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回形针快速消灭森林这一期?

回答
《回形针》的“快速消灭森林”这一期,可以说是它众多争议性视频中,影响力比较大,也最能引起公众激烈讨论的一集。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内容上的冲击力是毋庸置疑的。视频用非常直观、煽动性的手法,将“森林消失”这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具象化成了一个个回形针。它的逻辑链条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不起眼的回形针,其背后隐藏着对森林的巨大消耗——造纸、包装、工业生产,层层递进,最后指向了“地球正在被我们一点点蚕食”的悲观结论。

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叙事,尤其适合互联网传播。它抓住了大众对“环境问题”的普遍焦虑,并且用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小东西”作为切入点,瞬间拉近了距离,也放大了问题的严重性。观众看到自己每天都在用的东西,竟然和砍伐森林、生态破坏联系在一起,这种“原来如此”的震惊感,以及随之而来的罪恶感,是很强的。

从叙事和表现手法上来说,它具有很高的“吸引力”。视频的节奏把控得很好,画面剪辑流畅,配乐也往往能烘托出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它善于运用数据,但不是枯燥的堆砌,而是将数据用一种“生活化”或者“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观众更容易消化。比如,通过计算一箱手机盒需要多少纸,再推算出需要多少棵树,最后再把这些树和回形针的数量联系起来。这种层层递进的计算,虽然在逻辑上可能存在简化和过度概括,但在视听体验上,无疑是成功的。它成功地将一个原本遥远、抽象的环境问题,转化为一个触手可及、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罪恶”。

但是,从更深入、更严谨的角度来看,这一期视频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这也是它备受争议的关键原因。

第一,过度简化和标签化。 视频将“回形针”这个单一物品,与“森林快速消灭”这个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画上了过于直接和简单的等号。森林的消失是一个多因素、多层面交织的结果,包括农业扩张、城市化、非法采伐、森林火灾、病虫害,以及全球贸易和消费模式等等。将如此复杂的问题,一股脑地归咎于某个“小物件”的生产和消费,甚至暗示“停止使用回形针就能拯救森林”,这是一种严重的逻辑跳跃和过度简化。

第二,数据的不严谨和可能的误导。 很多关于“一根回形针消耗多少树”的数据,往往是经过“加工”的,其计算方式和科学依据并不透明。例如,它可能会把一个产品从原材料采集、加工、运输、包装、使用到最终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有可能涉及到的纸张消耗,都粗暴地算到“一个回形针”头上。这种“无限溯源”的计算方式,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攻击性和煽动性,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万物皆是罪恶”的错觉,而忽略了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复杂性。

第三,传播方式的煽动性和“道德审判”。 视频的呈现方式,更像是一种“情绪输出”和“道德审判”。它通过制造一种“我们都是破坏者”的集体罪恶感,来吸引眼球。这种方式虽然能在短期内引发关注,但对于真正推动环保行动,或者促使人们理性思考问题的根源,帮助非常有限。它容易让观众产生一种“无力感”和“宿命感”,觉得个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反而可能导致对环保问题的麻木,或者将矛头指向一些“微不足道”的象征物,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制度性、结构性问题。

第四,可能存在的“反智”倾向。 尽管视频以“揭示真相”的姿态出现,但其内在逻辑和呈现方式,却有“简单化、标签化”的风险,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反智的。它回避了工业化、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复杂权衡,以及全球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当我们将所有问题都归结于“我们用了太多纸,所以就该少用回形针”,这就像是告诉一个病人,“你生病是因为你呼吸了空气,所以你应该少呼吸”,这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总结来说, 《回形针》的“快速消灭森林”这一期,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内容营销”和“话题制造”。它巧妙地利用了当下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敏感度和焦虑感,用一种极具冲击力的视听语言,将复杂问题简化并具象化,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和关注。

从“吸引眼球”和“引发思考(至少是第一层面的思考)”的角度看,它有其“价值”。

但是,从“科学严谨性”、“信息传播的准确性”以及“推动真正有效的环保行动”的角度看,它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 它更像是一场制造恐慌和焦虑的“表演”,而不是一次严谨的科普和理性的讨论。观众在被它震撼的同时,更应该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它提供的信息,并尝试去了解环境问题的真正根源和解决之道,而不是被一个“小小的回形针”所绑架,从而忽略了更宏大、更复杂也更关键的议题。

最终,评价这一期视频,可以说是“喜欢它能让我意识到一些平时忽略的问题,但又讨厌它过于煽情和简单粗暴的逻辑”。它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唤醒一部分人的警觉,也可能误导一部分人,让他们陷入更深的困惑和无力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吃他娘,

