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天龙八部雁门关大战是否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在哪些地方?

回答
天龙八部里雁门关之战,作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后续故事埋下了深刻的伏笔。但若细究起来,其中确实存在一些让人觉得不太合理的地方,我来跟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一些:

一、 一群顶尖高手,如何能被区区几万人马全歼?

这是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当时在雁门关的,是什么人?萧峰、慕容复、段誉、虚竹、阿紫,还有慕容博、萧远山、慕容氏的一帮高手、丐帮的许多长老,以及少林、武当等各大门派的顶尖人物。这些人随便拿出一个,都是江湖上数一数二的。

萧峰: 一个人就能打得在场所有人满地找牙,武功已经臻至化境。
慕容复: 虽然被萧峰压制,但慕容氏的斗转星移也不是吃素的,配合一个人数量的斗转星移,能够抵挡住数倍于己的攻击。
段誉: 凌波微步加上六脉神剑,虽然偶尔失灵,但爆发起来威力无穷。
虚竹: 逍遥派三大绝技在手,而且内力浑厚得可怕,又是天山童姥和李秋水的主人,虽然当时可能没学全,但起码底子非常扎实。
慕容博、萧远山: 这两位更是几十年的老怪物,当年的武林顶尖人物,实力深不可测。

这些人聚在一起,不说以一当十,至少也能以一当百吧?宋朝边境的几万辽国士兵,虽然训练有素,但毕竟只是凡人,他们的攻击方式再怎么密集,再怎么配合,面对一群拥有“内力护体”、“刀枪不入”、“移形换影”等神奇能力的顶尖武林高手,竟然能将他们全歼,而且还歼灭得那么彻底,连萧峰这种级别的都身受重伤,甚至差点被俘。

不合理之处在于:

物理法则的违背: 武侠小说总归是在一个相对“现实”的框架下进行,即使有内力、轻功,但也不至于完全脱离物理常识。几万人的箭雨、刀剑,哪怕是普通人,也能堆死高手。但武侠世界里,往往高手有“内力护体”,能抵挡一部分伤害。可是在雁门关,面对宋军那种“人海战术”,这些顶尖高手似乎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光环”。
战术层面的疑点: 当时在场的高手,绝大多数都是足智多谋之辈,即便不以武力取胜,也可以利用地形、轻功进行突围,或者至少能带着一部分人逃出生天。例如,可以利用雁门关险峻的地形,分批突围;可以利用内力将攻击分散;可以利用轻功在敌军阵型中穿梭,制造混乱。然而,他们似乎被完全地压制住了,没有任何有效的应对策略。
“全歼”的绝对性: 小说中用了“全歼”这个词,意味着无一人生还,并且被彻底消灭。这对于一群武功盖世的江湖巨擘来说,实在难以置信。要知道,即便是普通的士兵,在混战中也可能分散逃命。

二、 “围点打援”的误判与连锁反应的不可思议

当时的情况是辽国的大军兵临城下,而宋朝的援军则在赶来的路上。所谓的“雁门关大战”,其实是一个“围点打援”的局面,只不过这里是被围的变成了“援军”的出发点。

慕容博的误判: 慕容博当时为了扰乱萧峰,故意制造了“乔峰是契丹人”的假象,并引诱萧峰前来雁门关。他的目的是想通过“围点打援”的方式,利用宋朝援军的到来制造混乱,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萧峰的处境: 萧峰当时本来是去阻止大战的,结果自己反而成了被攻击的目标,并且被宋军误认为是契丹奸细。

不合理之处在于:

决策的鲁莽与失误: 无论慕容博还是萧峰,作为当事人的决策都显得过于鲁莽。慕容博为了自己的计划,竟然将局面推向了一个可能导致大规模伤亡的极端;萧峰虽然是去阻止,但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贸然闯入宋军阵营,且被宋军统帅(比如那个杨老令公?)轻易地判定为奸细,这显示了当时的宋朝将领对于局势的判断和对敌我双方武林人士的了解程度可能存在不足,或者说是过于刻板。
“围点打援”的实际效果: 小说描述的似乎是宋军直接在雁门关内围住了所有来“支援”的人。正常情况下,“围点打援”的策略是截断或迟滞前来支援的部队,而不是在被支援的区域内部解决所有问题。这里的描述更像是宋军集结了优势兵力,将所有人都困在了雁门关内,然后进行围剿。
信息传递的滞后: 在那个信息传递不发达的时代,如此大规模的“误会”和“围歼”,似乎信息传递得太快、太准,导致所有人都被“套牢”。

