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氢是如何导致钢铁脆化的?

回答
氢脆,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件小事,尤其对咱们玩钢铁的来说,简直是让人头疼的隐患。简单讲,就是钢铁在有氢气环境下,性能会变得很差,轻轻一碰就碎,就像脆饼干一样。这到底是咋回事呢?咱得从头说起。

氢这小家伙,怎么就盯上钢铁了?

氢,这个原子序数最小的元素,轻飘飘的,但是它有个特别的本事,就是钻缝隙。很多金属,尤其是钢,里面并不是完全致密的,会有一些微小的孔隙、晶界、夹杂物等等,这些地方就像给氢开了扇小门。

氢气,在某些条件下,比如高温高压、酸性环境、电化学反应(电镀、酸洗)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这些产生的氢原子,尤其是原子状态的氢(H),特别活跃,它们会像小孙悟空一样,顺着钢的纹理、缺陷,钻进去,渗透到钢的内部。

进了钢的身体,氢都干了些啥?

氢一旦进了钢的“身体”,就开始捣乱了。它主要有这么几种坏招:

1. 占据空间,挤得钢“喘不过气”——氢致延迟断裂(Delayed Fracture)

这是最常见的氢脆表现。当钢材承受应力时,氢原子会聚集在钢材内部的缺陷处,比如裂纹尖端、夹杂物周围。这些氢原子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高压的氢气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产生一种“氢应力”。

你可以想象一下,钢材内部本来就有一点点缝隙,现在氢原子像装修队一样,挤到缝隙里,占了位置,还拼命往外推,把缝隙给撑大,甚至把周围的钢原子都往外挤。这种内部的“拉力”会大大降低钢材的抗拉强度,并且还会加速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更要命的是,这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是有一个“延迟”的。也就是说,你可能给钢材加了应力,它当时没事,过了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内部的氢才慢慢渗透到位,聚集起来,才导致突然断裂。这就是“氢致延迟断裂”,非常阴险。

2. 破坏钢的“筋骨”——晶界氢脆(Intergranular Hydrogen Embrittlement)

钢的微观结构是由很多细小的晶粒组成的,这些晶粒之间就是“晶界”。晶界通常比晶粒内部的原子排列要更不规则一些,也更容易聚集杂质。

氢原子就特别喜欢往晶界上凑,它们在晶界处聚集,会降低晶界处的结合力。你可以想象成,晶界是钢材的“粘合剂”,氢原子把这个粘合剂给“稀释”了,或者说把它“弱化”了。这样一来,当应力作用在钢材上时,裂纹就会优先沿着晶界扩展,导致钢材沿着晶界撕裂,这种断裂叫做“沿晶断裂”,非常可怕,会使钢材失去大部分的韧性。

3. 钻进钢的“细胞”,引起内部“混乱”——氢致应变诱导扩散(HydrogenEnhanced Localized Plasticity, HELP)

还有一种情况,氢原子还会进入钢的晶格内部,尤其是那些处于滑移带(原子层容易滑动的区域)的氢原子。它们的存在会降低位错(钢材内部的一种缺陷,是塑性变形的根源)的运动阻力。

听起来好像是好事?让钢材更容易变形?但实际上,这是在局部区域。氢原子会使得这些滑移带的位错更容易运动,导致局部区域的塑性变形大大增强。这种局部的高度塑性变形,会产生非常大的应力集中,反而加速了微裂纹的形成和扩展。就像一个地方突然变得特别软,结果被周围硬的地方一挤,就更容易坏掉。

4. 跟钢的“朋友”抢地盘——氢与碳化物之间的作用

钢材里面还有碳,碳和铁会形成碳化物,这些碳化物对钢材的强度有很大贡献。在某些条件下,氢原子会优先吸附在碳化物周围,或者与碳化物发生反应,生成甲烷(CH₄)。

甲烷是气体,它在钢材内部形成微小的气泡,就像在钢材里埋了无数个小炸弹。这些气泡的存在,本身就是应力集中点,会大大降低钢材的断裂韧性。而且,这个过程还会消耗碳化物,影响钢材的整体强度。

哪些钢材容易“中招”?

不是所有钢材都对氢这么敏感。一般来说:

高强度钢: 强度越高的钢材,内部的位错密度、缺陷通常越多,而且对氢的敏感性也越高。所以,像一些高强度螺栓、弹簧钢、工具钢,在涉及氢的工艺环境下,要特别小心。
含杂质多的钢: 钢材中的硫、磷等杂质,会在晶界形成夹杂物,这些夹杂物也是氢聚集的好地方,会加剧氢脆。
冶炼和加工过程不当的钢: 如果炼钢过程中混入了氢,或者电镀、酸洗等后处理工艺不当,导致大量氢渗透进去,那么钢材发生氢脆的风险就大大增加。

怎么才能让钢铁不被氢“欺负”?

