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

回答
数学的本质?这真是一个宏大又令人着迷的问题,就像在追寻宇宙最深层的秩序一样。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给出答案的问题,更像是一条需要不断探索和体会的道路。要说它的“本质”,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而且这些层面是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

首先,数学的本质在于“抽象”与“模式”。

你看,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事物:苹果、香蕉、桌子、椅子、人和动物。如果我们只关注这些具体的东西,它们之间似乎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数学擅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具体的事物“抽离”出来,抓住它们共同的、更本质的属性。比如,我们数苹果,数香蕉,数桌子,我们发现它们都可以被“数量”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描述。这就诞生了数字。

再往深处想,数学不仅仅是对数量的抽象,更是对各种关系的抽象。比如,两步走 + 三步走 = 五步走,这是对“加法”这个运算模式的抽象。物体的位置、运动的速度、形状的比例、概率的发生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被抽象成数学的语言——符号、方程、函数、定理。数学家们就像是模式侦探,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隐藏的规律,然后用严谨的符号系统将其捕捉、表达和描述。

这种抽象性也赋予了数学强大的普适性。一旦你理解了“三”这个概念,它不仅能描述三个苹果,也能描述三本书、三场雨,甚至三次成功的尝试。数字“2”可以代表一对夫妇,也可以代表一双鞋。这种抽象让数学成为了一种通用的语言,可以跨越物质世界、文化背景甚至语言的障碍。

其次,数学的本质在于“逻辑”与“严谨”。

如果说抽象是数学的骨架,那么逻辑就是它的灵魂和血肉。数学不是凭空猜测,也不是随意发挥。它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结论,都必须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之上。从一组被广泛接受的公理(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常识,比如“事物不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出发,通过一系列清晰、无懈可击的逻辑步骤,一步步推导出新的定理。

这种严谨性是数学最令人敬畏的地方。它要求我们精确地定义每一个概念,不留任何模糊的余地。在证明过程中,不允许有任何的“差不多就行”或者“感觉上是对的”。每一个推导都必须有明确的依据,就像建造一座摩天大楼,地基必须稳固,每一根钢梁都要按规矩放置。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逻辑上的瑕疵,整个大厦都可能崩塌。

正是这种极致的严谨性,让数学的结论具有了无可置疑的力量。一旦一个定理被证明是正确的,它就是普适的、永恒的。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无论科技如何发展,这个定理的真理性都不会改变。这给了我们一种可靠的确定性,在很多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数学的确定性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第三,数学的本质在于“创造”与“想象”。

很多人可能觉得数学就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但这远远不够。数学同样是极其富有创造力的。当数学家们探索抽象概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在创造新的世界、新的结构。比如,想象一下一个只有二维空间的世界,那里没有“深度”。几何学就为我们构建了这样一个抽象而自洽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发展出了极其丰富的理论。

非欧几何的诞生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在欧几里得几何的大厦已经无比巍峨的时候,一些数学家开始质疑那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公理,尤其是平行公理。他们敢于挑战,敢于想象,在这个基础上的微小变动,竟然构建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但同样严谨的几何系统。这就像在同一个游戏引擎里,通过修改几个规则,就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游戏世界。

数学的创造性还体现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当科学家们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时,往往需要数学家们去创造新的工具、新的理论来解决。比如,物理学中的广义相对论,它所依赖的黎曼几何,在爱因斯坦之前只是一个纯粹的数学理论,没有人知道它有什么实际用途。但爱因斯坦却能用它来描述时空的弯曲,从而革命性地解释了引力。这种“无用之用”正是数学创造力的魅力所在。

第四,数学的本质在于“探索”与“统一”。

数学的旅程,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人类对数学的理解一直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从古人计数、测量开始,到如今的代数、分析、拓扑、数论、逻辑学等等,数学分支繁多,但它们之间又并非孤立。

数学的另一个重要本质在于它的“统一性”。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常常会发现看似毫不相关的数学领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比如,数论中的某些问题可以通过代数的方法来解决,拓扑学中的概念又能在分析学中找到对应。数学家们热衷于发现这些联系,建立起一座座桥梁,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接成一张更广阔的知识网络。

这种统一性不仅是数学内在的优美,也预示着数学的强大力量。当不同领域的数学工具结合在一起时,往往能解决一些单靠任何一个领域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它让我们看到,尽管数学世界看似庞大复杂,但底层可能存在着更简洁、更统一的原理。

