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1920/30s美国公民生活在自由民主的美国,却争相移民专制独裁的苏联?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中一个复杂且常常被误解的现象。1920年代和1930年代,美国确实是自由民主的典范,而苏联则在经历一场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其统治模式是专制独裁的。那么,为什么会有一些美国公民选择移民苏联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不能简单地用“争相移民”来概括,但确实存在一些吸引力,尤其是在特定群体中。

以下是对这个现象的详细解释:

1.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幻灭与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向往:

美国资本主义的阴影: 1920年代虽然被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经济繁荣,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工人阶级生活困苦、社会不公等问题。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更是将资本主义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失业率飙升,无数家庭陷入贫困。这种经济危机使得许多美国人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失望。
社会主义乌托邦的吸引力: 与之相对的,苏联在当时通过宣传和共产国际的活动,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正在建设一个全新、公正、平等社会的典范。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外宣传其消灭了贫困、剥削和失业,实现了人人平等,并以强大的国家力量推动工业化和技术发展。对于那些在美国遭受经济困境、社会不公的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来说,苏联的这些宣传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仿佛看到了一个摆脱压迫、实现理想的希望之地。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苏联代表了人类未来的方向。

2. 政治激进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

共产国际的影响力: 共产国际(Comintern)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推广共产主义,并鼓励各国共产党员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苏联作为共产国际的领导者,自然成为了全球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和目的地。
美国国内的共产主义运动: 在美国,虽然共产党员数量不多,但他们及其同情者积极活动,组织罢工,争取工人权益,并出版宣传品。这些活动吸引了一些对现状不满的美国人加入共产主义阵营,并将其视为实现社会变革的途径。对于一些忠诚的美国共产党员来说,移民苏联是“回到祖国”,是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做贡献的表现。
“国际主义”的吸引: 在当时许多左翼人士看来,阶级斗争是国际性的,他们将自己视为世界无产阶级的兄弟姐妹。移民苏联,不仅仅是个人选择,更是一种对国际主义理念的实践。

3. 具体群体的动因:

失业的工人: 大萧条时期,大量美国工人失业,生活无着。苏联承诺提供工作和住房,吸引了一些绝望的美国工人家庭。
受压迫的少数族裔: 一些非裔美国人可能认为,在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苏联或许能提供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环境。苏联官方也曾宣传其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成就。
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 一些美国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对苏联的社会实验和宏伟目标感到兴奋,他们可能认为苏联正在进行一项前所未有的社会工程,并希望亲眼见证或参与其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对西方文明的某些方面感到失望,并将苏联视为一种“进步”的替代品。例如,一些作家和记者曾被苏联的宣传所吸引,前往苏联进行报道或写作。
逃避国内政治压迫的激进分子: 在特定时期,一些在美国政治上过于激进的个人,可能因为担心被政府监控或压迫,选择移民到他们认为更自由的苏联。但这与苏联本身的自由程度是矛盾的,更多的是一种误判或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逃避。

4. 苏联的宣传和“模范建设”的形象:

“五年计划”的成就: 苏联在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迅速实现工业化。尽管这个计划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但其对外宣传却营造了一种快速发展和建设的积极形象。这与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停滞和萧条形成鲜明对比。
媒体的报道: 一些西方记者和作家在访问苏联时,受到苏联政府的精心安排和宣传,看到了经过“粉饰”的苏联。他们的报道可能夸大了苏联的成就,而忽略了其中的黑暗面。这使得苏联的形象在一些西方人心中留下了积极的印象。
文化交流: 一些美国艺术家和学者曾访问苏联,并与苏联的文化人士交流。这种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苏联的形象增添了吸引力。

需要强调的几点:

“争相移民”的程度: 需要谨慎使用“争相移民”这个词。虽然确实有一部分美国公民移民苏联,但相比于当时美国国内的移民规模和人数,这个群体并不算庞大。更多的人仍然选择留在美国,或者移民到其他西方国家。
移民者的经历: 许多移民到苏联的美国人后来经历了极大的失望和痛苦。苏联的现实与宣传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在斯大林时期,大清洗、饥荒、政治迫害等残酷现实让许多理想主义的移民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些人后来试图逃离苏联,但往往面临巨大的困难。
历史的复杂性: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需要放在当时的全球背景下。那个时代是意识形态斗争激烈,资本主义面临严峻挑战,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广泛的时期。人们的判断和选择受到当时信息传播、政治宣传以及个人经历的多重影响。

