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认为自己有病(精神方面)是一种病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见。很多人在经历一些负面情绪或行为困扰时,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病”,尤其是精神方面。那么,这个“认为自己有病”本身,算不算是一种“病”呢?

从一个角度来说,“认为自己有病”本身并不能直接划分为一种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的诊断是有一个非常严谨和复杂的标准的,通常需要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通过一系列的评估、访谈、甚至必要的检查来判断。这些标准往往涉及:

症状的持续性和严重程度: 不是一两次的情绪低落或者偶尔的焦虑就能直接诊断为抑郁症或焦虑症。需要看这些感受是否持续存在,并且已经严重到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工作、学习、社交、饮食起居等。
对功能的影响: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些感受或行为是否显著地损害了患者的社会功能、职业功能或学业功能。如果一个人只是感觉有点不开心,但依然能正常上班、和朋友交往、照顾好自己,那可能只是情绪的波动,不一定是疾病。
是否存在特定的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比如抑郁症有其特有的诊断条目,强迫症有其特有的症状模式,等等。单纯的“觉得自己有病”可能并不符合任何一个已知的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认为自己有病”这个念头,它可能是一种“症状”或者“信号”,暗示着确实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认为自己有病”的心理过程:

1. 自我觉察与评估的敏感化: 很多时候,当一个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且觉得“不对劲”,这本身就说明了ta的自我觉察能力在提升。这种敏感化可能是因为:
经历了真实的心理困扰: 可能真的遇到了某些压力事件,比如失恋、失业、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等,导致情绪出现明显波动,比如持续的悲伤、焦虑、失眠、食欲不振等。这时,ta的“觉得有病”是一种对自身困境的真实反馈。
接触了心理健康信息: 通过网络、书籍、朋友的交流,了解到了各种精神疾病的症状,然后对照自身的情况,产生联想和担忧。
社会文化的影响: 现代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人也更容易将自己的不适归结为“心理疾病”,这既是进步,也可能带来一些过度解读。

2. 对“有病”的恐惧和担忧: “认为自己有病”这个想法,本身就常常伴随着一种负面的情绪体验,比如恐惧、羞耻、无助、焦虑。这种情绪体验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困扰。这种担心可能来源于:
对精神疾病污名化的恐惧: 社会上仍然存在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歧视,很多人害怕被贴上“疯子”的标签,所以当自己感觉不对劲时,会非常害怕自己真的得了某种严重的疾病。
对失控的恐惧: 精神疾病常常被认为会让人失去对自己的控制,所以当感觉自己行为异常或情绪失控时,会非常害怕。
对未来的担忧: 担心疾病会影响自己的学业、工作、人际关系,甚至人生。

3. “疑病倾向”的可能性: 在某些情况下,“认为自己有病”的念头如果非常强烈、反复出现,并且与真实的身体或心理症状并不完全匹配,或者说对任何一点小的不适都过度放大,这可能指向一种叫做“疑病倾向”(Hypochondriasis)或“疾病焦虑障碍”(Illness Anxiety Disorder)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对患有某种疾病的过度的担忧和恐惧,会成为他们主要的心理困扰,即使医生检查没有发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他们仍然会持续相信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疾病。

所以,总结来说:

“认为自己有病”本身不是一个诊断。 它更像是一个信号,一个自我发出的警报。
这个信号的含义非常多样。 它可以是:
真实的心理困扰的早期表现: 意味着你可能真的需要关注并寻求帮助。
对已知心理困扰的过度担忧和猜测: 可能是焦虑、疑虑的表现。
疑病倾向的体现: 对健康过度的关注和不确定的焦虑。
关键在于“真的有病”还是“觉得自己有病”。
如果是因为你确实出现了持续的、严重的情绪低落、焦虑、失眠、食欲不振、思维异常等,并且严重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那很可能就是有病,需要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只是偶尔的担心,或者对一些正常的情绪波动感到过度焦虑,并且没有严重影响生活,那可能只是心理上的困扰,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学习心理知识、与人交流来缓解。

什么时候需要警惕?