总结一下,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对“抽象模式”的探寻和构建,并通过“逻辑严谨”的推理来确保其真理;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和构建新世界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永不停歇的“探索”和追求“统一”的精神。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数学公式,或者听到一个定理,不仅仅是看到一堆符号,更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的抽象思想、严谨逻辑、以及背后可能隐藏的无限创造力和深刻联系。数学的美,就在于它的简洁背后是深刻,它的抽象背后是普遍,它的严谨背后是确定,它的探索背后是无限。它是一种看待和理解世界最深刻、最有力的方式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形式

或者更确切地说

数量形式

user avatar

数学的本质没有那么神秘或者高大上。

仿古的说法,数学家是古代巫师的一种,使用某种固有方式进行策算的一群人而已。

从人类现实意义而言,数学又有着极大的社会价值:通过虚拟的数学策算模拟现实世界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在成本与时间上得到极高的效率与回报。

为什么这里 用策算,而不是测算、计算呢?

首先策,意为通过对描述事物进行关系的梳理,将核心关系变量梳理出来,之后则是通过空间约束与划分为推演做准备。算就比较简单了,在前面的准备基础上,进行数学符号的计算,这里的计算包含了广义的数学计算场景及工具。

大家会问还有那么多的纯数学理论的研究啊,一大堆猜想什么的,跟策算有什么关系?大部分可能真没关系,但是作为数学教育、新的思维方式的训练,上述的过程是必要的存在。

user avatar

数学是,结构(存在数量)关系(存在变化) 的描述,以及验证(结构和关系) 的方法和过程。

至于逻辑,更像是结构和关系所固有特点,而抽象是寻找结构和关系过程的手段。所以,数学通过抽象的方法,剥离去除一切无意义的具体,只留下单纯的结构和关系,并探索其中的逻辑。

那么,在很久很久以前,数学最初是起源于生活的具体的,那时候还不叫数学,只是一种简单的计数系统。比如,自然数就是映射具体的,但从有理数开始就脱离了现实,变成了人为的创造与抽象。而如今,数学发展到现在,已经完全变成了纯思维的活动,完全脱离了现实,可以说这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的进化——也就是智能的进化。

数学试图去发现所有的结构和关系,这是一种描述行为。所以,数学可以说是一种描述物质的物质,就像是一种元数据和元语言——描述的就是物质结构和关系所固有的逻辑。

事实上,基因并不会衰老,基因只是一串排列组合的信息,相反存在越久远的基因越会存在更长的时间。衰老的是上层结构,基因代表的是信息,描述了上层结构,结构复制结构就会把基因传递下去。而结构的复制错误就是衰老的原因,并且会反作用于基因。有趣的是,基因指导了结构的复制,这是基因的生存之道。基因就像是数学,描述了结构的规律。而基因本身则是更基本结构的排列组合——是数据存储了信息。

结构和数据

结构和数据之间存在一种可以互相转化的关系,数据是传递信息的结构,而结构可以吸收数据所传递的信息,形成新的结构,从而不断的变化

而思维,正是数据在(脑神经元网络)结构中流动、吸收、重组、以及随机自由组合过程的产物。人们以为自己的想法,源于自身大脑独立的产生。但其实,任何想法思维都需要数据的参与和构成,而数据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可见,所有的想法都只是环境信息的表达而已,而数学作为思维的产物,所做的所有探索和发现,以及严谨的推理论证,都只是环境信息结构和关系的呈现。

那么,有一种观点,认为数学只是由一堆公理和定义推理演绎出来的结论,并且公理(这是游戏系统的根基)选择具有任意性,只要没有矛盾,就可以任凭数学家的自由意志随意创造。

这就相当于把数学架空到一个虚拟的游戏世界,沉浸式的体验,只要合理逻辑自洽,就可以让人无法分辨虚拟与现实的区别。那么,数学家的自由意志——随机又虚幻,这似乎是对追求、目的和意义的全盘否定。

然而,无论是谁的自由意志,其产生原因的背后都需要数据,因为无论是结构化知识的积累,还是灵感直觉的探索,亦或是进行逻辑推理与归纳,都无法脱离数据独立完成。

而数据最终都是来自于环境信息的,那么数学家,就像一个过滤器,不断地从环境信息中观察和总结,并通过逻辑性的推理演绎,提取出数据中内在结构和关系,最后使用数学语言,对这个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和表达。