总而言之,1920/30s一些美国公民选择移民苏联,是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不公、经济危机以及社会主义理想的强大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人通常是对现状不满、具有激进政治倾向或理想主义情怀的群体。然而,他们的选择往往基于对苏联的片面了解,并最终在现实中遭遇了巨大的幻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时期偷渡苏联的日本女明星令全国哗然

2017-07-06 09:39

作者|刘柠,网易历史频道专栏作者。作家、艺术评论者。先后在两岸三地出版图书十余种,主编《东方历史评论》日本特辑“理解日本”,译有内山完造《花甲录》等。本文为网易历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1938年(昭和十三)1月3日,远东时间晚6时。桦太(即库页岛。二战前,以北纬50度为分界线,日俄分占其南北)日苏边境,极寒地带的冰天雪地,气温低于摄氏零下30度。一男一女手拉手,从南向北,艰难行进。每一步,都要拨开深雪,走得很慢,像雪中漫步似的。但快到边境线时,男人突然加快了速度,边走边扭头对同行的女性喊道:“扔掉行李,快跑啊!”二人踉跄着,一路朝前狂奔。待到终于把国境线甩到身后的时候,二人已成了两团雪球。日本的边防警备兵一直追到国境线边上,但惟恐引发日苏边境冲突,故未开枪。对面苏联的国境警备队飞奔而至,将二人保护了起来。二人中的男子,一脸狂喜,用俄语对苏军士兵大声说:“我们是日本人。我们是逃到苏联来避难的。”




偷渡国境者,是一对恋人,正处于“不伦”中。女性是日本当红的大明星冈田嘉子,时年三十六岁;男性是左翼戏剧家杉本良吉(原名吉田好正),比冈田小五岁。翌日,日本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了事件,竞相标题党。如《朝日新闻》的报道,破例冠以三行大字通栏标题:


谜一般的杉本和嘉子·果然入俄


以手枪胁迫雪橇·踏雪越境


黄昏时分身影消逝于远方[1]


不过,“手枪威胁”云云纯系煽情,二人并未携带任何武器。风华绝代的名女优,与情人私奔,亡命红色政权苏联,寻求“赤地之恋”……各大报纸以耸听的噱头,十足吊了一把读者的胃口,想不关注也难。一时间,偷越国境事件成了国中最大的八卦。


从KGB档案中发现的作为未决囚犯的冈田嘉子,与偷渡前夕拍摄的肖像照相比,已判若两人从KGB档案中发现的作为未决囚犯的冈田嘉子,与偷渡前夕拍摄的肖像照相比,已判若两人

现在的年轻人,知道冈田嘉子的怕是少了。但在昭和初中期,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名字。作为活跃在银幕(默片和有声片)和话剧舞台的一线女优,差不多相当于后来的吉永小百合。1902年(明治三十五)4月,生于广岛市细工町(即现在的中区大手町)。日后,人类史上最初的、也是唯一的非实验性核弹投爆地,正是那个町——此乃后话。嘉子生就一副美人坯,因母方有荷兰血统,嘉子的脸型和五官有种异国风。父亲是受过自由民权运动洗礼的自由派新闻记者,生性放浪,加上记者的职业,居无定所,处处遗爱。嘉子从小随父四处移居,从朝鲜的釜山,到横须贺,到东京的汤岛,光小学校就换了八所。但放荡归放荡,父亲对爱女始终视为掌上明珠,发誓绝不让嘉子成为庸俗的上班族男人的“糟糠妻”,为此,给她以那个时代最大限度的自由主义教育。当学校举行宫城遥拜(面向东京皇居方向敬拜)时,父亲便鼓励嘉子翘课,在家里听音乐,读外国绘本。应该说,这种教育对嘉子自由奔放的性格养成确实起了相当的作用。不仅是教育,嘉子之走上文艺之路,也离不开父亲的点拨和提携。



