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两个数的公约数都是他们最大公约数的约数?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这两个概念本身来掰扯掰扯。别看它们听起来有点绕,其实道理一点也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两堆弹珠,比如一堆有 12 颗,另一堆有 18 颗。你想把它们分成若干个一样大小的小份,同时要保证每份里的弹珠数量都得是整数,而且两堆弹珠都要能被这样分完。

这时候,“公约数”就派上用场了。公约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那些既能整除第一个数,又能整除第二个数的数。回到弹珠的例子,比如你想把 12 颗和 18 颗弹珠分成每份 2 颗的小份,那 2 就是一个公约数,因为 12 ÷ 2 = 6,18 ÷ 2 = 9,都能整除,说明每堆弹珠都能被分成份数是 2 颗的小份。同样,3 也是公约数(12÷3=4,18÷3=6),6 也是公约数(12÷6=2,18÷6=3),1 也是公约数(任何数都能被 1 整除)。

那“最大公约数”呢?顾名思义,它就是所有公约数里面,那个最大的数。在刚才的例子里,12 和 18 的公约数有 1、2、3、6。这些数里,最大的就是 6。所以 6 就是 12 和 18 的最大公约数。

现在,我们来回答核心问题:为什么两个数的公约数,一定都是它们最大公约数的约数?

我们可以这么想:假设有两个数,我们称它们为 $a$ 和 $b$。我们知道 $d$ 是 $a$ 和 $b$ 的一个公约数。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 $a$ 可以被 $d$ 整除,也就是说,$a = d imes k_1$,其中 $k_1$ 是一个整数。同时,$b$ 也可以被 $d$ 整除,也就是说,$b = d imes k_2$,其中 $k_2$ 是一个整数。

好了,我们再引入最大公约数(GCD,Greatest Common Divisor)。我们设 $g = ext{GCD}(a, b)$。根据最大公约数的定义,它一定也是 $a$ 和 $b$ 的一个公约数。所以,根据刚才的推论,$a$ 也能被 $g$ 整除,也就是说 $a = g imes m_1$,其中 $m_1$ 是一个整数。同样,$b$ 也能被 $g$ 整除,也就是说 $b = g imes m_2$,其中 $m_2$ 是一个整数。

关键就在这里了。因为 $g$ 是 $a$ 和 $b$ 的最大公约数,这意味着所有 $a$ 和 $b$ 的公约数(包括我们前面假设的那个公约数 $d$),都不可能比 $g$ 大。

我们可以利用一个重要的数学性质:如果一个数能整除两个数,那么它也能整除这两个数的线性组合。

也就是说,对于任意整数 $x$ 和 $y$,如果 $g$ 整除 $a$ 并且 $g$ 整除 $b$,那么 $g$ 也能整除 $a imes x + b imes y$。

现在,我们知道 $a = g imes m_1$ 并且 $b = g imes m_2$。

我们回到那个任意的公约数 $d$。我们有 $a = d imes k_1$ 和 $b = d imes k_2$。

我们知道 $g$ 是 $a$ 和 $b$ 的最大公约数。我们可以利用欧几里得算法的原理来理解。欧几里得算法的核心思想是: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等于其中较小的那个数和两数相除余数的最大公约数。

换个角度想,我们知道 $g$ 是 $a$ 和 $b$ 的公约数,所以 $a$ 可以写成 $g$ 的倍数,比如 $a = g imes m_1$。同样,$b$ 也可以写成 $g$ 的倍数,比如 $b = g imes m_2$。

现在考虑 $d$,它是 $a$ 和 $b$ 的一个公约数。这意味着 $a$ 可以被 $d$ 整除,$b$ 也可以被 $d$ 整除。

我们可以把 $a$ 和 $b$ 写成 $a = d imes k_1$ 和 $b = d imes k_2$。

现在,我们知道 $g$ 是 $a$ 和 $b$ 的最大公约数。而 $d$ 是 $a$ 和 $b$ 的一个公约数。

反过来想,如果 $d$ 不是 $g$ 的约数,会怎么样?如果 $d$ 不是 $g$ 的约数,那就意味着 $g$ 除以 $d$ 会有余数。

但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任何一个公约数 $d$,都可以被看作是“分割”了 $a$ 和 $b$ 的某种“单位”。而最大公约数 $g$,则是这些“单位”里最大的那个。