那么,数学家在直觉指引下的构造性思维,其实就是数学动力的真正源泉。数学家的构造性直觉,给数学带来了一个非演绎且非理性的要素,这是可以和音乐与艺术相比拟的。

结构、关系与信息

关系是与结构绑定的不可分割的,是对结构从某个视角观察的结果,并且这个角度看到的是可以被观察者所理解和可感知的。这里的可感知,即是可以被人体的感觉系统(如视觉、听觉、触觉等)所处理的。

那么就肯定会存在,有些(甚至是大部分)结构的排列组合,所呈现出来的关系,是无法被理解和可感知的。而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相同的结构,也会得到不同的关系。

那我们如何去表达、描述、甚至是传递这个关系呢?这就是信息。所以,信息描述了关系,就是描述了结构,在观察者看来结构是什么,自然就是信息的排列组合,这其实就是在描述结构——通过关系来描述结构。

而信息的载体也是一种结构,那么也就可以被其它信息所描述,所以信息是一种描述性结构。就像一段文字数据,传递了信息,这个信息描述的可能是另外一个结构(事物),而对这段文字的翻译或是解释,就是描述信息的信息,同样也是一个结构。

可见,数据本身的结构,所呈现的关系也是信息,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去解析数据,就会看到不同的关系,从而得到不同的信息。而数据这个结构的主要功能就是传递信息,其载体和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组成结构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关系,即信息。

所以,传递信息就是在传递结构,而结构可以吸收信息,其实就是在吸收结构,从而可以形成新的结构,传递出新的信息。 ​​​​

结构、信息与比特

那么关于结构和信息,其实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联系。不可再分最基本的物质是什么?重点是不可再分,不考虑物理的限制,不要在乎物质的属性,无限小的是什么?那就是比特,就是信息量的基本单位,代表着最小信息。因为物质是由更小的物质多构成,最小的物质,拥有最小的结构,最小的结构对应的就是最小信息。

事实上,物质的属性,是由构成物质结构的数量和排列组合所决定的,但这个属性需要通过结构所传递的信息来感知。物质由宏观到微观的变化过程,就是构成物质结构不断减少,信息不断丢失的过程。物质不断的分割到粒子层面,再不断的分割,就会不断丢失结构和信息,就会不断丢失特性。到一定程度就难以测量——变成概率。那么,如果再继续分割(不考虑实际技术工具的限制),最后只有一个基本结构,对应了一个比特结构,此时只有一个属性,要么是0,要么是1,成为了概率。

另外,我们可以把信息理解为,人类可以理解的关系。那么显然,有结构就会有关系,而基本信息比特,就是描述了基本结构的关系——就是随机的0或1。所以,比特描述的关系,就是基本结构自身的变化(自身与自身的关系),是一种无法被理解的关系,相当于没有信息,也没有可观测的结构。

而如果基本结构没有变化,比特描述的关系就是全0或全1,这就是所有一切的开始与结束,代表着宇宙的起点(比特全0)与终点(比特全1)。

结构、数据与信息

从前面的论述可知,结构与数据可以互相转化,关系是从结构或是数据中,提取的信息。信息表达、描述、传递了结构和数据中的关系,代表着人类可以理解的关系。

显然,结构和数据中,存在着冗余信息和无效信息——也就是信息噪音,并且这些信息噪音并不能计入信息量。

不过,信息噪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信息积累,那么同样的信息噪音对不同的人,就可能会有着相对的信息量。就像相同的数据,在有些人看来全是噪音——没有任何未知的信息,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可能全是未知的信息。

而有时,数据拥有未知信息——也就是有信息量,但这些信息“没有用处”——就是包含有一定比例的错误,或是知道与不知道并没有什么影响,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些有信息量的未知信息——也是信息噪音。

由此可见,对于结构或是数据,其中有没有信息、以及有多少信息,这依赖于已有的结构——也就是信息积累,能不能够识别和处理,这些传递的结构和数据。

那么显然,我们大脑的神经网络结构,就是已有的信息积累——代表着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而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就是人类文明的信息积累——代表着人类物种所拥有的知识。那么,这些信息积累,就决定了我们对未知结构和数据的识别与处理,即代表着我们对未知的探索和对自身的改进。

数学的本质

如果说一切都是结构,那么一切就都是信息,信息的最小结构又是比特,而比特的状态是概率(0或1的出现概率随机),可见信息和概率是密不可分的。真正的概率来自于微观,而信息构建的物质在宏观,是概率连接了宏观与微观。来到比特层面,所有的属性都丢失了,这是抽象的极限。