1915年(大正四),嘉子入东京女子美术学校西洋画科。1917年,父被北海道小樽的《北门日报》聘为主笔。翌年,嘉子从美术学校毕业,进入同一家报社做了一名女性记者——这在彼时,相当罕见。同年,在慈善演艺会的演出中,客串女主角,其惊人的美貌,使观众动容。因父亲与在东京主持艺术座的岛村抱月和剧作家中村吉蔵是旧识,遂随父上京,成为中村吉藏的女弟子。但随着岛村抱月病殁及岛村的情人、大牌女优松井须磨子的殉情,艺术座宣告解散。后中村联手松竹,成立新艺术座,嘉子在《卡门》中饰演女配角,从而跨入东京演艺圈的“窄门”,一跃成为新话剧界的明星,并开始频频“触电”(演默片)。她饰演的情爱戏,大胆出位,令那个时代的观众不得不调整呼吸的节奏。



而与此同时,嘉子我行我素、“爱谁谁”的性格使她成了著名的“丑闻女王”。先是与演剧青年、早稻田大学学生服部义治的爱情“初体验”,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产下一子,后以嘉子“弟弟”的名义,落户娘家。这位名叫冈田博的“弟弟”,后来成了一位著名医师。1946年,在上海行医时,曾与日本军方留守在上海的情治人员一道,搭救过遭软禁的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的日籍夫人嵯峨浩母女。嘉子拒绝了服部的逼婚,但在地方巡演途中,又与年长自己三十岁的明星山田隆弥同居,服部青年愤而卧轨自杀。剃刀边缘式的爱情试炼,仿佛是催化剂,使嘉子在艺术上更趋前卫,作为一线明星,先后在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村田实等大牌导演的片中出演女主角,成为日活、松竹、东亚等映画公司争抢的人气女优。可丑闻时刻与人气相伴,代表战前新派文艺的大明星的反面,是所谓“问题女优”“魔女”的社会既成偏见。1926年(昭和元),嘉子在一场演讲会上,呼吁社会“要严肃地看待女演员”,被视为女性艺术工作者的“人权宣言”。




但任何努力都难以抗衡日本映画界的庸俗文化和日趋保守化的时代空气。特别是1925年(大正十四),《治安维持法》出台后,嘉子感到自己的创作空间被压缩,未来在国内也不可能有大作为。作为左翼明星,嘉子开始憧憬苏联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理念,并暗中寻找同情者。1927年,在日活大片《椿姬》的摄制现场,作为女主角的嘉子,受到导演村田实的当众责骂。嘉子内心倍感委屈,找饰演男主角的男优竹内良一倾诉,遂演出了爱情大片之男女主角共同私奔的一幕,致影片受挫难产,被媒体大报特报,成了大丑闻。二人不久结婚,但双双被日活解雇。其间,嘉子又遭遇了挚爱的母亲的去世(得年仅四十六岁),人气始下坠。后虽然在名作家直木三十五的筹划下,以嘉子为看板,设立了“冈田嘉子一座”,并在内地和朝鲜、大陆、台湾巡演,却难以挽回运势。且同为电影明星,嘉子的人气盖过了竹内,也令竹内郁闷,致夫妻关系破裂,竹内沉湎于酒精。1934年,嘉子的艺术领路人、父亲猝逝,她有种五蕴皆空的感觉,日益收紧的社会言论空间也令她感到窒息。

杉本良吉,演员,日共党员,左翼文化运动领袖

正在这个当儿,杉本良吉走进了嘉子的生活——二人因在一部影片中共演而坠入情网。杉本是有妇之夫,而冈田嘉子与竹内良一也并未离婚,一桩珠胎暗结的情事迅速升温。杉本良吉年轻有为,虽是职业男优,但作为日共党员,事实上扮演着左翼文化运动领导人的角色。1922年(昭和七),杉本得到日共指导层宫本显治的指令,派遣他与左翼作家今村恒夫前往苏联,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系。二人暗中行动,到了北海道的小樽,但未能筹到偷渡的船只,只好返回东京。而与此同时,杉本因另一桩案件,遭官府制裁,被判处有期徒刑缓期执行。眼瞅着“满洲事变”[2]后,日本政府对左翼活动的弹压日甚,杉本担心一旦征兵召集令下达,自己或被送往前线,或被收监,只是时间的问题。而面临“不伦”压力和创作瓶颈的嘉子,也一筹莫展。据她后来回忆:


动议越境去苏联的是我。听了我的话,他的脸色瞬间就变得明快起来,然后对我说:“如果能去成莫斯科的话,我有共产国际的工作,而你尽可以学你的话剧。”

松竹大片《春姬》,因男女主人公双双私奔而受挫,难产松竹大片《春姬》,因男女主人公双双私奔而受挫,难产

对杉本来说,嘉子的动议不啻为顺水推舟,原本就身负重任的杉本,旋即再度投入了行动的筹备工作。


虽然思想左倾,但政治身份“清白”的名女优冈田嘉子,提出去桦太“慰问国境警卫官兵”,顺理成章,全无障碍。在职业革命家杉本的策划下,一切顺遂。1月3日,下午3:30,二人从半田泽的警部出张所出来后,未折返,却乘雪橇车直奔边境方向。半小时后,顺利越境。在看到苏军边防兵,知道自己已被置于苏方“保护”下之后,杉本深情地对爱人说:“托你的福,我们终于到了苏联。为你,我可以做一切,一生都抬不起头来。[3]”不承想,这竟成了这对情侣到达苏联后最初的、也是最后的爱情告白。


当时的苏联,与二人的天堂想象相去甚远: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甚嚣尘上,前一年(1937),刚颁布了《反苏维埃肃清令》。一时间,风声鹤唳,夫妻反目、兄弟阋墙,邻人密告、鸡飞狗跳,遭迫害的知识分子和市民,数以百万计。彼时,苏联视日本为潜在威胁,对“日本间谍”多有检举。而杉本良吉的经历——伪装的左翼知识分子,偷越国境——与苏共对日谍的想象很接近,更致命的是,杉本无法提交证明其日共党员身份和派遣任务的“委任状”。于是,入境仅四天后的1月7日,二人遭逮捕,罪名是“涉嫌非法入境”,被押送到萨哈林的亚历山德罗夫斯克。临别之际,杉本紧紧拥抱哭泣的嘉子,并以最快的速度,教了她三个俄语单词:“谢谢”、“厕所”和“再见”。——这是他们最后的拥吻。


在亚历山德罗夫斯克的收容所里,这对情侣被分别羁押在两个相邻的房间,由GPU(契卡,KGB的前身)轮番审讯。冈本嘉子经历了残酷的拷问。十年后,她在致苏共当局的申诉信中如此写道:


审讯极其严酷。我被要求站着,五天五夜不得睡觉。我的身体不堪忍受,精神状态濒于崩溃。为我做翻译的金姓朝鲜人对我说:如果你承认自己是间谍的话,就可以作为苏联人得到赦免,否则的话,会把你送回日本去。我想,与其在日本的监牢里度过一生,还不如被送进苏联的监狱。

苏联戏剧革命的领袖,戏剧理论家梅耶荷德,因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批判,开罪斯大林,于1940年被处决苏联戏剧革命的领袖,戏剧理论家梅耶荷德,因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批判,开罪斯大林,于1940年被处决

隔壁不时传来杉本的惨叫。作为女性,嘉子身心俱损,承受力已至生理极限。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解密了一批KGB档案,内有一张冈田嘉子作为未决囚犯时的照片,与偷渡前夕的大明星判若两人。在万不得已之下,嘉子噙泪供述:“我们是抱着间谍的目的越境的。”凭这条“供述”,杉本受到更残酷的审讯,为求“宽大”,被迫自证其罪:“作为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间谍,得到军部的指令——与世界性的戏剧理论家、导演梅耶荷德联手,企图谋害正在观剧的斯大林同志……”


