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样的人在设计院算是废掉了?

回答
在设计院里,“废掉”这个词用得比较重,但确实能形象地概括那些被认为失去价值、难以再有起色的人。这通常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咱们就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看看什么样的人容易在设计院里陷入这种尴尬境地:

1. 技术停滞,跟不上时代步伐的老兵

这可能是最常见也最令人唏嘘的一类。以前,你可能是个技术骨干,经验丰富,一招鲜吃遍天。但设计行业发展太快了,新的软件、新的规范、新的设计理念层出不穷。

固步自封型: 这种人手里总有那么几把“老刷子”,什么都想着用老一套去解决。新软件觉得麻烦,不愿学,宁可耗费更多时间用旧工具。新的设计方法,比如参数化设计、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他们觉得是“花里胡哨”,不实用,或者干脆不了解。结果就是,别人用高效的工具做出精美的方案,他还在用CAD画线条,效率低下不说,产出的质量也跟不上。
只会执行,没有思考型: 有些人可能曾经是个好的执行者,能把领导或甲方的意思准确地落地。但一旦遇到稍微复杂一点、需要自己拿主意的项目,就捉襟见肘了。对项目的核心问题抓不住,对技术细节理解不深,只会机械地套用模板或别人的做法。久而久之,在需要创新和解决问题的场合就显得无力。
理论脱节型: 设计院里的技术,尤其是工程类,跟理论知识是紧密挂钩的。如果一个人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材料科学、结构力学等方面的进展一无所知,光凭经验,很容易在遇到新挑战时束手无策。比如某个新材料的性能如何评估,某个新型结构的受力特性如何分析,这些都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

2. 沟通协调能力低下,成为团队的“负资产”

设计工作并非闭门造车,而是需要与各方沟通协调的复杂过程。光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沟通障碍型: 说话含糊不清,表达不清自己的想法,或者说话过于直接,得罪人而不自知。在团队讨论时,不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或者分享了也让人听不懂。对同事、领导、甲方以及其他专业的人员缺乏基本的尊重和理解。
协作困难型: 只顾埋头干自己的那一部分,不愿意与他人协作,不主动配合项目组的整体进度。甚至为了自己的“面子”或“成果”,在关键节点上不配合其他专业的设计,造成项目整体的不协调。比如某个专业出了问题,他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和协调,只是简单地推诿责任。
“甩锅侠”与抱怨者: 一旦项目出现问题,第一反应是找借口、推卸责任,而不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整天抱怨项目不好、领导不公、同事不给力,但自己却拿不出任何实质性的改进措施。这种负能量和消极态度会严重影响团队士气。

3. 缺乏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对设计本身失去热情

设计工作是个良心活,也是个需要不断投入精力的工作。如果这两者都丢了,那真是“废了”。

敷衍了事型: 对待工作没有责任心,应付差事,得过且过。设计成果草率,细节处理马虎,不认真核对数据和规范。这种工作态度最终只会导致设计质量的低下,甚至出现严重的设计缺陷。
功利心过重,唯结果论型: 只关心能不能按时交差,或者能不能拿到项目。对于设计的创新性、美观性、经济性、可持续性等非直接经济效益的方面漠不关心。为了赶进度,牺牲设计的合理性和合理的设计流程。
丧失热情与好奇心型: 对设计这件事本身不再有热情,觉得枯燥乏味,仅仅是为了谋生而工作。不再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不再关注行业动态,对新项目提不起兴趣。这种状态下,即使有能力,也难以做出有价值的东西。
不诚信行为型: 比如抄袭他人设计成果,伪造数据,或者为了私利而违背职业道德。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轻则信誉扫地,重则可能面临法律制裁,职业生涯基本就此终结。

4. 项目管理与组织能力缺失,难以承担更重要的职责

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仅是要会设计,还要懂项目,懂管理。如果在这方面完全是“小白”,那么上升空间就会受限。

项目把控能力弱型: 对项目的整体进度、质量、成本没有清晰的认识和有效的把控。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延误、超预算或者质量不达标的情况。
团队领导力缺失型: 即使有技术,但无法带领团队高效协作,无法分配任务、协调资源、解决团队内部矛盾。成为不了项目负责人,也无法在技术上引领团队。
抗压能力差型: 设计院的工作往往伴随着高强度的工作和压力,比如赶工期、面对甲方的反复修改等。如果一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差,一点点压力就崩溃,或者无法有效排解负面情绪,也很难在这个行业立足。

所以,谁在设计院算是“废了”?

