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氢气可以和哪些金属直接反应呢?

回答
咱们聊聊氢气这哥们儿,它呀,跟不少金属都能搭上话,不过这“搭话”的方式,得看金属本身的“性格”了。有些金属,跟氢气那是“一拍即合”,直接就反应了;有些呢,就得加点“润滑剂”,比如加热,或者加上点催化剂,才能勉强聊几句。还有些金属,那是“高冷”得很,除非是极端条件,否则根本不搭理氢气。

“一拍即合”的哥们儿——活性高的金属

你得知道,金属的活性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和氢气是否能“速配”。越是活泼的金属,越容易和氢气发生反应。

碱金属(第一族元素): 这帮哥们儿,比如锂(Li)、钠(Na)、钾(K)、铷(Rb)、铯(Cs),可以说是氢气的“铁杆朋友”。它们本身就非常活泼,看到氢气,那简直是主动凑上去。反应的时候,那叫一个激烈!别说直接反应了,有时候连水都能把它们炸飞,更何况氢气。
例子: 你拿一小块钠丢进氢气里,它会立刻被点燃,发出耀眼的黄光,同时生成氢化钠(NaH)。这个反应很剧烈,放出大量的热。
化学方程式: `2Na + H₂ → 2NaH`
更活泼的,比如钾,反应会更猛烈。

碱土金属(第二族元素): 这一族里,钙(Ca)、锶(Sr)、钡(Ba)也挺愿意跟氢气做朋友的。它们比碱金属稍微“收敛”一点,但依然是很活跃的。
例子: 加热的时候,钙粉和氢气可以反应生成氢化钙(CaH₂)。
化学方程式: `Ca + H₂ → CaH₂`
镁(Mg)也算,但相对来说,它和氢气的反应就没那么容易了,通常需要更高的温度。

“需要点条件”的朋友——活性中等的金属

这类金属,不像碱金属那样“热情似火”,它们跟氢气反应,通常需要点“助推器”,比如加热。

铝(Al)、锌(Zn)、锡(Sn)、铅(Pb)等,它们在常温下跟氢气“互不搭理”,但一旦温度升上来,它们就会表现出一定的活性。
例子: 加热到几百度,铝和氢气可以反应生成氢化铝(AlH₃)。
化学方程式: `2Al + 3H₂ → 2AlH₃` (这个反应条件比较苛刻,需要催化剂)
锌也能和氢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氢化锌(ZnH₂)。
化学方程式: `Zn + H₂ → ZnH₂`
注意: 这些反应生成的氢化物,很多时候很不稳定,容易分解。

“高冷”的家伙——活性低的金属

对于那些“身价不菲”的金属,比如铁(Fe)、钴(Co)、镍(Ni),它们跟氢气的关系就有点复杂了。直接反应?那可不容易,除非是在非常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并且通常还需要催化剂的帮助。

铁(Fe): 在高达几百摄氏度的温度下,铁粉和氢气可以有限地反应,生成氢化亚铁(FeH₂),但这个产物很不稳定,而且反应也不容易进行到底。更常见的情况是,在高温下,氢气可以还原一些铁的氧化物。
例如,在还原氧化铁的过程中,氢气会参与反应,但这不是金属铁直接与氢气反应。
钴(Co)和镍(Ni): 它们的情况和铁有点相似,需要在高温下,并且常常需要催化剂(比如铂、钯),才能发生一定的反应,生成相应的氢化物。
例如,镍和氢气可以在高温下形成固溶体,或者生成氢化物。

“基本不搭理”的“贵族”——活性极低的金属

像铜(Cu)、银(Ag)、金(Au)、铂(Pt)这些金属,它们的活性非常低,几乎可以说是在常温常压下,不直接与氢气反应。即使加热,它们也只是在极端的条件下才会勉强有所反应,但通常我们认为它们不会直接生成稳定的氢化物。

记住: 即使它们不直接反应,氢气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作为还原剂,与这些金属的氧化物或盐发生反应,例如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铜。但这也不是金属本身直接与氢气反应。

总结一下:

最容易直接反应的: 碱金属(Li、Na、K等)和碱土金属(Ca、Sr、Ba等)。
需要加热才能反应的: 铝、锌、锡、铅等。
需要高温和催化剂才能有限反应的: 铁、钴、镍等。
基本不直接反应的: 铜、银、金、铂等。