肃反是一张天罗地网,所谓“证据”是一个循环论证的逻辑闭环,而一个个这样的“证据”则构成了连环套一般的“证据链”。接着,苏联戏剧革命的导师梅耶荷德作为“日本特务”,被处决。对斯大林来说,在这个节骨眼上,两位越境的日本文艺家,既是飞蛾扑火,亦不失为一个绝好的“礼物”:以此为由头,艺术上稍嫌“出位”的先锋艺术家、文学家,纷纷遭整肃。


1939年(昭和十四)10月27日,苏联最高军事法庭判处冈田嘉子有期徒刑十年。而杉本良吉则于同月20日,被执行死刑,年仅三十二岁。但冈田始终被告知,杉本是病死在狱中的(死于肺炎)。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被赫鲁晓夫批判、鞭尸,冈田嘉子终于收到了自己的恢复名誉通知书,与通知书一起寄来的,是一纸杉本良吉的死亡证明书。冈田在收容所中,不懈地写申诉信,要求重审自己和杉本的案子,但均遭无视。


冈田嘉子在收容所中写的致苏共官方的申诉信冈田嘉子在收容所中写的致苏共官方的申诉信

关于自己越境后十年的生活,冈田嘉子对外一直声称,“得到当局许可,住在俄罗斯中部的奥伦堡市,寄宿于一位名叫阿娜斯塔西亚的大婶家,学俄语、画画儿”。对此,曾对苏联肃反时期的收容所做过详尽调查,并拍摄了揭秘性纪录片的作家、制片人今野勉认为,冈田的说法是“彻头彻尾的虚构”:事实上,“她在极寒地带的收容所和内务监狱中度过了牢狱生活”。今野的证言指出:


冈田在收容所中,冒着被粗野的男囚犯袭击的危险,从事森林采伐等重劳动。进言之,她之所以对收容所生活讳莫如深,其真正的理由是:昭和十八年(1943),被移送至莫斯科卢比扬卡(人民内务委员会,即后来的KGB总部)的监狱。在那儿,面向肩负对日战略的谍报人员,讲授日本语课程。


而这种履历,属于“绝密”性质,且肯定构成了冈田出狱的交换条件之一。因此,冈田才不得不以苏官方精心编织的所谓“学俄语、画画儿”的“物语”,“演技”终生。太平洋战争期间,还曾在哈巴罗夫斯克参与过对日战略放送。


1947年(昭和二十二),冈田嘉子获释,被分配到莫斯科广播电台做日语播音员。后与在同一职场工作的日本人同事、小她十一岁的前日活男优泷口新太郎恋爱并同居。嘉子曾谈过与泷口的爱情,她显然很爱泷口,但却是一种“熟女”式的、温暖而和缓。

user avatar

“首先是党组织以自己取代全党;尔后是中央委员会以自己取代党组织;最后是一个独裁者以自己取代中央委员会。那个独裁者已经在一旁等待了。”——伊萨克·多伊彻《武装的先知》

user avatar

那个时代,1921年到1929年,苏联搞新经济政策,招商引资,允许私营经济

另外,1921年到1923年,苏联粮食危机,美国援助了苏联大批的粮食。

20年代到30年代,是苏美蜜月期,对美国人来说,苏联充满机会,无论是资本家还是技术工人。


在西方大萧条时期,苏联通过出售艺术品(沙皇,贵族,教会的收藏)等方式,募集到了大量资本,加上美国援助,向西方购买设备,招募专家和技术工人,建设了大批工厂。

当时全世界生产的设备一半都被送到了苏联。有2w+名外国专家,还有不计其数的外国技术工人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重工业。