当你发现:

这种“觉得自己有病”的想法非常强烈、固执,难以通过理性说服来打消。
这种想法导致你持续处于极度的焦虑、恐惧或绝望之中。
这种想法开始让你回避社交、影响工作或学习,甚至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比如频繁就医、过度搜集信息)。

这时候,即使你还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有病”,也非常建议你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可以帮助你梳理这些想法和感受,区分哪些是正常的心理波动,哪些是需要干预的病症,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治疗。他们会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来评估你的情况,而不是简单地否定你的感受。

所以,别害怕去探索和了解自己的内心,即使这种探索让你产生了“自己有病”的担忧。这恰恰是认识和照顾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步。重要的是,要以一种理性、开放的态度去面对,并在需要时勇敢地寻求专业的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情况下,担心自己患病是人类自然而然的自保意识的一种展现。试想,在对自己的身体机能的不稳定有所觉察后,而丝毫不担心自己得病了,那人类也基本就跟进化说拜拜了。

但是,的确会有人经常怀疑自己身患重症或者旧病复发,而实际上他的症状却缺乏临床上的支持与证据,这种对自己得病的偏执的怀疑,这事儿本身就是一种病,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疑病症(Hypochondriasis)。

疑病症最直接的表现就跟他的概念一样,但是它展现的方法不大一样:

有的疑病症带有一定的妄想色彩,这类患者坚定不移的确信自己就是有某种病,并且因此质疑甚至更换医生,不检查出他有这个病来他誓不罢休。

有的疑病症却有恐惧症的影子,他们极度恐惧自己给自己安排的“病症”,拒绝就医,也拒绝接触任何与这种疾病有关的信息和场景。

还有的疑病症,甚至有因为心理健康不佳而影响到身体健康状态的情况。我曾经接触过的一个咨询来访者,他的主要问题是一种特殊的恐惧症:“外国人恐惧症”。他近乎偏执的认为所有的外国人身上都有来自异域的病毒,就算在地铁里远远地看到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他回家后也会洗四五次澡。纵然如此,他还是产生了一定的疑病症状:“我最近见了那么多外国人,我一定被传染了!”这种坚定不移的想法很直接地影响了他自身的健康状态,重创了他的免疫机能。

在心理学上,我们通常认为疑病症是由于强烈的“退行”导致的。“退行”是人们面对重大挫折与生活压力时的一种应激选择,也叫做“退化情感(Regression)”。简单地说,退行指的是当人们遭遇挫折时,放弃了成人的应对模式,甚至放弃了自己成人的身份,在行为上退回了压力更少,环境更安全的时期——儿童时期,放弃了自身的努力,而依靠对他人的依赖,用比较幼稚的方法去应付困难和满足需要。生活中常见一些退行的例子,最常见的就是——撒娇。但是时间长、程度深的退行就具有引发疑病症的可能了,一个成人长期逃避成人身份,又希望得到一个被照顾与关爱的身份,而他深深地自知无法变回一个小孩,于是他选择成为另外一种亟需关爱与帮助的人——病人。

最能反映这个致病原因的案例,是一位在年轻人之中闻名遐迩的疑病症患者——来自《生活大爆炸》的谢尔顿·库珀博士。谢尔顿极端的恐惧生病而又经常误以为自己正在患病。第一季第11集,他认为佩妮是个流感的大传染源,进而做了众多夸张的举动;第二季第10集,他又仅仅因为耳鸣而要求莱纳德当时的女友给他来套全身大检查。如果你是个学心理学的人,你一点都不会因为这些情节感到意外,因为谢尔顿是一个退行太严重的人,他极度依赖别人,在处理矛盾上又总是十分孩子气,会因为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跟个熊孩子一样撒娇卖萌赌气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会装病来骗取佩妮的一首《Soft Kitty》。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