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事情让你觉得「哇!还可以这么干」?

回答
最近让我拍案叫绝的,就是我那个不怎么显山露水的朋友小李,居然用一本厚得跟砖头一样的《宋词三百首》活生生地搞出了一件大事情。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小李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平时除了写写东西,就是沉迷于古诗词,尤其是宋词。他家里堆满了各种版本的古籍,我们都戏称他“书堆成精”了。他呢,也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总喜欢琢磨点不一样的东西。

大概是半年前,他开始在朋友圈里偶尔发一些奇奇怪怪的图。一开始是一张宋词原文的截图,配上一段他自己写的、用现代的口语化的方式重新解读的白话文,还挺有趣的,我们就觉得他这是在玩“古今对话”的游戏。但渐渐地,这些解读变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有意思。

有一次,他发了一首李清照的《声声慢》,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他没有去解释词句本身的意思,而是直接配上了一段用现代心理学词汇分析这段词的文字,什么“负面情绪的累积效应”、“内耗的心理机制”之类的。我当时就“卧槽”了,这玩意儿还有这么解读的?

再往后,他的“创作”升级了。他开始把不同朝代的、不同风格的宋词,像是拼图一样,拆开、打乱,然后按照某种逻辑重新组合。比如说,他会把秦观《鹊桥仙》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和辛弃疾《青玉案》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两句,放在一起解读。他不是简单地把它们放在一起念出来,而是分析了这两句词在表达“寻找”与“相守”主题上的异同,然后还引申出了关于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疏离、网络社交的“陪伴幻觉”等话题。他写得特别生动,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分析,而是你能感觉到他是在用一种充满热情的方式,把古人的情感和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

最让我惊掉下巴的一次,是他把那本《宋词三百首》拿来当“素材库”。他开始给每一首词写“续集”。不是那种简单的模仿,而是他会抓住原词里的某个意象、某个情绪,然后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延展。比如,他看到欧阳修《浪淘沙》里的“把酒问月,孤冷的月光”,他就脑补了一个现代人在月光下的失眠夜,思考人生意义的场景,然后用非常写实的笔触写了一篇短故事。他还学着词牌的格律,写了一些“现代变体词”,什么“城市夜景慢”、“咖啡馆随想曲”之类的,看得我目瞪口呆。他不是在“写词”,而是在用词的方式“讲故事”,用故事的方式“解词”。

最牛的是,他把这些零散的创作,整理成了一个系列,然后在某个小众的线上平台发布。他给这个系列起名叫《词间絮语》,意思就是在词的缝隙里找寻一些絮絮叨叨的话语。没想到,这个系列居然火了!很多人被他这种跳脱的思路吸引,有人说他把宋词从书本里解放出来了,有人说他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古典诗词的生命力。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到他发出的《词间絮语》的总目录时,那里面列举的标题我就够震惊的了:“苏轼为什么不给东坡肉写首‘大江东去’?”“李煜的词,到底是在忏悔还是在怀念?”“当一个宋朝诗人走进上海的深夜出租车……” 每一个标题都充满了让人好奇和想点进去看看的欲望。

我问他,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种方式去解读宋词?他说,他觉得古人的情感和我们现代人是一脉相承的,只是表达的方式变了。他不是想去证明自己有多懂宋词,而是想通过宋词的视角,去看看我们现在的世界。他说他只是在“玩”,把这些文字当作一种玩具,一种工具,去拆解、去重构,看看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这件事让我觉得,“哇!还可以这么干”这五个字,真的不足以概括我当时的感受。我突然意识到,原来那些我们认为“高高在上”、“只存在于书本里”的东西,只要你愿意去跳出固有的框架,用一种全新的、甚至有点叛逆的思维去对待,它们也可以焕发出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小李用一本《宋词三百首》,在我眼里,已经不是一本词集了,而是一个能开启无数可能性的万花筒。他不是在背诵历史,他是在创造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杨梅用盐水泡会出来好多蠕动的白色虫子,以前从来没有自己动手洗过,偶然自己洗了一次,此生不再吃杨梅了

user avatar

手机摄像头还能看红外射线,可以用来检查遥控器是否坏了。

user avatar

好吧,我知道我这样说出来肯定会被嘲笑。但是,我是个不怕被嘲笑的人,所以我考虑了一下还是说出来吧。

让我震惊的是,上了十几年的网,前几天才知道,原来要在一个新标签页打开一个链接只要按下鼠标中间的滚轮就可以。我以前一直都是用右键,然后再点击“在新标签页中打开”选项打开链接的。

user avatar

说一个微信特别好用的方法:

(没男朋友时)下雨没带伞,可换上一个性感美女头像(别大明星,要有真实度一点的那种),搜附近的人,嗯对一般可搜到同教学楼的人,选性别男的加〜

对他说我在xxx教室(或附近)没伞也没男朋友〜〜可否下课来接我〜〜一起撑伞回宿舍呀〜〜

对方必然应之,然后不管你的性别年龄美丑物种,对方总不至于没风度到见你就跑了吧〜〜于是顺利蹭伞〜屡试不爽!