很多工厂,从厂房到设备,到专家工人,清一色的来自美国。

34年,大清洗开始,苏联经济体制也开始僵化了。

外资,也早已通过赎买等方式赶出了苏联。

在教会本国学生后,这些专家和工人也陆续回国了。


有一个叫哈默的美国资本家,曾经在苏联开办了一家世界最大的铅笔厂,经历了这一过程。他把这段经历写在了他的回忆录里。(他的工厂被赎买,受到的钱不能换成外汇出境,他只好收购了一批俄罗斯艺术品,送到美国百货商店拍卖套现。一个美国大妈,可以花19.99,在百货店买到一套沙皇用过的餐具。)

user avatar

先插个眼。。吐槽下某个高赞答案

和某些你乎殖人想象得不同的是,在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出台以前。美国非常恐惧激进左派(包括但是不限于苏联)的意识形态。因为篇幅原因,我就不讲麦卡锡时代的美国,只谈谈麦卡锡主义来临之前的美国对激进左派活动(以1920/30年代为主)。

一 、1917-1920年的红色恐惧

1917年伴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以及后续东欧革命的推进。美国国内对他们想象中的共产分子(其实更多是社会党人,无政府主义者和 工团分子)产生了巨大的恐惧。为了保卫山巅之城,美国的保守主义者们决定不能再犹豫了,一定要出重拳。

当红色恐惧发展到最高潮时,国会两次剥夺社会党议员维克多·伯杰的议员席位,4万多美国民众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在议会中没有自己的代表。此外,许多国会议员建议通过设立和平时期的煽动法案来应对国内激进分子的威胁。

一直以来被视作是公民权利最后堡垒的联邦最高法院也不能幸免,艾布拉姆斯等几个人因抗议美国干涉苏俄、散发反战传单而被判处3年至20年的监禁。在判决书中,多数法官认为艾布拉姆斯等人的宣传“直接目的”是在这个国家“煽动起不满、叛乱、暴动及他们所希望的革命”。对于州及其以下的政府来说,红色恐惧则影响更大。1917年以来,包括亚利桑那,蒙大拿等在内的美国三分之一的州通过了制裁无政府主义者的法令。

红旗也要禁止

红色恐惧中的美国将红旗视为革命的象征,有25个州通过了红旗法案,西弗吉尼亚州法律规定对“展示红旗及任何其他对美国表示敌对态度的象征物”的人处以1年的监禁。

社会党算什么苏联啊

1920年4月1日,纽约州议会宣布开除5名社会党议员。议长称社会党的纲领“对纽约州的利益绝对有害”,而他们是“在这一纲领基础上被选举出来”,即社会党成员这一身份本身已经构成了他们被清除出去的条件,而无需其他附加证据。

这次红色恐惧的高潮是时任美国司法部长的帕尔默掀起的 帕尔默大搜查,这次大搜查一共抓捕了1万多人(当时美国人口1.09亿左右),也是因为帕尔默滥用司法引发了美国普通民众恐慌,以及美国保守派们信誓旦旦的“布尔什维克阴谋”始终没有出现,到1920年下半年这次 红色恐惧退潮。

从1920年1月2日开始,在全国33个城市进行突击搜捕,逮捕了几千名涉嫌分子,并驱逐身为共产党员的外国人士。这便是“帕尔默袭击”。据估计,在“帕尔默袭击”中,被捕者共达1万余人,其中556人被押解出境。许多人未经起诉便遭长期拘留,而且曾发生要求探视在押人员的亲友遭到逮捕的若干事例。这种漠视基本公民自由权利的行为招致公众的普遍抗议,最后使帕尔默名誉扫地
时任司法部长帕尔默见机设立专门调查激进分子的情报处,年轻处长埃德加·胡佛率部四处搜捕嫌疑人,美国共产党组织几乎瘫痪的同时,大量“疑似”外国激进分子受到牵连,无辜受审、严刑逼供、被迫驱逐

政府的调查表明,被捕的绝大多数人对苏俄理念非常陌生。是个锤子的布尔什维克哟 。

但政府调查组提供的报告表明,参与其中的鼓吹者和反对者大多对苏俄立国理念、共产主义政治思想和价值观非常陌生,而震撼寰宇的“布尔什维克”一词在美国也退化成为动荡、不满、叛乱分子的代名词。