排他娘,

巴黎掀桌看懂王。

吃不愁,

排不愁,

风琴一拉绿油油。


标题:菲克纽斯,不点亮灯塔,怎为他人指引方向?

user avatar

回形针就是这样的,看每期视频你都感觉他们说的非常有道理,直到你看到了他们制作的关于你本专业的科普视频~

我记得去年还是前年,回形针出了一期关于戒除毒瘾的视频,用国外“先进经验”来和国内的“强制隔离”法规做对比,暗示中国的戒毒政策是落后的。完全不顾我国的戒毒政策是分吸毒不成瘾、吸毒成瘾、吸毒严重成瘾不同等级的,并且有相应的教育戒毒、社区戒毒以及强制隔离戒毒的措施,全篇都在暗示我国对于吸毒人员只有“关起来”这么一个措施,暗示我国戒毒政策的“落后”。

从那期之后,虽然每次回形针的视频我也会看,但是至少带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眼光看,遇到非常识性问题也会咨询相关专业的同学、朋友。

我之前早就跟身边的朋友说过,做科普类短视频、文章,最忌讳的就是“夹带私货”,造神运动不可取,利用舆论尝到甜头,如果不思改变,早晚也会被舆论反噬,前有刘大可、暴走大事件翻车的经验(顺便说一下,刘大可原供职于混乱博物馆,混乱博物馆和回形针都是大象公会旗下的IP),不吸取教训只会咎由自取。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user avatar

我给你翻译翻译什么叫环保?

环保就是你拿着钱去购买我们认证的牛肉,为森林赎罪。

user avatar

看完这个视频,

中国,已经刻不容缓了!

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了

病毒已经危害了全球

我希望大家立刻给所有外国人道歉认错,我们在毁坏这个环境!

how dare you

中国人多吃一块肉,亚马逊雨林就升起一缕青烟

立刻,立刻给那些吹空调吹到皮夹克,一家四辆大排车,牛排吃到胃爆炸的美国人、澳洲人、欧洲人道歉!