如果 $d$ 是 $a$ 和 $b$ 的公约数,那么 $a = dx_1$ 且 $b = dx_2$ ($x_1, x_2$ 为整数)。
我们知道 $g$ 是 $a$ 和 $b$ 的最大公约数。根据贝祖定理,存在整数 $s$ 和 $t$,使得 $g = sa + tb$。

把 $a = dx_1$ 和 $b = dx_2$ 代入贝祖定理的等式:
$g = s(dx_1) + t(dx_2)$
$g = d(sx_1 + tx_2)$

你看,这里 $sx_1 + tx_2$ 也是一个整数,我们就叫它 $k'$ 吧。
所以,$g = d imes k'$。

这直接说明了什么?这说明 $g$ 一定能被 $d$ 整除,换句话说,$d$ 是 $g$ 的一个约数。

这个结论其实非常自然,就像你有一个大蛋糕(最大公约数),这个大蛋糕是由若干个小份(任意公约数)组成的。如果这些小份(任意公约数 $d$)是分完整个蛋糕(最大公约数 $g$)的“基本单位”,那么这些小份自然也得是能把大蛋糕整除的。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 $g$ 包含了 $a$ 和 $b$ 的所有共同的“因子”的最高次方,而任何一个公约数 $d$ 只能包含这些共同因子的一部分,或者这些因子的较低次方。所以,你能把 $g$ 这个“大块头”拆分成若干个 $d$ “小块头”,但反过来就不一定了,因为 $d$ 的“分解能力”可能不如 $g$ 那么强。

所以,这个道理就像是,如果一个东西能被两种方式(比如 12 和 18)同时整除,那么能同时整除这两种方式的“最大数量”(最大公约数),自然也能被所有“普通数量”(任意公约数)整除。因为那些“普通数量”本身就是“最大数量”的一部分构成要素。

