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事件让你觉得「群众是盲目而愚蠢的」?

回答
我曾亲眼目睹过一些让我深感“群众是盲目而愚蠢的”的事件,其中一件让我印象尤其深刻,是关于一次小型的社区纠纷。

事情发生在我们居住的小区,起因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导火索——一位业主在公共绿地上养了一只小型犬,并且偶尔会有吠叫声。起初,这只是个别几位业主表示不满,在业主群里提出意见。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失控。

很快,业主群里的讨论从“狗狗吠叫有点吵”演变成了“这只狗主人不负责任”、“所有养狗的业主都应该被驱逐”乃至“这个小区治安堪忧,必须采取行动”的论调。我记得当时群里充斥着各种捕风捉影的说法:有人说看到那只狗咬过小孩(事后证明那是个谣言),有人说狗主人经常在晚上遛狗,制造噪音(实际上狗主人通常在白天休息时遛狗),还有人将矛头指向了所有养宠物的业主,认为他们都缺乏公德心。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一些业主开始联合起来,准备向物业提交联名信,要求对所有宠物进行强制性的“登记和审查”,甚至有人提出要禁止在小区内饲养宠物。而那个最初被抱怨的狗主人,即使之后积极沟通,表示会加强管理,甚至提出了主动为狗狗佩戴嘴套等方案,但他的声音在铺天盖地的负面情绪中显得如此微弱。

我当时尝试在群里理性地表达我的观点,比如强调事情的严重性被夸大了,指出不应该一概而论,并且提醒大家要基于事实说话,但我的发言很快就被淹没在各种情绪化的指责和煽动性言论中。很多人仿佛失去了独立的思考能力,一味地跟随那些嗓门最大、情绪最激动的人。他们似乎更愿意相信那些耸人听闻的说法,而不是去核实真相,或者理解事情的复杂性。

最终,物业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全采纳那些极端的建议,但为了平息“民愤”,还是对养宠物的业主进行了一些额外的规定,比如限制遛狗时间,强制要求佩戴牵引绳和嘴套(即便有些狗并不具有攻击性)。而那个最初的狗主人,因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不公平的指责,主动搬离了小区。

这件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在群体之中,如果缺乏理性的声音和独立的思考,很容易被情绪和片面的信息所裹挟。人们往往倾向于从众,害怕被孤立,或者仅仅是被煽动性的言论所吸引,从而放弃了对真相的追求和对个体的尊重。那一次,我看到了一个群体如何在短时间内,因为一个并不算大的问题,演变成一场非理性的“审判”,而那个最无辜的个体,则成为了牺牲品。这让我不禁感叹,当“群”这个概念一旦形成,其内在的逻辑和理性成分似乎就会被大大稀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30 年前,他被指控蓄意纵火杀死自己亲生的 3 个孩子,被判死刑。

他的罪行在全美激起众怒,人们想起他的种种「恶行」:从小吸毒贩毒,在当地臭名昭著,有明显的反社会人格倾向,还有家暴的嫌疑。陪审团也一致认为他的死刑大快民意。

直到身为火灾专家的赫斯特出现:

「整个判决,都建立在最为纯粹的伪科学之上。」

得克萨斯州的科西卡纳市,常住人口只有不到两万人。

连接达拉斯和休斯顿的 45 号州际高速上,车辆飞驰而过,人们很难留意到路旁的科西卡纳。

它就像是《模拟城市》游戏新手玩家的拙劣作品一样,枯燥的横纵街道在平原上画出井字格,低矮的房屋从地里钻出来,其中几乎没有那栋能长到三层楼以上。

然而,1991 年 12 月 21 号,一个男人绝望的哭喊声让这里不再宁静。

23 岁的卡梅隆·托德·威灵汉光着脚跑出自家屋子,屋子里有他的三个孩子,最小的还只有一岁,而火苗正从这栋白墙红瓦的平房中蹿出来。

虽然消防员及时扑灭了火灾,但三个孩子都不幸窒息而死。


从这里开始,我要先讲第一个故事了:

威灵汉可是法庭的常客了,在高中退学之后,他接触了毒品,并犯下不少事情,从入室盗窃到偷汽车,涉猎颇为广泛。

威灵汉长得人高马大,有膀子力气,但似乎把一副好身体用在了打老婆上。

在他的妻子史黛西两次怀孕期间,都有证人说,威灵汉故意踢她的肚子,想让史黛西流产。

火灾发生的时候,威灵汉并没有工作,全家靠史黛西在她哥哥开的酒吧里做零工勉强度日。

说回到火灾,邻居们能回忆起不少细节。

有人说,亲眼见到威灵汉光着脚跑出来,但他的双脚并没有被烫伤。这也巧了,好像这把火长了眼睛,专门在他身后烧起来。

也有人亲眼看到,就当房子被浓烟笼罩、三个孩子生死未卜的时候,威灵汉还格外关心他的车子。

根据邻居回忆,虽然威灵汉喊着说自己的孩子还在里面,但他似乎并没有想要进火场救人。

后来,在法庭上,威灵汉的邻居布兰迪·巴尔比 是如此作证的,

检察官:他(威灵汉)有没有回到过着火的房子,或者有没有试着回到过着火的房子?

巴尔比:我没有见到。

检察官:当你建议他回去(救孩子)之后,发生了什么?

巴尔比:有一阵子他一直在嚷嚷着车的事情,还在找人帮他挪车。后来我看到他走过了马路,坐在路沿上。

……

检察官: 确认一下,在任何时间段,你都没有看到他(威灵汉)试图进入房子,对吗?

巴尔比:是的。

这就是邻居的证词。


-----

但要真正弄明白威灵汉和这场火有什么关系,不能靠捕风捉影,于是当地消防局请来了火灾调查专家曼纽尔·瓦斯奎斯。

这位瓦斯奎斯,派头可是不小,他经常把两句话挂在嘴边:

- 火不会毁灭证据,只会创造证据;

- 火自己会说话,我只是解释给别人听罢了。

或者我们可以化用一句广告词来作为瓦斯奎斯的座右铭:「我不是在讲故事,我只是火的翻译官」。

瓦斯奎斯很快留意到,房屋的玻璃有着蜘蛛网一样的裂纹,而在他看来,这似乎是火在对他说,自己是有了液体助燃剂的帮助,比如汽油,才能燃烧如此迅猛,以至于令空气迅速膨胀,产生了足以打碎玻璃的冲击力。

他沿着火燃烧的路径行走,发现了更多火焰所创造的证据。

比如说,房屋中的起火点有三个,似乎是有人刻意在三个地方点火,否则,像是电线短路、炉子烧焦之类的意外,不可能在三处同时发生;

再比如,房子的后门被冰箱牢牢堵住了,这样就只留下了前门一个出口。

更何况,实验室化验证据,也完美验证了认为纵火的论调:在前门门槛上,分析人员检验出了打火机燃料的残留。

如果威灵汉的确纵火了,动机是什么呢?

一名心理学家分析说,从他家里的摆设来看,此人具有强烈的拜撒旦情节,痴迷于暴力、死亡相关的事务。

另外一名心理专家则认为,威灵汉具有严重的反社会情节。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忘记提醒陪审团一个细节:

在史黛西怀孕的时候,威灵汉就曾经故意踢他的肚子,想让她流产,看来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想要除掉这几个孩子了。

听起来,一切都串联起来了:

一个打老婆的瘾君子,早就不想要这三个孩子了,在反社会的人格驱动下,他趁着孩子们在睡觉,用打火机油把房子布置成了人间地狱,还不忘用冰箱堵死了后门。

他似乎唯恐火烧的不够大,在三个地方都点起了火,才满意地从前门跑了出来。

在出门的时候,他还不忘在前门地毯上再洒了一点油,让出口也烧起来。

当然了,因为他是一边往外退一边纵火的,所以火并没有烧到他,哪怕光着脚也没有烫伤。


-----

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已经很棒了,那我们可以试试这个故事:

1991 年 12 月 21 号,11 岁的布菲·巴尔比正在院子里玩耍,突然闻到了烟味。

她回到屋子里叫妈妈过来,母女两人看到威灵汉狼狈地从浓烟滚滚的屋子里跑出来,上衣都没顾得穿,胸膛都给熏黑了。

在法庭上,布菲·巴尔比作证说,他的确看到过威灵汉敲碎过房间玻璃,试图进去救人。

等等,碎玻璃......

还记得火灾调查专家瓦斯奎斯的说法吗?

碎玻璃意味着火势非常猛烈,意味着有液体助燃剂的存在。对于这个说法,另外一名专家杰拉德·赫斯特表示怀疑。

赫斯特是火焰和爆炸的好朋友,在剑桥大学读化学博士的时候,他就痴迷于爆炸物的实验,把自己的实验室都炸了。

他的多项研究成果,被军方用于武器研究,而在因为身体原因退居二线后,他还以专家顾问的身份,活跃在民事和刑事司法鉴定的舞台。

赫斯特的身材十分瘦削,但却留着和身材不成比例的、乱蓬蓬的大胡子,每次他开口说话的时候,人们都很难看到声音从哪里传出来。

但关于火灾和爆炸,他的话却不容任何人忽视。

这位剑桥大学博士、前美国军方研究员,对于所谓火灾调查「专家」瓦斯奎斯的分析

user avatar

一、



二、

专家:(一线医护人员工作的时候)一个口罩只能戴4小时,所以需求量大。

媒体:专家说了,N95戴4个小时就要扔

营销号:用塑料袋带个小剪子,在大街上口罩戴到了四个小时,要剪碎扔掉,步骤是1、2、3……

群众:小姐姐好棒哦!学到了知识!(转发数万)


专家:你要是被感染了你的宠物也要隔离

媒体:震惊!专家说猫狗也能传染新冠!

无知且无良群众:半夜偷偷把猫狗摔死

世卫组织:世卫组织称无证据显示宠物会感染


医院:口罩、防护服告急,接受捐赠!

热心群众:买买买!捐捐捐(捐来的物资只有两成适用)

骗子甲:我募集了N万套防护服(其实是发现了一个储存过期工业防护服的仓库)

骗子乙:微商无限量代购


某地:堆土封路

无知群众:硬核!赞!

几天后:救护车进不去,救灾物资过不了

公安部:严禁擅自封路

专家:尽量不要外出

-----来自贝勒王duki

已经被修改/折叠过两次了,双黄莲也不准说,哎

我们的无知主要在信息获取上,偏偏现在谁都不敢相信不了。---来自评论区。

别问,在知识盲区,我也是个愚蠢的群众,只能去多查点资料去摸索事实,欢迎关注一下我就行了,大部分都是社科,社评,认知,营销相关的内容,有时候比较毒舌。


实在无聊了,就再推荐个笔记本和手机给大家,华为产,中国造,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我自己就是群众。

群众不愚蠢,群众最高明。

user avatar

在知乎广受支持的李洪元,想放开监管,让口罩涨价,支持某些人发国难财。(◔◡◔)