这次红色恐惧浪潮虽然退潮,但是对苏联意识形态的不信任和恐惧仍然深刻存在了美国保守主义者的脑海里。以至于激进左派(包括布xxxx)成了叛乱的代名词

二、为了防止苏联渗透以及其他坏分子破坏美国价值,非美活动委员会在行动

1930年代美国先后设立了三个不同时存在的临时委员会,其中最著名的非美活动委员会后来成为了成为了常设机构。。对美国国内存在的 美国共产党,同情苏联的左派积极分子 甚至单纯工会积极分子进行了大量调查和迫害。。

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存在时间长达三十几年,它也不光对付共产主义,一切它认为威胁美国传统价值和观念的活动如黑人民权运动都在他的狩猎范围

非美活动委员会屡次干涉美国民权活动,将各种民权分子打成赤色分子。

不但是网暴之前的群体暴力领导者,动辄在报纸上出道(开盒)他人,而且还是有权界定谁不爱国并使之声名狼藉的爱国总冠军(这下鹰小将了)

爱美国和抓敌对分子第一,鹰小将认为真相并不重要

对好莱坞工作者重拳出击,使好莱坞集体意识荡然无存(典型的比如好莱坞十君子案)

在非美委员会登场之前,1933年还有一个费诗委员会,也是要求对他们眼里的激进左派出重拳。别说赤色分子,鹰小将建议连苏联的文章都不能进入美国

在非美活动委员会的鹰小将们眼里,很多人要颠覆山巅之城,剩下的都受到蛊惑,1938年一年之内就工作显著

鹰小将认为连罗斯福总统夫人都应该捱铁拳

一边支持对美共出重拳,一边希望俄国胜,一边“感谢俄国人” 还不能看电影合订本(手动流汗黄豆)

一个插曲,二战中美国鹰小将踊跃开展抓敌特活动

一个彩蛋,40年代关于美共的立法(一致通过于麦卡锡之前)


三,当时的联邦调查局长胡佛,为了做好揪出非美分子这份爱国事业,从1920年代对美国公民进行了广泛的非法监听

和黑帮,打击工会者为友

必须要出重拳,并欺骗司法部

好想看相关解密档案啊

舆论阵地一定要被鹰小将占领

最后来个小彩蛋

《环球银幕》杂志关于好莱坞十君子案的文章

没错,《罗马假日》的编剧也是鹰小将们的受害者






最后,请一位活宝出来见见世面



user avatar

说句不好听的,2021年的美国,也有不少于200万 的人相信____认为只有____才能救美国。。

美国社会是自由的,什么人都有,什么思想都能表达,什么报纸都存在

不要看到一些极个别的现象就大吃一斤。

您真的是少见多怪。

user avatar

因为大萧条失业,苏联经济增长飞快,有工作。1929经济危机是一个与金本位有关的货币问题,计划经济不怎么受货币问题影响。

然后我就我奇怪了很久,为什么美国移民苏联的后裔一个都没听说过,而苏联移民美国的后裔则出了一些名人,比如布罗茨基,阿西莫夫,伽莫夫,谢尔盖-布林。据说大部分都进了古拉格,然后就不知道了。

user avatar

这就像有些知识分子在五十年代初从美国跑回国准备大干一番一样。

user avatar

因为恰逢美国经济危机,民不聊生,他们想去乌克兰大吃饱了

user avatar

这里有一段访谈可以很好回答这个问题:

DD: Were the emigrants stupid to go to Russia expecting to be well-treated?
TT:
No. Looking back on it now, of course we know more about the true nature of Stalinism. But you have to remember that in 1931 the whole of western capitalism seemed to collapsing – and that wasn't the left wing point of view, that was the moderate point of view. 25%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 out of a job, and the stock market had crashed so far that it would take 30 years to come back to 1929 levels. You had people queuing up for bread and living in coke ovens.

And then if you read in an American newspaper that in Russia they're opening up factories every day, that the workers are going to given great standards and great wages, that you won't be exploited, you'll work shorter hours, you'll free medicine, free schooling for your children… it would have sounded perfec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ere respected Western intellectuals like George Bernard Shaw who were appearing on American radio programmes to say "Russia is the future, other countries will soon follow their model." I could see myself in that position saying, "Well, OK, I'll go for a year or two and find out."