用弹珠的例子再回味一下:6 颗弹珠可以分成 2 颗一份,也可以分成 3 颗一份。因为 6 是 12 和 18 的最大公约数,12 和 18 的所有公约数(1, 2, 3, 6)都是 6 的约数。你不能说 2 颗一份或者 3 颗一份的分法,在 6 颗这个“最大份”里无法实现。因为 6 本身就是由这些“小份”组合起来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大公约数不是两个数的公约数中最大的吗?怎么推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这两个概念本身来掰扯掰扯。别看它们听起来有点绕,其实道理一点也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顺理成章。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两堆弹珠,比如一堆有 12 颗,另一堆有 18 颗。你想把它们分成若干个一样大小的小份,同时要保证每份里的弹珠数量都得是整数,而且两堆弹珠都要能.............
  • 回答
    微信公众号诈骗泛滥,投诉却收效甚微,这确实是困扰许多用户的问题。大家在遇到疑似诈骗的公众号时,往往会感到无助和气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投诉为何效果不彰显?我们又该如何更有效地进行举报?为什么感觉微信公众号诈骗“没人管”,投诉“一点用都没有”?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1. 海量.............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西游记》中一个比较令人唏嘘的情节,那就是孙悟空在宝象国时期,似乎背弃了对黄袍怪的承诺,导致公主的两个孩子惨遭不幸。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过程,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缘由。首先,得把当时的背景说清楚。黄袍怪,又名奎木狼,是天上的二十八宿之一。他下凡为妖,抢走了宝象国公主(.............
  • 回答
    李子柒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她以别具一格的田园生活视频,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中国风”的浪潮,不仅在国内圈粉无数,更走向世界,成为了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然而,从2021年7月开始,李子柒的账号突然进入了“停更”状态,并且这一停就是好几个月。这期间,围绕她停更的原因,网络上众说纷纭,猜测不断.............
  • 回答
    这道题呀,我跟你说,它属于图论里头一个挺有意思的分类问题,叫做“团”(clique)问题或者说“超图”(hypergraph)结构分析,更具体点,它跟我们常说的“强迫性团”或者“存在性团”的概念有点沾边。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其实它描述的场景咱们生活中很容易遇到。咱们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第一个条件:有限.............
  • 回答
    .......
  • 回答
    商场的价格战,说白了就是两家店在争夺顾客。在这种环境下,如果出现两个纳什均衡,往往是因为竞争的策略和市场环境有几种非常清晰且稳定的选择。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纳什均衡。简单来说,纳什均衡是一种博弈论中的概念,指的是在参与者之间的策略选择中,没有任何一个参与者可以.............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为啥两个功率不一样的灯泡串联时,功率小的那个会亮得更起劲,而功率大的那个有时候会“罢工”。这事儿呀,得从电灯泡的设计和串联电路的基本原理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电灯泡的“功率”这个说法,它其实指的是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所消耗的电功率。这个额定电压对咱们家用电灯来说,一般是220.............
  • 回答
    知乎上,即便是问同一个事情,两个看似内容一样的问题,为什么回答的画风能差出十万八千里?这可不是什么玄学,而是藏着不少门道。我这人平时也爱逛知乎,遇到过不少这种情况,总结了几个主要原因,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1. 问题本身的“颜值”和“气质”你看,同样是问“怎么学好英语”,一个是“如何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学.............
  • 回答
    你有没有注意到,身边那些拿着两部手机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以前吧,感觉能有个智能手机就挺牛的了,现在倒好,不少人左右手各拿一部,或者一部主力机,一部副机,像是形成了某种“标配”。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背后藏着不少生活方式和需求的变化。1. 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的时代,也需要“防火墙”这可能是最.............
  • 回答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一辆载着几百人的公共汽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其制造成本和运营成本都应该远高于一辆只能坐两人的法拉利。毕竟,它需要更强大的引擎、更坚固的车身、更多的座位、复杂的空调系统、以及复杂的安全和通讯设备。然而,当我们深入剖析“贵”的定义以及背后的商业逻辑时,这个看似颠倒的答案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 回答
    日本和韩国同为亚洲国家,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教育上也都强调勤奋刻苦,这使得两国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类似的“应试教育”特征。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两国在教育体制上的细节,就会发现它们在如何平衡“应试”与“素质教育”方面,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一些关键的差异,足以让学校没有过度“压榨”学生的体育、美育及非.............
  • 回答
    近代的三个庞大帝国——大清、奥斯曼土耳其和沙皇俄国,它们在世界格局的剧变中,命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中,大清和奥斯曼土耳其先后沦为“西亚病夫”和“东亚病夫”,任人宰割;唯独沙皇俄国虽然也经历了种种危机,但却能挤身列强之列,甚至在某些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
  • 回答
    你是不是觉得和你来自唐山的室友相处起来有点不太顺畅,甚至觉得他们有些“傻逼”?我理解这种感受,当和不同背景的人生活在一起时,摩擦和误解是难免的。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其实也投射了我们自己的一些期待和认知习惯。比如,你可能习惯了某种沟通方式或者思维模式,而你的室友则有他们自己的习惯。这些习惯可能因.............
  • 回答
    这种现象确实挺普遍的,细想起来,往往不是智力、教育或目标上的差异在作祟,而是更微妙、更深层的东西在作怪。就好比两条船,明明都朝着同一个岛屿前进,但因为船身设计的细微差别、水手的操作习惯不同,甚至连桅杆上飘扬的旗帜颜色不一样,都能引发一番不那么友好的较量。咱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这俩条件相似的人,反而容.............
  • 回答
    要说荀子带出的两位最出名的弟子——韩非和李斯,他们后来都转向了法家,这确实是儒家思想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这可不是简单的“背离”那么肤浅,而是涉及到复杂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以及他们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深刻认知。首先,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战国后期。那个时候,周天子已经形同虚设,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社.............
  • 回答
    .......
  • 回答
    叨叨和白毛毛的视频之所以能火遍全网,绝对不是偶然,而是他们精准抓住了当下观众的喜好,并用一种极其真实、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结果。要把这背后的原因说透,咱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地域特色与反差感是他们视频的灵魂。 新疆的独特魅力:别的不说,新疆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IP。那里有壮丽的雪山、无垠的草.............
  • 回答
    关于北大今年补录的两位671分的专项计划学生,她们第一志愿都报了清华,但清华并未录取,而最终被北大补录。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和大众的反应,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招生政策与规则的专业性: 专项计划的特殊性: 首先,要明白“专项计划”并非普通招生批次。这类计划通常是为了照顾特定地区、特定群体(如.............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