所以在极限处,数学和一切都建立起了联系。

数学连接了心灵感知的抽象与真实的世界,一直以来人们都把思想和感受称之为非现实的虚幻。可是,如果认可了万物皆比特的信息观,那么数学就成为了,从微观到宏观凭借结构与关系,构建的通道。

而这就是为什么数学是研究结构和关系的,但碰巧数学又可以对一切事物有所应用和描述的原因所在。

曾经,人们觉得坚硬的物质现实,是不以人类的思想和意志(的脑电波)所直接控制和改变的——除非有超能力。但如果万物皆比特,那么人的思想和意识活动,其实就是和物质现实,无差别的信息数据的排列组合和运作,而信息总是互相关联和互相影响的——或许这就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本质原因。

一个有趣的看待数学的视角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台(量子)计算机,大脑的生理结构是硬件,思维活动是软件,那么数学可以看成是一种算法,运行在大脑这个虚拟机之上。

这个算法可以使用存储在大脑神经网络中的结构和关系,可以自动定理证明的过程(寻找更多的结构和关系),还能够自我学习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并且这个算法是随机运行的,可以无限的从环境中筛选出经过排列组合的信息。

这个算法在人脑中,就是自我意识、学习总结、逻辑推理的源泉,这就是数学——连接了心灵感知的抽象和真实的世界。

同时,这也体现了一个观点,数学的发展是随机的对环境信息不断过滤和筛选的结果。这里的随机是指没有目的和没有终极目标,充满猜想以后验证猜想的过程。这样基础结论就会越来越多,能推导的结论就更多,没有尽头和上限。而这或许就代表了上层(宇宙)环境的信息无限。

