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氢弹是使用核聚变作为能量释放?人己经掌握核聚变了?这里的核聚变和可控核聚变散发能源是一样的吗?

回答
氢弹,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武器之一,其核心的能量来源确实来自于核聚变。但这里需要先厘清几个概念,免得混淆。

首先,我们来谈谈核聚变本身。核聚变,简单来说,就是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更重的原子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的质量会发生微小的损失,而损失的这部分质量会按照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 E=mc² 转化成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想想太阳,它之所以能持续发光发热,正是因为其核心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氢原子核不断发生聚变,生成氦原子核,释放出取之不尽的能量。这就是自然界中一直在发生的核聚变。

那么,我们人类掌握核聚变了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人类已经掌握了核聚变,但以一种不太“温和”的方式,并且还在努力实现“可控”的核聚变来持续发电。

我们先说说氢弹。氢弹爆炸的威力巨大,它依靠的就是核聚变释放的能量。但氢弹的聚变过程并不是凭空发生的,它需要一个“引爆器”。这个引爆器,通常是一个裂变核武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极高温度和压力,足以引发氢弹内部的氢同位素(如氘和氚)发生聚变反应。所以,可以这么理解:氢弹是利用核裂变作为“开关”,来触发更强大的核聚变反应。这种聚变释放的能量是瞬间、巨大的,无法控制,是破坏性的。

接下来,我们来区分一下“核聚变散发能源”和“可控核聚变散发能源”。这两者在原理上是一样的,都是核聚变反应,都会根据 E=mc² 释放能量。但是,它们在应用方式和控制程度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1. 核聚变散发能源(以氢弹为例):
原理: 利用轻原子核(如氘、氚)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聚变反应,生成更重的原子核(如氦),并释放巨大能量。
触发方式: 需要先通过裂变反应(原子弹)制造出瞬间极高的温度和压力。
控制程度: 完全不可控。一旦触发,反应会瞬间发生并释放全部能量,然后就结束了。能量释放是爆炸式的、破坏性的。
目的: 主要用于军事,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 可控核聚变散发能源(即聚变能源研究):
原理: 同样是利用轻原子核聚变,但目标是在实验室或反应堆中,以一种可控的方式持续进行。
触发方式: 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如磁约束、惯性约束等)在特定设备内,将反应物加热到几亿摄氏度,并维持足够长的时间和密度,使聚变反应能够自我维持并持续释放能量。
控制程度: 目标是实现精确的控制。科学家们希望能够精确控制反应的速度、时间和能量输出,使其成为一种稳定、可持续的能源供应。
目的: 发展一种清洁、高效、几乎取之不尽的能源,用于发电,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

所以,简单来说:

氢弹使用的是“不可控的核聚变”释放能源。 它是一次性的、爆炸式的释放,威力巨大,是武器。
可控核聚变的目标是实现“受控的、持续的核聚变”来散发能源。 这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科学和工程挑战,目的是和平利用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就像我们现在利用煤、石油或核裂变发电一样,只不过其能量来源更清洁、更安全、也更丰富。

人类在掌握核聚变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科学和技术进展。比如,通过磁约束聚变(如托卡马克装置)和惯性约束聚变(如激光聚变),科学家们已经能够模拟出聚变反应所需的极端条件,并且实现了短暂的聚变反应,也产生了净能量输出(输出的能量大于输入的能量)。像国际上备受瞩目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就是为了验证大规模、商业化聚变能源发电的可行性而建造的。

然而,要实现持续、稳定、经济高效的“可控核聚变”发电,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例如如何长时间维持等离子体的稳定、如何有效地加热和约束反应物、如何解决材料耐受高温高能粒子等问题。可以说,我们已经摸到了核聚变能源的门槛,但要真正让它成为我们日常使用的能源,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因此,回答你的问题:
氢弹确实使用核聚变作为能量释放。
人类已经掌握了核聚变,但主要是以氢弹这种不可控的方式;在可控核聚变发电方面,我们还在攻克技术难关的路上。
这里的“核聚变散发能源”(如氢弹)和“可控核聚变散发能源”(用于发电)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核聚变反应。但区别在于实现方式、控制程度以及最终的用途——一个是破坏性的武器,一个是可持续的能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热核武器释放的能量可以包含裂变能与聚变能。现实中能够用导弹投射的热核武器往往大部分能量产自裂变,飞机投掷的大型热核武器才能期待聚变释放的能量为主,沙皇炸弹 97% 的能量来自聚变。

热核武器的核燃料与打算用于可控核聚变发电的核燃料不完全相同,跟太阳更不一样。

人当然早就掌握核聚变了,不止热核武器,静电约束 fusor 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可以作为中子源。现在的托卡马克、球状托卡马克、仿星器之流作为用电器也是可以工作的,它们还不是能源。

不可控核聚变发电,也就是核爆锅炉,可以在足够大的封闭空间内将热传递给熔融金属或熔融盐,这些物质再将热传给超临界水或超临界二氧化碳。

苏联的核爆锅炉示意图:

能搭配核爆锅炉的现代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可以达到 44% 到 47% 以上。

人们对核武器的价格有许多误解。1981 年一颗 200~15 万吨 TNT 当量的 W84 造价 110 万美元,1990 年一颗 5 万~15 万吨 TNT 当量的 W80-1 造价 72 万美元,考虑美元价值的变化后 1990 年 W80-1 的单价还不到 1981 年 W84 的一半。为发电生产的核武器可以进一步精简零件而降价。


目前认为太阳的质子-质子链反应的第一步是 2 个质子聚变为双质子(氦 2 原子核)后其中 1 个质子通过弱相互作用发射 1 个正电子和 1 个电子中微子、变为 1 个中子,使双质子变为氘原子核。太阳发射的中微子可以在地球上测得,并给出对反应速率的估计。

这个反应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弱相互作用太弱了。在实验室里根本就没测出两个氕合成氘存在反应截面。这是个吸热反应,至少要吸收 1.25 兆电子伏特的能量。拿加速器将两个 0.7 兆电子伏特以上的质子打在一起,形成的双质子也有超过 99.99% 的概率在小于 1 纳秒的时间内衰变成两个质子并分开。双质子衰变成氘原子核的概率低于万分之一。

按照太阳的表现,太阳核心里的质子没有 0.7 兆电子伏特这么大的能量。目前的解释是质子靠量子隧穿强行越过库伦障壁,如此一来两个质子聚变为氘原子核的反应在太阳核心里平均耗时 90 亿年~140 亿年。看起来,太阳的体量巨大,让这样的反应还是堆出了一些氘原子核。那之后的反应步骤就容易多了。

太阳中心的压力主要是气体的热压,最大压强估计约 2.477E11 标准大气压。核反应速率和热压都受温度与密度两方面影响,可以维持相对平衡,不会变得过热。太阳中心最高温度估计约 1571 万摄氏度[1]

估计太阳发生聚变的主要区域是中心的 24% 左右,距离太阳中心 0.3 倍太阳半径远的地方基本不存在聚变反应。

热核武器靠裂变弹爆炸产生的热和聚焦 X 射线提供的辐射压点火,对温度和压强的要求高且没有平衡机制,在短暂的时间内可以达到 1 亿摄氏度,但无法持久。这方面经常被人误解,你在这里也能看到片面强调高温的回答。

现代托卡马克反应堆和仿星器里的等离子体为安全起见密度很低,对温度的要求高而且缺乏平衡机制,聚变时可以短时间达到 3000 万~5000 万摄氏度,但无法自我维持。