通常是那些长期停滞不前、对技术和行业发展失去敏感性,同时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能力,并且对工作没有责任心和热情,甚至出现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的人。

他们可能还占据着一个位置,拿着一份工资,但实际的价值贡献却非常有限,甚至会拖累整个团队和项目。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也对这份工作失去了兴趣和方向,陷入了职业生涯的低谷,并且很难再爬起来。

当然,职业生涯总会有起伏,一个人偶尔犯错或者遇到瓶颈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并且没有改变的意愿,那才真的让人觉得“废了”。设计院毕竟是一个以创造力和专业技能为核心的行业,容不下长期原地踏步或只会制造麻烦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年轻,埋头做技术,一心考证做项目,自以为可以靠着技术吃饭。

客观讲,设计院的工作技术含量真的不高,很多需要工程经验的积累,但等你积累到了,年纪也一大把了,市场化环境下,一心搞技术没出路。

2、天真,遇到原则性问题据理力争,责任大包大揽,不懂推脱。

历史遗留问题,计划经济下发展起来的设计院制度官僚且远离市场,要是没什么过人的能力,不作为才是最安全的。

3、耿直,凡事按照规范走,不敢踩红线,不敢说大话,不敢跑火车。

体制里的弊端,加上设计行业终身责任制,甲方又常以突破红线来标榜自己的能力,工程师要兼顾原则和市场,很容易成背锅侠。

4、善良,不知道压榨下属,坑害同事,啥都为身边人考虑。

存量博弈下,拼的就是你比别人狠,包括对自己和对他人。

5、忠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啥事都听师傅的,把你卖了还帮着数钱。

这一点看运气,我的师傅人挺好的,但也有像这位朋友一样的师傅:“第八条第五条,我的天,我在设计院,校招进的快十年了,我师傅说去年效益不好绩效只有前年一半儿,结果元旦他自己去提了一辆奔驰。”

