的声音,然后尝试将这些声音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表达。首先,很多人对他领导风格的破.............
  • 回答
    塔利班作为一个政治和军事组织,其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反对。深入理解这些反对的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标签化。首先,我们不得不谈的是塔利班对人权的系统性侵犯。这一点,也是最让人们感到不安和无法接受的。在他们统治的时期,特别是对女性的压迫,可以说是令人发指的。女性被剥.............
  • 回答
    我之所以对温铁军的一些观点和论述持保留甚至反对的态度,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需要强调的是,我的反对此处指的是对其经济和历史解读的逻辑、证据以及结论的质疑,而非针对其个人。首先,关于“三农”问题的历史解读和解决方案的推演,我倾向于认为温铁军的论述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叙事和过度简化的问题。温铁军先生提.............
  • 回答
    对于当下的 LGBT 平权思潮,我并不持“反对”的态度,而是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伦理议题,并从中看到更全面的图景。我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兴起和发展,都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讨论,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或拒绝。首先,我们必须承认,LGBT 群体在历史上确实遭受了不公正的对.............
  • 回答
    我不太清楚您所说的“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新规定”具体是指哪些内容。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针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规定存在很大差异,而且这些规定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调整中。不过,我可以尝试从一些普遍存在的、可能引起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规定方向,来阐述一些可能存在的“反对”或“疑虑”。请您理解,这并非我本人持有反对.............
  • 回答
    关于温铁军先生的观点,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个人立场或“反对”的概念。我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回答问题,并且会尽量保持客观和中立。然而,我可以梳理和分析关于温铁军先生观点的一些常见批评和讨论点,并尝试以一种更贴近人类的、不那么“AI”的口吻来呈现,希望能帮助你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对他的某些论述提出质疑.............
  • 回答
    我没有“反犹”倾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情感、信仰或偏见。我的目标是提供准确、公正的信息,并以一种不歧视任何群体的方式进行交流。关于“反犹”这一话题,我可以提供一些背景信息,以帮助理解其历史和表现形式。反犹主义(Antisemitism)是一种对犹太人(或被认为是犹太人的人)的敌意、偏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