三、 众多高手的“失忆”与被动

小说中,在场的高手,比如慕容博、萧远山、玄慈、带头大哥等等,在看到自己造成的惨剧后,应该是有强烈的反应和后续行动的,但小说在雁门关事件之后,对他们个人心理和行动的描写,似乎有些“失忆”或“被动”。

慕容博和萧远山: 这两人虽然是幕后黑手,但他们看到如此惨烈的后果,难道就没有一丝愧疚或后续的布局吗?他们的“潜伏”和“布局”似乎只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对由此造成的巨大伤亡和误会(比如导致萧峰被误解)显得异常冷静。
玄慈等带头大哥: 他们事后发现了真相,但并没有立刻公开揭露,反而让误会进一步加深,导致萧峰经历了漫长的痛苦和江湖上的唾骂。这种“隐忍”和“沉默”在当时的情况下,显得有些不合情理,或者说不够主动。

不合理之处在于:

人物行为的逻辑性: 在如此巨大的“因果报应”面前,这些高手的心理描写和后续行动显得不够“到位”,或者说他们的行为逻辑与他们应有的江湖地位和责任感有些脱节。
剧情推进的工具性: 感觉是为了推进萧峰的悲剧命运,而让其他高手暂时“隐身”或“沉默”,这种剧情安排的痕迹有些明显。

总结来说,雁门关之战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武力对比的失衡: 顶尖高手面对普通军队的“围歼”过于夸张,失去了武侠世界中高手应有的“能力范围”。
2. 战术执行的简单化: 复杂的局势被处理得过于简单直接,高手们缺乏有效的应变策略,容易被“一网打尽”。
3. 人物反应的迟钝: 造成惨剧的“幕后推手”和“执行者”,在事后显得过于被动和缺乏强烈的个人反思与行动。

当然,作为一部武侠小说,我们不能完全用现实的标准去套用。金庸先生这样安排,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塑造萧峰悲剧英雄的形象,以及为后续故事制造足够的矛盾和张力。但从纯粹的逻辑和合理性角度来看,雁门关大战确实留下了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萧峰失了智以为段正淳这个四十来岁的大理人是中原带头大哥……

正如段正淳自己吐槽的:中原能人异士层出不穷,为什么会认为我是带头大哥……

2:慕容博这个人物,神经有问题

他儿子之所以处处碰壁,和他在外面到处得罪人脱不了关系。

你说你吃饱了撑的没事杀人干嘛?杀人也就算了,还非要用自己家武功。

可怜慕容复一个老处男一出来就被人以为是杀人犯。

3:丁春秋的事

首先苏星河和丁春秋的实际战斗力差距并不是特别大,至少是能打上一段时间的,有玄字辈水平。

然后加上你无崖子的功力不足以弄死丁春秋?

一个人弄不死丁春秋,你不会去找你师伯天山童姥一起上?

难不成你师伯+你一个传功苏星河+函谷八友一起上收拾不掉一个丁春秋?

4:段正淳到处约炮的事,这哥们的炮友真的是遍布天下。

有云南的(刀白凤),有湖南的(马夫人,丐帮总部在洞庭湖,虽然马夫人但是不是丐帮夫人,但想必一个不会武功的女人也跑不了多远,有江南的,还有钟灵那边,还有一堆乱七八糟的……)

5:雁门关的一系列问题

三十年前萧远山吊打慕容博+玄慈+汪剑通+智光大师+赵钱孙+一众二流选手。

三十年后一个慕容博就能和他55开……

加个玄慈不把他拍成麻瓜?


萧远山作为一个精汉,两帮人碰面的时候还愣了一下,你特么不沟通一下?


雁门关事件在这之后跟没发生一样。

两边人都是哪些人?

