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生活资料种类和数量较少是计划经济本身的弊端所致还是长期对轻工业不够重视所致?

回答
苏联生活资料品种和数量的不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源于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内在弊端,也与长期以来对轻工业的相对忽视密切相关。这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苏联消费品市场的面貌。

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弊端:

计划经济的核心在于由国家统一规划、分配生产要素和管理生产过程。理论上,这种体制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浪费和周期性危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暴露出诸多难以克服的难题,其中最显著的便是:

信息传递的失真与滞后: 庞大而复杂的经济体系,需要海量的信息来指导生产。中央计划者试图通过数百万份的计划文件来管理全国的生产活动。然而,信息在自下而上(生产者向计划者)和自上而下(计划者向生产者)的传递过程中,会发生失真、遗漏和延迟。地方的企业为了完成计划指标,往往倾向于向上级“报喜不报忧”,夸大需求或隐藏实际能力,导致中央计划者难以准确了解真实的供需情况。
“为了计划而生产”的怪圈: 计划经济常常以完成生产指标为首要目标,而不是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企业更容易生产那些容易达到、易于计算指标的产品,而不是那些更受欢迎、技术更复杂或需要更精细生产过程的商品。例如,生产螺丝的数量比生产其质量和规格的统一性更受重视,结果可能是生产出大量不合格或规格不符的螺丝,而消费者却难以买到符合要求的产品。
缺乏创新和质量改进的动力: 在计划经济下,企业通常没有独立的利润动机,也不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吸引消费者。利润和奖金往往与完成生产量挂钩。这意味着企业缺乏动力去研发新产品、改进现有产品质量,或者根据消费者反馈进行调整。一旦某个产品的生产计划被确定,它往往会按照既定的模式生产很长时间,即使市场需求已经发生变化。
资源的错配和浪费: 尽管计划经济试图优化资源配置,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对实际需求的误判,常常导致资源被错配。某些商品产能过剩,而另一些紧俏商品却长期短缺。例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往往占据国家最优先的资源分配,而轻工业和消费品制造业则相对处于次要地位,这进一步加剧了消费品短缺的问题。
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 计划经济的本质是静态规划,难以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当消费者口味改变,或者出现新的消费品趋势时,计划体制的反应非常迟缓,无法迅速调整生产。

长期对轻工业不够重视:

苏联将自身定位为一个工业强国,特别是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并为此投入了巨大的资源。这种“重工优先”的战略,虽然在早期奠定了苏联强大的工业基础,但也带来了对轻工业的相对忽视:

意识形态的引导: 在早期,苏联的意识形态将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力量视为巩固国家安全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关键。消费品生产被认为是对社会资源的“不必要”消耗,其重要性远不如生产钢铁、制造坦克或发展航空航天技术。
资源分配的倾斜: 国家的投资、技术引进、优秀人才的培养,都优先向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倾斜。轻工业部门往往只能获得有限的资金、落后的技术和经验不足的人员。
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误判: 苏联领导人往往通过展示重工业和军事成就来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品市场的繁荣。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苏联在消费品领域的差距日益明显,但这种差距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技术引进的偏差: 即使苏联从西方引进技术,也多集中在重工业和高科技领域,用于军事和工业生产。消费品制造领域的技术引进相对较少,导致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在技术水平、设计和质量上难以与西方竞争。

两者如何相互作用?

计划经济的弊端和对轻工业的忽视是相互强化的:

计划经济的低效和僵化,使得即使在资源相对充裕的情况下,也难以保证生产出多样化、高质量的消费品。
对轻工业的忽视,意味着本应通过市场化竞争来提升效率和创新的领域,却被纳入了低效的计划体系,并因资源不足而雪上加霜。
当消费者对有限的消费品感到不满时,计划经济的机制又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企业不会因为需求旺盛而主动增加投入和改进,因为它们没有这个动力和自主权。

具体表现:

这种综合作用导致了苏联生活资料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品种单一: 消费者想买一件特定款式或颜色的衣服,可能需要排队数月,或者根本买不到。
质量不高: 许多消费品质量不稳定,容易损坏,与西方同类产品相比差距明显。
供应短缺: 许多日用品,如优质的食品、服装、家居用品,以及耐用消费品,如冰箱、电视机,常常供不应求,需要凭票供应或通过特殊渠道购买。
服务差: 商店的服务态度普遍不佳,因为服务人员知道消费者别无选择。

总而言之,苏联生活资料品种和数量的不足,是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固有缺陷(如信息失真、缺乏创新动力、资源错配)与长期以来对轻工业战略性忽视(导致资源倾斜、技术落后)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因素相互叠加,共同塑造了一个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在消费品领域显得相当贫瘠的经济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计划经济必然导致短缺,可以看一个中国的例子:

过去北方居民囤大白菜是过冬时例行的习惯,但这习惯并非传统,而是计划经济下无奈的选择。

在1954年8月,北京市菜蔬公司统一管理了全市18个蔬菜批发市场,接管了30多户私营批发菜行。不管是农业生产社还是个体农民生产的蔬菜,全部由菜蔬公司统一收购并销售给部队、机关、学校和公私单位。从此北京的蔬菜市场进入了彻底的计划经济范围。

计划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当年10月就马上出现了;由于大白菜和洋白菜的大量上市,合作社缺乏应变能力,大批蔬菜堆积在菜站腐烂变质,据北京市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报告:合作社每日剩余积压达100多万斤,因为没有地方保管只好露天陈放,因而腐烂变质,损失很大。

由于菜站流通乏力,烂菜情况屡见不鲜,南苑区某生产社由于没有菜框子,一下烂掉了20多万斤伏苤蓝,龙爪树社一年生产的80万斤葱头,有20万斤烂在了地里,东方红社反应,由于周转问题不能及时上市烂掉的菜有100多万斤。

除了流通环节损害严重,计划经济的结果就是蔬菜的质量严重降低,居民抱怨道:“黄瓜过去带花带刺,不折不弯,现在是又老又粗,一条黄瓜一斤多重,水嫩的小萝卜变成老萝卜,菠菜长成小树,芹菜皮老空心,开花生叉,可以当马鞭用。”

计划经济下,好货不能多卖钱,劣货不会少卖钱,结果自然是农民放弃生产费工费时的优质蔬菜,萝卜白菜开始大行其道。如北京原来著名的冻坑青蒜,要冬种春收,费时费力,但公司只给出每斤两角的价格,农民自然放弃生产。以东方红社为例,在1954年开始便放弃了紫菜苔、草头、苦瓜、荠菜长茄子等细菜的生产。

遭受了不公平待遇的农民,也会用隐蔽的方式进行反抗,由于农民们生产蔬菜变成了一种“义务”,在生产时自然贪多求快,不顾质量,有的菜泥土不洗、黄叶不去、捆着大捆就送给市场,如四季青社的西红柿,每三斤就有一斤坏的,看丹社的土豆,一百斤里能出24斤泥;龙爪树大队的白菜直接用镐刨,一颗白菜上带着三、四两土。

