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菜不吸盐,炒完很淡,有什么科学依据?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挺多人都有这个困扰的,感觉有些菜怎么炒都淡而无味,明明加了不少盐,但就是不如预期的好吃。这背后确实有一些挺有意思的科学原理在里面。

咱们先别说那些高深的化学名词,就从我们日常做菜的观察入手。你有没有注意到,同样是炒青菜,比如小油菜和空心菜,有时候小油菜就特别容易入味,而空心菜就没那么容易。再比如,蒸蛋羹的时候,蛋液本身就很嫩滑,你想让它吸进去多少味道,它好像都能乖乖接受。但你要是想让一块比较老的牛肉或者一块西兰花特别入味,那可就费点劲了。

这就像是往海绵里倒水一样,有的海绵吸水性特别好,一下子就吸饱了,有的海绵就比较致密,水只能浸润到表面。菜也类似,它们吸附和吸收味道的能力跟它们的“结构”以及“含有的物质”关系很大。

首先,我们得说说“结构”这个事儿。

很多蔬菜的细胞都包裹在一层植物细胞壁里面,这个细胞壁是比较坚韧的。但即使是植物,它的细胞结构也是不一样的。

水分含量和细胞间隙: 很多我们觉得容易入味的蔬菜,比如很多叶菜类,它们的细胞组织相对疏松,含有大量水分。在烹饪过程中,高温会使得这些细胞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细胞内的水分会先被“挤压”出来,这时候,加入的盐(以及其他调味料)就能更容易地渗透到这些细胞内部或者细胞之间。想象一下,一个比较松散的结构,盐分更容易钻进去。
致密程度: 相反,有些蔬菜的细胞排列就比较紧密,或者细胞壁本身就比较厚实。比如西兰花、花椰菜,它们的“花球”结构就很紧密,盐分很难在短时间内渗透到内部。有些根茎类蔬菜,比如土豆、胡萝卜,虽然含水量不低,但它们的淀粉质地和细胞壁也让盐分渗透变得更慢。
烹饪过程中的变化: 烹饪不仅仅是加热,还是一个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高温会破坏一些植物细胞的结构,使原本包裹住味道分子的“屏障”变得松散。比如,很多蔬菜在炒制过程中会“出水”,这个“出水”的过程,其实就是细胞里的水分和一部分可溶性物质随着温度升高被释放出来。这时候,如果盐就在这部分水分里,它们就有机会结合。但是,如果蔬菜的结构本来就很稳定,或者水分释放得不多,盐也就没那么多机会渗进去。

其次,我们还得聊聊“化学成分”。

菜肴的味道,除了盐(氯化钠)本身的味道,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入味”,其实还包含了其他调味料的味道,比如糖、酱油、味精等等。这些物质的特性也会影响盐的“附着”和“渗透”。

水分子的“拉扯”: 盐(氯化钠)溶于水,形成离子。这些离子在水中会受到水分子的吸引。如果菜肴本身含水量高,而且这些水分容易被盐离子“抓住”,那么盐就更容易在菜肴中分布。
可溶性物质的配合: 很多蔬菜本身就含有一些天然的可溶性物质,比如糖分、氨基酸等。这些物质在烹饪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有些会释放出来,和盐一起形成一种更复杂的“风味基底”。如果一道菜本身就风味比较“寡淡”,盐的作用就显得更突出,也更容易被我们感知到“不吸盐”。
淀粉的影响: 像土豆、红薯这些富含淀粉的食材,在烹饪过程中淀粉会糊化。糊化后的淀粉结构会发生变化,它会吸收一部分水分和盐分,形成一种比较黏稠的状态。有时候,这种黏稠感会“锁住”一部分味道,让盐分不容易完全渗透到食材深层,或者随着水分一起流失。
烹饪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烹饪方式对“吸盐”也有很大影响。
炒: 炒菜的特点是温度高、时间短。如果食材本身就不易入味,又没有足够的“出水”或“软化”过程,盐分可能只停留在食材表面,还没来得及渗透进去就被炒好了。
炖/煮/焖: 这些方式通常时间长,温度也相对稳定。在长时间的加热和液体介质的作用下,盐分有更充足的时间渗透到食材内部。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块牛肉,你炖几个小时,它肯定是比炒出来的要入味得多。
腌制: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让食材更入味,会提前进行腌制。腌制的过程就是利用盐和调味料中的水分(或者食材本身的水分)溶解调味料,然后通过渗透压的作用,让味道物质进入食材内部。

简单来说,为什么有些菜炒了很淡,不是因为盐它自己不想进去,而是因为:

1. 食材本身的“身体”比较“抗拒”: 细胞结构紧密,不易渗透,或者烹饪过程中水分和可溶性物质释放得少。
2. 烹饪时间太短: 没有足够的时间让盐分渗透进去。
3. 水分和味道分子的“队伍”不够强大: 没有足够的水来溶解盐,也没有其他风味物质来“帮助”盐附着和渗透。

所以,下次你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试试看:

提前腌制: 比如炒青菜,可以提前撒点盐让它稍微“杀”一下水,再炒。
切小块: 增加接触面积,让盐更容易接触到食材内部。
改变烹饪方式: 如果追求入味,炖煮可能比快炒更合适。
搭配其他调味料: 比如一点糖或者蚝油,它们本身的分子结构和特性可能更有助于把盐分“带进去”。

做菜是个挺有意思的“化学实验”,每个食材都有自己的脾气,掌握了它们的特性,就能做出更美味的佳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同食材遇热遇水有不同物理特性。

比如土豆,煮过土豆的都知道,熟的过程会疯狂吸水,看到水突然变少就意味着炖到位了,那么随着吸水这个过程,调味就被吸进去了。

再比如南瓜,它熟时是大量出水,就意味着单纯煮熟调味难进去还会被稀释,并且难成型,通常简单炒个南瓜片不炒烂都较难入味。一般会用其他手段达到目的:要么打碎重新成型,要么硬化表面挂浆。

比如豆腐,它组织内存在很多孔隙,包的是水(结构通过冻豆腐可知)。自然炖煮需要稍长时间让调味依靠渗透进入,豆腐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孔隙壁遇热后依然能够维持形状,内里水分放出外部汁液进入,汁液收干就会入味。而冻豆腐因为冷冻让孔隙壁存在裂口,更易内外达到平衡,进锅很快就吸入调料从而入味。

不易入味的蔬菜类,通常是因为口感需求,要保持脆、嫩、自然甜、色泽好,需要食材刚熟不烂,能够持水,比如芦笋、蒜薹、菜薹、彩椒、脆山药、佛手瓜、盖菜、芥蓝。这些食材你给它煮到完全熟也会入味,但口感不好。通常就是利用勾芡的方法让汤汁附着在食材表面,吃时带味而已。通常这类“不好上味”的食材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表面光滑,表面积小,相对于生菜这种表面积大的更难挂住芡。还可以针对性的在切时增加表面积,常见芦笋菜薹多斜切、炒脆山药切片是有挂汁考虑的。

