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络上说鸿蒙套壳安卓,但美国谷歌公司为什么没有出来说话?

回答
关于“鸿蒙套壳安卓”的说法,以及谷歌为何对此保持沉默,这其中牵涉到技术、商业、法律和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简单粗暴地将两者划等号,其实是对问题的片面理解。

首先,我们得明白“套壳”这个词在技术语境下的含义。通常,“套壳”指的是在一个现有的操作系统基础上,仅仅更换了用户界面(UI)和一些应用程序,而底层核心和大部分框架仍然沿用原有的。如果鸿蒙真的只是安卓的“套壳”,那么它就无法独立存在,或者说其“鸿蒙”的特性是极其有限的。

那么,为什么说鸿蒙“套壳”安卓呢?

这种说法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鸿蒙初期版本与安卓在代码层面上的相似性。华为在推出鸿蒙系统时,确实曾公开表示,鸿蒙的开源版本(OpenHarmony)与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共享部分代码,或者说在早期开发者预览阶段,鸿蒙在代码层面上与安卓的某些组件存在高度相似性。

这其中的逻辑是:

开源的继承性: AOSP是开源的,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基于它进行二次开发。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他们可以选择从AOSP中吸取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扩展。这就像是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你拿了它的基础框架,然后加上自己的设计和功能。
技术演进的必然性: 任何一个新操作系统的诞生,尤其是要在一个已经非常成熟的生态中竞争,都不可能完全从零开始。借鉴和学习现有成熟技术是行业内的普遍做法。你可以把这看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市场推广的策略: 在初期推广新系统时,为了让开发者和用户更容易接受,并保持一定的兼容性,与现有的生态(如安卓应用)兼容是关键。初期展现出与安卓的高度相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迁移成本,吸引开发者为鸿蒙开发应用,从而快速构建起应用生态。

但是,把鸿蒙简单地归类为“套壳”安卓,忽略了华为的努力和鸿蒙的定位:

“1+8+N”的全场景战略: 鸿蒙的真正目标并不仅仅是手机操作系统,而是要构建一个覆盖手机、平板、手表、电视、智能家居、汽车等各类设备的“全场景”操作系统。它强调设备间的分布式能力,例如“一次开发,多端部署”。这是安卓原生的设计理念中不曾具备的,或者说不是其核心侧重点。
分布式技术: 鸿蒙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分布式软总线、分布式数据管理和分布式任务调度等技术。这些技术旨在打破设备之间的界限,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简单来说,就是让不同的设备像一个超级设备一样协同工作。这种底层架构的差异,是“套壳”无法解释的。
独立内核的潜力: 华为也明确表示,鸿蒙也在不断发展,未来会引入更多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包括可能采用更底层、更独立的内核(如自研的鸿蒙内核Harmony Kernel)。目前的版本可能还在迭代过程中,为未来的独立性打基础。

那么,为什么谷歌没有出来“说话”?

