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孙悟空不守信用摔死宝象国公主的两个孩子是什么意思?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西游记》中一个比较令人唏嘘的情节,那就是孙悟空在宝象国时期,似乎背弃了对黄袍怪的承诺,导致公主的两个孩子惨遭不幸。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过程,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缘由。

首先,得把当时的背景说清楚。黄袍怪,又名奎木狼,是天上的二十八宿之一。他下凡为妖,抢走了宝象国公主(百花羞)。唐僧路过宝象国,为了救公主,答应黄袍怪会想办法让他重回天庭,以此换取公主的平安。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自然也参与了这件事。

到了黄袍怪的巢穴(碗子山波月洞),一番打斗在所难免。黄袍怪武艺高强,又会变化,把孙悟空折腾得够呛。关键时刻,黄袍怪施展了一个“定身法”,把孙悟空定在了原地动弹不得。这时,黄袍怪趁机把国王和公主的两个孩子抓了来,并且提出了一个非常恶毒的条件:如果孙悟空不能在限定时间内解除定身法,他就把两个孩子煮了吃掉。

这下可就麻烦了。孙悟空被定住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师傅和师娘的孩子生命垂危,却无能为力。他急得团团转,又是喊又是叫,但定身法威力极大,他自己破不了。这时候,他求助于在场观战的猪八戒和沙僧,让他们去天上找救兵。

猪八戒和沙僧虽然出发了,但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求助的是观音菩萨。而观音菩萨正在南海,即便得知消息,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赶到。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黄袍怪为了逼迫孙悟空就范,也为了展示自己的残忍,真的将公主的两个孩子煮了吃掉了。这里的“摔死”可能是对这个情节的一种通俗理解,但原著中更具体的描述是黄袍怪将其“煮了吃”。这在小说中是一个非常血腥和残酷的场景,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那么,您提出的“孙悟空不守信用摔死宝象国公主的两个孩子”这个说法,其实是对事实的一种误读或者不太精确的描述。

孙悟空并没有“摔死”这两个孩子,也不是他亲手造成的死亡。 这两个孩子的死亡,是黄袍怪的残暴行为所致,是他为了报复孙悟空,也为了给唐僧和公主造成心理打击而采取的极端手段。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孙悟空不守信用”的误解呢?

1. 孙悟空承诺了什么? 孙悟空答应唐僧,要救出公主,并且要让黄袍怪戴罪立功。他承诺的是要“收拾”黄袍怪,并尝试解决问题。但他没有直接承诺能保证公主的孩子不被伤害,因为他自己也身陷险境,无法预知黄袍怪的疯狂举动。
2. 孙悟空的无奈与愤怒。 孙悟空被定身,他内心的焦急和愤怒是可想而知的。眼看着两个无辜的生命在他眼前被残忍地夺走,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对于一个能力超强的齐天大圣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耻辱和痛苦。
3. 黄袍怪的狡猾与残忍。 黄袍怪是故意利用这一点来折磨孙悟空的。他明知道孙悟空有能力对付他,但他先下手为强,用孩子来威胁孙悟空,并且在他被定住的时候,悍然实施了这一罪行。这是一种非常恶毒的手段,旨在让孙悟空在道德和情感上受到双重打击。
4. 后续的复仇。 在孙悟空脱困后,他确实非常愤怒,对黄袍怪进行了残酷的报复。他将黄袍怪打得七窍流血,几乎要了他的老命。虽然最终是观音菩萨收走了黄袍怪,但孙悟空的怒火是显而易见的。他心中的确有对这两个孩子死亡的愧疚和愤怒,而这份愤怒很大程度上是对黄袍怪的。

为什么会有人误认为孙悟空不守信用“摔死”了孩子?