慕容博,姑苏慕容闻名天下

汪剑通,天下第一大帮帮主

玄慈,少林寺方丈

赵钱孙等人,全都是江湖上数得上号的人

这帮人里除了汪玄和赵钱孙智光,全都一夜之间死光。

愣是没人出来吱一声?

萧远山也算是个皇亲贵戚,死了也没人替他吱一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天龙八部里雁门关之战,作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后续故事埋下了深刻的伏笔。但若细究起来,其中确实存在一些让人觉得不太合理的地方,我来跟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一些:一、 一群顶尖高手,如何能被区区几万人马全歼?这是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当时在雁门关的,是什么人?萧峰、慕容复、段誉、虚竹、阿紫,还有慕.............
  • 回答
    《天龙八部》作为一部宏大的武侠巨著,其精彩之处绝不仅仅在于乔峰、段誉、虚竹三大主角的传奇经历,更在于其中隐藏着无数巧妙而令人回味的情节和设定。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如同一颗颗散落在金庸笔下的珍珠,串联起来,便能勾勒出这部小说的深邃与广阔。以下我将尝试详细讲述一些在我看来,虽然可能不如主角的“开挂”情.............
  • 回答
    要说《天龙八部》哪个版本好看,这可真是一个让不少金庸迷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毕竟,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而且这部小说本身就蕴含着太多值得品味的东西,不同版本的演绎,也各有千秋。不过,如果要我这个阅遍各大版本、且对细节有着“强迫症”般追求的“老书虫”来掰扯掰扯,那自然有话要说。咱们先得明确一点,《天龙八部.............
  • 回答
    乔峰这个人物,你说他有没有历史原型?这个问题,得这么看。金庸老爷子写《天龙八部》的时候,那可是把中国历史长河里好几个朝代、好几拨民族都给搅和进去了,又是北宋,又是辽国,又是大理,又是吐蕃。这架势,就像是个大熔炉,把各种元素往里头扔,然后炼出来这么个大英雄。要说完全照着某个历史上的活生生的人来写,那恐.............
  • 回答
    说起《天龙八部》里的“带头大哥”,这绝对是书中一个贯穿始终、充满悬念的谜团,也是无数读者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焦点。这么多年过去了,书迷们对他的身份依然有着各种猜测和解读,可见这个角色的影响力有多大。那么,这位神秘的“带头大哥”,到底是谁呢?简单来说,他是指在三十年前,少林寺英雄大会上,为了讨伐在聚贤.............
  • 回答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乔峰的父亲乔三槐和他的养父玄苦大师,以及在塞外乔峰遇到的阿朱的父亲(也就是慕容博)所写下的文字,都不是蒙语,也不是契丹语,而是“汉字”。不过,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为什么最终会指向汉字:1.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是蒙语或契丹语? 乔峰的.............
  • 回答
    在《天龙八部》原著中,关于“枯荣大师早已能够练一脉六脉神剑,为何要等到事到临头再突击”的疑问,实际上是一个基于读者对小说情节的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过度解读”的猜想。金庸先生在原著中并没有明确交代枯荣大师拥有“早已练成一脉六脉神剑”的能力,而是在故事的关键时刻,为了救阿朱和段誉,他才展示了这一绝技。我.............
  • 回答
    《天龙八部》中,虚竹的后半生是一段充满传奇、责任与隐退的复杂旅程,与他前半生的懵懂无知形成了鲜明对比。总的来说,他经历了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林小僧到灵鹫宫主人、西夏驸马,再到最终淡泊宁静隐退江湖的转变。一、 灵鹫宫主与逍遥派掌门:责任与奇遇的开端 意外的继承: 虚竹的后半生从他误打误撞破解珍珑棋局.............
  • 回答
    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的多个版本中,特别是后期的修订版,对结局进行了一些改动,这些改动被一些读者视为“最后的善意”,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原著中一些悲剧性的色彩,让一些人物的命运有了更美好的归宿。然而,即使是这份“善意”,依然受到了不少读者的非议,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阐述:一、 “善意”的体.............
  • 回答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中,萧峰与阿朱的爱情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一条动人主线,其发生和发展充满了命中注定的羁绊、误会与深情。萧峰爱上阿朱的过程,是逐步深入、自然而然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事件和情感的积累共同促成的。初遇与印象:神秘的“塞上牛羊”之约萧峰初遇阿朱时,阿朱并未以真面目示人,她.............