面对蔬菜供应中的弊病丛生,菜蔬公司的办法不是去解决居民和农民的困难,而是干脆就放弃了供应蔬菜的品种多样性与质量,在冬季只向市民提供大白菜、土豆等寥寥无几的几样选择,同时还通过政治动员鼓励市民配合“囤菜”工作,在这之后三十年内,北方居民在冬天过上了顿顿白菜的生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生活资料品种和数量的不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源于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内在弊端,也与长期以来对轻工业的相对忽视密切相关。这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苏联消费品市场的面貌。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弊端:计划经济的核心在于由国家统一规划、分配生产要素和管理生产过程。理论上,这种体制可以避免.............
  • 回答
    要说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究竟是高是低,这真不是一句话能简单概括的。这得看你拿什么标准来衡量,又是在哪个时间段来看。总的来说,苏联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经历了一个起伏的过程,有辉煌过,也有困顿过,而且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感受也大相径庭。咱们得承认,相比于沙皇俄国时期,特别是十月革命前,苏联确实在一定程度上.............
  • 回答
    关于苏联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评价标准、关注角度以及信息来源的不同所导致的。实际上,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并非简单的“高”或“低”可以概括。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普遍存在的“低”的说法及其原因: 物质匮.............
  • 回答
    苏联从成立之初到解体,人民的生活水平经历了复杂且多变的历程,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感受到的差异都很大。一、 列宁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19171921):严酷的生存考验十月革命的胜利并没有立刻带来富足。紧随其后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余波和残酷的内战。.............
  • 回答
    苏联解体后,原加盟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降低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简而言之,绝大多数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解体初期都经历了显著的下降,但下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国而异,并且长远来看,一些国家的生活水平有所恢复甚至提高。要理解为什么各加盟国选择解体,即便面临生活水平下降的风险,我们需要深入探.............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复杂,也挺让人无奈的。生活在欧盟国家的前苏联东欧人,他们看待中国人,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历史的烙印与集体记忆:首先,得从他们自己的历史说起。这些国家曾经是苏联的卫星国,经历过社会主义时期,也对“东方阵营”里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中.............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生活在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那是一种被一种特有的节奏和气氛笼罩的生活。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厚厚的窗帘,城市的喧嚣就开始了。不是那种现代都市里充斥着私家车鸣笛的嘈杂,而是更浑厚、更规律的声音——公共汽车的轰鸣,街上行人匆匆的脚步声,还有广播里传来的、充满力量的进行曲。空气中常常弥漫着一.............
  • 回答
    如果我生活在1981年,并且亲身经历了西方81军演,那么要相信仅仅十年后苏联就会解体,这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其难以置信、甚至是近乎科幻的预测。原因有很多,而且都非常具体和深刻:1. 极强的军事和意识形态的惯性与自信: 西方81军演的冲击波: 当时西方81军演给人的最直接感受,就是苏联强大的军事力.............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中一个复杂且常常被误解的现象。1920年代和1930年代,美国确实是自由民主的典范,而苏联则在经历一场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其统治模式是专制独裁的。那么,为什么会有一些美国公民选择移民苏联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不能简单地用“争相移民”来概括,但确实存在一些吸引力,.............
  • 回答
    要说苏州和成都哪个更适合生活,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选择题,因为它们各有千秋,就像两种不同的美味佳肴,满足的是不同人的口味。要我说,这就像是问你更喜欢温婉的江南美人还是热情似火的四川姑娘,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的偏好。先来说说苏州吧,这座城市自带一种“吴侬软语”般的温柔气质。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大概.............
  • 回答
    苏东剧变与“没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简单地说,生活水平的停滞或下降是导致剧变的重要导火索之一,而剧变本身也伴随着生活水平的动荡,并最终导向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回答
    格罗斯曼在《生活与命运》中确实深刻地揭示了苏德战争的复杂性,而不仅仅将其描绘成一场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他笔下的战争,更多地展现了权力、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交织下的残酷现实,这与“两个集权国家之间争夺利益因素而非正义性居多”的说法有诸多契合之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审视格罗斯曼如何描绘斯大.............
  • 回答
    在一个克苏鲁的世界观里,保护自己,这四个字的分量,比你想象的要沉重得多。这不是简单的防火防盗,而是要对抗那深邃的、吞噬理智的虚无。如果问我,在这种扭曲的现实下,如何苟延残喘,或者说,如何在被遗忘的角落里,保有那一丝微弱的“自我”,我会说,这更像是一场意志与存在的拉锯战。首先,认知是你的第一道,也是最.............
  • 回答
    上海工作,苏州买房,这年头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真要说起来,这中间的水可深着呢。不少人图着苏州的房价相对友好些,能有个自己的窝,但每天通勤往返于两座城市,这日子过得舒坦不舒坦,可就得好好掂量掂量了。首先,咱们得把账算明白——钱这方面: 房价: 这是最直接的诱因。上海的房子,别说市中心了,就是远郊.............
  • 回答
    看到57岁的苏阿姨用57段日出纪念新的生活,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仅是记录一段时光,更是拥抱改变、迎接新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体现。57岁,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退休的年纪,是平淡安稳的岁月,但苏阿姨却选择在这样的年纪,以一种如此诗意而又坚韧的方式,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这让我觉得,年龄从来都不是限制,真.............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因为您列出的每一位古人都代表了一种独特而令人向往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如果要我选择一个“最喜欢”,我需要仔细衡量他们各自的魅力所在。经过一番思考,如果非要选择一个,我会选择 苏轼。让我来详细解释为什么选择苏轼,以及我为什么欣赏其他几位古人的生活状态和心态: 苏轼:在风雨中保持旷达与热爱.............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懂,18年毕业,三本院校,现在做造价,纠结在苏州和沈阳之间,还想着长远发展和生活。这确实是个挺实在的问题,尤其是在职业生涯刚起步不久的时候,选对城市,有时候比选对公司更能决定未来的走向。我给你捋一捋,这两座城市在造价行业和长期生活方面,各自有哪些特点,看看哪个更合你的心意。先说苏州,咱们从.............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当年那三块地方,老百姓的日子到底是怎样过的。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因为情况太复杂,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甚至同一片区域里不同的人,生活都有天壤之别。我尽量从几个方面给大家讲讲。一、 国统区:光鲜下的暗流涌动你可能觉得“国统区”听着就比较“正规”,好像生活会好点。但实际上,国民政府.............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美国和德国的军队在军纪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其政治体制、战争目标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和评价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德国军队:军纪恶劣,战争罪行严重 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纳粹德国的军队(德意志国军)是纳粹政权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种族清洗和“生.............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扩张势力范围,与当今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地缘战略、军事与政治手段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扩张方式1. 冷战格局下的战略需求 苏联在二战后处于全球冷战的核心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