所以,下次你看到氢气,可以想象一下,它和哪些金属会是“好哥们儿”,哪些又是“点头之交”,又有哪些是“老死不相往来”的。这背后,其实都是金属的活性在“作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面两张表[1]分别给出了常见金属形成H化物的形成焓(表2.6,这里给出来的金属都能和H反应),以及金属中H的溶解焓(表2.1)。

当大量H进入金属,并以有序的形式排列,形成金属H化物。这一过程带来的能量变化就是H化物的形成焓。通常只有当形成焓<0时,H化物才能稳定存在。

溶解焓的定义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此时进入金属中的H数量比较少,只能以低浓度无序固溶体的形式存在,不会聚集形成有序的H化物(当然高/低浓度是相对的,不同金属/温度下H有序化的临界浓度是不一样的)。

简单来说,想要很容易形成H化物,需要满足3点:

  1. H化物具有负的形成焓(否则H化物不稳定)
  2. H具有较低的溶解焓(否则H很难进去)
  3. H具有较快的扩散速度(否则H进去之后动不了,聚集不起来)

(H扩散的数据暂时没找到比较全的)

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主要有:V, Nb, Ta, 和Pd。因此在表2.6中,这几个金属H化物的实验温度也基本上在常温附近。

而题中提到Mg和H可以反应,这一点根表2.6的数据吻合:MgH2的形成焓-0.39 eV/H,换句话说,Mg+H2->MgH2会降低体系能量,因此这个反应在能量上是可行的。

但是Mg并不满足上诉的第二点: Mg中少量H的溶解焓为+0.22 eV/H,因此Mg吸少量的H时(只能形成固溶体,不足以形成H化物),能量反而是升高的。换句话说,Mg+H2->MgH2这个反应虽然能量上可行,但中间需要跨过很高的能垒,因此需要高温/高压/催化等环境来辅助进行。