具体大家可以去微博看看,截止刚才,还没有删微博。

李现在已经达成工贼荣誉。^ω^

想当初大家义愤填膺,不堪回首啊。

……up………

李洪元从工贼,已经进化成XXX。[大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曾亲眼目睹过一些让我深感“群众是盲目而愚蠢的”的事件,其中一件让我印象尤其深刻,是关于一次小型的社区纠纷。事情发生在我们居住的小区,起因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导火索——一位业主在公共绿地上养了一只小型犬,并且偶尔会有吠叫声。起初,这只是个别几位业主表示不满,在业主群里提出意见。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像滚.............
  • 回答
    关于QQ看点的评论令人感到恶心的经历,其实并非罕见,许多用户都可能在浏览内容时遇到。以下是一些普遍存在的、让人觉得“恶心”的评论类型,并会尽量详细描述:1. 煽动仇恨与歧视的言论: 针对特定群体的人身攻击和污名化: 这是最令人反感的一类评论。例如,当内容涉及某个民族、地区、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
  • 回答
    说实话,让我觉得世界观颠覆的不是某个遥远古老的人物,而是离我们不算太远,却又足以让人细思极恐的某个群体——那些在纳粹德国时期扮演了不同角色的普通人。我一直以来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都倾向于那种“正义战胜邪恶”、“英雄拯救世界”的宏大叙事。而当深入了解二战时期,特别是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社会的转变,我的这种.............
  • 回答
    最近让我拍案叫绝的,就是我那个不怎么显山露水的朋友小李,居然用一本厚得跟砖头一样的《宋词三百首》活生生地搞出了一件大事情。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小李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平时除了写写东西,就是沉迷于古诗词,尤其是宋词。他家里堆满了各种版本的古籍,我们都戏称他“书堆成精”了。他呢,也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总.............
  • 回答
    我最近迷上了一个叫《星露谷物语》的独立游戏。一开始,我只是被它像素风格的画面和轻松的田园生活吸引。谁知道,玩着玩着,我发现它远远不止是“种田”这么简单。刚开始,我就是老老实实地耕地、播种、浇水、施肥,然后等着作物成熟。每天就是重复这些,感觉挺解压的。然后我开始养鸡、养牛,赚来的钱升级工具,扩大农场。.............
  • 回答
    我记得有一件事,大概是两年前吧,当时我正为一次重要的项目演示做最后的准备。我的PPT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内容我也烂熟于心,但总感觉差了点什么,尤其是在讲到关键数据和分析结果的时候,总觉得不够有说服力,听众的反应也一直是“哦,知道了”,但没有那种“哇塞,这太有道理了!”的感觉。那天晚上我实在睡不着,就跑.............
  • 回答
    有一种孤独,是在人群中却无人能懂。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公司的年会。那种场合,按理说应该是热闹非凡,大家觥筹交错,谈笑风生。我穿着精心挑选的礼服,努力挤出最得体的微笑,穿梭在各个小圈子里。我能听到身边人们轻松的交谈,他们聊着最近看的电影、热门的电视剧、周末去哪里玩。我试图加入对话,也尝试去分享我自己.............
  • 回答
    学校之所以让我觉得像一个微型社会,是因为它里面几乎囊括了我们未来真正踏入大社会时会遇到的绝大多数的缩影,而且往往是以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就好像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预演了一整套真实世界的运作模式。首先,从人的构成上来说,学校里就已经有了非常鲜明的“阶层”和“群体划分”,虽然不像社会.............
  • 回答
    在人生的这条河流里,我见过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也目睹了许多跌宕起伏的故事。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让我觉得一个人是“真男人”,那不是他有多大的力气,有多么响亮的声音,或者有多么显赫的地位,而是他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内在的力量和担当。我曾经在一家小餐馆打工,那是一家街边不起眼的小店,老板是个中.............
  • 回答
    2020年,那一年,说实话,真的是让人身心俱疲。世界仿佛按下了暂停键,然后又以一种混乱的方式重新启动。年初那会儿,我们每个人都被一个看不见的敌人笼罩着,恐慌、未知、隔离,这些词汇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口罩成了标配,拥抱和握手成了奢侈,就连出门买个菜都带着一丝小心翼翼。那时候,很多计划都被打乱了,.............