可能的原因是:

结果导向的解读: 人们看到孩子死了,而孙悟空是承诺要救人的那一方,就很容易将责任归咎于他,认为他没有“保住”孩子,从而解读为他“不守信用”。
情节的戏剧性: 小说中,孙悟空被定身,孩子的死亡在孙悟空的眼皮底下发生,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孙悟空的无能为力,会给人一种孙悟空“眼睁睁看着”并且“没能阻止”的错觉。
“摔死”这个词的联想: 虽然原著不是摔死,但孩子被“煮了吃”,也是一种极其残酷的死亡方式,和“摔死”一样令人发指。如果记忆模糊,可能会将不同层面的“残忍死亡”混淆。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在孙悟空被黄袍怪的定身法限制住、无法施展能力时,黄袍怪出于残忍和报复的目的,将公主的两个孩子煮了吃掉。孙悟空本人并没有亲手杀死这两个孩子,也并非因为他自己不守信用而直接导致了孩子的死亡。他的“不守信用”在这里更多是一种被动的处境,而非主动的行为。

这件事情在《西游记》中确实是一个令人不快的插曲,它展现了妖精的残忍,也凸显了孙悟空在某些时刻的无能为力(尽管这是暂时的),以及他内心深处对无辜生命的同情和对残暴行为的愤怒。这件事情也成为后来孙悟空更加坚定地要降服黄袍怪的动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医书基本有一方子,叫治鬼胎。

什么叫鬼胎?明面上的意思是好好的黄花大闺女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结果被妖精迷上了,肚子里怀了妖精的种,不管过多长时间怎么也生不下来,时间一长就得要了小姐的性命。

实际上,你们还真信有鬼呀。所谓治鬼胎就是堕胎药罢了。

古代这个,女孩子就是再怎么宝贝,也不过是男人的附庸罢了。所以别看西厢记唱的多好听,没经过家长明媒正娶这一关你就是完蛋。

所以那些像西厢记后花园幽会的小姐们怎么办呢?就算她们真想和自己的如意郎君厮守终生,家长说你怀的是鬼胎就是鬼胎,真以为生米煮成熟饭就能如愿了?