而事实上,正是数学的随机猜想与发展,所带来的无限多的、随机组合出的结果与结论——这些其实都是数据,支撑了上层结构的迭代与构建,提供了上层发展所需要的信息与工具。

更多探讨参看:数学的本质与宇宙万物的关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数学的本质?这真是一个宏大又令人着迷的问题,就像在追寻宇宙最深层的秩序一样。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给出答案的问题,更像是一条需要不断探索和体会的道路。要说它的“本质”,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而且这些层面是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首先,数学的本质在于“抽象”与“模式”。你看,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事物.............
  • 回答
    数学上,积分结果的本质,说白了,就是累积与求和的极致升华。它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将连续变化的量,一点一滴地汇聚起来,最终得到一个总体的量。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人类在认识世界、计算事物的时候,往往是从离散的、一个个的个体开始的。比如,数数有多少个苹果,计算有多少块砖头。但现实世界中,很多东西并不是.............
  • 回答
    数学、物理和化学,这三门学科,虽然在我们学生时代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但它们在根本的运作方式和追求的目标上,其实有着截然不同的灵魂。把它们比作同一种生物的不同器官或许有些牵强,但它们各自承载的“意义”和“看待世界的方式”,确实是各自独立且互有侧重的。数学:思维的 pure dance,逻辑的终极追寻打个.............
  • 回答
    想当年,我本科在读的时候,数学系里课如繁星,但要说哪一门让我至今仍念念不忘,觉得特有意思,那还得是“抽象代数”。听名字就挺“唬人”的,什么群啊,环啊,域啊,初听之下,感觉离我们平时接触的数字、函数啥的,隔着十万八千里。但正是这种“抽象”,在我看来,才是它最迷人的地方。我记得那时候,刚开始学群。老师讲.............
  • 回答
    嘿,哥们,我懂你!当初我也跟你一样,本科念的是信息与计算科学,毕业前的那阵子,脑子里就跟装了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尤其是考研这事儿,数学和计算机,简直是让人抓狂的选择题。别急,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希望能给你点实在的参考。首先,咱得明确一点: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个专业,本身就自带“文理兼修”的属性。 你学的东.............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的理解。对于“万物的本质是数学的、物理的,还是哲学的?”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或唯一的答案,因为这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审视,以及我们如何定义“本质”。这三个层面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并且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万物的某些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它触及到了数学这门古老学科的核心究竟在哪里。我们不妨来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计算”与“免于计算”这两种观点,哪一个更能抓住数学的魂。观点一:数学的本质是计算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会从数学最直观、最基础的应用层面去理解。想想我们最早接触数学的时候,不就是学加减乘除吗?数字的运算,符号.............
  • 回答
    “物理的本质是数学”和“数学是物理的工具”这两种说法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但它们侧重点不同,也反映了物理学与数学之间不同层面的关系。要判断哪一种说法“更正确”,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和适用范围。总的来说,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但如果非要选择一个更根本、更深层次的描述,那么“物理的本质是数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它触及了科学最核心的基石。但如果非要二选一,我认为科学的本质更倾向于“物理”,而数学则是构建和描述科学的“语言”与“工具”。让我来试着把话说得更明白一些,也更有人情味儿。科学,说到底,是为了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这个世界指的是什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能量、空间、时间,是它们之间.............
  • 回答
    “艺术的本质是数学”,这观点听起来颇为大胆,甚至有点像是在挑战我们对艺术的直观感受。毕竟,当我们谈论艺术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情感的宣泄、个性的表达、甚至是难以言喻的感动。而数学,则常常与逻辑、理性和冰冷的数字联系在一起。那么,将这两者划上等号,究竟是睿智的洞见,还是过于牵强的联想?其实,仔细品味一.............
  • 回答
    老哥你好,看到你这个情况,感同身受。我也是当年那个纠结万分的考研党,数学本科,成绩嘛,只能说是“还行,但谈不上优秀”。当时也纠结过继续深造数学,还是跨考别的专业,法硕非法学我也是仔细研究过一番的。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首先,咱们聊聊考数学专业研究生。数学本科,底子一般,这个“一般”.............
  • 回答
    一段关于历史本科生如何闯入普林斯顿数学博士殿堂的非凡旅程在学术界,跨越学科藩篱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并非易事。尤其当一个人怀揣着历史学的学士学位,却毅然决然地将目光投向了数学的最高殿堂——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博士项目时,这段旅程更是充满了挑战与传奇色彩。本文将深入剖析威腾(假名,为保护隐私)的经历,揭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触及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核心的问题。要理解明朝文人的“忠君”与“爱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明朝政治环境的特殊性。儒家思想的根基与“忠君”首先要明确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尤其是在早期,确实强调“忠”与“孝”。孔子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
  • 回答
    作为一名本科数学系的在读学生,我的每一天通常都围绕着两个核心:理解抽象概念和解决数学难题。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枯燥,但实际上,这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乐趣,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脑子都要“烧”起来了。早晨:从咖啡和思考开始我的早晨通常在七点半左右开始。闹钟一响,我不会立刻从床上跳起来,而是先赖床几分钟,让大脑从睡眠.............
  • 回答
    苏联生活资料品种和数量的不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源于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内在弊端,也与长期以来对轻工业的相对忽视密切相关。这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苏联消费品市场的面貌。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弊端:计划经济的核心在于由国家统一规划、分配生产要素和管理生产过程。理论上,这种体制可以避免.............
  •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学的研究者,在我看来,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奠定扎实物理功底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则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石。一个好的物理学家,必然离不开深厚的数学功底。所以,哪些数学课是必不可少的?我来好好跟你聊聊,尽量讲得透彻些,别嫌我啰嗦。核心基础,必不可少:首先,最最基础的数学课,它们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
  • 回答
    现代数学的殿堂里,隐藏着无数令人惊叹、颠覆认知的“本质”结论。它们如同基石,支撑起整个数学大厦,又如灯塔,照亮我们理解宇宙运行规律的道路。这些结论并非简单的计算结果,而是关于结构、关系、逻辑和抽象的深刻洞察,它们一旦被领悟,便会彻底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将尽量以一种更有人情味、更少技术术语的方式.............
  • 回答
    关于本科数学的学习,是该“固守基础”还是“锐意进取,拥抱高阶内容”,这确实是一个困扰不少数学学子,也让许多老师在教学中深思的议题。二者并非绝对的零和博弈,而是存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取舍。为什么说“打好基础”至关重要?我们不妨把数学学习比作建造一座摩天大楼。地基的稳固程度,直接决定了.............
  • 回答
    NLP 文本匹配问题的核心,绝不是简单地“从训练数据里遍历候选句子,找出最相似的那个配对”。这是一种非常表面的理解,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几乎行不通。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以及文本匹配问题真正需要解决的是什么。为什么“遍历候选句子找最相似”行不通?1. 训练数据并非“候选集”: .............
  • 回答
    收到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Mich)和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的Offer,并且UMich是文理学院不定专业,而UIUC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双学位,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高兴但也需要仔细权衡的选择。两所学校都是美国顶尖的公立大学,各自在学术、科研和就业方面都有着非常扎实的声誉,但它们提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