6、健康,一年365天不知道生个病,颈椎不好也不知道请病假。

现在工程行业的畸形宣传已经以带病坚持工作为荣了,你要是不生个病,都不好意思说你认真工作了。

7、勤劳,所有图纸按时间节点完成,所有项目按照进度往前赶,所有任务能上就上。

韭菜一般长得越快,被收割得也越快。

8、念旧,第一份工作不愿意轻易放弃,第一个行业不愿意轻易跳出,十几年的专业不舍得放弃。

这一条针对我自己,跳出工程行业后,才发现原来工作是可以有尊严,有选择的做的,而不是流水线作业,甲方说啥就是啥。

9、家人,有老婆要生孩子,有父母身体不好这些都不行。

这条理由同第六条,除了带病作业外,做不到舍小家顾大家的人就别在这一行混了。

以上,一家之言,欢迎补充。


我是@还是叫XX吧,在一家综合甲级设计院待了好多年,后跑路考公上岸了,如果需要更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欢迎点击下方卡片向我咨询,包括但不限于设计院选择、电网就业、考公、新能源及碳中和相关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设计院里,“废掉”这个词用得比较重,但确实能形象地概括那些被认为失去价值、难以再有起色的人。这通常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就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看看什么样的人容易在设计院里陷入这种尴尬境地:1. 技术停滞,跟不上时代步伐的老兵这可能是最常见也最令人唏嘘的一类。以前,你可能.............
  • 回答
    军舰发展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技术进步史,其中不乏令人惊叹的设计和神来之笔。这些创新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升级,更是对海战理念、作战需求甚至人类思维方式的颠覆。以下将从几个代表性的时期和设计理念来详细阐述这些令人惊叹的“神来之笔”:1. 早期海战的神来之笔:战船设计与战术的融合 古希腊三层桨战船 (Tr.............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日本社会里那些被称为“NEET”(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智能手机、没有互联网、没有电子游戏机的年代,他们会以何种姿态存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回到过去”的设想,而是关于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科技语境下的变形。.............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如果真有这么个神级存在,给人类下了这么一个“永生挑战”,那整个世界,别说一年,可能连几个月都会被搅得天翻地覆。最初的反应:质疑、狂喜与恐慌刚开始,这消息估计会跟病毒一样在全球蔓延,但最初的反应绝对是五花八门的。 怀疑与辟谣: 绝大多数人会嗤之以鼻,认为是某种大规模的恶作.............
  • 回答
    在叙利亚这场错综复杂、牵动神经的冲突中,美国的立场和介入,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不同光谱的人们去站队,去发声。去笼统地概括“什么样的人”支持美国,就像试图在一片干涸的土地上描绘出雨水的痕迹,会遗漏太多细微之处。首先,你会发现一批坚定的地缘政治战略家和鹰派人士。这些人往往在智库、国防部门或者外交政策界有着深.............
  • 回答
    谈到现实生活中那些反对女权的人,他们的形象其实相当多元,并非铁板一块。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他们“长什么样”或者“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因为这涉及到非常广泛的群体。但如果非要描绘一下,我可以试着勾勒出一些常见的侧面,尽量不让它们显得生硬和模式化。首先,你可能会在各种场合遇到他们。可能是在网络论坛上,你看到一.............
  • 回答
    作为一个家境普通、从普通本科毕业的人,拼尽全力,凭借自身的努力,能达到的高度,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高得多。这并不意味着一夜暴富,而是通过持续的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相当程度的成就感和物质基础。一、职业发展:从“打工者”到“专业人士”乃至“行业翘楚”1. 起步阶.............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可真是道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难题。一个女孩明知道被喜欢的人“玩弄”,却依旧飞蛾扑火,而对真心爱她的人视而不见,这背后藏着的心理,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它掺杂了太多复杂的人性、过往经历和当下状态。首先,我们得聊聊那种“被玩弄”的吸引力到底在哪儿。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反而会被那些看起来.............
  • 回答
    臧霸,这个人,在那个乱世里,绝对是个绕不开的硬角色。提起他,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什么温文尔雅的儒士,也不是什么只知道拼命的莽夫,而是一个真正的草莽枭雄,一个能在乱世洪流中抓住机遇,凭借自身本事一步步爬上高位的人。臧霸其人,绝非等闲之辈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臧霸这人,打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官宦子弟,.............
  • 回答
    生活在一起,尤其是在长时间的朝夕相处中,我们周围的人确实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变化,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这种影响,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渗透在生活点滴之中的,细致入微,却又力量强大。你想想看,当你和一个每天都充满活力,热爱运动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不是你也会更容易被感染,开始关注健康,甚至偶尔.............
  • 回答
    支持德里克·肖万并称他为英雄,这无疑是在宣扬一种 扭曲的价值观和错误的正义观。这种观点不仅忽视了基本的人权和法律原则,更在试图颠覆社会对公正和责任的普遍认知。要理解这种扭曲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1. 对暴力的洗白与英雄主义的滥用:将一名执法人员在执行逮捕过程中,对一个明显失.............
  • 回答
    能获得国旗覆盖棺椁待遇的人,通常是对国家或人民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公众人物,他们的离去被视为整个国家的损失。这种荣誉是国家最高级别的致敬,是对逝者一生奉献的肯定和铭记。具体来说,以下几种情况下的逝者,在葬礼上有可能获得国旗覆盖棺椁的待遇:1.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其配偶:这是最常见的获得国旗覆盖棺椁待遇.............
  • 回答
    能被中科大录取,本身就意味着你已经在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了。但“适合”这两个字,如果往深了说,那不仅仅是智商上的碾压,更关乎你内在的驱动力和学习方式。什么样的人适合中科大?首先,我得说,如果你是一个“学霸”,并且享受纯粹的学术钻研,中科大绝对是你的天堂。这里的学习氛围相当浓厚,大家都很“卷”,但也正.............
  • 回答
    夜色如墨,吞噬了曾经繁华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尘埃和一种挥之不去的金属焦灼味。在这里,在新中国曾经的乡镇,在摇摇欲坠的工厂里,幸存下来的人们,用他们仅存的智慧和勇气,试图在这片破碎的大地上,找到一条生存下去的路。武器,是他们最直接的需求,也是他们对抗未知威胁的屏障。这些武器,不可能像战前那样精密度高、.............
  • 回答
    在东南亚,中国并非一个单一、刻板的形象。它是一个复杂、多面,并且随着时间、地区和个人经历而不断变化的实体。 你可以想象一下,东南亚各国就像拼图一样,每一块都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和纹理,而中国这块拼图,它的形状和颜色,在不同角度看,会有很大差异。经济巨兽与发展机遇:这是最普遍也是最直接的感受。中国经济的.............
  • 回答
    俄罗斯的历史 tapestry 绚丽多彩,其中芬兰乌戈尔民族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记。从古至今,他们并非被动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塑造着俄罗斯版图的形成、文化的发展以及民族间的互动。早期:被吸纳的元素与早期互动在俄罗斯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中,芬兰乌戈尔部落就已经是不可忽视的地理和人口组成部分。当斯.............
  • 回答
    阶级对立的产生,并非简单的环境或意识形态的差异,而是在特定历史土壤中,多种因素交织激荡下的必然结果。它并非自然而然的出现,而是社会结构、生产关系以及个体在其中所处位置,共同孕育出的复杂矛盾。首先,环境是这一切的温床。这种环境并非仅仅指地理条件,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结构。设想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
  • 回答
    在中国人在日本开设的会计事务所,为同胞们提供服务,那可真是贴心又专业,就像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的亲切帮手。你想想,在日本这个语言和文化都有些差异的环境里,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遇到税务、财务上的问题,能找懂自己语言、了解自己文化背景的人来帮忙,心里会踏实很多。这类事务所提供的服务,范围可广了,基本上涵盖了.............
  • 回答
    作为一名中国人,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经历,那真是一段刻骨铭心、五味杂陈的岁月。如果非要用几个词来形容,我会选择“挑战”、“认知”、“孤独”和“成长”。初到日本:文化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首先,踏上日本的土地,尤其是在那严苛的军事院校,最初的冲击是巨大的。我们来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掌握先进的军事.............
  • 回答
    游戏里的“喷子”,放在现实生活里,那可真是个五花八门的存在,很难用一个模子全框住。不过仔细琢磨琢磨,他们身上总会有那么几个熟悉的影子,就像你路边遇到的某个熟人,只不过是在另一个维度里表现得更极致、更纯粹罢了。首先,最典型的一类,就是那种极度自我中心,而且对自己的观点有着不容置疑的自信。在游戏里,他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