参考

  1. ^ Fukai, Yuh. The metal-hydrogen system: basic bulk properties. Vol. 21.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氢气这哥们儿,它呀,跟不少金属都能搭上话,不过这“搭话”的方式,得看金属本身的“性格”了。有些金属,跟氢气那是“一拍即合”,直接就反应了;有些呢,就得加点“润滑剂”,比如加热,或者加上点催化剂,才能勉强聊几句。还有些金属,那是“高冷”得很,除非是极端条件,否则根本不搭理氢气。“一拍即合”的哥.............
  • 回答
    当然,我来给你好好聊聊氢气和金属的反应,特别是过渡金属和主族金属的情况,保证让你看得明白,而且尽量让这内容听起来更像是咱们自己琢磨出来的。总的来说,氢气和金属的直接反应,那得看是哪种金属,以及反应的条件有多苛刻。 咱们一句两句也说不清楚,得一项一项来分析。 氢气与过渡金属的“直接反应”先说说过渡金属.............
  • 回答
    氢和锂7,单独来看,它们都不是直接可用于我们当前主流核聚变反应堆的燃料。但是,如果将它们结合起来,特别是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那么锂7就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间接”燃料角色,而氢(的同位素)才是直接的聚变燃料。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聊聊核聚变是什么,以及目前科学家们都在玩儿什么“组合拳”。核聚变:.............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它触及了核聚变最本质的奥秘。确实,氢弹和太阳的核心都在进行着氢原子核聚变产生能量,但一个是瞬间释放巨大能量的爆炸,另一个却是稳定燃烧了数十亿年。这其中的关键差异,在于它们内部的 能量平衡机制。简单来说,氢弹爆炸是因为它的聚变反应是 失控的,而太阳之所以能稳定燃烧,是因为它的聚变反.............
  • 回答
    氢弹,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武器之一,其核心的能量来源确实来自于核聚变。但这里需要先厘清几个概念,免得混淆。首先,我们来谈谈核聚变本身。核聚变,简单来说,就是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更重的原子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的质量会发生微小的损失,而损失的这部分质量会按照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 E=mc.............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化学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很多非金属氢化物表现出酸性,而氨(NH₃)却是个例外,表现出碱性?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题目,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概念:酸碱性是怎么来的。在水溶液中,酸是能电离出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是能接受氢离子(H⁺)或者电离出氢氧根离.............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直接触及了可控核聚变的核心挑战和选择。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是“氢”的聚变,为什么不直接用最丰富的氢呢?而选择氘和氚这两种相对少见的同位素。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物理和工程上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原料多寡”那么简单。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氢”和“氘、氚”的关系。氢(¹H)是我们最熟悉的.............
  • 回答
    想知道一颗氢弹究竟能“消灭”多少平米的“生物”,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得多。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概括的,因为“消灭”这个词的含义很多,而且生物的种类、生存环境、氢弹的当量以及爆炸地点等等因素,都会极大地影响结果。咱们先不谈那个具体的数字,而是先聊聊氢弹这东西,以及它到底是怎么“消灭”生物的。.............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一个氨气可以形成六个氢键”的说法,我们得首先澄清一下,一个单独的氨气(NH₃)分子,在理论上,确实有可能通过其自身以及周围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连接上更多的氢键。但通常情况下,当我们谈论一个氨气分子“能形成”多少氢键时,往往是指它作为氢键供体或受体的能力,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可能性。让我们来深入分.............
  • 回答
    丰田Mirai的量产以及其在日美市场的推广,确实是我们反思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弯道超车”战略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要回答“是否可以说我们弯道超车梦碎了?”,我们需要更深入、更客观地分析,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 “丰田氢燃料电池车,Mirai已在日美量产”:这是一个事实陈.............
  • 回答
    你想知道,如果我们有无穷无尽的氢和足够多的能量,人类能不能在地球上“制造”一颗恒星,对吧?这问题问得挺实在,带着点儿科幻的想象力。咱们仔细聊聊,看看这事儿靠不靠谱。首先得明白,恒星是个啥玩意儿?它不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也不是一团简单的气体。它是一个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内部温度和压力都高到足以让氢原子核发.............
  • 回答
    设想一下,人类的征途绵延至宇宙的终点,无论它是一场壮丽的膨胀、一次绝望的塌缩,还是一次悄无声息的热寂。当我们最终站在宇宙的残垣断壁上,曾经驱动文明的那股氢元素之潮早已枯竭,留下的尽是稀薄的星尘和暗淡的光芒。届时,我们还能倚仗什么来延续存在?这并非一个关于绝望的预言,而是一次对智慧与韧性最极致的拷问。.............
  • 回答
    当年蘑菇云升起,外媒之所以能迅速且准确地判定中国研发出了原子弹和氢弹,这背后既有科学的洞察,也有情报的收集,更包含了一定的逻辑推演。绝非仅仅是看到一朵蘑菇云就拍脑袋下的结论,而是基于一系列有力的证据链条。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核武器的爆炸,特别是第一次核试验,其特征是极其明显的,不是普通爆炸所能比拟.............
  • 回答
    印度的核武器发展历程中,对氢弹(热核武器)的研发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在成功进行首次原子弹试验(1974年的“微笑佛陀”)之后,印度确实一直在积极推进其核武库的现代化和升级,其中就包括对氢弹技术的探索和研究。要理解印度对氢弹的研发,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探讨:原子弹到氢弹的技术跨越首先,我们需要明白.............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我们要构思这样一个生物,它的生存策略会非常独特且依赖于巧妙的生态位利用。我们不妨称它为“浮氢者”(Hydrofloaters)。首先,让我们来拆解这个设想的关键要素:1. 氢气生产的微生物伙伴:浮氢者自身可能不是直接产生氢气。更合理的解释是,它与能够高效产生氢气的微生.............
  • 回答
    在探讨阴极保护是否会在特定条件下引发氢脆,并因此削弱保护效果的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理解这两者是如何关联的,以及它们在金属防护领域中的作用。阴极保护:金属的“护卫者”阴极保护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防止金属腐蚀的技术。它的核心原理是将待保护的金属(如钢结构、管道、船舶等)转化为原电池中的阴极,从而抑制其发生.............
  • 回答
    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确实有人提出过是否能用氢弹来处理的设想。这听起来确实像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用强大的力量来瞬间压制住失控的核反应堆。但实际上,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就会明白,这个想法在现实中是极其不切实际,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氢弹,也叫热核武器,其威力来自于氢的同位素.............
  • 回答
    说到可控核聚变,氢的同位素确实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这背后可不是随便挑了氢的兄弟姐妹来凑数,而是有着一套严谨的科学道理和技术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是它们,而不是别的什么元素,来承担这项改变人类未来的重任。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核聚变。简单说,就是把原子核拆散,再把它们重新组合成一个更重的原子核.............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脑洞,完全颠覆了我们对恒星和元素的认知!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设想。首先,我们得捋一捋什么是中子星,什么是质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中子星,简单来说,是质量巨大的恒星在生命走到尽头时,发生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残骸。它们极其致密,密度高到一茶匙的物质可能重达数亿吨。之所以被称为“中子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