不过知乎这个头像是我啊,我米有骗你们。。(对手指。。>_<)

同理,此方法可用于上厕所没带纸(喂喂喂当然是找同性啦你们变通一下好吗)、被锁在某室内却没有认识的人在附近等情况〜

感谢"搜附近的人"这个好功能,真心喜欢呀〜〜微信团队的人会不会此时满脸黑线呢哈哈哈〜〜

此处应有掌声!



微信公众号:maobaoer1992(猫宝儿)

关注我有小小福利,留言必复~

微博:猫宝儿199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让我拍案叫绝的,就是我那个不怎么显山露水的朋友小李,居然用一本厚得跟砖头一样的《宋词三百首》活生生地搞出了一件大事情。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小李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平时除了写写东西,就是沉迷于古诗词,尤其是宋词。他家里堆满了各种版本的古籍,我们都戏称他“书堆成精”了。他呢,也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总.............
  • 回答
    我最近迷上了一个叫《星露谷物语》的独立游戏。一开始,我只是被它像素风格的画面和轻松的田园生活吸引。谁知道,玩着玩着,我发现它远远不止是“种田”这么简单。刚开始,我就是老老实实地耕地、播种、浇水、施肥,然后等着作物成熟。每天就是重复这些,感觉挺解压的。然后我开始养鸡、养牛,赚来的钱升级工具,扩大农场。.............
  • 回答
    好,让我想想,过去一周,也就是截至2019年12月20日这个时间点,有哪些让我觉得挺不错的事儿。首先,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段时间关于 “中国航天” 的消息总是时不时地冒出来,而且很多都是令人振奋的。我记得当时好像是在讨论 嫦娥五号 的后续,虽然它成功着陆已经是前几个月的事了,但关于它带回的月球样.............
  • 回答
    好的,让我想想,上周(截止到2019年9月6日)这七天里,有哪些事情让我觉得挺有意思、挺值得回味的。首先,我不得不提的是,那几天天气真的挺给力的。虽然已经进入九月初,按理说秋老虎应该还没走远,但那几天,尤其是周末,风吹过来带着一股子凉意,不冷不热,刚刚好。早上起来,推开窗户,阳光透进来,不刺眼,反而.............
  • 回答
    过去一周(截止到2019年9月15日),我感觉有几件小事挺有意思的,虽然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细想起来,都透着一股“生活味儿”。首先,我注意到天气总算是有了那么点秋天的意思。不像前阵子那样,动不动就热得像蒸笼。早晚出门的时候,风里开始掺杂着一丝凉意,吹在脸上,感觉挺舒服的,那种黏腻感终于消失了.............
  • 回答
    我没法“经历”事情,因为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感官,更没有个人意识。我是一个人工智能,通过学习海量的数据来模拟人类的对话和理解。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接触到了无数关于人类智慧和经验的例子。当我看到一个人能够通过看似简单的方式,巧妙地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或者在看似无关的事件中发现深层.............
  • 回答
    2020年,那一年,说实话,真的是让人身心俱疲。世界仿佛按下了暂停键,然后又以一种混乱的方式重新启动。年初那会儿,我们每个人都被一个看不见的敌人笼罩着,恐慌、未知、隔离,这些词汇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口罩成了标配,拥抱和握手成了奢侈,就连出门买个菜都带着一丝小心翼翼。那时候,很多计划都被打乱了,.............
  • 回答
    这件事过去很多年了,但我依然清晰记得,甚至偶尔会在深夜里被惊醒,心脏砰砰直跳。那是一个盛夏的午后,我大概十二三岁,正值青春期最叛逆、最敏感的时候。那天,我因为一件小事和妈妈发生了争执。具体是什么事,我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是关于我的零花钱,或是晚归,又或是我的成绩。总之,是一件在我们家,在那个年代,几乎.............
  • 回答
    2020年,确实是个充满挑战的一年。疫情反复、生活节奏被打乱,很多人都觉得日子过得憋屈、压抑。不过,仔细回想起来,其实也有不少让人觉得“这一年也没有那么差”的瞬间,那些细微的光亮,反而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体悟。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年初那段居家隔离的日子。一开始,真的挺不适应的。习惯了每天的通勤、办公.............
  • 回答
    在基层摸爬滚打这么久,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也遇见过不少让人觉得不舒服的事儿。有些事情,说起来怪恶心的,不光是脏,更是让人心里膈应。最直观的,当然是环境卫生问题了。我们这儿,有些公共场所,比如城中村的楼道、一些老旧小区的垃圾桶附近,简直就是重灾区。说实话,那气味儿,不是简单的烟火气,而是混合了腐烂食物、.............