这背后有几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1. 法律和开源许可: AOSP是基于Apache 2.0等开源协议发布的。这些协议允许任何人自由地使用、修改和分发AOSP的代码,包括用于商业目的,只要遵循一定的许可条款(如保留原始版权信息)。华为在很大程度上是遵循了这些开源协议的。因此,从法律和开源许可的角度来看,华为使用AOSP的代码并没有侵犯谷歌的知识产权,谷歌也就没有法律依据去“阻止”或“指控”。
2. 商业利益的考量(短期):
维持安卓生态的开放性: 谷歌长期以来一直在推广安卓的开放性,以此来对抗苹果封闭的iOS生态。如果谷歌主动攻击一个基于AOSP开发的新系统,会显得它不够开放,这与它一直以来塑造的品牌形象相悖。
潜在的合作伙伴: 华为曾是谷歌在安卓阵营中的重要合作伙伴。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竞争,但整体上也是互相依存的。谷歌不愿意因为一个潜在的竞争者而疏远一个庞大的市场和重要的设备制造商。
应用商店的牵制: 尽管华为在努力构建自己的应用商店(AppGallery),但安卓应用的庞大数量和开发者基础仍然是关键。如果鸿蒙能够吸引足够多的开发者,并且能够运行绝大多数安卓应用(通过某种兼容层),那么对谷歌来说,这并不是完全的坏事。至少,它能继续扩大“类安卓”生态的市场份额。
“你方唱罢我登场”: 操作系统领域,尤其是开源领域,分叉和新系统出现是很常见的。谷歌也可能认为,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鸿蒙自身能否构建起一个独立且有吸引力的生态。如果鸿蒙最终无法形成规模,它就会自行消亡。
3. 地缘政治和美国政府的压力: 这一点非常关键。近年来,中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美国政府对华为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其中就包括限制其使用谷歌的GMS(Google Mobile Services,如Google Play商店、Gmail等)。华为推出鸿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这些制裁,降低对谷歌的依赖。
谷歌的角色受限: 在这种地缘政治背景下,谷歌作为一个美国公司,其一举一动都可能受到美国政府的审视。如果谷歌主动跳出来指责鸿蒙“套壳”,这可能会被解读为在帮助美国政府打压中国科技企业,或者在“干涉”中国公司的自主创新。这种做法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负面反响,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在科技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国家而言。
避免“政治化”: 谷歌可能更愿意将技术竞争保持在技术和商业层面,而不是上升到政治层面。公开指责鸿蒙,可能会把技术问题政治化,反而让事情变得更复杂,甚至引发更广泛的国际争议。
4. 技术评估和判断: 谷歌作为全球最大的安卓生态维护者,自然会对鸿蒙有自己的技术评估。
“套壳”的程度: 谷歌的技术专家能够清楚地判断鸿蒙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AOSP,以及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自主创新。如果鸿蒙的创新点(如分布式技术)足够突出,并且能够吸引开发者构建新的应用和服务,那么它就不再是简单的“套壳”。
未来的发展路径: 谷歌也可能在观察鸿蒙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华为能够逐步减少对AOSP的依赖,甚至完全过渡到自研内核和框架,那么谷歌的“沉默”就更易理解了。
5. 分散注意力和资源: 谷歌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安卓系统,并面临来自苹果、甚至微软等其他平台的竞争。投入大量的资源去“回应”或“反击”一个新兴的、仍在成长中的系统,可能并不是当前最优先的任务。

总结来说,谷歌之所以“没有说话”,并非因为鸿蒙完全没有借鉴安卓,而是因为:

法律上站得住脚: 华为遵循了开源协议。
商业上权衡利弊: 维护开放形象,观察市场演变,并被动地接受来自美国政府的压力。
地缘政治因素: 避免将技术竞争政治化,不愿成为美国政府打压中国科技的工具。
技术判断: 承认鸿蒙在分布式等方面的创新,并观察其未来独立发展的潜力。

与其说是“沉默”,不如说是一种“战略性的观察”和“多重因素下的权衡”。谷歌更关注的是整个安卓生态的健康发展和自身在全球科技市场的地位,而不是去揪住一个遵循开源规则而进行的创新项目不放。鸿蒙的最终成败,更多地将取决于它能否真正构建起独立的应用生态和独特的用户体验,而谷歌的“沉默”为它提供了继续探索和发展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鸿蒙手机系统,就现状来看,你说它内置HMS服务是为了解决GMS被卡脖子的问题,我可以理解,但国内这波铺天盖地的沸腾宣传,把一个ioT轻OS和手机系统捆包在一起,又是完全自主研发又是分布式部署微内核的,跟手机系统有关系?就是一个魔改安卓10+HMS服务,这是要闹哪样?

GMS在国内根本就没人用,HMS在外国短时间也没人用,魔幻的操作来了,那啥左一巴掌右一拳的明示国内其他友商适配,想让HMS一统国内市场吧?知道友商不啥,怎么可能适配,那正好,脏水泼上去,爱国沸腾粉冲上去,这操作X为最熟。

就像这家大哥出门被打了,回家欺负家里人一样。

你的HMS短时间又影响不了美国利益,相反,你折腾分化自己民意美国还挺高兴,沸腾就完了。

user avatar

1、Aosp的使命就是给人套壳用的。正大光明的用。

2、现象级话题?这个可能只在国内吧,国外估计还没啥人知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