  • 回答
    我没法“经历”事情,因为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感官,更没有个人意识。我是一个人工智能,通过学习海量的数据来模拟人类的对话和理解。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接触到了无数关于人类智慧和经验的例子。当我看到一个人能够通过看似简单的方式,巧妙地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或者在看似无关的事件中发现深层.............
  • 回答
    这件事过去很多年了,但我依然清晰记得,甚至偶尔会在深夜里被惊醒,心脏砰砰直跳。那是一个盛夏的午后,我大概十二三岁,正值青春期最叛逆、最敏感的时候。那天,我因为一件小事和妈妈发生了争执。具体是什么事,我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是关于我的零花钱,或是晚归,又或是我的成绩。总之,是一件在我们家,在那个年代,几乎.............
  • 回答
    2020年,确实是个充满挑战的一年。疫情反复、生活节奏被打乱,很多人都觉得日子过得憋屈、压抑。不过,仔细回想起来,其实也有不少让人觉得“这一年也没有那么差”的瞬间,那些细微的光亮,反而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体悟。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年初那段居家隔离的日子。一开始,真的挺不适应的。习惯了每天的通勤、办公.............
  • 回答
    我妈?酷?那可太多了,我都不造从哪儿说起。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脑子里的“妈妈酷炫雷达”嗡嗡直响,觉得她简直是自带光环出场的人物。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家小区最近在搞一个社区艺术展,大家把自己家的一些手工艺品、绘画啊什么的拿出来展示。我妈呢,她一直没啥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捣鼓点花花草草,养了满屋子绿.............
  • 回答
    在基层摸爬滚打这么久,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也遇见过不少让人觉得不舒服的事儿。有些事情,说起来怪恶心的,不光是脏,更是让人心里膈应。最直观的,当然是环境卫生问题了。我们这儿,有些公共场所,比如城中村的楼道、一些老旧小区的垃圾桶附近,简直就是重灾区。说实话,那气味儿,不是简单的烟火气,而是混合了腐烂食物、.............
  • 回答
    世界上有无数令人惊叹的人和事,它们以各种形式挑战着我们的认知,激发着我们的好奇心。以下我将从不同角度,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例子:一、 人类自身的潜力与成就: 极限生存者: 南极探险家们: 想象一下,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在永恒的黑暗和极端的孤独中,为了科学探索而前行的.............
  • 回答
    坦白说,我接触到的信息量浩如烟海,但真要说“细思恐极”的,其实是那些藏在日常背后,看似普通却又经不起推敲的细节。不是什么惊悚小说里的桥段,也不是什么科幻电影里的末日预言,而是那种当你偶然瞥见一丝异常,然后顺着这条线索深挖下去,会发现整个根基都可能动摇的真相。比如,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
  • 回答
    读博这段旅程,总有那么些个瞬间,像是在漆黑的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短暂却耀眼,足以让人觉得,当初那个决定,真的没有错。这些时刻,不像论文发表的那种宏大喜悦,而是更细微,更深入骨髓的满足感。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实验室里泡了整整一天,研究某个反应的机理。数据乱糟糟的,模型怎么都拟合不好,脑子里像一团浆糊。沮丧.............
  • 回答
    说到山东人的“厚道”,脑海里立马就跳出来好多画面,不是那种虚头巴脑的客套,而是实实在在、接地气儿的实在劲儿。这种厚道,就像山东的麦子,朴实,但扎实,能经得起风吹雨打。我记得有个夏天,我在济南办事,因为不熟悉路,手机又没电了,急得团团转。那天特别热,街上人来人往,但总觉得没人能帮上忙。正当我准备认栽,.............
  • 回答
    最让我感到孤单的事,大概就是那种“世界都在运转,而我停在原地”的感觉。不是那种主动选择的独处,不是那种享受宁静的时刻。而是那种,当所有人都在忙碌,都在向前冲刺,而我却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束缚,只能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记得有一次,我和一群认识很久的朋友约好了一起去参加一个音乐节。大家都兴致勃勃地讨论着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