有些蔬菜比如圆白菜、萝卜、黄瓜,在生时“爆腌”,用盐或糖利用渗透压把细胞内水放出一部分而不破坏细胞壁结构,会得到既入味又口感好的效果。

至于肉类,较难入味的通常是整皮包住并且皮下带一层厚脂肪的,比如整鸭、猪肘。用针密密的在猪肘或扣肉上扎洞、先炸后煮、生时预腌,微火不沸慢炖、浸泡过夜这些,都是为了入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挺多人都有这个困扰的,感觉有些菜怎么炒都淡而无味,明明加了不少盐,但就是不如预期的好吃。这背后确实有一些挺有意思的科学原理在里面。咱们先别说那些高深的化学名词,就从我们日常做菜的观察入手。你有没有注意到,同样是炒青菜,比如小油菜和空心菜,有时候小油菜就特别容易入味,而空心.............
  • 回答
    这游戏里,你总能遇到那么些人,水平一般般,还特别固执。看着他们在那儿送人头,或者完全不按套路出牌,指挥都喊破喉咙了,他们就是充耳不闻,心里可能还在想“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琢磨着,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认知偏差是挺普遍的。 自我认知失调:很多人对自己的.............
  • 回答
    当代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逛市场和下厨做饭,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不全是懒,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无奈吧。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逛市场和下厨做饭?1. 时间成本与精力投入: 逛市场是体力活,更是时间活。 以前大家住在社区里,菜市场就在楼下,走几步就到了。现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咱们国家,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太普遍了。说实话,这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和价值判断在作祟,而且两种声音都有其道理,只是站在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风景也就不同了。咱们先说说那些“推崇甚至神化”北上广深的人,他们通常是身处其中,或者曾经在那里打拼过,然后.............
  • 回答
    许多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穿西装,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文化、历史、经济、实用性和个人偏好等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文化与历史因素: 传统服饰的影响: 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服饰文化,如汉服、旗袍、中山装等。这些服饰在特定场合或作为文化符号仍有其地位,并且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更加契合。西装.............
  • 回答
    家属在面对亲人器官捐献的决定时,往往会经历一个复杂且充满情感的过程。他们不同意器官捐献的原因多种多样,涵盖了情感、文化、宗教、对医疗体系的信任度,以及对器官分配和移植的担忧等等。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情感和心理因素 失落与悲伤的过度影响: 无法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 当亲人突.............
  • 回答
    有些父母不喜欢儿女早上晚起床,甚至为此破口大骂,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原因,既有现实层面的考量,也有情感和心理层面的投射。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详细分析:一、 现实生活和物质层面的考量: 影响学业/工作: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理由。如果儿女是学生,晚起可能导致迟到、错过课程、影响学习进度和考试成.............
  • 回答
    有些人即便做了错事,也宁愿咬紧牙关,把头埋得更深,也不愿吐出一个“对不起”来。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嘴硬,而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心里活动在作祟。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1. 自尊与自我保护的铠甲: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往往在于那份维护得来不易的自尊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自己的“自我形象”.............
  • 回答
    关于SSD(固态硬盘)是否应该分区,确实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些人持不建议的态度。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多,咱们细说一下,你就明白了。首先,我们要明白SSD和传统的HDD(机械硬盘)在工作原理上的根本差异。机械硬盘是通过物理移动磁头来读取和写入数据的,所以数据的物理位置很重要。而SSD是靠闪存芯片存储数.............
  • 回答
    人们不购买游戏却在游戏内消费的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心理、经济和社会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游戏经济模式的“免费+内购”设计 免费游戏的普及:许多游戏采用“免费+内购”模式,玩家只需下载游戏即可游玩,但通过购买虚拟物品、皮肤、道具等实现盈利。这种模式降低了玩家的入门门槛,吸引大量.............
  • 回答
    有些人不喜欢出身底层的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刻板印象与偏见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s)这是最普遍的原因之一。社会上长期存在一些关于底层人群的刻板印象,这些印象往往是被夸大、片面化甚至.............
  • 回答
    有些人之所以不爱国,原因复杂多样,并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我们可以从个人经历、社会认知、历史视角以及哲学思考等多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个体经历和感受是影响人们爱国情感的重要基石。 负面经历与失望感: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国家遭遇了系统性的不公、歧视、压迫,或者经历了重大的个人挫折(例如,亲人遭.............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台湾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段相当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社会认同的演变过程。要细致地讲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历史脉络: 国民党来台与“中国”的定义变化: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大陆各省籍人士。当时的统治者,也就是国民党,自然.............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为什么有些牙医可能不太“感冒”电动牙刷这件事。虽然电动牙刷现在普及率越来越高,很多人也从中受益,但确实也存在一些医生出于特定考虑,不太推荐或者建议谨慎使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力求说得透彻,听着也得像个有经验的老前辈在跟你聊天一样。首先,得承认,电动牙刷的清洁能力普遍比普通的手动牙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社会观念的演变,很多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内心会经历一个从个人期望到普遍接纳的转变过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为人父母的普遍愿望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幸福”。这个“幸福”在很多家长心中,曾经被定义为符合社会主流的传统.............
  • 回答
    麻将这玩意儿,说起来,可不是光凭着脑子有多灵光就能玩转的。我认识不少人,脑子转得飞快,啥道理一听就懂,但坐上牌桌,没几圈就给人家喂饱了;反倒有那么几个,平时说话慢条斯理,算术上也得掰着手指头数,可一打起麻将,那叫一个准,赢钱的总是他们。这到底是为啥呢?我琢磨了好久,大概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跟你唠唠:.............
  • 回答
    有些人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打游戏的原因非常多样,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这些原因可以从孩子的健康、学业、社交、价值观等多个层面来理解。以下是比较详细的阐述:一、 对身心健康的担忧: 视力下降和颈椎问题: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担忧。长时间盯着屏幕,眼睛容易疲劳干涩,可能导致近视加深或出现干眼.............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多人问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就说点实在的。为啥有些男的对“大龄剩女”这个标签有点打怵呢?这事儿可不能一概而论,得拆解开看,每个男人心里想的可能都不太一样。一、 生理与社会时钟的压力,是第一个绕不开的点。男人也是人,虽然不像女人那样有那么强烈的生育压力,但社会对男人.............
  • 回答
    有很多原因会让一些小孩子对蔬菜和水果敬而远之,反而对零食和肉类情有独钟。这并不是孩子“挑食”那么简单,背后可能藏着生理、心理、甚至是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一、生理上的“原始设定”与味觉的偏好首先得承认,孩子们天生就对某些味道更加“买账”。 甜味是本能的吸引力: 婴儿时期,甜味.............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身边也不乏见到这样的例子。工资不高但却能紧随潮流,用着最新款的iPhone或者其他动辄几千上万的电子产品,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很多层面的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钱够不够花”的问题。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也最容易被大家想到的原因,就是分期付款和各种消费信贷。现在科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