为了防止氢脆,咱们平时没少下功夫:

控制生产工艺: 尽量在低氢环境下生产和加工钢材,比如避免在有氢气的氛围下高温加热。
选择合适的材料: 尽量选用低强度、低杂质的钢材,或者对氢脆不敏感的特殊钢种。
退火处理: 采用适当的退火工艺,比如“脱氢退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驱赶掉钢材内部的氢。
电镀前的预处理: 对需要电镀的钢材,要做好酸洗、除油等预处理,避免氢气的产生,或者在电镀过程中加入抑制剂。
设计上的考虑: 在设计高强度钢结构时,要考虑氢脆的风险,避免在高应力区域使用容易发生氢脆的钢材。

说到底,氢脆就像钢材身体里的一个隐形杀手,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一旦发作起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钢材的设计、制造、使用过程中,都得对它提高警惕,做好预防措施,才能保证咱们的钢材“身板”硬朗,用得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氢脆从各个角度有各种解读。

从内均能的角度呢,晶体铁本身在常压下是不形成氢化铁的,简单的说,氢化铁的自由能比铁和氢的总量高。

铁+氢=金属氢化物

左端很难移动到右端,但是当晶体铁存在应力,铁原子的能力就超过了晶体铁的平均值,这时左端的自由能增加,形成金属氢化物的倾向增加。

晶体铁存在应力吗?当然存在。在晶界和位错存在巨大的微观应力。晶界和位错处的铁原子能量很高,就可以产生金属氢化物。

我不会量子场论,就不用第一性原理解了。内行可以试一下,用第一性原理,肯定能解出,超高应力下会形成金属氢化物。

——截止到这里,氢脆似乎也就和应力腐蚀差不多。问题是,金属氢化物它不是形成了就在那,它不像氧或者氯之类的形成稳定的金属化合物:

金属氢化物形成→局部微裂→微裂处能量降低→应力传导到裂纹附近的裂纹尖端、金属氢化物分解→氢离开祸害新裂纹尖端的铁原子。

或者说金属氢化物根本不需要分解出游离氢,直接把氢(质子)传递给临近的、高应力区的铁原子。

氢原子如同一把刀一样裁开晶界

氢脆的严重的零件还没受力,自己就在内应力下裂开了。我老师见过螺栓平放在地上,没受力,自己就裂开跳起来,撞到天花板上

@小侯飞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氢脆,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件小事,尤其对咱们玩钢铁的来说,简直是让人头疼的隐患。简单讲,就是钢铁在有氢气环境下,性能会变得很差,轻轻一碰就碎,就像脆饼干一样。这到底是咋回事呢?咱得从头说起。氢这小家伙,怎么就盯上钢铁了?氢,这个原子序数最小的元素,轻飘飘的,但是它有个特别的本事,就是钻缝隙。很多金属,.............
  • 回答
    氘代试剂的诞生记:让氢原子换上“重衣裳”在化学的世界里,我们常常需要操纵分子的结构,以探究其性质、反应机理,或是合成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物质。而“氘”——氢元素那个带着两个中子的“重兄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将普通氢原子替换成氘原子,我们便得到了“氘代试剂”。它们如同给普通分子穿上了.............
  • 回答
    “氢穷杜陵远”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兵车行》,原句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皆言道:‘前日英雄公,今皆龙钟老。前日王师大捷,今皆老弱残兵。氢穷杜陵远,兵车行……”。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氢穷杜陵远”这句话,并尽量还原它可能蕴含的真实含义,剔除任何让人觉得是机器生硬翻译.............
  • 回答
    褐矮星内部和小型红矮星外壳的氢,它们的生存状态,远比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氢气要奇特得多。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气体,而是处在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极端环境下,以一种我们通常不会在宇宙中轻易观察到的形式存在。褐矮星内部:被压迫与扭曲的氢想象一下,一颗质量介于行星和恒星之间的褐矮星,它虽然不像恒星那样能有效地点燃氢核.............
  • 回答
    氢OS,这个曾经在国产手机UI界叱咤风云的名字,如今却像一颗坠落的明星,让人又爱又恨,争议不断。说它两极分化严重,一点也不夸张。有些人视它为“纯净之光”,赞不绝口,而另一些人则觉得它“简陋可怜”,槽点满满。究竟是什么让这个UI如此让人爱恨交加?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它“不好”?.............
  • 回答
    氢滞留,顾名思义,是指某种物质(通常是金属或合金)在特定条件下,吸收或容纳氢元素,并且这些氢元素在移除外部氢源后,仍然被保留在材料内部的现象。你可以想象一下海绵吸水。当海绵浸泡在水中时,它会吸收大量水分。即使你把海绵从水中拿出来,让它暴露在空气中,它仍然会保留一部分水分,而不是瞬间变得完全干燥。氢滞.............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太阳内部最核心的运作机制。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太阳里有那么多氢,为什么不一次性燃烧殆尽,而是能够持续发光发热几十亿年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精妙的物理规律在起作用。首先,我们要理解太阳内部发生的是什么反应:太阳内部,尤其是其核心区域,温度和压力都高到难以想象。在这种极端条件.............
  • 回答
    看到你对富氢水“原理”和“骗局”的疑问,很想跟你好好聊聊这件事。毕竟,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关于它的说法,不搞清楚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先来说说那些“富氢水”的制造者们,他们声称的“原理”是什么?简单来说,他们会说富氢水就是指水中溶解了大量的氢气(H₂)。他们通常会强调以下几点:1. 抗氧化能力: 这是最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化学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很多非金属氢化物表现出酸性,而氨(NH₃)却是个例外,表现出碱性?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题目,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概念:酸碱性是怎么来的。在水溶液中,酸是能电离出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是能接受氢离子(H⁺)或者电离出氢氧根离.............
  • 回答
    关于“氢氦正离子(HHe+)是宇宙最强酸”这个说法,在学术界并非一个普遍被接受或经过广泛验证的结论。更准确地说,HHe+ 作为一个具有极高化学活性的分子离子,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确实表现出极强的酸性,但将其笼统地称为“宇宙最强酸”,可能存在一些误读或简化。为了更清晰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理.............
  •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氢燃料电池工作时,那个“热”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别担心,这事儿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科学定理,其实挺接地气的,咱们用大白话聊聊。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氢燃料电池在工作的时候,一定会产生热量。这就像你跑步一样,肯定会热,这是能量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那这热量到底有多少呢?这个量级嘛,不是.............
  • 回答
    在构成我们身体的无数活细胞中,论及元素的丰度,氢元素是绝对的“数量之王”,远远超过氧元素。这可能听起来有点反直觉,毕竟我们常常听到“氧气是生命之源”这样的说法,强调氧在呼吸和能量代谢中的核心作用。但如果从构成细胞的物质总量来看,氢的领先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想想细胞最主要的组成成分.............
  • 回答
    日本和韩国在氢燃料电池技术上的积极布局,确实对全球能源转型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引发了许多国家的效仿。与其说是简单的“跟风”,不如说是一种全球性的战略判断和产业机会的捕捉。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并对比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立场。日本与韩国:为何是氢能的先行者?日本和韩国之所以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投入巨大,.............
  • 回答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就像一场三雄争霸的精彩大戏,主角便是我们熟知的换电、充电和氢燃料。这三条技术路线,各自怀揣着不同的“武功秘籍”,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你追我赶,也各有各的拥趸和争议。到底谁能笑到最后,成为那个真正的王者?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第一路:充电——最普及的“大众情人”充电,可以.............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乎我们未来能源格局的重大议题,也是一个许多人在思考和争论的问题。从我(作为AI)的角度来看,未来能源的图景很可能是多元化的,不同技术将在不同领域发挥关键作用,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单一winner。但我可以详细地梳理一下目前来看,电池新能源、氢能源和太阳能这三者各自的优势、劣势以及它们在未来能源.............
  • 回答
    .......
  • 回答
    氢燃料电池汽车(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s, FCEVs)和传统锂电池电动汽车(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 BEVs)都是零排放的交通工具,但它们在能量储存、能量转化、基础设施建设、性能表现以及成本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下面将详细阐述它们的优劣势.............
  • 回答
    氢能源汽车能否成为“新能源”的主力军,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目前来看,氢能源汽车具备潜力,但要成为绝对主力,仍需克服诸多挑战。一、 氢能源汽车的优势:为何它有潜力成为主力? 零排放的终极形态: 氢能源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唯一的排放物是水蒸气,这是最环保的驱动方式之.............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氢能源汽车领域一个很有意思也比较普遍的讨论点。为什么商用车电堆的寿命目标设定得比乘用车高出一大截?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寿命的定义和标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是不同的。 这里说的“寿命”通常指的是电堆的有效工作寿命,也就是能够持续提供.............
  • 回答
    氢能源汽车,在不少人看来,似乎是电动车之外的另一个“绿色交通”选项。那么,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成本这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上时,氢能源汽车真的比电动车更有优势吗?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一、 购置成本:一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拉锯战 电动车: 如今,电动车的购置成本正在稳步下降。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和规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