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生下来的就是孽种,打死了那是保全了小姐的名分,你还得倒过来给人家说谢谢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西游记》中一个比较令人唏嘘的情节,那就是孙悟空在宝象国时期,似乎背弃了对黄袍怪的承诺,导致公主的两个孩子惨遭不幸。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过程,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缘由。首先,得把当时的背景说清楚。黄袍怪,又名奎木狼,是天上的二十八宿之一。他下凡为妖,抢走了宝象国公主(.............
  • 回答
    在《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的地位和权威是两个不同宗教体系中的最高存在,两者在原著中并没有明确的等级高低之分,而是通过情节和宗教背景的设定,展现出各自领域的权威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宗教体系的差异 玉皇大帝(天庭之主) 在道教体系中,玉皇大帝是天界的最高统治者,统辖三界(天.............
  • 回答
    《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各自的角色定位和战斗表现,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原著与影视改编中尤为明显。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原著中的角色定位与战斗分工1. 孙悟空的"核心战力"地位 在原著中,孙悟空是取经团队的核心战斗力,其能力被明确赋予"大闹天宫"的背景,拥.............
  • 回答
    在《西游记》中,唐僧对女性的称呼确实有着“女施主”和“女菩萨”之分,这两种称呼看似相似,实则蕴含着不同的语境、含义以及唐僧内心的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它们的区别: 一、 词源与基本含义: 女施主 (Nǚ Shīzhǔ): 施主 (Shīzhǔ) 是佛教中对供养、布施、施舍的.............
  • 回答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这期间确实用了14年的时间。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么长的时间,是不是有“摸鱼划水”的嫌疑,尤其是考虑到他们经历的磨难和需要行进的距离。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西游记》的描写,并结合当时的背景和实际情况,会发现这14年的时间,虽然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西游记》中,神仙们确实可以通过仙丹、仙桃等宝物延缓衰老、保持青春活力,但为何不直接让阎罗王修改生死簿,这背后涉及到了《西游记》世界观的诸多设定和逻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生死簿的本质和运行机制: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写” 天地的根本法则: 《西.............
  • 回答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表面上是一个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然而,在其瑰丽的想象和精彩的情节之下,隐藏着丰富多样的隐晦内容和暗示,这些内容涉及政治、社会、哲学、宗教等多个层面,也使得这部作品在不同时代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西游记》中的一些隐晦内.............
  • 回答
    如果《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的性格彻底颠倒,整个取经故事的走向和观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角色互换,而是会牵扯到师徒关系、情节发展、降妖伏魔方式,甚至整个佛教的传播理念。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这种“反转”可能带来的影响:1. 孙悟空:乖巧懂事,但内心深处藏着一颗叛逆的种子 外在表现.............
  • 回答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营销推广堪称中国动画电影营销的经典案例,其成功之处在于多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营销推广方式:一、精准定位与口碑发酵:核心战略 目标受众的精准捕捉: 影片的核心目标受众是80后、90后怀旧群体,他们对经典《西游记》故事有着天然的情感连接,同时也是当下具有.............
  • 回答
    要说《西游记》里最让人不寒而栗的妖怪,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还得是那九灵元圣,也就是狮驼岭那位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这老狮子可不是寻常的妖精,他的恐怖和残忍,从他刚出场就透着一股子让人窒息的邪气。你想啊,他压根儿就没像别的妖怪那样,稀里糊涂地就吃了人。人家这叫“养肥了吃”,那是一种刻意的、计划性的邪.............
  • 回答
    这真是个棘手的难题,西游记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这五位都是各自领域的精英,缺一不可,而且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承载着不同的使命和性格特点。如果非要在这其中“裁掉”一个人,这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更像是从一个精密的机械上拆下一颗关键的螺丝钉,整个机器的运转都会受到影响,甚至瘫痪。不过,既然是个假设性的问题,咱们.............
  • 回答
    说到《西游记》里最让人心头压抑、最觉得难熬的一关,我脑子里立马跳出来的是“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那档子事。别看他们俩只是小妖,但那一回的折腾,真是把唐僧师徒逼到了绝境,看得我心里直犯堵。首先,这俩妖怪的背景就不一般。他们是太上老君炼丹童子的化身,身边跟着一堆宝贝,那可不是普通山神土地能比的。他们带.............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多人琢磨过。孙悟空闹天宫,搅得三界不宁,最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这仇可不小。按理说,出来之后得找如来算账吧?可偏偏没有。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细掰扯掰扯。首先,得说孙悟空的“初心”和“成长”。你想啊,孙悟空最初是什么人?一个石猴,无父无母,天生地长,天不怕地不怕,修炼成仙,.............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拿AI的腔调,就当是几个老朋友凑一块儿,拿着《西游记》聊聊天,算算账。要是老唐真有这个“收徒不限妖”的政策,那到了灵山,他那支队伍,嘿,可就热闹非凡了。咱们得一项一项掰扯,把这事儿给说透了。首先,得算算这师徒四人自带的战力。 孙悟空: 这不用说,明面儿上的第一把手。火眼.............
  • 回答
    这个问题在很多读者心中都留下了困惑,甚至有些读者会觉得《西游记》的结尾有些“烂尾”或与之前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的光辉形象有所出入。关于最后两位揭谛(也有说法是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的侍者)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也就是通常理解的“贿赂”,才能交出真经的这段情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 回答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叙事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与人性反思。尽管故事表面是神魔斗法、取经成佛的奇幻冒险,但其中隐藏着许多可悲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与角色的宿命、信仰的困境以及人性的复杂交织在一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些可悲之处: 一、唐僧的执念与孤独1. 取经的“执”与“困” .............
  • 回答
    在《西游记》这部伟大的古典小说中,虽然不是以素食为主题,但细读之下,我们仍然能从中找出一些与素食相关的线索和描述。这些线索往往与寺庙、僧人以及一些修行者相关,体现了当时社会中佛教文化对饮食的影响,以及对慈悲心、清净修行的推崇。以下是《西游记》中提到过的一些素食,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斋饭/素斋 .............
  • 回答
    在《西游记》这部伟大的古典名著中,东海龙王作为四海龙王之首,其地位举足轻重。而他设立太子,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世袭安排,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权力结构意义。下面将详细阐述东海龙王设立太子的意义:一、 权力传承与稳定王位的基石: 政治合法性: 在封建社会,王位的继承是维护国家稳定最关键.............
  • 回答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五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都修成了正果。然而,他们各自的封号却各有不同:唐僧和孙悟空成佛,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则被封为八部天龙。对于为何他们会获得不同的果位和封号,书中都有着明确的解释,这与他们各自的前世因果.............
  • 回答
    《西游记》中,孙悟空神通广大,大闹天宫时,十万天兵天将都奈何他不得,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之后,他却屡次被妖怪打败,甚至陷入险境,这同样也有着其深刻的逻辑和故事安排。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十万天兵为何拿不住孙悟空?孙悟空之所以能击败十万天兵,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1. 孙悟空的强大个人实力: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