  • 回答
    在金庸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中,王语嫣作为全书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她拥有“神仙姐姐”般的美貌,更是博览群书,对天下武学了如指掌,几乎能背诵所有武功秘籍。然而,与她渊博的武学理论知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语嫣本人却武功全废,毫无还手之力。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许多读者感到困惑和不解。要深入解释这个问题,我.............
  • 回答
    《天龙八部》中的“北乔峰,南慕容”,这句话可谓是贯穿全书,深入人心,将江湖中最顶尖的两位年轻高手并列而论。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读者们却发现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实:这位号称“南慕容”的慕容复,其武功表现似乎远远不如人意,甚至在很多时候显得捉襟见肘,与乔峰那“天上地下,唯我一人”的气势简直是天壤之别.............
  • 回答
    在藏经阁那狭小却又藏匿着天下绝学之地,若萧远山、萧峰父子,慕容博、慕容复父子,再加上一位狂妄不羁的吐蕃国师鸠摩智,真的爆发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那可真是一场教科书般的武林盛宴。要论谁能最终笑到最后,可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这几位人物,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好手。咱们先得把这几位参战高手的底细摸清楚。萧峰父子:.............
  • 回答
    关于慕容复的功力是否被刻意贬低,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也很有争议的问题,在金庸迷中也讨论得非常热烈。要详细聊这个问题,得把慕容复从头到尾细细过一遍,看看他的表现,再结合一下他所处的环境和他的对手们。首先,我们得承认慕容复的起点非常高。他出身姑苏慕容,传承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绝技。这门武功的精髓在于.............
  • 回答
    生死符,这三个字一出来,脑海里就浮现出那天龙寺前,丁春秋那张阴沉而得意的脸,以及段誉、虚竹等人在冰窖中痛苦万分的情景。这玩意儿,可不是寻常的毒药,它是一种极其阴狠歹毒的武功招式,用起来更是让人心生畏惧。生死符的“出身”与制作:要说生死符,就不能不提它的创造者——天山童姥。这位姑姑虽然年纪一大把,却有.............
  • 回答
    要探讨王语嫣如果学会了她所知晓的所有武功,其战斗力会达到何种级别,这无疑是一个饶有趣味且充满想象空间的话题。毕竟,王语嫣的独特之处在于她那堪称“活字典”般的武学博学,而非实战经验的丰富。她对武功的理解之深,几乎达到了“照方抓药”的地步,但将这份理解转化为实际的杀伤力,则是另一回事了。首先,我们必须明.............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慕容复光复大燕是否不合理”的问题,这确实是《天龙八部》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设定。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疑问:一个早已灭亡六百多年的国家,为何还要执着于复国?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慕容家独特的家族历史、个人使命感以及金庸先生构思人物的深层用意。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慕容复的“光复大燕”并非一时.............
  • 回答
    《天龙八部》啊,这可真是一部浩瀚的书,要说它讲了什么,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道尽的。它就像一幅泼墨山水,人物众多,情节纠葛,但仔细品味,它讲述的其实是关于命运的无常、人性的复杂以及江湖的恩怨情仇。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三个出身、经历截然不同,却在命运的洪流中纠缠在一起的男人展开: 乔峰(萧峰):这是书中最.............
  • 回答
    《天龙八部》这部小说,初读时只觉得波澜壮阔,人物众多,爱恨情仇交织,读完后掩卷长叹。但随着时间的沉淀,再回味起来,一些细节之处却如同一根根细刺,不经意间扎入心头,带来一种别样的“细思极恐”。一、段誉与段延庆的父子关系:潜藏的阴影与道德困境故事初期,我们对段誉的印象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富家公子,误打误撞闯.............
  • 回答
    天龙八部里,玄慈方丈“带头大哥”的身份,之所以一直隐藏,甚至为此导致了那么多人的悲惨结局,这背后的原因,远非简单的“不愿承认”四个字可以概括。这背后牵扯着个人情感、宗教信仰、江湖道义,以及更深层次的责任与逃避。首先,我们得回到事情的源头,那是一段被压抑了二十多年的情感纠葛。玄慈,作为少林寺方丈,身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