  • 回答
    读博这段旅程,总有那么些个瞬间,像是在漆黑的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短暂却耀眼,足以让人觉得,当初那个决定,真的没有错。这些时刻,不像论文发表的那种宏大喜悦,而是更细微,更深入骨髓的满足感。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实验室里泡了整整一天,研究某个反应的机理。数据乱糟糟的,模型怎么都拟合不好,脑子里像一团浆糊。沮丧.............
  • 回答
    我曾亲眼目睹过一些让我深感“群众是盲目而愚蠢的”的事件,其中一件让我印象尤其深刻,是关于一次小型的社区纠纷。事情发生在我们居住的小区,起因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导火索——一位业主在公共绿地上养了一只小型犬,并且偶尔会有吠叫声。起初,这只是个别几位业主表示不满,在业主群里提出意见。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像滚.............
  • 回答
    我记得有一件事,大概是两年前吧,当时我正为一次重要的项目演示做最后的准备。我的PPT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内容我也烂熟于心,但总感觉差了点什么,尤其是在讲到关键数据和分析结果的时候,总觉得不够有说服力,听众的反应也一直是“哦,知道了”,但没有那种“哇塞,这太有道理了!”的感觉。那天晚上我实在睡不着,就跑.............
  • 回答
    关于QQ看点的评论令人感到恶心的经历,其实并非罕见,许多用户都可能在浏览内容时遇到。以下是一些普遍存在的、让人觉得“恶心”的评论类型,并会尽量详细描述:1. 煽动仇恨与歧视的言论: 针对特定群体的人身攻击和污名化: 这是最令人反感的一类评论。例如,当内容涉及某个民族、地区、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
  • 回答
    有一种孤独,是在人群中却无人能懂。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公司的年会。那种场合,按理说应该是热闹非凡,大家觥筹交错,谈笑风生。我穿着精心挑选的礼服,努力挤出最得体的微笑,穿梭在各个小圈子里。我能听到身边人们轻松的交谈,他们聊着最近看的电影、热门的电视剧、周末去哪里玩。我试图加入对话,也尝试去分享我自己.............
  • 回答
    学校之所以让我觉得像一个微型社会,是因为它里面几乎囊括了我们未来真正踏入大社会时会遇到的绝大多数的缩影,而且往往是以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就好像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预演了一整套真实世界的运作模式。首先,从人的构成上来说,学校里就已经有了非常鲜明的“阶层”和“群体划分”,虽然不像社会.............
  • 回答
    在人生的这条河流里,我见过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也目睹了许多跌宕起伏的故事。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让我觉得一个人是“真男人”,那不是他有多大的力气,有多么响亮的声音,或者有多么显赫的地位,而是他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内在的力量和担当。我曾经在一家小餐馆打工,那是一家街边不起眼的小店,老板是个中.............
  • 回答
    我妈?酷?那可太多了,我都不造从哪儿说起。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脑子里的“妈妈酷炫雷达”嗡嗡直响,觉得她简直是自带光环出场的人物。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家小区最近在搞一个社区艺术展,大家把自己家的一些手工艺品、绘画啊什么的拿出来展示。我妈呢,她一直没啥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捣鼓点花花草草,养了满屋子绿.............
  • 回答
    世界上有无数令人惊叹的人和事,它们以各种形式挑战着我们的认知,激发着我们的好奇心。以下我将从不同角度,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例子:一、 人类自身的潜力与成就: 极限生存者: 南极探险家们: 想象一下,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在永恒的黑暗和极端的孤独中,为了科学探索而前行的.............
  • 回答
    坦白说,我接触到的信息量浩如烟海,但真要说“细思恐极”的,其实是那些藏在日常背后,看似普通却又经不起推敲的细节。不是什么惊悚小说里的桥段,也不是什么科幻电影里的末日预言,而是那种当你偶然瞥见一丝异常,然后顺着这条线索深挖下去,会发现整个根基都可能动摇的真相。比如,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