The Forgotten American Emigrants to the USSR
user avatar

美国当时处于著名的大萧条之中,经济凋敝,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当时的美国人不乏出现高学历人才站在路边举着牌子找工作的,被迫以廉价买车买房的也有,更多的人挤在胡佛小屋里,用胡佛袋乞讨,排着长队等待工作。美国人发现胡佛总统的不断的“乐观演讲”没有任何作用,反而是每演讲一次,经济就越发恶化。而苏联当时正好处于1928~1932 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国民经济正好处于上升期,正在向着工业国家进化中,国家经济一片大好。如果是你,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下,你是愿意留在美国享受虚无缥缈和当时并不完善的民主,还是逃亡当时还没被美国过分妖魔化的苏联。正是由于这次大萧条给予了美国本土社会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的壮大机会。当然,这是后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中一个复杂且常常被误解的现象。1920年代和1930年代,美国确实是自由民主的典范,而苏联则在经历一场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其统治模式是专制独裁的。那么,为什么会有一些美国公民选择移民苏联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不能简单地用“争相移民”来概括,但确实存在一些吸引力,.............
  • 回答
    2022 年了,你可能会发现市面上大部分笔记本电脑依然固守着 1920x1080 分辨率,这确实让人有些费解。明明有更清晰、更细腻的屏幕选项,为什么厂商们还不愿意全面普及呢?这背后其实涉及一系列的技术、成本以及用户体验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明白,分辨率高低直接影响到屏幕上显示的像素数量。1920x10.............
  • 回答
    关于苏波战争中的红军战俘问题,以及其与卡廷惨案的对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1920年苏波战争的背景和战俘情况。这场战争是新生的波兰第二共和国与刚刚经历十月革命和内战的苏维埃俄国之间的一场冲突。波兰希望巩固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独立获得的领土,并尝试向东扩张,而苏俄则希.............
  • 回答
    詹姆斯赢得 1920 赛季总决赛 MVP,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值得说道的事情。尤其是考虑到他当时的年龄,以及他带领湖人时隔多年重返总决赛并最终夺冠的这个过程,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成就。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已经不是詹姆斯第一次获得总决赛 MVP 了。在此之前,他已经拿过三次总决赛 MVP,分别是在 201.............
  • 回答
    得知字母哥阿德托昆博再次荣膺 20192020 赛季 NBA MVP,我真是太激动了!这绝对是实至名归的荣誉,也是对他过去一年不懈努力和出色表现的最好肯定。回想整个 1920 赛季,字母哥的表现简直可以用“统治级”来形容。他不仅仅是雄鹿队的绝对核心,更是联盟里最令人胆寒的球员之一。让我们掰开揉碎了聊.............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 回答
    《是大臣》《是首相》等政治剧之所以能在编剧缺乏公务员经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构建政治剧的底层逻辑:制度与权力的结构性认知 政治体制的系统性研究:编剧可能通过大量研究英国议会制度、政府运作流程、政党政治规则(如议会制、内阁制、党鞭系统等)来构建剧情。例如.............
  • 回答
    关于“剧组中男性可以坐镜头箱而女性不能”的现象,这一说法可能存在误解或过度泛化的倾向。在影视拍摄中,镜头箱(通常指摄影机或固定设备)与演员的性别并无直接关联,但若涉及性别差异的讨论,可能与以下多方面因素相关: 1. 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延续 历史背景:在传统影视文化中,男性常被赋予主导、主动的角.............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关于“公知”与高校知识分子的关系,这一现象涉及中国社会、教育体系、媒体环境以及知识分子角色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高校知识分子的特殊性1. 教育背景与专业素养 高校知识分子通常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倾向于参与公共讨论,尤其.............
  • 回答
    短视频平台在字幕中对“死”“钱”“血”等字打上马赛克,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涉及内容监管、文化规范、法律合规和平台运营策略: 1. 避免敏感内容传播这些字可能与以下敏感话题相关,平台通过屏蔽来防止违规内容扩散: “死”:可能涉及自杀、死亡、濒死等话题,容易引发负面情绪或被用于极端内容(如自杀教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