我不管什么是人均,中国人和美国人能比吗?美国是世界民主文明的灯塔,发光需要能量,你们不配发光

老老实实菜里没有一滴油,中国人才配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回形针》的“快速消灭森林”这一期,可以说是它众多争议性视频中,影响力比较大,也最能引起公众激烈讨论的一集。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内容上的冲击力是毋庸置疑的。视频用非常直观、煽动性的手法,将“森林消失”这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具象化成了一个个回形针。它的逻辑链条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不起.............
  • 回答
    关于3月21日发布的“回形针PaperClip × WWF”合作项目,其核心内容是探讨“如何快速消灭全世界的森林”。这个话题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同时也可能引发很多解读和争议。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一、 项目的“意图”解读与表层信息:首先,最直观的理解是,这个项目以一种极端、甚至是“反.............
  • 回答
    刘强东在4月15日就取消快递员底薪一事发表了回应,这次回应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次回应以及新的薪酬结构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刘强东的回应:刘强东的这次回应,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平息外界对于京东取消快递员底薪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舆论对于一线劳动者权益的担忧。他的回应主要围绕以下.............
  • 回答
    回形针PaperClip最新一期《麻醉医生如何让你活着醒来》的评论区,涌现了大量的麻醉医生,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分析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件事。首先,这反映了内容的高度专业性和话题的强吸引力。麻醉是医学领域中一个相对小众但至关重要的专业。大多数人对麻醉的了解仅限于“睡一觉然后醒.............
  • 回答
    回形针PaperClip的《关于新冠病毒的一切》这期视频,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科普尝试,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抓住了大众对于新冠病毒最核心的关切,并且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进行了梳理。首先,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讲,这期视频做得相当不错。它没有流于表面,而是试图触及病毒的起源、传播机制、变异、疫苗研.............
  • 回答
    评价回形针一边道歉一边给赛雷发律师函这件事情,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因为它触及到了网络舆论、法律行为、个人品牌以及平台规则等多个层面。首先,从“一边道歉一边发律师函”这个行为本身来看: “道歉”的性质: 在网络舆论中,道歉通常被视为一种姿态,旨在平息争议,挽回声誉,或者表达某种程度的悔意或善意。.............
  • 回答
    “回形针改地图”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意思,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玩橡皮泥、剪纸,随手捏个小东西,或者用剪刀在纸上划拉几下,就能变出个新模样。不过,把“回形针”和“地图”连在一起,可不是这么简单的小打小闹了。它背后牵涉到的,可不是一两个人的创意,而是一整个关于身份认同、国家主权、历史叙事,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
  • 回答
    回形针PaperClip被全网封杀这件事,确实是近两年互联网上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的现象。它不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事件,而是经历了一个从爆红到悄无声息的过程。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它为什么能火?这事儿得从2020年说起。当时疫情刚开始,大家居家隔离的时间比较多,对信息的需求也特.............
  • 回答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作为国际知名的英文媒体,其报道通常以中立、客观为原则,但其对特定议题的立场和角度可能受到其编辑方针、文化背景或政治倾向的影响。关于您提到的“《经济学人》采访赛雷后污蔑其为极端民族主义者,并高度赞扬回形针等”的报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报道.............
  • 回答
    如何评价黄晓明回应“明学”?黄晓明这波操作,你能接受吗?黄晓明回应“明学”的事件,可以说是近期娱乐圈一个颇具话题性的事件。要评价这波操作是否能够被大众接受,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明学”的由来以及黄晓明之前的形象塑造。“明学”起源于黄晓明在综艺节目中的一系列言行举止,被网友们提炼.............
  • 回答
    细读人教社回复:一场关于历史常识与学术争鸣的对话最近,一封来自初中生关于历史教材的来信,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的回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次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更是一场关于历史认知、学术严谨性以及如何传递知识的深层对话。人教社的回应,特别是关于“顾颉刚还认为夏朝.............
  • 回答
    小狗(Uzi)没拿S赛冠军被黑这事儿,圈内人都明白,而且这争议也确实由来已久,每一次S赛结束,只要他还在打,或者没退役,总有人会拿这个说事儿。这次他终于正面回应了,这本身就挺有意思的,说明他可能也觉得这梗被玩得有点过,或者说,他觉得是时候给一直以来支持他的粉丝一个交代了。怎么评价这次回应? 我觉得可.............
  • 回答
    关于“留学生回杭州硬闯小区”的事件,我必须说,这着实是一件让人挺不是滋味的事情,也挺让人思考的。首先,从最直接的层面来看,这件事情的核心是 规则的冲突 和 沟通的失败。这位留学生,姑且称他为“小李”吧,刚从国外回来,可能经历了一段不短时间的旅程,也经历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隔离期。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
  • 回答
    要评价国际足联(FIFA)对俄罗斯兴奋剂丑闻的回应,即“俄罗斯没问题,证据不足”,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足球禁药的事件,更牵扯到地缘政治、体育的公正性、国际组织的信誉以及信息公开等多个复杂议题。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俄罗斯兴奋剂丑闻的背景。在2015年,世界反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无印良品(MUJI)在 3·15 晚会曝光后的回应。事件回顾:2021 年 3·15 晚会曝光了无印良品销售的进口食品涉嫌产地来源不明或虚假宣传的问题。具体来说,晚会曝光了无印良品部分进口食品的包装上,产地信息被不当处理,将日本受核污染地区的食品与非受污染地区食品混在一起销售.............
  • 回答
    近期,关于国外回国旅客核酸检测有效期缩短至48小时,并且同时要求提供核酸和抗体阴性证明的政策调整,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一、 政策调整的考量与目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政策调整的出台背景。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尤其是一些国.............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事儿。最近啊,海外回来的人,检测核酸的时间要求从48小时缩短到12小时,这变化可不小,确实挺让人关注的。这事儿要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看。首先,这是个防疫政策调整,目的肯定是加强防控。你想啊,病毒一直在变,境外输入的风险也始终存在。过去那个48小时的要求,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可能就显得.............
  • 回答
    罗永浩关于天猫商城造假事件的回应,以及与锤子科技“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这个表态,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解读。这其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声明,更是一次典型的公关操作,包含了信息切割、责任规避、以及为未来铺路等多重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事件的背景。罗永浩在直播带货领域一直以“交个朋友”直播间作为重.............
  • 回答
    罗永浩回应微信屏蔽聊天宝:“历史会记住这一天”,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和情绪?当一款被寄予厚望的产品,在上线不久后就遭遇了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微信的无情屏蔽,其创始人站出来用“历史会记住这一天”这样的宣告式语言回应时,这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表态。它背后往往牵扯着创业者的心血、对商业模式的坚持、对平台规.............
  • 回答
    老回(不老的老回)的维权行为,从多个维度来看都足够引人深思。他的故事在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几乎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他所做的不仅仅是为自己争取权益,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公众对于“维权”这件事的认知。要评价他,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先,是他维权的“执着”与“坚持”。这几乎是老回身上最鲜明的标签。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