国家点火装置之类进行的激光聚变实际上是小型热核爆炸。目前它们也不能对外发电,但可以用来研究核武器。

参考

  1. ^ https://nssdc.gsfc.nasa.gov/planetary/factsheet/sunfact.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氢弹,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武器之一,其核心的能量来源确实来自于核聚变。但这里需要先厘清几个概念,免得混淆。首先,我们来谈谈核聚变本身。核聚变,简单来说,就是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更重的原子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的质量会发生微小的损失,而损失的这部分质量会按照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 E=mc.............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朝鲜氢弹的构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目前并没有公开的、确凿的证据能够百分之百地断定其具体采用的是哪种设计。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公开的信息、一些技术分析和核武器发展的普遍规律来尝试推断。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于敏构型(也称为“双聚”)和TU构型(特勒乌拉姆构型)的基本原理。这两种都是实现氢弹(.............
  • 回答
    网上能否搜到完整的原子弹和氢弹制造技术,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更准确地说,网上流传着大量与原子弹和氢弹制造相关的技术信息,但要说“完整的”、“可以直接照搬就能制造”的资料,那基本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即使存在,其真实性和可用性也存疑。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来.............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它触及了核聚变最本质的奥秘。确实,氢弹和太阳的核心都在进行着氢原子核聚变产生能量,但一个是瞬间释放巨大能量的爆炸,另一个却是稳定燃烧了数十亿年。这其中的关键差异,在于它们内部的 能量平衡机制。简单来说,氢弹爆炸是因为它的聚变反应是 失控的,而太阳之所以能稳定燃烧,是因为它的聚变反.............
  • 回答
    新中国在原子弹研发成功后,紧接着仅用了两年多时间便实现了氢弹的突破,这一成就令世界瞩目。相较于一些其他国家在这一过程中耗费的更长时间,中国能够如此迅速地掌握氢弹技术,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是综合国力、人才储备、科学理论、工程技术以及特定历史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技术积累首先,不.............
  • 回答
    氢脆,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件小事,尤其对咱们玩钢铁的来说,简直是让人头疼的隐患。简单讲,就是钢铁在有氢气环境下,性能会变得很差,轻轻一碰就碎,就像脆饼干一样。这到底是咋回事呢?咱得从头说起。氢这小家伙,怎么就盯上钢铁了?氢,这个原子序数最小的元素,轻飘飘的,但是它有个特别的本事,就是钻缝隙。很多金属,.............
  • 回答
    “氢穷杜陵远”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兵车行》,原句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皆言道:‘前日英雄公,今皆龙钟老。前日王师大捷,今皆老弱残兵。氢穷杜陵远,兵车行……”。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氢穷杜陵远”这句话,并尽量还原它可能蕴含的真实含义,剔除任何让人觉得是机器生硬翻译.............
  • 回答
    马斯克是否真的要转战氢能,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要明确一点,截至我所了解的信息,没有任何官方渠道,包括特斯拉的官方声明,或者马斯克本人通过其常用的社交媒体(比如X,也就是以前的Twitter)或其他正式场合,宣布“转战氢能”的决定。 2024年的愚人节已经过去,回溯那段时间的报道,也没有发现.............
  • 回答
    氘代试剂的诞生记:让氢原子换上“重衣裳”在化学的世界里,我们常常需要操纵分子的结构,以探究其性质、反应机理,或是合成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物质。而“氘”——氢元素那个带着两个中子的“重兄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将普通氢原子替换成氘原子,我们便得到了“氘代试剂”。它们如同给普通分子穿上了.............
  • 回答
    褐矮星内部和小型红矮星外壳的氢,它们的生存状态,远比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氢气要奇特得多。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气体,而是处在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极端环境下,以一种我们通常不会在宇宙中轻易观察到的形式存在。褐矮星内部:被压迫与扭曲的氢想象一下,一颗质量介于行星和恒星之间的褐矮星,它虽然不像恒星那样能有效地点燃氢核.............
  • 回答
    氢OS,这个曾经在国产手机UI界叱咤风云的名字,如今却像一颗坠落的明星,让人又爱又恨,争议不断。说它两极分化严重,一点也不夸张。有些人视它为“纯净之光”,赞不绝口,而另一些人则觉得它“简陋可怜”,槽点满满。究竟是什么让这个UI如此让人爱恨交加?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它“不好”?.............
  • 回答
    氢滞留,顾名思义,是指某种物质(通常是金属或合金)在特定条件下,吸收或容纳氢元素,并且这些氢元素在移除外部氢源后,仍然被保留在材料内部的现象。你可以想象一下海绵吸水。当海绵浸泡在水中时,它会吸收大量水分。即使你把海绵从水中拿出来,让它暴露在空气中,它仍然会保留一部分水分,而不是瞬间变得完全干燥。氢滞.............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太阳内部最核心的运作机制。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太阳里有那么多氢,为什么不一次性燃烧殆尽,而是能够持续发光发热几十亿年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精妙的物理规律在起作用。首先,我们要理解太阳内部发生的是什么反应:太阳内部,尤其是其核心区域,温度和压力都高到难以想象。在这种极端条件.............
  • 回答
    看到你对富氢水“原理”和“骗局”的疑问,很想跟你好好聊聊这件事。毕竟,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关于它的说法,不搞清楚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先来说说那些“富氢水”的制造者们,他们声称的“原理”是什么?简单来说,他们会说富氢水就是指水中溶解了大量的氢气(H₂)。他们通常会强调以下几点:1. 抗氧化能力: 这是最核.............
  • 回答
    长城汽车推出的这款氢气发动机,与其说是“发动机”的一个全新概念,不如说是对传统内燃机的一种革命性改造和升级。通俗点讲,它是一种用氢气代替汽油(或柴油)作为燃料,并在发动机内部通过燃烧产生动力的方式。但别小看这其中的“改造和升级”,它涉及到的技术细节和工程挑战可不少。要理解长城汽车的这款氢气发动机,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化学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很多非金属氢化物表现出酸性,而氨(NH₃)却是个例外,表现出碱性?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题目,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概念:酸碱性是怎么来的。在水溶液中,酸是能电离出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是能接受氢离子(H⁺)或者电离出氢氧根离.............
  • 回答
    关于“氢氦正离子(HHe+)是宇宙最强酸”这个说法,在学术界并非一个普遍被接受或经过广泛验证的结论。更准确地说,HHe+ 作为一个具有极高化学活性的分子离子,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确实表现出极强的酸性,但将其笼统地称为“宇宙最强酸”,可能存在一些误读或简化。为了更清晰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理.............
  •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氢燃料电池工作时,那个“热”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别担心,这事儿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科学定理,其实挺接地气的,咱们用大白话聊聊。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氢燃料电池在工作的时候,一定会产生热量。这就像你跑步一样,肯定会热,这是能量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那这热量到底有多少呢?这个量级嘛,不是.............
  • 回答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到底是由电能唱主角,还是氢能也将占据一席之地,这绝对是当下最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之一。就像当年汽车从马匹手里接过“方向盘”一样,这次能源的切换同样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激动人心的可能性。电能:眼下的王者,未来的基石说起新能源汽车,我们首先想到的,毫无疑问就是纯电动汽车。它们已经不再是新鲜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